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覽
近期變更
隨機頁面
新手上路
新頁面
優質條目評選
繁體
不转换
简体
繁體
3.22.77.68
登入
工具
閱讀
檢視原始碼
特殊頁面
頁面資訊
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檢視 遗落的老村(江思恩) 的原始碼
←
遗落的老村(江思恩)
前往:
導覽
、
搜尋
由於下列原因,您沒有權限進行 編輯此頁面 的動作:
您請求的操作只有這個群組的使用者能使用:
用戶
您可以檢視並複製此頁面的原始碼。
{| class="wikitable" style="float:right; margin: -10px 0px 10px 20px; text-align:left" |<center>'''遗落的老村'''<br><img src="https://images.pexels.com/photos/7068772/pexels-photo-7068772.jpeg?auto=compress&cs=tinysrgb&w=600&lazy=load" width="280"></center><small>[http://uuhy.com/html/22946.html 圖片來自免费素材网]</small> |} '''《遗落的老村》'''是[[中国]]当代作家江思恩写的散文。 ==作品欣赏== ===遗落的老村=== 从[[南昌]]往[[高安]]市区去,有一条320国道。车开出南昌地界,往前走十里,道路在这里打了一个[[急转弯]],打弯的地方,分出一条[[蜿蜒曲折]]的乡道。沿着乡道走六里,爬过道上惟一的一个坡,站在道旁,举头朝着右手边望去,只见得浓郁的一团的地方,那里有个古老的村落,那便是生我养我的故乡——[[麻溪村]]。 这个村子是有特点的。 村子装在“簸箕”里。“[[簸箕]]”底部,一半是一大一小两口[[水塘]],并列摆放着,一半是平地,最中央是一株粗壮的百年柏树。“簸箕”两沿,也都是平地,长满了各种[[树木]]:[[松树]]、[[杉树]]、[[苦槠树]]、[[枫树]]……从外往村子看,村子被树遮蔽着,常常看不见。 村东的这条乡道贯穿南北,直通三里外的一个远近闻名的集市。若不逢集,路上有时有车辆,有时安安静静。乡道再往东为[[京岗岭]],因山体布满硬如金刚的岩石,故名“金刚岭”,后写为“京岗岭”。山势从低到高,缓缓上进,没脉势蔓延,无山基相续。长三里,宽三里,仅一道山峰,高百米。抗战时期,曾有一股日军从南昌方向一路扫荡而来,在京岗岭下,遇到国民党部队的猛烈阻击,双方展开了拉锯战,日军白天攻打山头,国军趁夜再夺回来,如此反复,死伤甚多。现今,岭上还遗残着一些战壕。山的另一边是个石灰窑,早已把半边山体挖成了一道悬崖,笔直的。 村北是“簸箕口”,有道一米多高的土堤,堤上立着两排老树。村里祖辈传下来的话,这道堤,还有两排树,就像是村子的守卫,守护着村里的富贵吉祥,不让其从“簸箕口”流走。村子往北二百米是条小河,也可作小溪,哗哗地流,河面不宽,水也不深,舀起来极清亮。河上有座石头垒砌的小桥,桥头爬满了植物,桥墩与水相接的地方布满青苔。如果这一年雨水多的屋檐吊线,河里盛不下,就会漫到村子里来,那便成了洪灾。早先通向小河有条麻条石铺就的小道、平整而曲折。一条小溪、一条麻石路,村子因此得名。 抗战时期,村里的房屋十分之八九变成焦土,乡人大都游离死亡。抗战后,只有九户乡人回来了,重建了村子。那时,村里都是土砖房,极规律,高低错落,一排排摆在“簸箕”底部。房屋一多半坐西朝东,一小半坐东朝西,隔着水塘相望,朗日光照,满屋透亮。房屋框架是木头的,一根一根从深山运来的。一层的墙面是土砖,二层的墙面尽是木板。