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覽
近期變更
隨機頁面
新手上路
新頁面
優質條目評選
繁體
不转换
简体
繁體
18.191.189.119
登入
工具
閱讀
檢視原始碼
特殊頁面
頁面資訊
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檢視 连江县 (福州市) 的原始碼
←
连江县 (福州市)
前往:
導覽
、
搜尋
由於下列原因,您沒有權限進行 編輯此頁面 的動作:
您請求的操作只有這個群組的使用者能使用:
用戶
您可以檢視並複製此頁面的原始碼。
'''连江县'''是福州市下辖县,地处福建省东南沿海、闽江口北岸,东与台湾、马祖列岛一衣带水,西傍省会福州,南扼闽江入海口,北控闽浙通道,连江南部琯头重镇与琅岐岛隔江相望,西部与福州市马尾区长安村毗连,是闽江口金三角(福州市区、连江县、长乐县)的北翼。连江属亚热带海洋性季风气候,四季温和,物产丰饶,素有“鱼米之乡”的美称。闽江从福州到琯头出口处,有长门与琅岐金牌两山夹峙,最窄处仅500米左右。出口外是[[南龟岛]]、[[北龟岛]]两岛,素称“双龟锁口”;双龟外更有壶江岛、川石岛、粗芦岛、五虎礁(史称“五虎守门”)等横列海口。<ref>[http://chz.wenming.cn/wmzh/201410/t20141022_1410817.html | 连江县] </ref> ==建置沿革== 据现代考古发现,连江至少在五千多年前就有先民在此繁衍生息。远古时代属扬州的区域,夏至周代为"七闽"地。到春秋战国时代,与福建毗邻的于越(或称"於越",在今浙江省境域)被楚国吞并,大批居民纷纷向福建迁移,逐渐融合成闽越族,建立了闽越国,连江属闽越国辖地。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废除闽越国,连江隶属闽中郡。汉高祖五年(公元前202年),因闽越首领无诸等帮助汉王刘邦反秦灭楚有功,汉封无诸为闽越王,连江归他管辖。西汉元封元年(公元前110年)汉灭闽越国,让百姓迁移到江淮一带,连江改属会稽郡(郡治在今苏州)管辖。到西汉始元二年(公元前85年),闽越遗民返迁,自立冶县(在今福州)--这是福建最早置县,连江属它管辖。 西晋泰始年间(265-274年),在伏沙(今敖江镇白沙村)设置温麻镇,建有镇帅竖旗处和石塔等,后来毁坏无存。 西晋太康三年(282年),连江建县,称为温麻县,隶属晋安郡(郡治在今福州),直到隋大业二年(606年)隶属都没有变化。 隋大业三年(607年),大量裁减郡县,温麻县并入原丰县(治所福州,后改称闽县)。但只过了16年,在唐武德六年(623年)又从闽县析出,重置温麻县,同年改名连江县,"以县治连接江水故名"(宋《三山志》)。 唐天宝元年(742年),县衙所在地从伏沙迁移到今址,因地形似展翅凤凰,又名凤城。 从唐武德六年到清代末年,经历1289年,连江县都隶属福州。 1912年废府设道,连江属东路道(后改闽海道)。1925年,道废,连江为福建省直辖县。1933年11月,国民革命军第十九路军发动"福建事变",在福州成立中华共和国人民革命政府,将福建划分为4个省2个特别市,连江隶属闽海省。翌年1月事变失败,连江再度成为省直辖县。1934年7月,福建划为10个行政督察区,连江隶属第一行政督察区。1947年,福建划为7个督察区,连江第三次成为省直辖县。 1949年8月,福州、连江解放后,连江县隶属福建省人民政府第四行政督察专员公署(1950年改名闽侯专员公署)。1956年6月,闽侯专署撤销,连江第一次改属福安专署。