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覽
近期變更
隨機頁面
新手上路
新頁面
優質條目評選
繁體
不转换
简体
繁體
18.191.154.132
登入
工具
閱讀
檢視原始碼
特殊頁面
頁面資訊
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檢視 酷暑季节言“长物”(刘迅) 的原始碼
←
酷暑季节言“长物”(刘迅)
前往:
導覽
、
搜尋
由於下列原因,您沒有權限進行 編輯此頁面 的動作:
您請求的操作只有這個群組的使用者能使用:
用戶
您可以檢視並複製此頁面的原始碼。
{| class="wikitable" style="float:right; margin: -10px 0px 10px 20px; text-align:left" |<center>'''酷暑季节言“长物”'''<br><img src="https://images.pexels.com/photos/8485456/pexels-photo-8485456.jpeg?auto=compress&cs=tinysrgb&w=600&lazy=load" width="280"></center><small>[http://uuhy.com/html/22946.html 圖片來自免费素材网]</small> |} '''《酷暑季节言“长物”》'''是[[中国]]当代作家刘迅写的散文。 ==作品欣赏== ===酷暑季节言“长物”=== “长物”乃身外余物。凡余物,可理解成不关乎生存实用的多余之物。 明末画家、园林设计师文震亨著有《长物志》,《长物志》.十二卷【浙江鲍士恭家藏本】中提到:长物,本乃身外之物,饥不可食、寒不可衣。然则凡闲适玩好之事。自古就有雅俗之分。长物者,文公谓之“入品”,实乃雅人之致。 文震亨的《长物志》分为室庐、花木、水石、禽鱼、书画、几榻、器具、位置、衣饰、舟车、蔬果、香茗十二类。这十二类与园林艺术都有直接或间接的关系,同时,此书对收藏鉴赏的方法也进行了叙述。 以“我”一个普通人的阅历和学养,穷尽一生的精力对上述十二类问题进行学习和研究恐怕终究也不会弄透彻的,因为这里面牵扯着中国几千年的文化,尤其“收藏赏鉴”一项更是一门深奥的学问,不是学到年长就一定会通晓,眼界、学养、文化的提高是一个看不见、摸不着的过程。 面对一个问题,见识浅是谈不出广度与深度的,所以,我只说一说“长物”中的“石”。因为有所“感”,所言就会有所“真”,读者读起来也许会有几分精神上的收获。 我对“石”的了解是从阅读《长物志》开始,在这本书中罗列了英石、太湖石、尧峰石、昆山石、土玛瑙、大理石、永石共七种,每一种石的介绍寥寥几十字,多者也不过百余字,却将石的产地、颜色、特征、用途等概括得面面俱到。且听他对太湖石的论述:“太湖石,石在水中者为贵,岁久为[[波涛]]冲击,皆成空石,面面玲珑。在山上者名“旱石”,枯而不润,膺作弹窝,若历年岁久,斧痕已尽,亦为雅观。吴中所尚假山,皆用此石。又有小石久沉湖中,渔人网得之,与灵璧、英石亦颇相类,第声不清响。” 唐代诗人吴融的一首“洞庭山下湖碧波,波中万古生幽石,铁索千寻取得来,奇形怪状谁得识”,只用了28个字,就生动地描述出太湖石的成因和采取的方法。 古人无法让我们不敬仰,想必一段话的写作,也是经过百次的推敲,反复的修改,才会达到“多一字显冗余,少一字现不足”,“多一字恐失言,少一字情不够”的文字效果吧。做学问的严谨、艰辛与坚持是中国文化精神的可贵之处。 我有两次比较震撼的对“石”的心灵感受。一次是1993年带学生赴北京十渡写生,与同行的几位老师偶遇常年在十渡“拒马河”附近搜集、收藏石头的一位老先生。先生的容貌我已记不太清,但随他进入宅院,他翻开床铺褥子的那一霎那,我真是惊呆了。一张普通的单人床,厚厚的褥子下,一排排大小不一的“石头”铺满了整张床铺。在他的示意下,我们弯下腰再看,床下也是满满的石头。这些石头大的有半米左右,小的可以拿在手里。后来才知道,北京近郊的房山属于燕山地质结构,是比较典型的喀斯特钟乳岩地层,赏石资源比较丰富,据说房山[[燕山]]一带的石头中,虎皮石较多,其次是云纹石。