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覽
近期變更
隨機頁面
新手上路
新頁面
優質條目評選
繁體
不转换
简体
繁體
18.218.221.126
登入
工具
閱讀
檢視原始碼
特殊頁面
頁面資訊
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檢視 采蜜人(雷开艳) 的原始碼
←
采蜜人(雷开艳)
前往:
導覽
、
搜尋
由於下列原因,您沒有權限進行 編輯此頁面 的動作:
您請求的操作只有這個群組的使用者能使用:
用戶
您可以檢視並複製此頁面的原始碼。
{| class="wikitable" style="float:right; margin: -10px 0px 10px 20px; text-align:left" |<center>'''采蜜人'''<br><img src="https://images.pexels.com/photos/10897659/pexels-photo-10897659.jpeg?auto=compress&cs=tinysrgb&w=1600&lazy=load" width="280"></center><small>[https://www.pexels.com/zh-cn/ 圖片來自免费素材图片网]</small> |} '''《采蜜人》'''是[[中国]]当代作家雷开艳写的散文。 ==作品欣赏== ===采蜜人=== 元辰简评 雷开艳这篇文章,说散文也可,说评论也可。我觉得很好,且乐意将其归为知性书评——我知道、我了解、我认识的《走遍宜昌》这本书。 这样写是评论吗?按照评论要立论和论述而不只介绍的观点来看,也许不被认可为评论;而从书评也应从自家心里流出来看,虽无没理论建树,却完整表述了一本书和一个读者心灵交融的过程,评论为什么又不能写成这样呢? 当然,如果作者是院校研究生,这样写不符合学术规范,可作者是业余爱好者,为什么非要装腔作势用自己把握不了的方式写呢? 文章感动人影响人就是成功。我觉得交流阅读感觉和阅读过程只要有助于正确感知原著,引起更多人的兴趣,去阅读、感知,评论的作用就达到了。她的评论立足于自己的感知,带动别人的感知,便属于知性评论了。她的审美是有依据的,她的感觉是高质量的内心流露,她的表达是流畅、自然而灵性的,这就具足了书评的资格和实力。 基层评论要走知性路线,理论依据要有,更要艺术感觉地道、表达真切动人,而不要装腔作势。 宜昌天然塔 采蜜人 ——浅读朱白丹老师《走遍宜昌》 一 知晓朱白丹老师的《走遍宜昌》一书,是2018年我刚加入夷陵区作协的时候。那时朱老师在群里说有需要此书的,可在其办公室领取。我很想要,但是那时羞怯,且一心记挂着花店的生意,未能去。 我想读此书目的很简单,因自己虽是宜昌人,但对宜昌这片土地并不真正了解,我热衷旅游,又因生计所迫,很多想去的地方都未成行。仅说宜昌,旅游年卡上那些风景区还尚有一两处未能去,朱老师一句走遍宜昌,让我心生羡慕。除了风景区上的这些地方,还有哪些是值得我们闲暇时一游的?可以说,当初我是把这本书作为一本旅游指南来读的。 后来在群里看到朱老师发的一篇文章,是从《走遍宜昌》这本书中节选的执著卞和,读完这篇文章后我才知道,原来这么著名的一个历史故事竟然和咱们毗邻的远安有关,让我再次对《走遍宜昌》这本书,勾起了浓厚的兴趣。 因这份兴趣斗胆加了朱老师为好友,也因为那年年会上朱老师的讲话平实接地气,宜昌方言说得挺溜,让人感觉蛮亲切的。 后来就在微信里询问还有没有此书,老师说手头已没了,但他二弟那里应该还有,他那时在武汉,并告知了他二弟电话,让我与他联系,我问付多少钱?老师说不用。我又羞于打电话,此事又耽搁下来了。 直至今年,因身体的原因很想出去走走,却因疫情去不了外地,那就在宜昌周边转转也可,脑子里又想起了此书,与朱老师联系后,委托我表妹去拿,却因表妹突然去外地工作,不了了之,直到前不久召开的的朱氏三兄弟电影文学研讨会上,朱老师给我带来。