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覽
近期變更
隨機頁面
新手上路
新頁面
優質條目評選
繁體
不转换
简体
繁體
18.226.17.210
登入
工具
閱讀
檢視原始碼
特殊頁面
頁面資訊
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檢視 郑成功演武场遗址 的原始碼
←
郑成功演武场遗址
前往:
導覽
、
搜尋
由於下列原因,您沒有權限進行 編輯此頁面 的動作:
您請求的操作只有這個群組的使用者能使用:
用戶
您可以檢視並複製此頁面的原始碼。
{| class="wikitable" align="right" |- | style="background: #E6E8FA" align= center| '''<big>郑成功演武场遗址</big> ''' |- | [[File:郑成功演武场遗址.jpg|缩略图|居中|[http://pic8.nipic.com/20100621/2163148_003328533247_2.jpg 原图链接][http://www.nipic.com/show/3317755.html 图片来源于呢图网]]] |- | style="background: #C0C0C0" align= center| |- | align= light| 中文名称;郑成功演武场遗址 地理位置;福建厦门大学鲁迅纪念馆前的大操场处 历史意义;郑成功演兵 |} '''郑成功演武场遗址'''引位于[[厦门]]大学[[鲁迅纪念馆]]前的大操场处,属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当年郑成功挥师北伐之前,曾在此选将练兵,训练出一支拥有万人的"铁人军",后来成为收复[[台湾]]的主力。解放后在[[厦门大学]]同安楼后面的八角亭花园中发现一块长120厘米、宽48厘米的"练胆"石刻,现存于鼓浪屿郑成功纪念馆。[[陈嘉庚]]先生当年选择演武亭的遗址创办厦门大学,寓意秉承先辈遗志,爱国兴邦。演武亭遗址是当年郑军演武场上重要建筑物,位于厦门大学体育场一带。 ==简介== 郑成功演武场遗址位于[[厦门大学]][[鲁迅纪念馆]]前的大操场处,属市级文物保护单位。解放后在厦门大学同安楼后面的八角亭花园中发现一块长120厘米、宽48厘米的"练胆"石刻,现存于鼓浪屿郑成功纪念馆。陈嘉庚先生当年选择演武亭的遗址创办厦门大学,寓意秉承先辈遗志,爱国兴邦。当年在演武场东北、西南两边的山岗上,各有一道城墙,城墙里面是一片总面积五万多平方米的大校场。大校场旁边,现今厦门大学群贤楼的地方原有一个演武亭,当年郑成功挥师北伐之前,曾在此选将练兵,每天进行操练、检阅,训练出一支拥有万人的"铁人军",后来成为收复台湾的主力。 演武场规模 演武场范围南临厦门港,北至南普陀,其东北和西南各有一道城墙,分别称为镇南关和镇北关。演武亭在今厦门大学内。 据《[[从征实录]]》载,明[[永历]]十二年(1658年)三月,郑成功因"日夜出督操练,往返殊难",命工官[[冯澄世]]筑成楼台式演武亭于演武场上,作为他教练观兵的驻节之地。清[[康熙]]十九年(1680)清军攻入厦门时,由郑经在撤退台湾前下令焚毁。1954年在厦大群贤楼前曾出土"练胆"石刻一方,石刻高0.48米,宽1.02米,楷书。据考证为演武亭之石构部件。"练胆"一词,应为郑成功训练士兵的要旨之一。 据阮旻锡《[[海上见闻录]]》载,郑成功当时是以《[[五梅花操法]]》阅练其著名的铁人军。"练兵以石狮五百斤为的,力能挺起者,拔入左右武卫亲军,配以云南弓箭,戴铁盔、铁臂、铁裙,用锁锁定,不能脱,时谓铁人。"铁人军英勇善战,是北伐抗清、收复台湾的主力军。演武亭遗址1961年被公布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演武场是郑成功演武练士兵的大校场,演武亭为其中主要建筑,据史书记载,郑成功于南明永历九年(1655年,一说永历十二年)命工官[[冯澄世]]在[[厦门]]港院东和澳仔岭之间的操场筑演武亭楼台,以便驻宿教练观兵。亭建成后,郑成功亲临督练,教导。 ==历史沿革== 演武亭遗址位于厦门大学体育场一带。 演武亭所在之演武场,系明代[[嘉靖]]年间抗倭名将俞大猷和明末清初民族英雄郑成功练兵演武之地。1655年,郑成功于演武场上建楼台式演武亭作其阅兵督练之地。[[康熙]]十九年(1680年),清军攻入厦门,郑成功之子郑军在撤军[[台湾]]前下令焚毁演武亭。 建筑物今已不存。遗址1961年被公布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演武大桥== 演武大桥位于[[厦门]]环岛路海军码头-演武路-白城段,于2003年9月通车。演武大桥建在古演武池、演武场遗址,西侧隔海面对郑成功塑像,因此赞成用与郑成功有关的当地地名"演武"派生命名大桥。 演武大桥桥梁外观设计独特,简捷明快,该桥梁采用低桥位设计方案,临海见海,满足交通、旅游休闲功能。