導覽
近期變更
隨機頁面
新手上路
新頁面
優質條目評選
繁體
不转换
简体
繁體
3.133.128.227
登入
工具
閱讀
檢視原始碼
特殊頁面
頁面資訊
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檢視 鋸鱗蝰屬 的原始碼
←
鋸鱗蝰屬
前往:
導覽
、
搜尋
由於下列原因,您沒有權限進行 編輯此頁面 的動作:
您請求的操作只有這個群組的使用者能使用:
用戶
您可以檢視並複製此頁面的原始碼。
{| class="wikitable" style="float:right; margin: -10px 0px 10px 20px; text-align:left" |<center>'''鋸鱗蝰屬'''<br><img src="https://mmbiz.qpic.cn/mmbiz_jpg/o8cWhXWmaVnBibcibXj7uRicbw3J4G3yHW4ISVTvgvAHK8HO9BFqQAwEcVf3m345nDpKaOvdliaFoY98m0auxTh0Ew/640?wx_fmt=jpeg" width="280"></center><small>[https://www.luoow.com/dc_hk/109071583 圖片來自luoow]</small> |} '''鋸鱗蝰屬'''([[學名]]:''Echis'')是[[蛇亞目]][[蝰蛇科]][[蝰亞科]]下的一個[[毒蛇|有毒]]蛇屬,主要分布於[[非洲]]、[[中東]]、[[巴基斯坦]]、[[印度]]及[[斯里蘭卡]]。 鋸鱗蝰雖然體型較其它毒蛇細小,但牠們是一種性急而且容易發動咬擊的蛇類,加上能分泌強烈的出血毒素,因此被視為是一種危險的蛇類。另外,鋸鱗蝰還有一個特色,就是當牠們遇上危機的時候,會磨擦身上的粗糙鱗片,發出唧唧聲音以向敵人示警。 其學名「''Echis''」來源於[[希臘語]],意指「蝰蛇(viper)」。<ref name="">[http://www.calflora.net/botanicalnames/pageE.html E] {{Wayback|url=http://www.calflora.net/botanicalnames/pageE.html |date=20100515140648 }} at [http://www.calflora.net/botanicalnames/index.html California Plant Names: Latin and Greek Meanings and Derivations. A Dictionary of Botanical Etymology] {{Wayback|url=http://www.calflora.net/botanicalnames/index.html |date=20100610105717 }}</ref>目前共有8個種已被確認。 ==特徵== 與一般蝰蛇相比,鋸鱗蝰的體型較細小,身長最多僅有90[[公分]]左右(指[[埃及鋸鱗蝰]],''Echis pyramidum'')。頭部短小寬闊,呈梨狀,與頸部有明顯分野。鼻端短圓,雙眼相對較大,而且較集中於正面前方。額冠鋪滿細碎的不規則鱗片,鱗片或平滑或尖銳。 鋸鱗蝰身體較修長,呈管狀。背鱗為龍骨結構,尖銳突出。特別的是,鋸鱗蝰身體兩側近腹部區域的鱗片,明顯地向外翹起約45[[角度|度]],翹起的鱗片沿著固定中軸,從身體前方向後方呈脊狀發展,以橫切角度看其鱗段狀態就像鋸齒一般。另外,鋸鱗蝰尾巴較短,其尾下鱗為單片結構。 ==生態行為== 所有鋸鱗蝰在遇到危機時,都有一種統一的特殊行為:牠們會將身體盤繞成許多呈「C」狀的複疊小圈,然後將身體的節段互相磨擦,鱗片的磨擊便會引發出像水在壺中被加熱時所產生的唧唧聲。 