可谓是好事多磨了。在此,深表感谢! 夷陵 二 打开书页,首先是朱光华老师的一篇长序《宜居之城,昌盛之地》。开首语写道,“如果你是一个地道的宜昌人,宜昌在你心目中有啥印象?你对其了解多少?如果你是一个外地人,你对宜昌的印象怎样?你会觉得它小,无足轻重吗?” 朴实的问话很入人心,这个问题问住了我。我很惭愧,我不是外地人,我是宜昌人,但是“地道”一词我算不算呢?从户籍上说我是,但从对宜昌的了解上看,我又不是,应该说我是一个地道的,但对宜昌了解却很肤浅的一个宜昌人。 读这篇序言之前,我没有读过朱光华老师的文字,但这篇序我却读得很静,读得自然,读得心有所动又超然洒脱。 文字是一个作家心灵流淌出来的东西,读字知人。在刚刚举行的朱氏三兄弟电影剧本研讨会上,初见朱光华老师,初闻他讲话,感觉这是一个沉稳内敛、又有些不羁的老师。 读他的文字,有读余秋雨散文的些许味道。 每一个作家的写作风格及语言,各有各的味道,也因为这各自的味道,才有文学的百花齐放。 老师的文字没有说教显摆的意味,有的是娓娓道来,像一位导游给游客们安静地解说,又像一位历史老师,在给他的朋友们缓缓地讲解这座城市的前世今生。没有装腔作势的炫耀,没有激情澎湃的语言,可是,你却能从他平静的语调中,感受到他内心的激情,及对宜昌这片神奇的土地,深深地挚爱。 朱光华老师在研讨会上的讲话,说实在的,即使我坐在他身后,他的讲话我却没有听得很清楚,但他开头的几句话我却听清楚了,并因为这几句话对老师有了很好的印象。 他说,老大朱白丹让他写篇讲话稿,他本想着不要搞得太正式,但写着写着就写成了一篇文章,那就这么着吧,照着稿子来说一说。 听闻此话,我在他身后哑然失笑,这是很随性很真实,身上带着那么点诗意的老师呢,所以,即使他后面讲话我没听清楚,也丝毫不影响我的初步印象了。 温新阶老师在下午召开的夷陵作协年会上,讲散文创作时说,文化生长在散文里,生活是最美的琼浆,种好自己的一亩三分地,不要去扭转别人的土地,喝我自己的酒,写出自己的风格与特点。要酿名酒,即使酿不出名酒,一定不能酿假酒。散文要注重语言美,并以周凌云主席的散文《又是秋天》为例,选读了文中的很多文字,评价周主席是一个爱读书,安安静静写作的人。 我内心非常赞同温老师的这个评论。在去年参加乐平里端午诗会时遇见周主席,他身上的那种安静、与世不争,有一种不受外界打扰的淡定从容,给我的印象非常深刻,而他的散文我是非常喜欢,很文艺,很生活。 朱光华老师给我的初步印象,与周主席有相似的一点,也有不同的地方。一个安静的诗意淡定,一个安静的不羁从容。而他们作品中的语言,如若按温老师用喝酒形容文章来做例的话,周主席是一坛陈年的,散发着清香的优雅细腻、清洌留香的茅台酒,朱老师的则是一坛有点微辣,又有点甘醇的酒力强劲而无刺激性的回味悠长的汾酒。当然,这只是我的浅见。 是的,诚如朱光华老师在文中所说,到过某一地,不一定了解某一地,生活在某城,不一定就通晓全城,我生活在宜昌,可我并不了解它,那么随着朱白丹老师的著作,走进书中,走进宜昌。 枝江 三 每看一本书,我必先仔细看目录,这是读书的一个导向,告诉我们这本书会写些什么,心中有个大致的了解。 宜昌是一个地级市,周边的城市名称我们并不陌生,每个县的一些重要乡村的名字也大致知晓,但是若要我们一个地方一个地方的来讲解它的历史文化,那里曾出现过什么名人,历史上发生过什么样的大事件,恐怕就说不清了。 文字是个好东西,它能把这些详尽地记述下来,供后来的人们去阅读去了解。每个城市都有它的一张文化名片,朱白丹老师给我们进行了概括。 全书分为13个章节。仰望远安,果然兴山,诗乡秭归,乐园长阳,故事五峰,致敬宜都,文化当阳,革命枝江,厚重西陵,魅力伍家,走进点军,烽火猇亭,醉美夷陵。 单从这些名字看,我们能看到多少?我实话实说,仰望远安,我不懂为什么要仰望?宜昌这么多县级市,为什么要仰望远安?诗乡秭归我是认同的,因为我去过乐平里,感受到了那里浓浓的诗意,故事五峰,因为有个民间故事大家刘德培,文化当阳也是认同的,那么有名的三国演义,怎能不知道当阳呢?