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覽
近期變更
隨機頁面
新手上路
新頁面
優質條目評選
繁體
不转换
简体
繁體
3.137.175.83
登入
工具
閱讀
檢視原始碼
特殊頁面
頁面資訊
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檢視 金黄的稻束 的原始碼
←
金黄的稻束
前往:
導覽
、
搜尋
由於下列原因,您沒有權限進行 編輯此頁面 的動作:
您請求的操作只有這個群組的使用者能使用:
用戶
您可以檢視並複製此頁面的原始碼。
{| class="wikitable" align="right" |- | style="background: #FF100" align= center| '''<big>金黄的稻束</big>''' |- |<center><img src=https://p3.ssl.qhimgs1.com/t01fe6268cb006b906d.jpg width="300"></center> <small>[https://www.mianfeiwendang.com/doc/27a92455229bb2bcd1746ea8281c2b61ba488da2 来自 网络网的图片]</small> |} '''<big>金黄的稻束</big>''',是现代诗人[[郑敏]]创作的一首现代诗歌。诗人把目光投注在秋天的田野上,脱去谷穗的稻草一束束倒垂在地里,"疲倦""静默",使诗人联想起同样疲倦静默的母亲,于是田野无数金黄的稻束在诗人的眼里幻化成"无数个疲倦的母亲""肩荷着那伟大的疲倦",稻束因为收获而伟大,母亲因为生命的孕育而伟大。诗人的沉思进一步推进,她想到了历史,在伟大的母亲面前,历史也显得渺小,"不过是脚下一条流去的小河",而永驻的是母亲那"疲倦""静默"的身姿。诗人采用由我到物--由物到我的安排、组织、观察方式,把主体"我"突入到客体中,把冷静的观察和[[深沉]]的思考结合起来,使诗作[[内蕴]]丰富,引人深思。 ==基本信息== 作品名称 金黄的稻束 <ref>[https://baike.so.com/doc/5672428-5885094.html 金黄的稻束]</ref> 作者 郑敏 创作年代 20世纪40年代 作品出处 《诗集1942-1947》 作品体裁 现代诗歌 ==作品原文== 金黄的稻束 金黄的稻束站在 割过的秋天的田里, 我想起无数个疲倦的母亲, 黄昏的路上我看见那皱了的美丽的脸, 收获日的满月在 高耸的树巅上, 暮色里,远山 围着我们的心边 没有一个雕像能比这更静默。 肩荷着那伟大的疲倦,你们 在这伸向远远的一片 秋天的田里低首沉思, 静默。静默。历史也不过是 脚下一条流去的小河, 而你们,站在那儿, 将成为人类的一个思想。 ==创作背景== 关于这首诗的写作,作者自己如是说:"这首诗是写在20世纪40年代,当时我正在战时的昆明西南联合大学哲学系读书。"一个昆明常有的金色黄昏,我从郊外往小西门里小街旁的女生宿舍走去,在沿着一条流水和树从走着时,忽然右手闪进我的视野是一片开阔的稻田,一束束收割下的稻束,散开,站立在收割后的稻田里,在夕阳中如同镀金似的金黄,但它们都微垂着稻穗,显得有些儿疲倦,有些儿宁静,又有些儿寂寞,让我想起安于奉献的疲倦的母亲们。举目看远处,只见微蓝色的远山,似远又似近地围绕着,那流水有声无声地流过,它的消逝和金黄的稻束们的沉思凝静形成对比,显得不那么伟大,而稻束们的沉思却更是我们永久的一个思想,回忆40年代大学时的哲学课和文学课,它留在我心灵深处的不是具体的知识,而是哲学和文学,特别是诗,酿成的酒,它香气四溢,每当一个情景触动我的灵魂时,我就为这种酒香所陶醉,身不由己地写起诗来,也许这就是诗神对我的召唤吧。" ==作品赏析== 郑敏是一个敏感而富于沉思的诗人,她在青年时代追随里尔克的诗风,并且深受西方音乐、绘画的影响。她善于捕捉新颖独特的意象,通过这一系列的意象把对客观事物的描摹引入到哲思的境界,因此读她的诗作不能仅仅满足于字句表层的意义,还必须挖掘出其深沉的象征、隐喻意义。 