1959年8月,恢复闽侯专署,连江又归它管辖。1961年11月,连江划归福州市。1963年8月,再划属闽侯专署。1970年7月,第二次划属福安专署(翌年迁址改名宁德地区)。1983年7月,连江重归福州市管辖至今。 '''自然地理''' 连江县地处福建省东南沿海、闽江口北岸,东与台湾、马祖列岛一衣带水,西傍省会福州,南扼闽江入海口。 北控闽浙通道,区位条件十分突出。连江历史悠久,早在5000年前古闽越先民即在此拓土生息,于西晋太康三年(公元282年)建县,距今有1720多年历史,为福建最早设置的5个县份之一,始称“温麻县”,唐朝武德六年(公元623年)改称连江。因县域形似展翅凤凰得名“凤城”,雅称“闽都金凤”,寓意吉祥。属亚热带海洋性季风气候,四季温和,物产丰饶,素有“鱼米之乡”的美称。 如今,连江全县总面积有4280平方公里,其中海域面积有3112平方公里、陆域面积1168平方公里(包括待统一的马祖列岛),辖22个乡镇270个村居,人口约62万。境内有“三湾(罗源湾、黄岐湾、定海湾)、三口(可门口、闽江口、敖江口)、五条通道(沈海高速公路、 104 国道、温福铁路、福州绕城高速公路和201省道)”,发展条件十分优越。 连江是国务院首批沿海开放县份之一, 地处台湾海峡西岸经济区前沿,省会城市“半小时经济圈”内,是福建省乃至东南沿海的一个大通道。与台湾、马祖列岛一衣带水,最近处仅距马祖列岛8千米,黄岐半岛设有台轮停泊点和对台贸易点,是未来海峡两岸实现“三通”的先行区。 连江交通便捷,104国道、201省道和温福铁路贯穿全境,沈海高速公路和福州绕城高速公路在县内设有多个互通口,以港口、铁路、高速公路、快速干道为主体的快捷、高效、安全的综合交通体系正在成形。目前到福州国际机场仅30多分钟车程,距马尾港29公里、可门港25公里,距长江三角洲5个小时车程,距珠江三角洲7个小时车程。 连江县兼得河口港与海港之利,目前可重点开发利用的有闽江口的粗芦岛河口港和可门深水海港。粗芦岛位于闽江口南岸入海处,可利用岸线6公里,规划布置第三代集装箱泊位9个、5万吨级散杂货泊位4个,是福州马尾港向闽江口拓展的理想选择地。位于罗源湾南岸的可门港,拥有180平方公里的广阔水域,纵深达25公里。岸线顺直且深水区靠近岸边,可供开发建设的岸线长约30公里,10米以上天然深水岸线约11公里,可以建设1~30万吨级的集装箱、煤炭、油品、矿石及其他通用深水泊位码头39个,被港口专家视为少有的黄金岸线。其后方4万亩多的大官坂垦区及广阔的马透平原具备承接石油、化工、钢铁、电力等大型临海工业和物流企业的天然优势,是福建省未来发展大型临港工业的首选地。目前,先期落地的中国华电可门火电厂5万吨煤码头和1万吨重件码头已经建投运,另外华电储运等7个5万吨以上码头陆续开工建设。 连江县介于北纬26°07′-26°27′,东经119°17′-120°31′之间。东北与东南临海;极东为东引岛,距县陆地最近点42公里;东南为马祖列岛,距大陆最近点9.25公里;北与西北同罗源县毗连;西与西南同福州市晋安区紧邻;南隔闽江与琅岐岛相望;极南为壶江岛。全县总面积4280.15平方公里(包括待统一的马祖列岛)。其中陆地东西长67.8公里,南北宽36.5公里,面积1168.13平方公里;海域面积3112.02平方公里。 连江县地处东海之滨,县城离福建省会福州仅50公里。 连江南部琯头重镇与琅岐岛隔江相望,西部与福州市马尾区长安村毗连,是闽江口金三角(福州市区、连江县、长乐县)的北翼。 闽江从福州到琯头出口处,有长门与琅岐金牌两山夹峙,最窄处仅500米左右。出口外是南龟岛、北龟岛两岛,素称“双龟锁口”;双龟外更有壶江岛、川石岛、粗芦岛、五虎礁(史称“五虎守门”)等横列海口。