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覽
近期變更
隨機頁面
新手上路
新頁面
優質條目評選
繁體
不转换
简体
繁體
3.12.161.151
登入
工具
閱讀
檢視原始碼
特殊頁面
頁面資訊
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檢視 金州龙舞 的原始碼
←
金州龙舞
前往:
導覽
、
搜尋
由於下列原因,您沒有權限進行 編輯此頁面 的動作:
您請求的操作只有這個群組的使用者能使用:
用戶
您可以檢視並複製此頁面的原始碼。
{| class="wikitable" align="right" |- | style="background: #008080" align= center| '''<big>金州龙舞</big> ''' |- | [[File:金州龙舞.jpg|缩略图|居中|[http://img1.gtimg.com/cq/pics/hv1/191/197/2290/148957676.jpg 原图链接][https://pic.sogou.com/d?query=%E9%87%91%E5%B7%9E%E9%BE%99%E8%88%9E&forbidqc=&entityid=&preQuery=&rawQuery=&queryList=&st=&did=2 来自 搜狗 的图片]]] |- | style="background: #008080" align= center| |- | align= light| |} '''金州龙舞'''是辽宁金州的传统民俗舞蹈。具有120多年历史,起源于金州古城西门外村(现为友谊街道园艺村)。曾为金州区乃至大连市获得过无数荣誉。金州龙舞作为大连地区传统文化,具有一定象征意义传说。 2005年,金州龙舞入选辽宁省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已被文化部批准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基本内容'''== 中文名:金州龙舞 地区:[[辽宁金州]] 分类:舞蹈 保护单位:大连金普新区文化旅游服务中心 =='''舞龙简介'''== 龙是[[中华民族]]的象征,传说龙能行云布雨、消灾降福,象征祥瑞,所以以舞龙的方式来祈求平安和丰收就成为全国各地的一种习俗。早在商代的甲骨文中,已出现数人集体祭龙求雨的文字,西汉董仲舒在《春秋繁露》中就有为求雨而舞龙的记载,其前身为角抵百戏中的鱼龙漫衍。经过千百年来历代民间艺人的不断加工创造,舞龙已发展成为一种形式完美、具有相当表演技巧和带有浪漫主义色彩的传统舞蹈艺术,广泛流传在中国的大江南北以及世界上凡有华人聚居的地方,已成为凝聚龙的传人的一种巨大的精神力量,是中华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表现形式。金州龙舞则是中华龙舞大体系中具有独特风貌的一种。 舞龙的花样近40种,有盘龙、行龙、卧龙、龙出海、龙打滚、大波浪、龙抬头、龙摆尾、越龙脊、翻身、串柱、转柱、盘柱、围柱、串串、龙咬尾、翻江倒海、二龙戏珠、波浪、龙串柱、中串、盘龙门、钻裆甩尾、旋风转、二龙吐须、二龙旋风转、呼风唤雨、蛟龙出海、龙绞水(左)、龙绞水(右)、二龙外大波浪、二龙内大波浪、金龙戏珠、金龙盘玉柱、双钻裆、地滚浪等。 =='''龙舞起源'''== 金州龙舞起源于金州古城西门外村(现称园艺村)。据说,自1881年[[清朝毅军驻防金州]]后,每年正月十五晚,都要在军营内舞龙,锣鼓的喧闹声让百姓很是向往;到1887年铭字军驻防后,百姓可以和官兵们一起观龙,同庆同乐。而龙的神奇腾跃使他们更渴望自己耍龙,于是扎棚匠陈德员和纸匠李田英就偷艺仿制了一条龙。从此,金州就诞生了龙舞。随后,舞龙活动辐射到大连乃至辽南各城乡村镇,并同当地的民风习俗相结合,每逢祭祀、庆典、丰收、节日及农闲时节,各地的舞龙活动就非常普遍,那时候,几乎村村有舞龙队,家家有耍龙人,不会耍龙的后生,老人说他没出息。 =='''龙舞发展'''== 金州的舞龙热,经久不衰,影响很大。在上世纪50年代中期,就已享誉世界。1956年,沈阳军区前进歌舞团曾到金州园艺村学习龙舞,并于1957年在莫斯科举行的世界青年联欢节上演出,获得金质奖章。同年,金州龙舞代表[[辽宁地区]]首次进京参加全国第二届[[民间音乐舞蹈调演]],获得了集体创作奖、导演奖和表演奖,这让园艺村人兴奋不已。此后,金州的龙舞一直比较活跃,成为百姓文化生活中一种重要的娱乐形式。改革开放后,虽然社会的娱乐方式在不断多元化,人们的审美情趣也在悄然发生着变化,但在金州,舞龙竞赛与表演依然在人们的文化生活中占据着一定的地位。 [[时任园艺村村委会主任]]的李成家对耍龙情有独钟,克服了种种困难,积极抓舞龙队的建设,组织其参加各种社会活动,弘扬民族文化。当时,全区共有十几支舞龙队伍,有30多条龙。在每年的金州百花会活动中,龙舞表演成为重头戏,姿态各异的龙形成一道靓丽的风景线,吸引着人们的目光。由于金州龙舞在形态、套路、技巧上的不断创新,影响广泛,于1988年两次进京演出,她先后在怀仁堂、人民大会堂、人民剧场、中国大剧院、北京大学、国防大学和北京展览馆演出十几场,受到中央领导的好评,轰动北京城。后来金州龙舞传授给大连杂技团,先后出访澳大利亚、新西兰、英国、意大利、西班牙、香港等20多个国家和地区,进行文化交流演出,均受到热烈欢迎。如今,金州的龙舞已远销美国、法国、比利时等地。她以浓郁的民族传统和地域风情,在世界各民族文化交流进程中,起到了纽带与桥梁的作用,传承着一个民族的精神与风貌。 =='''艺术特色'''== 金州龙舞的艺术特色 [[中国龙舞]]大致分为长江流域及其以南地区,黄河流域及其以北地区(包括东北地区)两大派系。南北龙舞因地域、习俗、审美的不同,动作、组织上的不同,呈现出不同的风格和特点,在道具制作、阵图变化、动作套路等方面各见其长,南方龙舞多荆楚之韵、精巧纤丽,北方龙舞则具燕赵之风,古朴刚劲。金州龙舞虽由南方淮军带来,具有南方龙舞的因素,但却是在同当地文化习俗和审美情趣的结合中丰富和发展起来的,在北方醇厚民风的养育下,逐渐形成了其粗犷、豪放的品格,具有浓郁的北方民族文化的特色。 从龙的种类上来说,各地因材料的不同,分为火龙、布龙、草龙、板凳龙、铁龙等,而关东以布龙为主。金州龙初时龙头龙身的硬节及龙尾,均用纸糊裱,龙身回旋软节绷布。在硬节上点燃蜡烛,以跑龙为主,舞法单调。<ref>[https://www.163.com/dy/article/GMN9K91U0517MVEI.html 《传承》之龙的传人华夏起舞—金州舞龙],网易, 2021-10-20</ref>解放后,艺人邵振清等重新设计,以布代纸,以电池代蜡烛,重量减轻,不仅“跑龙”,且能舞龙。以后扎龙老艺人卜忠升等不断进行工艺革新,使龙头从过去重量近30斤到如今最轻的仅为4斤多,金州区文化馆干部李本生经过多年研究,又发明了长度可变的龙,龙身采用大鳞片,同时将紫外线光源应用在龙身和道具上,更加突出了龙的大气和造型的丰富感、立体感。这些创新,打破了千百年来龙体及其造型变化甚微的特点,塑造了一个中华龙的新形象,长度可变的龙。1995年获得了第44届[[世界发明博览会尤里卡金奖]]。在第七届大连国际服装节开幕式广场演出中,长达208米的金州龙让人们见识了她不凡的风采。1999年,李本生编导、正明寺村女子舞龙队表演的《荷花龙舞》获得中国民间文艺山花奖。 =='''参考文献'''== {{Reflist}} [[Category:630 中國文化史]]
此頁面使用了以下模板:
Template:Main other
(
檢視原始碼
)
Template:Reflist
(
檢視原始碼
)
模块:Check for unknown parameters
(
檢視原始碼
)
返回「
金州龙舞
」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