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覽
近期變更
隨機頁面
新手上路
新頁面
優質條目評選
繁體
不转换
简体
繁體
18.219.231.197
登入
工具
閱讀
檢視原始碼
特殊頁面
頁面資訊
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檢視 金桥吹打 的原始碼
←
金桥吹打
前往:
導覽
、
搜尋
由於下列原因,您沒有權限進行 編輯此頁面 的動作:
您請求的操作只有這個群組的使用者能使用:
用戶
您可以檢視並複製此頁面的原始碼。
{| class="wikitable" align="right" |- | style="background: #008080" align= center| '''<big>金桥吹打</big> ''' |- | [[File:800 (2)354678.jpg|缩略图|居中|[https://pic.baike.soso.com/ugc/baikepic2/7503/20160727135837-1080004059.jpg/800 原图链接][https://baike.sogou.com/PicBooklet.v?relateImageGroupIds=&lemmaId=74448897&now=https%3A%2F%2Fpic.baike.soso.com%2Fp%2F20140603%2F20140603072844-2085379999.jpg&type=1#simple_1 来自搜狗的图片]]] |- | style="background: #008080" align= center| |- | align= light| |} 金桥吹打是重庆市万盛区金桥镇的汉族民间音乐,属于吹打乐种。有喜庆类、生产生活类、丧事类、民间传说类等类别,有花灯、大曲牌、朝牌、宫堂等曲牌和[[品打]]、[[刁打]]、[[散打]]、[[干打]]、[[夹打]]、[[刁散打]]、[[竹叶吹奏]]、[[口哨]]等演奏技艺,曲目达一千余首。金桥吹打有音域宽、音量大、力度厚、音色明快、穿透力强等特点。特别是“马风声”派,风格尤其突出。金桥吹打在四川省、重庆市的演出比赛中多次获奖,重庆市文化局命名金桥镇为“吹打乐之乡”,金桥吹打为“巴渝十大民间艺术”之一。2006年入选中国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基本内容== 中文名:金桥吹打 地 区:[[重庆]] 分 类:音乐 ==历史渊源== “金桥吹打” 原名“青山吹打”, 始于公元7-13世纪的唐宋时期 。它文化底蕴深厚,曲目繁多,有鲜明的民族特色,是 重庆巴渝汉族民间吹打中最具代表性、最有影响的“巴渝民间十大艺术”之一。在一些流传下来的汉族民间吹打乐中,可以看到在乐曲形式及曲牌名称方面与唐、宋音乐有十分紧密的联系。金桥吹打“马风派”第三代传人向紫钦所著吹打著作中说:锣鼓是由唐朝起,因为臣子死亡,阴魂不散。锣响鼓鸣,清吉泰(太)平。将他历史演唱,金殿安乐无事。每个百官归天之时就为锣鼓起事也。 ==传承发展== 孕育期 “金桥吹打”经历了由产生初期生产、生活、战斗中鼓舞唱和到14-17世纪的元明时期的逐渐转型,且曲目日臻成熟。 发展期 金桥吹打在17-20世纪的清代出现转折,形成了在汉族民间吹打中独树一帜的“马风派”吹打风格,器乐配备齐全,曲目更加完善。从马风派传承始祖刘多二算起,可查弟子到21世纪初已有六代。“马风派”吹打历经数百年的传承和发展,刘多二、刘汉卿、杨卜然、向义云、刘志云、向紫钦、翁庆华、张登阳等一大批民间艺人作出了重大贡献。 鼎盛期 1949年后,金桥吹打得到长足发展,从艺农民大量增加,其成熟的艺 术成就获得过众多荣誉: 1957年收集整理的吹打曲目《闹春耕》获得重庆市农村文艺调演一等奖;并于1958年代表 重庆市民间音乐出席在成都举行的全省群众文艺汇演二等奖。之后《[[蛟龙翻身]]》、《蜜蜂围着菜花飞》、《[[庆丰收]]》、《[[喜鹊牌]]》、《[[点江曲]]》等改编节目连续在省、市各种演出中获奖。1985年的民间器乐集成中,300多首曲目编入《中国民族民间器乐集成》,存入国家艺术宝库。1992年、1999年,中央电视台两度来万盛拍摄金桥吹打专题,播出后引起很大反响。金桥吹打一度达到鼎盛繁荣的颠峰。当时,金桥镇有吹打乐班200多个,从业人员达1000多人。1995年,金桥镇被重庆市文化局命名为“民间吹打之乡”。1999年,金桥吹打被重庆市评为“巴渝十大民间艺术”。 金桥吹打以它贴近时代、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的剧目特色与艺术特色,深受广大农村观众欢迎,丰富了百姓的文化生活, 曲折发展期 20世纪90年代后,由于市场经济和现代音乐文化的冲击、缺乏经费投入等原因,吹打人员很少集中训练,部分吹打艺人放下了吹打乐器,走上其它致富道路。