《金黄的稻束》在一开头写出的是农村常见的情景:"金黄的稻束站在/割过的秋天的田里。""金黄的稻束"在这里就被作者赋予了多重的寓意,既可理解为自然意义的稻束,但更多的是指向象征的含义,是诗人的心灵和自然契合后的所产生的玄想。郑敏在晚年的回忆文章《〈金黄的稻束〉和它的诞生》中就曾明确地指出过这一点。诗人把"金黄的稻束"和"母亲"这两个跨度很大的意象巧妙联系在了一起:"我想起无数个疲倦的母亲,/黄昏路上我看见那皱了的美丽的脸。"在这里,"金黄"寓意着丰收的情景,但诗人在这一瞬间竟然在眼前幻化出"母亲"这个崇高的形象。这是因为两者之间有着内在的关联。只有在付出了辛勤的劳动之后才能获得成熟的果实,而母亲也是在默默奉献了自己最宝贵的青春,直到美丽的容颜一点点褪去甚至走向衰老、疲惫的时候才能孕育、抚养出伟大的生命。在一个个幼小生命逐渐走向成熟的时候,母亲的付出是非常大的。这里既是对大自然的赞颂,但更是对母亲自我牺牲精神的赞颂。接着,诗人通过自然景物的衬托勾勒出一幅伟大而庄严的雕像:"收获日的满月在/高耸的树巅上,/暮色里,远山/围着我们的心边,没有一个雕像能比这更静默。"雕像,是静默的,有形的,它承载着无数人的光荣和梦想。同样,母亲的肉体虽会衰老,而母亲自我牺牲的伟大精神是无形的,她的生命如同这永恒的雕像,在历史的时空中构筑成亮丽的彩虹。值得注意的是,诗人笔下的"母亲"不能仅仅理解为一个农妇,它在更广泛、更深层次的意义上泛指一切自我牺牲的精神。面对这种庄严和崇高,诗人心潮起伏,油然而生敬意:"肩荷着那伟大的疲倦,你们/在这伸向远远的一片/秋天的田里低手沉思,/静默。静默。历史也不过是/脚下条流去的小河,/而你们,站在那儿,/将成为人类的一个思想。"难能可贵的是,在这首诗的结尾,诗人并没有空泛地发表议论,仍然冷静地把意象和玄思较好地结合起来,给读者一种很大的想象空间,让他们去思考人类伟大而神圣的情感。 对于习惯于欣赏中国传统诗歌的读者来说,阅读这篇充满现代主义诗作气息的诗作恐怕会遇到很大的障碍,这既可以看做对人们阅读习惯的挑战,更能激发出读者的阅读潜能,从而把审美的触角伸向更远的时空。 ==名家点评== 北京师范大学艺术系教授张同道:郑敏的《金黄的稻束》,酷似米勒的画,但它是一幅立体的画,一幅思考的画。(《中国现代诗与西南联大诗人群》) 浙江大学教授张玉玲:静默是作者的创作姿态,也是读者的阅读境界,更是作品内在的审美品格。在郑敏的体验艺术中,静默的风格首先表现于蕴含着宇宙和自然本质的体验对象--无名的人、物与山水;其次表现于体验的过程和状态;还表现于诗人雕塑式的凝定意象的艺术手段。(《论郑敏1940年代诗歌的美学特色》) 南京艺术学院副教授顾颖:充分发挥形象的力量,将抽象的观念、深厚的情感寓于可感的形象之中,使"思想知觉化",这是九叶诗人们从西方后期象征派和现代派诗人如里尔克、艾略特、奥登那儿学来的表现手法。《金黄的稻束》成功地运用了这种表现手法,诗人一下子连用五个意象,借助象征和联想,将知性与感性糅合为一体,在连绵不断的新颖别致的局部意象转换中,含蓄地表达出对丰产、收获、土地、母亲等极平凡又极伟大的事物的充溢着哲思的赞美。(《面向大地的沉思--〈金黄的稻束〉赏析》) ==作者简介== 郑敏(1920~2022年1月3日 ),女,福建闽侯人。九叶诗派重要诗人。1939年考入西南联大外文系。1942年开始发表诗作。1943年西南联大毕业后赴美留学。1952年在美国布朗大学获英国文学硕士学位。回国后在中国科学院文学研究所从事英国文学研究。1960年后任北京师范大学外语系教授,讲授英国文学史和英美文学选读。著有诗集《诗集1942-1947》《寻觅集》《早晨,我在雨里采花》《九叶集》(与他人的诗合集)及论文集《英美诗歌戏剧研究》、译作《美国当代诗选》等。 ==參考來源== {{Reflist}} [[Category:揭密生活]]
此頁面使用了以下模板:
Template:Main other
(
檢視原始碼
)
Template:Reflist
(
檢視原始碼
)
模块:Check for unknown parameters
(
檢視原始碼
)
返回「
金黄的稻束
」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