革命枝江不大懂,魅力伍家也不甚明白,很多都是似懂非懂浮于表面。朱白丹老师为什么要如此概括定义呢?我想自有他的道理。那就不猜测了,翻开书看吧,这些问题不就迎刃而解了。 我想象中的《走遍宜昌》,会是像《宜昌的传统部落》一书中那样,介绍些景物,而阅读了几个章节后,我知道我错了,这应该是一本注重宜昌历史的书,每一个地方,每座城市,有它的文化名人,有它的真实故事。 历史是一面厚厚的墙,我们穿不透这面墙,那墙面上斑驳的印记,是历史的回音。 历史不容忘却,历史当被铭记。 走进一座城,我们要去看什么?看它的风土人情,看它的历史文化,看它的经济如何繁荣,看它的将来如何发展等等。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目的与想法。或许他什么也不想了解,他只是单纯的来过这个地方,他的足迹在这个城市停留过就够了。我们无意干涉。 但是作为一个地道的宜昌人,了解这座城市的历史不就像我们是从娘胎里出来的一样,不能忘根本吗?去一个陌生的城市,我们景仰它的文化,怀着崇拜的心去观摩,那种心情与茫茫然去看是不可相提并论的。因知而寻,因懂而敬,这是怎样的一种情怀? 因读了周凌云主席的《屈原的村庄》,去往乐平里,一切既陌生又熟悉;因读了黄荣久主席的的《三游洞》,再去三游洞,那洞就不仅仅是洞;因读过好几位作家写的百里荒的文章后再去百里荒,那风吹来的也不仅仅是凉爽;因读了甘茂华老师的《土司城遗址》,我在张家界游玩土司城时,总是想起恩施的土司城。 生活牵住了我的脚步,但读书开阔了我的眼界,脚可以被拴住,想象却能伸出翅膀。 我想起我读余秋雨先生的《文化苦旅》时心灵受到的震撼,我多么想随着书中的文字去把这些地方走上一遍,感受文化的远古的气息,今生我不知道能否完成这个心愿,但走遍宜昌还是有机会的,虽然每个乡镇不一定都能去,但能走上大多数也是不错的,况且现在我已去过了宜昌很多的地方,只是未能停下脚步,认真地去品味这座城市,因生活的脚步太匆匆,容不得我做过多的停留。而若我再一次前往,我会怀着怎样的一种心情呢? 正如朱光华老师所说,每一块地都是上天的馈赠,每一个城市都有它的特别之处,每一块地都应被尊重,不可妄加评论。 朱白丹老师不仅可贵在用他的双脚去丈量过宜昌这片土地,更可贵的是用他手中的笔书写这片土地,让宜昌人熟悉,让外地人了解,我们应该感谢他。 一位作家对我说,眼睛一直盯着远方,而忽略了身边的美景,是啊。我们生活的这片热土,是我们多么美丽的家乡。 在网络上认识了一些朋友,有时他们问我宜昌有哪些风景名胜?有什么值得纪念的地方吗?想起来挺搞笑,又有些惭愧的。那时我告诉他们,旅游年卡上的风景区都很好玩儿啊,如今觉得我回答的太敷衍,他们知道三游洞的来历吗?他们明白远安嫘祖的厉害吗?他们知道屈原的出生地吗?知道中国农村合作医疗之父是在长阳吗?知道石牌保卫战吗?知道长江大侠吕紫剑吗?他们知道杨守敬的故事吗?知道山楂树静秋与老三吗?…… 有些人因知道而来探究一种文化,有些人不知道,那我应该给他们提示一下,增加他们的好奇心啊。让更多的人来我们宜昌,了解我们宜昌,这算不算为宜昌的旅游发展尽一个宜昌人的本分? 我想到前些天的一件事。 侄女儿所在的中学要到屈原故里去研学。侄女问我,姑姑,那里好玩儿吗?我没有回答她的问题。我跟她讲屈原的故事,屈原的文学成就,讲那里优美的传说。侄女听得很用心。听完后,她说,姑姑,看来那地方很值得一去。但是后来,学校临时改变了地点,侄女没去成。当侄女知道我前不久又去过屈原故里时很是羡慕,问我,姑姑,你又去啦?我也好想去。我说以后你肯定会去的。我想,听我介绍过后,侄女再去屈原故里,一定好过她什么都不知道的走马观花一番。一颗种子,在她的心里萌芽生根。 太多太多,这座城市有太多鲜活的记忆,值得我们、他们、你们,慢慢去探寻。 朱白丹老师在后记中说,此书的读者定位为本土大中小学学生,企事业单位职工,全市市民。他的文字通俗易懂,像讲故事拉家常一样的,读起来没有负担。夜读日读,利用碎片时间读一段,花上一天时间读几章,皆可。能串能连,能分能解,尽享读书之乐。 