东北部黄岐半岛犹如一只巨臂,横亘罗源湾、东冲口南部;出海后又有马祖列岛、东引岛、白犬列岛等数十个岛礁棋布,雄峙海中,与黄岐半岛一水相连。因此,连江既是兵家必争的战略要地,抵御外敌海寇侵扰的前哨阵地,也是海洋文化发展的黄金区域,对外经济文化交流的重要窗口,被称为“省垣海上门户、闽浙陆上咽喉”。 改革开放后,随着台海两岸关系逐渐缓和,连江地理区位优势才得以日益发挥,迎来了有史以来最旺盛的发展时期。连江正成为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的投资热土、两岸经济文化交流的重要平台、祖国和平统一的重要阵地。 '''基础设施''' 物流方面,连江县整体现代物流业发展态势良好,引进国内外知名物流、港口、航运企业参与区域物流建设。目前有省能源集团可门物流公司、印尼三林集团投资的福能万业物流、新加坡普洛斯工业物流、正祥国际物流等企业入驻,极大提升我县乃至福州外港的吞吐量和港区仓储、海运物流运输能力。 供水方面,全省第六大江敖江贯穿全境。从塘坂可门港引水工程日供水30万吨,一期按15万吨规模已先行建设,5万吨水量已达县城。 供电方面,拥有55万伏变电站1座,22万伏变电站2座,11万伏变电站10座,35千伏变电站5座。总投资320亿元装机容量1040万千瓦的可门火电厂,目前已有四台共240万千瓦超临界燃煤机组发电并网,为连江的发展提供充足的电力能源。 通讯方面,城乡通信网络完备,通讯便捷发达,程控电话容量168万门,移动通讯网覆盖面达100%。 '''行政区划''' 连江县唐以前行政区划已无从稽考。唐代为上县(唐代县的等级分为赤、畿、望、紧、上、中、下七等)。设5个乡:宁善、永福、太平、名闻、五贤,计辖20个里。 宋代,连江为望县。设7个乡,辖24个里。增加2个乡为:宁善乡分为东、西宁善2个乡,永福乡分为永福和南永福2个乡。 元代,东、西宁善2个乡又合并为一,南永福乡改为永福乡,原永福乡分为4个都,全县仍设5个乡,辖21个里、4个都。 明清沿袭旧制,只个别调整。至清末,全县仍设5个乡,辖20个里、4个都,里、都之下共设42个图,计有500多个自然村落。 民国初沿袭清制。1929年,全县设8个区,辖149个乡(附乡396个)。1935年推行保甲制度,全县设3个区署,辖55个联保(后调整为40个)、487个保、4891个甲。1940年,联保改为乡镇公所,全县设31个乡镇、290个保、2951个甲。1941年4月,连江被日本侵略军占领,因县财政拮据,逐渐撤销区署。乡镇缩编至15个(竿塘乡、西洋乡沦陷未编)。1945年9月,抗战胜利后重新编查,增设荻壶乡、竿塘乡、西洋乡3个乡,全县计18个乡、177个保、2252个甲。到1949年8月连江解放时,全县设18个乡镇、178个保、2226个甲。 新中国成立后,连江始设6个区,基层保甲暂时不动。1950年,开始基层民主建政,至1952年结束,全县设10个区、123个乡镇。1956年,扩大区乡规模,设5个区、69个乡镇;1958年,乡镇数增加到74个。当年9月,除南竿、北竿、东引3个保留乡建制暂寄筱埕、黄岐外,其余71个乡先合并为17个乡镇,然后成立17个人民公社,实行政社合一,取消区、乡建制。公社下辖生产大队115个、生产小队461个。此后,社、队规模频繁调整。至1983年,全县计设18个公社、254个生产大队、3532个生产小队。1984年,撤销人民公社体制,相继建立18个乡镇人民政府,原农村生产大队一律改建为村民委员会,城镇街道改建为居民委员会。此后乡镇村建制基本稳定,略有变动。