当时从事吹打的艺人不足200人,其中年龄大的70多岁,最小的也是30多岁,平均年龄近50岁;艺人普遍文化程度为小学毕业;女子吹打队员、青年吹打队员面临青黄不接甚至后继无人的边缘。由于人员流失严重,很多传统的曲牌也面临失传境地。21世纪初,国家加大了对传统民间民族文化保护和发展的力度,先后制定相关政策保护和传承优秀俗文化。2002年成立区金桥民间吹打保护、抢救小组,在各级政府支持和领导下做了许多发掘、抢救性工作,先后组建了金桥吹打艺术团和金桥中心校吹打队,使金桥吹打这一古老的民间传统艺术重焕生机。2006年6月,金桥吹打被国务院列入“首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加以保护。2008年10月,万盛区金桥镇被国务院命名为“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 ==艺术风格== 金桥吹打曲牌按使用场合分为:花牌、宫堂、朝牌;按表现形式分为:雕打、散打、雕散打、品打;按不同乐器配置分为:干打、吹打、夹打、竹叶吹奏、口哨等形式。 金桥吹打乐具有音正节稳、音质纯洁、清晰清脆、不含混拖拉,音域宽、音量大、力度厚、音色明快、穿透力强等特点。 金桥吹打派别独特,它不同于陕北、鲁南、河北、苏南等的吹打乐风格。唢呐高鸣时,酷似“马啸”声;鼓响“得格斗”,尤如马蹄声。曲至高潮时,“马啸”与“ 蹄声”共鸣,如万马奔腾之势。 金桥吹打许多传统曲牌还保存着古老的五音调式持点,记谱方式独特,整个曲牌采用的是“浪荡词”记谱,这是中国记谱方式所罕见的。吹奏曲牌不叫吹“音”,而叫吹“字”,曲牌里的“字”代表一种音高。 吹奏的换气方式也非常特别,许多人一口气能吹奏五分钟不停顿。[镜头:吹奏换气的嘴型、口腔的鼓动情景。 金桥民间吹的艺人们在长期的演奏实践中,改编了《花灯》、《朝牌》、《宫堂》等数十个汉族传统曲牌,创作了《水上沟》、《青山水落音》、《采桑调》等近百个曲牌。1985年中国民间器乐收集活动中,他们向国家文化部门提供了近300个曲牌,不少曲牌收入了《中国民族民间器乐集成·重庆卷》,成为民间文化的瑰宝。 在金桥吹打的众多曲牌中,有许多是来自生产劳动、自然界的音形声,如《青山水落音》、《快乐的山村》、《鸡公调》、《蛟龙翻身》。但有些曲牌的其中一部份是经过专家收集改编的,如《老二排鼓》、《新二排鼓》、《春到养鸡场》等优美的曲牌,反映出喜、怒、哀、乐。有的古朴雅典,有的气势磅礴。有的妙趣横生,幽默诙谐,如《哪里哪里抬起来》、《花大姐》。 ==代表曲目== 金桥吹打乐的曲目丰富,据普查统计,有《花灯》、《大曲牌》、《朝牌》、《宫堂》、《品打》、《挑打》、《散打》、《干打》、《夹打》、《挑散打》、《竹叶吹奏》、《口哨》等多种类别,合计曲牌1000余首。 “马风派”代表作有:《将军令》、《二排鼓》、《鸡公调》、《蛟龙翻身》、《青山水落音》、《急马出山》、《祝福》、《山村新曲》、《庆丰收》、《快乐的山村》等。 《急马出山》简介: 曲目由三部分组成: 第一部分由次高音唢呐奏出酷似雄鸡鸣叫的散板,引入群马奔腾的场景; 第二部分:打击乐在马蹄节奏的变换中呈现出雄壮有力的欢庆的色彩; 第三部分:在大唢呐与小唢呐的对比中展现出在青山绿水间、田边院坝里人们辛勤劳动和悠然自得的欢乐气氛。 乐曲集中反应了勤劳纯朴的万盛人民欢快热烈、安居乐业的生活情景。 ==乐器配置== 金桥汉族民间吹打乐的按乐器分为吹奏乐器、打击乐器两大类别。吹奏乐器主要是唢呐;打击类主要有鼓、锣、钹、镲、马锣等。 金桥吹打的乐器也异常独特。一支普通的唢呐要经过选材、风干、切割、绞管、车圆、钻孔、编喇叭口、刮灰上漆、安气盘、装麦哨等几十道工序;一面鼓也要经过采鼓桶、削牛皮、绷绳、定音、上钉、套箍等若干工序。唢呐和鼓被有关专家誉为“天下第一唢呐,人间第二奇鼓”。金桥唢呐制作技艺高超,巴南、綦江、贵州等地的大量唢呐来源于金桥。 ==非遗信息== 遗产级别:第一批国家级 非物质文化遗产 批准文号:国发〔2006〕18号 批准日期:2006年5月20日 批准机关:[[国务院]] 批准序号:83 遗产编号:Ⅱ—52 遗产类别:民间音乐 项目名称:吹打(金桥吹打) 申报单位: 重庆市 万盛区。<ref>[https://www.sohu.com/a/450413565_355644 金桥吹打]搜狐网</ref> =='''参考文献'''== {{Reflist}} [[Category:910 音樂總論]]
此頁面使用了以下模板:
Template:Main other
(
檢視原始碼
)
Template:Reflist
(
檢視原始碼
)
模块:Check for unknown parameters
(
檢視原始碼
)
返回「
金桥吹打
」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