我呢,读了整整一天,颈椎疼了,眼睛也累了。没读完,但又有什么办法呢?谁让我想一口气读完呢? 这应该是我治疗眼睛这大半年来,第一次这么认真地读书,又这么迫不及待地想写些东西。我实则是肤浅的,没能全部读完呢,就想写了,可我不想违背了自己的心意,想写就写吧,哪怕肤浅,也是我心里真实的流露。 读完之后,再读之后,我又会是怎样的感受呢?又会怎样写呢? 但是我想,读完这本,我会马上去读朱白丹老师的另一本《走遍湖北》,先满足一下自己的求知与好奇的心理后,再慢慢来反刍。但我能肯定的是,我还会再写,就冲着此书来之不易,怎么着也得用心去读呢! 秭归 四 读此书,我是在难得的一个冬日暖阳普照的天气,坐在店外静静地翻阅。来往的人兀自来往着,我静静地读着。一个熟识的人走过来,好奇地问我看的什么书?随手拿过我的书,翻开目录。看过后,他说怎么没有我的家乡樟村坪?我一笑,对呀,也没写我的娘家宋家嘴呢。他笑,走遍宜昌可见不全。我随之又是一乐,老兄,你以为这是地方志呢,像地图一样,每条河流每个村庄每条道路都得标注上去呀,这是文化大散文,是一部文学作品,不一样呢。 他继续翻翻书。也是啊,咱们老百姓知道书中所写地方的历史典故,历代名人就很不错了。我下意识地点点头,全民阅读,读什么呢?可以就从身边的书读起,毕竟这些地方是我们耳熟能详的,读起来不陌生,有亲切感。读别人的书,增加自己的阅历,这就是读书之乐,读书之妙啊。 写下此文,这算不算评论呢?前段时间我写了好几篇评论,有文友私下说我,不要为别人唱赞歌。我很是困惑,为什么要如此理解呢?每读一本书,一篇文章,我有所感,有所悟,我就喜欢用文字记录下来,我认为这也是对作者的起码尊重,别人的作品我看到妙处,不禁拍手欢呼。对作者隐喻表达的东西,我能揣摩个两三分,说明我在思考,在用心地读,写出来又有何不可呢?尽管文章也许有它的一些缺陷,我看不出来,因为我没有那么高的知识储备与文化素养,我看到多深多远就写到多远,并不只是为别人唱赞歌,应该说。这是对一个热爱文字但文化水平并不高的我来说,一次文化的汲取与心灵上的升华。 我乐故我写。 就这个困惑我许久的问题,我请教过元辰主席,他回复说,评论为什么不可以写?通过阅读、评论,提高自己的鉴赏力判断力分析力,有了一流艺术感觉,自己的作品当然会写得更好,想写就写。 看到回复后,心豁然开朗。 文学本身就是一种情怀,怀揣着这种情怀,走在漫漫[[人生]]之路上,是幸矣。所以将来,每读一本书,我都会写下自己的感想。 今年史视推出的文化纪录大片《文学的故乡》,我[[认真]]地看过。莫言、贾平凹、迟子建、阿来、毕飞宇、刘震云等这些文坛巨匠,用手中的笔,把生活的故乡转化为文学的故乡。[[故乡]],是每个[[作家]]创作的[[源泉]]。宜昌,是朱白丹老师的故乡,也是他创作的根。一个作家,在[[任何]]时候,有自己的担当与使命。以家乡为圆心划圆,视野更[[宽阔]],步伐更稳健。 读完此书,已毋庸置疑,我肯定还会再写。宜昌是我的[[家乡]]啊,是我前半生乃至后半生都生活的地方,对这片[[土地]]怎能不爱呢?怎能没有要说的话呢?每一片热土都有它的故事,走遍宜昌,走遍湖北,走遍[[中国]],在这片广袤的土地上,我们都是吸吮着芬芳的采蜜人。<ref>[http://www.360doc.com/userhome/46305516 个人图书馆网]</ref> ==作者简介== 雷开艳,女,夷陵人。作者,朗读者,[[宜昌]]市夷陵区作协会员。 ==参考资料== {{Reflist}} [[Category:820 中国文學總論]] [[Category:825 中國散文論;語體文論;新文學論]]
此頁面使用了以下模板:
Template:Main other
(
檢視原始碼
)
Template:Reflist
(
檢視原始碼
)
模块:Check for unknown parameters
(
檢視原始碼
)
返回「
采蜜人(雷开艳)
」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