至2005年底,全县除马祖列岛尚待统一外,共设22个乡镇、269个村(居)民委员会。乡镇分别为:凤城镇、[[敖江镇]]、[[江南乡]]、东湖镇、[[浦口镇]]、东岱镇、[[晓澳镇]]、[[琯头镇]]、[[潘渡乡]]、小沧畲族乡、丹阳镇、[[蓼沿乡]]、[[长龙镇]]、[[透堡镇]]、[[马鼻镇]]、[[官坂镇]]、[[坑园镇]]、下宫乡、[[筱埕镇]]、安凯乡、黄岐镇、[[苔菉镇]]。<ref>[https://new.qq.com/omn/20210602/20210602A0D9EM00.htmll | 建置沿革] </ref> ==经济发展== 连江海岸线长,岛屿海湾多,因此港口众多。宋元时期,定海湾就是境内出口的口岸,到清朝乾隆、嘉庆年间,琯头已成为重要商港。现有1个国家级渔港(黄岐渔港)、2个二级渔港、9个三级渔港、10多个天然渔港;拥有华电可门火电厂5万吨煤码头和1万吨重件码头、官头3000吨对台贸易码头、官头3000吨油库码头、黄岐1000吨对台贸易码头等。 该县水上运输业历史悠久,特别是海洋运输业近年来得到蓬勃发展,海运企业已从内河闯出大海,从木帆船、机帆船向钢质巨轮发展,从国内延伸至国外。目前,共有海上运输企业11家,从业人员2000多名,沿海运输船舶158艘、总吨位约93万吨(本县注册约38万吨),年海运货运量达1200万吨。其中,福建冠海海运有限公司是福建省最大的海上运输企业,固定资产10多亿元,拥有好望角型、巴拿马型、灵便型散装船以及支线集装箱船等在内的各类船舶16艘,总载重吨位76万多吨,在中国航运业企业总运力规模和自有船队规模排名第八位,已成为全国知名的从事国际、国内沿海、港澳台航线运输的专业化航运企业。 目前,我县海运业经营航线主要为:国内沿海及长江中下游、珠江水系普通货物成品油、化学品运输;国内沿海集装箱班轮运输;港澳航线。 连江县拥有得天独厚的海洋资源,全县海域面积3112平方公里,大陆海岸线长238公里,大小岛屿222个,水产总量连续多年名列全省第一、县级全国第二。全县共有渔业乡镇13个,渔业村105个,渔业人口19.13万人。浅海面积27672公顷(41.5万亩),滩涂面积约11710公顷(17.5万亩)。2010年水产品产量67.52万吨,比增5.47%;产值99.98亿元,比增5.12%(其中海洋捕捞28.5万吨,比增3.64%,海水养殖38.26万吨,比增6.93%,淡水0.75万吨,增长1.8%)。全县完成水产品加工量达37.2万吨,比增6.9%,产值32.86亿元,比增11.8%。 连江县是个地热资源十分丰富的县份,温泉主要分布在潘渡乡贵安村和敖江镇岱云村。据史料记载,早在公元1057年(宋嘉祐二年),连江就已开发利用温泉。近年来,随着连江经济发展,基础设施的不断改善,地热资源的利用范围也越来越广,价值也备受关注。 2013年,全县实现生产总值302.54亿元,比改革开放的1978年增长252.2倍;财政总收入(不含基金),由1978年的594万元增加到37.88亿元,增长637.71倍;人民生活水平普遍提高,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303元增加到27765元,农民人均纯收入从1978年的108元增加到11611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77.26亿元,比1978年增长了75.1倍。 