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覽
近期變更
隨機頁面
新手上路
新頁面
優質條目評選
繁體
不转换
简体
繁體
3.144.102.43
登入
工具
閱讀
檢視原始碼
特殊頁面
頁面資訊
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檢視 金墉城 的原始碼
←
金墉城
前往:
導覽
、
搜尋
由於下列原因,您沒有權限進行 編輯此頁面 的動作:
您請求的操作只有這個群組的使用者能使用:
用戶
您可以檢視並複製此頁面的原始碼。
{| class="wikitable" align="right" |- | style="background: #FF2400" align= center| '''<big>金墉城</big>''' |- |<center><img src=https://so1.360tres.com/t0158f2ad9f63e53d47.jpg width="300"></center> <small>[https://baike.so.com/gallery/list?ghid=first&pic_idx=1&eid=3558288&sid=3742241 来自 网络 的图片]</small> |- | style="background: #FF2400" align= center| '''<big></big>''' |- | align= light| 中文名称: 金墉城 建造时期: 三国魏明帝时 建造位置: 洛阳城西北角 地位: 攻故戍守要地 今称: 阿斗城 |} '''金墉城'''是三国[[魏明帝]]时筑,为当时[[洛阳]]城东北(今[[河南]]省孟津县平乐镇翟泉、金村的金墉城)西北角上一小城。魏晋时被废的帝、后,都安置于此。城小而固,为巩固戍守要地。 北魏初年为"河南四镇"之一。隋洛阳城西迁后,金墉遂在洛阳之东。 公元618年,[[瓦岗起义军]]曾据此进逼洛阳。唐贞观后废。今称故址为阿斗城。<ref>[https://www.sohu.com/a/276370626_680051 金墉城]搜狐</ref> == 城池结构 == 金庸城南北成长方形,东、西、北三面城垣各有几处曲折,保存状况较好,南城垣因洛河北移被毁,西城垣残长4290、厚约20米,北垣全长3700,厚约25 -30米,东垣残长3895,厚约14米。南垣长度以东西垣的间距计算约2460米。 西、北、东垣共计城门12座,其中西垣3座。从南到北依次为广阳门、西明门、闾阖门;北垣二座,从西至东依次为大夏门、广莫门;东垣3座。从北至南依次为建春门,东阳门、清明门;据文献记载,南垣应有4门,自东至西依次为开阳门、平昌门、宣阳门、津阳门。 城西北隅仿邺城三台建金庸城,为[[军事]]防御设施。洛阳城仿邺城的设计,将宫城集中于城内中部以北,将官署、居民区置于城区南部。城南设立国学、明堂、灵台、此灵台为东汉时所建,魏晋沿用,汉晋灵台遗址是我国发现的最早一座[[天文观测台]][[遗迹]],距今已有1900多年。 == 历史由来 == 金墉城,俗称[[李密]]金墉城,在今洛阳市东15公里处的孟津县平乐镇翟泉、金村一带。由曹丕于黄初元年(公元220年)在东汉洛阳城(汉魏洛阳故城)基础上修建而成。历经曹魏、西晋、北魏、隋、唐等朝代。 在曹魏、西晋为帝后游乐的别宫;[[北魏孝文帝]]迁洛之初,宫阙未就之时,曾住城中;隋末瓦岗军李密兵控河洛,将金墉城作为行营驻地,;魏晋至唐初的300余年间,一直是洛阳县治所在地。 洛阳北面三座小城,各有墙垣,连接为一整组建筑,北靠邙山,南依大城,城垣宽厚坚实,地势险要,是洛阳的军事要塞。据《水经注》记载:"谷水又东迳金墉城北,魏明帝于洛阳城西北筑之,谓之金墉城。谷水迳洛阳小城北,因阿旧城,凭结金墉,故向城也。结以为垒,号洛阳垒。"其中金墉城就是这三座小城。 西晋代魏之后,"魏宫人皆在其中"。北魏"迁京之时,宫阙未就,孝文帝徒金墉城"。《洛阳伽蓝记》曾描绘金墉城"重楼飞阁,遍城上下,从地望去,有如云也"。 到隋朝末年,天下大乱,金庸城又成为军事要地。瓦岗军李密在此称帝,作为瓦岗军的指挥中心。"钲鼓之声,闻于东洛"(指隋唐洛阳城,今玻璃厂一带)。唐朝初年,洛阳县治仍设在金墉城,至贞观6年(公元632年),移之东都毓德坊,自此以后,金墉城逐渐废弃。 东汉的[[王充]]在《论衡·道虚篇》中有:"如天之门在西北,升天之人,宜从昆仑上。"考古探测已经证明,在汉魏洛阳故城的西北部,确实存在着一处南北相连的三座小城,其南北长1080米,宽约250米,说明金墉城的有关记载是正确的。金墉城的得名,我们认为应当与后文提及传说中的"天墉城"和其上有积金与金台玉楼有关。 == 传说典故 == 千百年以来,当地有"二十五里双皇帝"、"夜转汴梁"的传说。 所谓"二十五里双皇帝",是指隋末李密于大业14年(公元618年),建国号魏,自称魏公,住金墉城;王世充于泰皇2年(公元619年),废隋帝杨侗称帝,改国号郑,国都洛阳。两雄并立,争战于河洛之间,相距仅25华里。 所谓"夜转汴梁",说的是五代时,金墉城还是城池殿阁,金碧辉煌。宋太祖赵匡胤"陈桥兵变后",嫌汴梁(今开封)荒凉,思故乡洛阳金墉城豪华壮丽,一梦醒来,金墉城移之汴梁。 == 参考来源 == [[Category:670 中國地方志總論]]
返回「
金墉城
」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