没有院落,清一色的三间房,入门是堂,左右两边都是四四方方的一个大间,作卧房。房屋以门槛为界,从不向外扩张。房子瓦顶,逢雨不漏,听雨声如火烧竹子,堂前常有呢喃的燕语。 村民皆为江姓,都是一家亲戚,谁都知道谁的爷爷的小名,谁也知道谁的媳妇是哪里的,捡到遗失的物件会挨家过问,谁家来了什么亲戚全村都知道。重建后,几十年过去了,上面的一代在土砖房的幽灵中老去、逝去,渐行渐远;中间的一代,在这里恋爱、结婚,做了爸爸;下面的一代,在其中,一个接一个诞生,孩子们追逐时扬起的尘土,一年比一年厚实。生、老、病、死,“簸箕”底的村子,就是一个小型的世界。 乡人的营生,主要是种庄稼。他们两只大手,硬茧如壳,一年复一年,一月复一月,但辛苦得乐哉。源于村子既没有得天独厚的矿产资源,又没有财源广进的副业可做,身怀薄艺倒成了个脱离贫穷的好法子。于是,中间的一代开始有人学做砌匠。慢慢的,方圆几十里地最有名的砌匠,出现在了这里。学了砌匠的一代人,挣了些钱,开始踏出“簸箕”底,在“簸箕”西边沿上盖房子。先是造了一所房子,后来又有了两所。十几年的光景,村子西边的那片树林被砍尽了,留下了两排砖混结构的楼房,有一层的,也有两层的。 生在“簸箕底”,长在“簸箕沿”的一代,不死缠于那几亩田地,也不愿意去接手中间一代的手艺,尽一切力量去求学,或进城打工谋生。少数在城里站稳了脚跟,拥有了房子、车子,更多的人仍在为了温饱而奔波着,还有一些人又回到了村子。回来后,他们重新认识村子,建猪场,造水库、开工厂,钱财源源不断地流淌而来。有了钱的这一代,开始把房子盖在村东的那条乡道旁,一幢、两幢,很快稀稀拉拉的变成了两排,隔路相望。 岁月流淌着,老一代一个个的走了,永远的离开了,“簸箕”底的老村子渐渐被乡人们遗忘了,早已没有了狗吠声,也没有小鸡满足时发出的咯咯声,更无从听到孩子的嬉戏声。只除那株老柏树孤零零的屹立在那里,默默地承受着、守候着,曾经轻声地哭过,却哭瘦了躯干,哭落了枝叶,其他的一切都改样了。 我踏出“簸箕”底已经有二十多年了。这是我呱呱坠地的地方,在这里,我留下了童年最美好的回忆。但我再归来时,第一脚踏上这片土地的时候,感觉并不熟悉。那装载着童年记忆的土砖房,有的岌岌可危的矗立着,有的在岁月侵蚀中轰然倒塌,只留下一排裸露的墙脚石,一堆破碎的瓦砾、木条。许多荆棘、荒草,生在了堂、房间的地方,争先恐后的疯长着,高过我的膝盖。曾经的那一幢幢古屋,那种特有的谦虚和亲切,那种夏午的风凉和冬日的惬意,这一切,都已经成为了重重底片的叠影。 踏过瓦砾堆,我走向没有倒塌的房屋,两扇厚重的木门紧闭,挂着一把锈迹斑斑的大铁锁。侧耳聆听,似乎只有蚯蚓在墙角下吟掘土之歌,此外,万籁都歇。那么地安静,那么地让人惴惴不安。清冷的月光从屋檐泻了下来,撒了人一身的凉湿。深秋的夜空气中,我循着梦境的脚印,苦苦觅寻那熟悉的背影,寻找你过去的容颜,还有那过往的叮咛,却在寻找中熬出了泪花。 我贴着孤独的老屋,抚摩了一会,终于放弃。老村的姿态早已过去,一切都不是我记忆中所惯见的。 我压紧心中的痛苦,悄悄问过往的风,再回来时,老村还在吗? <ref>[http://www.360doc.com/userhome/71096453 个人图书馆网]</ref> ==作者简介== 江思恩,1984年生,江西高安人,陕西省金融学会理事。 ==参考资料== {{Reflist}} [[Category:820 中国文學總論]] [[Category:825 中國散文論;語體文論;新文學論]]
此頁面使用了以下模板:
Template:Main other
(
檢視原始碼
)
Template:Reflist
(
檢視原始碼
)
模块:Check for unknown parameters
(
檢視原始碼
)
返回「
遗落的老村(江思恩)
」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