2014年全县生产总值337.1亿元,比增8.3%;工业总产值482.0亿元,比增15.9%,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127.0亿元,比增16.0%;农林牧渔业总产值198.9亿元,比增6.5%;财政总收入46.3亿元,比增22.3%,其中地方财政收入33.5亿元,比增17.1%;固定资产投资422.1亿元,比增23.3%;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89.8亿元,比增17.6%;实际利用外资9200万美元,比增7.3%;出口总额3.95亿美元,比增11.3%。<ref>[https://www.163.com/dy/article/GD0PQS8605508W4F.html | 经济发展] </ref> ==旅游景区== 连江风光旖旎,古迹繁多。这里有秀丽的青芝山、覆釜山、宝华山,还有迷人的文笔春烟、玉山听泉、云居观日。斑驳的长门古炮台令人浮想联翩,雄奇的五虎礁让人称奇叫绝,美丽的粗芦岛令你心驰神往。驱车前往多姿多彩的黄岐半岛,到定海湾观看古城堡、烽火台、古沉船遗址,去黄岐湾欣赏望乡亭、龟蛙接吻、盘蛇吞蛙。还可以登上马祖列岛,观赏牛角峥嵘、狮岭远眺、山垅映月等十大景观。从古代研磨石器到制作陶瓷器皿,从修建寺塔到修桥铺路……到处闪烁着人类的智慧结晶。 '''叠古代窑址''' 窑址,是制作陶、瓷器皿的生产场地。连江早在南朝至宋代就开始发展陶瓷生产,至今已有1600多年的历史,在宋、元、明、清时代就已驰名中外,是福建省四大窑系之一。连江生产的陶瓷远销东南亚十几个国家,澳大利亚国家博物馆还珍藏连江浦口龙窑生产的青瓷、白瓷和黑釉精品。 全县各地较出名的有江南乡的魁岐、己古窑址,官坂的塘里窑址,长龙镇的真茹窑址,透堡镇的馆读窑址和浦口镇的浦口窑址。规模比较大的为魁岐村南山窑址,分布五个山丘,范围4000多平方米,陶瓷场地堆积层厚度达3米。从该窑址采集到的瓷器有碗、碟、盏、瓶、罐等生活器皿以及支圈、匣钵、垫座等窑具。陶瓷纹饰有印花纹、凹弦纹、篾纹以及卷草花卉等形状。釉色有青黄、青绿两种,经鉴定为南宋至元代时期窑址。 浦口窑址,以龙窑(龙窑:砖砌窑灶,窑长3050米不等,窑首设灶口,窑尾设烟囱,窑中叠放坯具,形似长蛇,古名龙窑。)为主,共有36个窑,号称"三十六"龙窑而闻名,分布浦口镇公路两侧十几个山丘和现中学所在地,范围1平方多公里,是连江古代瓷器生产窑数最多、规模最大、花色品种最多样的窑址。生产的陶瓷有黑釉、灰白、青花等,兼以生产彩色瓷,工艺、风格独特,花色品种不断更新,器皿制作形式多样化,除碗、杯、碟、盏外,还生产工艺要求较高的长颈瓶、圆唇撤口瓶、鼓腹瓶等数十种花瓶产品,窑窑各具一格。经鉴定为南宋至明代时期的古窑址。浦口窑址和魁岐窑址,同列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中国和澳大利亚专家在定海湾联合进行水下考古,挖掘出土数千件陶瓷器,澳专家还实地考察了浦口龙窑,经分析、考证大部分是浦口龙窑生产的。 '''出土文物''' 连江历史悠久,文物蕴藏量极为丰富。20世纪50至60年代开始征集和发掘部分文物。70年代后开始有组织地进行征集和发掘工作,至2005年连江博物馆珍藏文物达4000多件,其中国家二、三级文物达2000多件,位列福州市五区八县之首位。 文物品种有石器、陶器、瓷器、金属器、玉器、木雕、石刻、文具、货币、布帛、砖瓦、族谱、拓片等类别。大部分文物是从民间、寺庙、古墓葬、建筑工地、水下沉船遗址等征集或挖掘而来。 1993年3月凤城镇玉山挖掘1座宋代古墓,出土铁牛、石砚、石俑等文物97件。1997年6月县文物部门配合北京故宫博物院古陶瓷专家冯铭生对浦口宋代古陶瓷窑址进行考察、鉴定,采集100多件古陶瓷标本。