這種行為在[[英語]]中被稱為「摩擦声 (节肢动物)」。當鋸鱗蝰處於戒備狀態時,若受到進一步的騷擾,其磨擦速度會加快,唧唧聲亦會更加響亮。據研究推測,鋸鱗蝰選擇這種警示方式,是為了避免採用一般蝰蛇或眼鏡蛇「以口舌發出嘶嘶聲」的方法,以減少身體水份的耗費。但亦有學者認為鋸鱗蝰在運用身體磨擦法時,口中亦同時在發出響亮的嘶嘶聲。 鋸鱗蝰性情激越,處於警戒狀態時會發動咬擊;如果牠們真的在身體疊成數層小圈的時候進行噬擊,牠們很可能會因而失去平衡並令頭部要害跌向敵人的方向,對於蛇類而言這種舉動是相當罕見的表現。<ref name="SB95"/> ==進食及繁殖習慣== 鋸鱗蝰屬下的部份蛇類,以胃納不大而為人所知;可是另一部份的鋸鱗蝰則以捕食對象範圍甚廣而聞名。這些鋸鱗蝰有機會捕食[[蝗蟲]]、[[甲蟲]]、[[蚯蚓]]、[[蜘蛛]]、[[蠍子]]、[[蜈蚣]]、[[蛞蝓]]、[[青蛙]]、[[蟾蜍]]、各種[[爬蟲類]]動物(包括其它品種的蛇類)、小型[[哺乳動物]]與及[[鳥類]]等生物。 繁殖方面,大部份在[[非洲]]出沒的鋸鱗蝰均為[[卵生]]蛇類;而分布於[[印度]]的鋸鱗蝰則為[[胎生]]蛇類。 ==毒性== 由鋸鱗蝰咬擊所導致的死亡事件,大概較其它蛇類為多。在熱帶的鄉郊地區,鋸鱗蝰的毒素更具有一定的醫學意義。鋸鱗蝰體型雖小,但相當具侵略性,牠們容易進行咬擊,並分泌出強烈的出血毒素。其毒素對人體所產生的各種徵狀,與鋸鱗蝰本身的身體長度似乎沒有明顯的直接關聯。由於鋸鱗蝰主要於夜間出沒,因此大部份受害者都是於晚間被咬傷的。鋸鱗蝰毒素能令受害者身體的[[凝血因子|凝血機能]]活化,產生凝血異常,甚至引發[[彌散性血管內凝血]],為時更可長達數天以至數週之久。這可能會令受害者身體任何部位均有機會出血或滲血,嚴重者更有機會在被咬後數天內引致頭顱內出血。 鋸鱗蝰的毒性會因應物種、地區分布、物種性別、季候甚至個別蛇類的分別而有所變化,當然更要考慮到毒素是以甚麼方式注入生物體內(皮下注射、肌肉注射、腹腔注射或靜脈注射)。正因如此,鋸鱗蝰毒素的[[LD50]]亦沒有清晰的標準數據。在以老鼠為對象的鋸鱗蝰毒素[[半數致死量]]測試中,靜脈注射LD<font size ="-1"><sub>50</sub></font>值範圍約由2.3 mg/kg(美國水軍於1991年的報告)至24.1 mg/kg(學者基斯頓森於1988年的報告)至0.44-0.48 mg/kg(學者湯遜古蘭斯利於1988年的報告)。對人類而言,約莫3至5[[毫克]]的鋸鱗蝰毒量已足以致命(學者明頓於1967年的報告)。學者拉丁費(Latifi, 1991)更指出雌性鋸鱗蝰毒素的毒性,比雄性鋸鱗蝰高出兩倍以上。 鋸鱗蝰的毒素分泌量也是變化不定的。曾有研究結果列出一些體長約為41至56公分的鋸鱗蝰能分泌出20至35毫克(平均16毫克)的毒素;分布在伊朗的鋸鱗蝰則能分泌6至48毫克;而其它地區的鋸鱗蝰則分泌13至35毫克的毒素。鋸鱗蝰產毒量亦因應季節性及蛇類性別而有所變化,[[夏天]]時鋸鱗蝰的產毒量最多,而且雄性鋸鱗蝰的產毒量亦多於雌性鋸鱗蝰。 == 參考文獻 == {{reflist}} [[Category: 380 動物學總論]]
此頁面使用了以下模板:
Template:Main other
(
檢視原始碼
)
Template:Reflist
(
檢視原始碼
)
Template:Wayback
(
檢視原始碼
)
模块:Check for unknown parameters
(
檢視原始碼
)
返回「
鋸鱗蝰屬
」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