该桥梁是目前世界上离海平面最低的桥,在结构上采取了渔腹式梁,椭圆型墩,实现了景观和交通的有机结合。在这桥上看海,有海上升明月,有水天一色水随天去,桥已不再是冰凉建筑,而是观海之凭。演武大桥紧贴着海面,缓缓地延伸,还波浪似地起伏。远远看去,很像展翅飞翔的白鹭;稍稍移近去,又看到了腾空的白龙;再走近,变成一条跃出水面的大白鲸了,……简捷流畅的线条,精美灵动的造型,让我惊讶桥梁还可以这样建造,还可以给人以如此强力的视觉美感。 ==郑成功== ===概述=== 郑成功(1624-1662年),明清之际民族英雄。汉族。本名森,又名福松 ,字明俨,号大木,福建省南安市石井镇人。公元1624年8月27日诞生于[[日本]]长崎县平户千里滨,史书记载他"少年聪敏,英勇有为"。其父[[郑芝龙]],其母名[[田川氏]]。祖籍[[河南]]省[[固始]]县汪棚乡邓大庙村。弘光时监生,隆武帝赐姓朱、并封忠孝伯,这也就是他俗称"国姓爷"的由来。清兵入闽,其父[[郑芝龙]]迎降,他哭谏不听,起兵抗清。后与[[张煌言]]联师北伐,震动东南。[[康熙]]元年(1662年)率将士数万人,自厦门出发,于[[台湾]]禾寮港登陆,击败[[荷兰]]殖民者,收复[[台湾]],更使他彪炳千古,青史留名。郑成功在1662年末得病逝世,在世38年。<ref>[http://www.visitxm.com/news/1533546533830.html 郑成功演武场遗址] , 全域旅游 </ref> ===1630年=== 郑成功随叔芝燕回国,住晋江安平郑府。郑芝龙延聘名师授业,1638年郑成功入南安县学为廪生,1644年郑成功从家乡来到[[南京]],进入国子监太学,拜名儒[[钱谦益]]为师。其时明王朝内忧外患,风雨飘摇,当年3月中旬,[[李自成]]率农民起义军攻入[[北京]],崇祯朝灭亡。9月中旬,清王朝定都北京。在击败了[[李自成]]的农民军后,次年6月攻克南京,南 明弘光政权覆灭,郑成功返回福建。同月,唐王[[朱聿键]]在[[福州]]被[[郑芝龙]]等拥立为帝,建号隆武。帝对郑成功的忠勇十分嘉许,赐他与国同姓,易名"成功",从此南明官方称为"朱成功",中外又称为"国姓爷"。1646年8月,清军进攻福建,隆武帝在逃亡路上被擒,于汀州罹难。10月中旬郑芝龙降清,即后清军进袭安平,郑成功之母不堪被辱自殪身亡。隆武政权失败后,年仅21岁的郑成功愤起反抗清王朝的民族压迫政策,他在南安县学(丰州)焚毁儒服,投笔从戎,以"招讨大将军"的名义,在安平、浯州(金门)一带誓师抗清,拥戴南明的永历政权。1647年8月,郑成功与叔父郑鸿逵曾率兵攻打泉州,屯兵桃花山。1650年中秋,郑成功用计袭夺厦门,建立了稳固的抗清根据地,军事力量进一步壮大。 ===1659年5月=== 郑成功开始平生最大规模的北伐。郑成功率大军自舟山北上,从长江口溯江西上,一路势如破竹,7月初七直逼[[南京]]城下,一时清廷为之震动。在胜利在望之际,郑成功迟延了进攻时机,在清廷后续援军的反攻之下惨遭失败,被近沿长江东撤,转海道南下,9月退回金、厦基地。郑成功北伐失败后,清王朝已控制了[[中国]]的大部分国土。鉴于敌我力量的悬殊和全国客观形势的变化,仅凭金、厦两岛将危在旦夕,郑成功决定东征[[台湾]],利用海峡天险和海上力量的优势,建立新的抗清基地。 ===1661年4月21日=== 郑成功率 25000名将士,乘350余艘战舰,从[[金门]]料罗湾出师东征。因遇暴风雨在澎湖停留数日,30日拂晓从台南鹿耳门胜利登陆,击溃了荷军的狙击,并乘势攻下赤嵌城。随后,郑成功率大军包围了[[荷兰人]]在[[台湾]]的统治中心--热兰遮城。荷兰驻台湾长官揆一拒绝投降,凭藉坚固的城墙工事负隅顽抗,郑成功数度强攻未果,乃改为长期围困。7月中旬,[[荷兰]]援军从巴达维亚支援[[台湾]],在海上决战中被郑成功水师击败。经过长达九个月的围困,1662年2月1日,揆一终于向郑成功投降,率残兵败卒撤出[[台湾]],至此,荷兰殖民者对台湾达长38年的统治宣告结束,[[台湾]]重新回到[[中国]]的怀抱,郑成功收复台湾的壮举,为祖国和人民立下了不朽的丰功伟绩。郑成功在台期间,加强了政治经济建设,置府县、务屯垦、废苛税、兴学校,改善军民关系,安抚台湾土著,颁布了各种法令和条例,为台湾经济社会的发展打下了基础。 ==1662年6月23日(农历5月初八)== 郑成功因病在[[台湾]]去世,时年39岁,葬于台南州仔尾。在清朝统一台湾后,[[康熙]]川八年(1699年),帝赐迁葬在南安郑氏祖墓。康熙帝并题写挽联赞曰:"四镇多贰心,两岛屯师敢向东南争半壁;诸王无寸土,一隅抗志方知海外有孤忠。"。 == 相关视频 == <center> {{#iDisplay:n0371nv7v6m|480|270|qq}} <center>26郑成功的故事</center> </center> == 参考资料 == [[Category:670 中國地方志總論]]
返回「
郑成功演武场遗址
」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