1981年5月凤城北门群众建房挖基时发现清道光二十年(1840年)连江铸造铁炮2尊。同年8月,东湖镇东塘村在荒废已久的何姓花园里挖掘出一坛古钱币,重达150公斤,其中有30多件宋代古钱币,系珍贵文物。1987年定海小学少先队员,先后捐献出宋至清代陶瓷文物800多件,学校设立文物展览室,作为学生爱国主义教育基地。1988年县文化馆配合福州市文管会,在筱埕镇大埕口村发掘晋代古墓葬3座,征集出土文物21件,其中陶瓷"鸡首壶"属罕见的文物珍品。 1990年在定海村征集"国姓府"(即明朝皇帝赐郑成功朱姓,故郑成功以"国姓"为标志,如"国姓府"、"国姓船"、"国姓壶"等等。)铜铳1件,经鉴定系民族英雄郑成功水师船所使用的小型火炮。现珍藏在连江县博物馆,其复制品在厦门市郑成功纪念馆展出。 '''摩崖碑刻''' 连江山多,石多。一些著名的风景区,如青芝山、宝华山、云居山以及山区海岛那些裸露的奇岩怪石,往往引起历代文人墨客的青睐,他们诗兴大发之时,题诗作赋,留下了许多珍贵的摩崖题刻。据旧版《连江县志》记载自宋代至清代题刻就有51幅,未记载的明代至清代以及琯头青芝山景区题刻近20幅。目前全县发现的摩崖题刻已超出140幅。 '''名山古刹''' 该县有名山16座,古刹148座,千姿万态,各有千秋。有的藏于深山,有的隐于翠谷,有的巧构于危岩之畔,有的屹立于奇峰之巅,有的与岩洞相通。古刹因名山而增姿,名山因古刹而焕彩;古刹因名山而益神,名山因古刹而添奇。 '''敖江''' 敖江,为福建省独流入海的第六大河流,干流全长137公里,其中连江境内流程63公里,自小沧流经县城,到东岱注入东海。沿岸层峦叠嶂,风光秀美,名胜古迹众多。尤其"敖江十二景",自古盛传不衰,并留下不少历代名人题咏墨宝。虽然有的景观已随地貌和人文演变而变迁,但多数景观仍令人心驰神往,产生寻幽探胜之念。 '''闽江口''' 素有福建门户之称的闽江口,沿线两岸山峰连绵,山势奇绝,重峦叠嶂,各显其姿。沿江可以饱览长门要塞古炮台遗址、双龟锁口、川石岛、壶江岛、五虎守门等诸多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 '''黄岐半岛''' 多姿多彩的黄岐半岛,有着著名的定海湾和黄岐湾。由于面对马祖列岛,地理位置独特。明代全国建12座城堡,黄岐半岛占7座。这里不仅是天然渔场,还是"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港口,也是军事要地。 如果从高空俯视,狭长的半岛仿佛一条粗壮的手臂,与罗源县鉴江半岛合抱罗源湾。雄伟的半岛如同一条游弋东海的蛟龙,北茭鼻即龙鼻,突出部黄岐镇和定海村是两只龙爪,周围上百个岛屿礁石犹如颗颗龙珠。 '''马祖列岛''' 马祖列岛是该县最大的岛屿,由高登、北竿、南竿等28个大小岛屿组成,以最大岛屿马祖得名。在该县东部海域中,与黄岐半岛遥遥相望,从东北向西南略呈斜形。其中高登岛离大陆( 黄岐岛)最近,仅5海里。<ref>[http://chz.wenming.cn/wmzh/201410/t20141022_1410817.html | 旅游景区] </ref> ==民俗风情== 连江的风俗人情淳厚朴素,独具特色。传承文明的节日习俗、地域浓郁的生活习俗、源远流长的生产习俗、独具色彩的人生习俗以及会聚人文底蕴的交际习俗,共同构成了连江风俗人情的基本内容。 ==美食小吃== 连江县风味小吃丰富多彩。 主要有鱼丸、扁肉(馄饨)、肉燕、肉面、拌面、牛杂、卤味、油饼、马蛋、蛎饼、锅边糊、炸芋糅、春卷、煎包等上百种。连江鱼丸、鱼面,历来名闻遐迩,享誉海内外。