虎皮石,呈灰黄、灰蓝、黄蓝相间等色,貌似虎皮,故名。云纹石有青黑色、灰黄色、灰白色几种,石肌多皱折,脉络纹理或成云层,或表面花纹如行云流水,有很强的视觉美感和观赏价值。 老先生还告诉我们,房山周口店地区还产体积较大的太湖石,用作修筑叠石假山。为与南方的太湖石区分,称为“北太湖石”。与南方太湖石清秀、玲珑的外观相比,房山太湖石外观浑厚,多密集的小孔穴而少有大洞,质地坚硬,它们大部分埋在土层里,因红色山土的作用,新开采出来的[[石头]]一半呈土红色、橘红色、土黄色。 看着那些大小不一的石头安静的躺在这间农舍的角落里,我再想这位老者每日顶着日晒,徒步行走在河水边、草丛里、山峦中,那里藏着他全部的人生乐趣、意趣与情趣,老人与山水是相融的,他的身影穿梭于山水之间,而爱“石”的情愫却萦绕在山水之外。想必爱“石”的人,是不会疲倦的,行走、遇见、欣喜、珍藏、凝视是老人一生与所爱“长物”的情感交融的过程....... 第二次对“石”的震撼的心灵感受来自苏州博物馆的一组“片石假山”。那是2017的2月,农历春节的末尾。 从历史看,[[苏州]]是[[吴文化]]的[[腹地]],[[苏州博物馆]]的四项基本陈列也都是以“吴”字开头,“吴地遗珍”、“吴塔国宝”、“吴中风雅”、“吴门书画”。如果说苏州博物馆是苏州这座城市的灵魂,那么博物馆中的这一组“片石假山”便是凝固的“吴地风雅”了。 “片石假山”位于苏州博物馆最具特色的主庭院之中,远远望去,层次分明。近处池里红色鲤鱼悠然游动,绿池后方便是那一组赭石色的,由二十多块高低不同、交错矗立的石头构成的“片石假山”了。据说,这组“片石假山”是苏州博物馆的设计者建筑大师贝聿铭奉献给苏州这座城市的创意之举。他从宋四家之一的米芾的一幅山水画中寻找到了设计灵感,在山东的石场挑选了三十多块大石头,用钢线将大石切成理想的、形状、高低各不相同的“山”的形状,重塑了米芾极具个性的传统山水绘画风格“米氏云山”。这种重塑不仅用三维立体的形式再现了[[米芾]]的山水画作品,而且借助这些形状、大小各异的“石”的组合排列设计将中国传统[[绘画]]的空间变化表现得细致入微。 “片石假山”整体并不太高,只有一两处大体积的石头明显高于人的高度,其余的都在一人或半人高,甚至更矮。游走其中,你会觉得是一种俯视的视角将中国传统山水的精髓全部纳入眼帘,那一刻,心灵是震颤的。我想,将“片石假山”放置在一个特定空间,应该算是“装置艺术”,这种创意打破了山水在自然界中固定存在的传统概念,以一种装置的姿态游走于设计者需要的[[空间]]。“石”在中国传统艺术中被赋予了某种“借喻”功能,这一组“片石假山”就是一座被艺术化的“真山水”,设计者已经将中国传统山水的空间意识全部[[浓缩]]其中了。 如果说“片石假山”浓缩的是中国传统山水的精髓,那么傍石而建,伫立在“片石假山”后面的,高度逐渐递增的三面“粉墙黛瓦”的白色墙壁就是苏州这座江南古城的典型符号化语言了。 白色墙壁与这组“片石假山”互为衬托,“白”所具有的素朴的诗意将前面的石头衬托得古朴、浑厚。[[苏州]]民居建筑用色中的“白”,在我看来是一种纯,一种无,一种空,一种与万物相亲相和,却又判然有别的[[契合]],观赏“片石假山”依傍的这片白色是需要寂静的,在静极之时,我们内心的某种极静极纯的东西就会被轻轻唤醒...... <ref>[http://www.360doc.com/userhome/71096453 个人图书馆网]</ref> ==作者简介== 刘迅,1973年9月生于哈尔滨。 ==参考资料== {{Reflist}} [[Category:820 中国文學總論]] [[Category:825 中國散文論;語體文論;新文學論]]
此頁面使用了以下模板:
Template:Main other
(
檢視原始碼
)
Template:Reflist
(
檢視原始碼
)
模块:Check for unknown parameters
(
檢視原始碼
)
返回「
酷暑季节言“长物”(刘迅)
」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