鱼丸以新鲜鱼剁碎拌薯粉为壳,以瘦肉等为馅,捏成乒乓球大小丸状,富有弹性,香脆可口,畅销福州及各县。80年代后在上海成为抢手货,风靡外滩。鱼面,以新鲜鱼剁碎搅拌薯粉手工制作而成,松软香脆,是酒席宴会常用佳肴。80年代后,流行药膳小吃,在禽畜肉类或鱼类中加枸杞、当归和桂圆等补品或中药炖煮,颇受欢迎。 ==节日习俗== '''新春佳节''' 新春佳节是境内最大的传统节日。通常从农历十二月二十四日的“祭灶”开始,节日气氛渐浓,至“除夕”大团圆之夜进入高潮,正月初一后为休闲娱乐时间,到正月十五日闹“元宵”止春节结束。 '''祭灶节''' 农历十二月二十四日晚。民间传说灶君是一家主宰,每年十二月二十五日上天向玉皇禀奏一家善恶,因此二十四晚应备饼、果饯行,祈求灶君上天多说好话,保佑合家平安。祭灶后。春节气氛逐渐浓烈。家家户户开始备年货、蒸年糕、贴春联,送旧迎新。旧俗女婿在此期间多向岳父母送年货,俗称“分年”。出外务工从商的人也陆续回家过年。 '''除 夕''' 连俗除夕分“小同岁”和“大同岁”。农历十二月二十九日(月小为二十八日)为“小同岁”,民间传说主要敬祀临水夫人。农历十二月三十日(月小为二十九日)为“大同岁”,主要敬祀祖先。是一年中菜肴最丰盛的一天。其中鱼(与余谐音)、蛋(俗称“太平”)和年糕(与高谐音)三碗必不可少,寓意“富足有余”、“岁岁太平”、“年年高升”。烧供后,合家团聚欢宴,享天伦之乐。长辈亦于此时给儿孙“压岁钱”,有的成年晚辈也给长辈拜年钱。晚餐后家家都要蒸“隔年饭”。储满水,备办凌晨供奉天地的素菜及翌晨素食早餐(因正月初一不能操刀)。然后按各自兴趣进行各种娱乐活动。旧俗还有“烧火炮”之举,民谣有“郑堂烧火炮,除死没大灾”之说,后已革除。改革开放后,多一家围坐一起收看春节联欢晚会,或守夜待旦以迎新年。 '''春 节''' 农历正月初一为春节,俗称“过年”。为我县民众最隆重的节日。从农历腊月初三开始,家家户户都陆续进行洗刷除尘,俗称“筅堂”,把室内外及家具洗刷得千干净净,迎接佳节。正月初一零点起,燃放鞭炮,开大门,俗谓“开城门”,表示新的一年开始。各家正厅摆放香案。供以“岁饭甑”、“筐斗”、酒、果、茶等。早起先吃料(意为时运好),早餐多数吃素,或全日吃素。也有吃寿面、年糕(意纳福添寿)。 '''午''' 晚吃大米干饭和丰盛酒肴。商店、作坊初一起停业3天,连俗初一忌操刀、扫地、倒水、讨债和登门访友、探亲。凡事找好兆头,讲吉利话,一般互不串门。60年代起,除讨债外诸禁忌逐渐淡化。机关单位多在初一开茶话会、团拜会等活动,互祝互勉。初二日,登门拜亲访友,主人用年糕、糖果、瓜子、福橘、花生、香烟等招待客人,或煮料为点心。长辈并给儿童“压岁钱”。已婚女子,多在此日伴夫及儿女回娘家探望父母。初三、初四多自行安排游乐活动或访友。互道“拜年”、“祝福”、“恭喜”、“发财”等。初五早谓“接神早”,各家于早上即点香放炮喜迎“财神”。并于晚上再一次点香放炮。 连江城关,还有“供过良辰”习惯。每年农历正月初十夜,江南村潭下、东南街梯云宫(原址建国路中段)、东北街兴贤宫(原址816东路东段)等处,门前都挂有大红灯。上书“供过良辰”四大字,下面燃烧柴塔,烧到灰尽,附近居民都拣一块木炭回去留念。据民国版《连江县志》载,此举相传系元大帅按戢闽中,连江是日纳款,以供其过,后沿为俗。民国后期已淡化,新中国成立后无此俗。 '''元宵节''' 农历正月十五为元宵节,亦称上元节。据民国版《连江县志》载,上元张灯自十四至十八日,明知县钱九思又增十九、二十两日,是我县最热闹的节日之一。从正月初七、八即开始送灯,十六岁以下儿童所玩花灯由母舅赠送。娘家要给新嫁女第一年送“观音送子”灯,次年送“莲盆灯”,第三年送“吉灯”。正月十三日或十四日为“上灯夜”(即上彩夜),十五日“闹元宵”。是时。街坊、商店、民居、庙宇普遍张灯结彩,庆贺节日。部分乡村在这一日还成群结队到新婚家庭“看新人”。有舞龙、舞狮习惯的地方。龙、狮队沿街欢舞,沿途商店、居民各自用鞭炮迎接,男女老幼纷纷上街观赏,热闹非凡,一派升平景象。有些乡村常借元宵佳节之际,搞抬佛游神活动,俗称“出游”,各家都要出资献物,连日累夜,劳民伤财。新中国成立后,各级人民政府倡导开展健康有益的娱乐活动,有领导、有组织地开展舞龙灯、舞狮、文艺踩街、诵诗、猜谜或球类竞赛等活动,节日内容丰富。 '''拗九节''' 正月二十九日,各家早晨以糯米、红糖、米时、甘薯、花生仁、豆、红枣、桂圆干、葡萄千9种食物煮成“拗九粥”,敬祀神祗、祖先,馈送长辈亲戚,故又名“孝顺粥”。家中如有年龄逢九者(逢年代末的九为明九,年龄能被九整除的为暗九),就向不同姓九家各乞一汤匙“拗九粥”,食以过九,解放后已少见。但亲戚中还有送九之俗。相逢者不送。 '''上巳节''' 三月初三日谓“上巳”(魏以前为三月上旬的巳日,魏以后为三月初三日),各家门楔两旁各插一束:荠菜,俗谓“懿旨菜”,以祓不祥。是日人家以嫩艾叶拌糍加馅作粿吃,俗谓“菠菠粿”。 三月三日又是畲族传统的乌饭节。传说是敬祀畲族祖先盘瓠,也有传说是纪念唐代畲族英雄雷万兴反抗封建压迫的事迹。每年这一天,畲族男女老少都早起上山采摘乌饭树叶或果,与大米煮成乌饭,供奉祖先并作早餐,饭后举行赛歌,甚为热闹。新中国成立后多改为蒸煮糯米饭,加上猪油、红枣、白糖,拌上花生、芝麻等配料,更为香甜可口。 '''清明节''' 为传统祭祖节,家家上坟,扫墓祭祀,刷新墓碑,摆祭品,烧冥钱,压纸钱,下山时折两枝松枝带回,挂在门首,以表哀思。祭押时间,乡村与城郊不同。多数乡村皆以清明日祭;城关及城郊狂“清明”至“谷雨”之间任择一日均可。祭品十盘中必有光饼、贝螺、黄豆三盘,祭毕以贝螺、黄豆、饭粒撒于墓顶,一任鸟雀啄食。清明祭扫是饮水思源之举,许多华侨、台胞常常远渡重洋,回乡祭扫。机关单位、学校亦于此时组织干部、职工、学生到烈士陵园祭扫,以示对革命先烈的缅怀。 '''立夏节''' 为传统二十四节令之一。是日各家以豆芽、韭菜、或红糖拌米浆煎成咸、甜“夏粿”。祀神明、供祖先、馈亲戚,亦煮“锅边糊”,意在庆祝春夏丰收,祈祝夏秋好收成。是日起开始撤除床上草垫、棉垫等,以防湿潮生蚤虱。 '''端午节''' 农历五月初一至初五为端午节,是最热闹节日之一,内容丰富。一是初五日午时各家门坎两旁遍插菖蒲、青蒿,以避邪招福;二是沿唐代“益智粽”遗风,以箬竹叶裹糯米、花生、豆、红枣或瘦肉等做成粽子,传说旧时把粽抛入江中,以祭祀爱国志士屈原,后成为端午节必不可少的风味小吃,除全家老少都吃外,还用于馈赠亲友;三是喝少量“雄黄酒”。并喷洒屋角,以雄黄粉涂抹小孩头额、耳朵祛毒,也把雄黄放置水井、水缸中祛毒,又燃放“雄黄炮”以禳珍气;四是贴“午时书”,书内容各有涵意,如贴大门有“振襟歌正气,寄慨读离骚”之句,乃缅怀文天祥、屈原两爱国忠臣,解放后已极少见;五是炮制“午时茶”。藏以疗病,乡村是日常上山采集各种草药,据传午时采的最有效,过午后所制者稍差;六是龙舟竞渡,格外热闹,差不多万人空巷。初一至初五日,敖江两岸观者如云。连俗龙舟比赛每年在四月初一即开放龙船鼓,请民间诗人唱诗,内容多以三国故事为题材,并在龙舟下水之先延请道士祭禳,以庇佑划船吉利。有的家长还把男童衣、裤放在龙首,待祭禳后取下。祈求小孩平安。新中国成立后,人民政府把龙舟竞渡作为群众性体育运动项目之一,对比赛方法进行改进,并加强组织领导,注意安全。 '''七巧节''' 农历七月初七,又称七巧节。连俗早晨以黑红豆、红糖煮糯米粥,供奉七夕夫人及祖先,祈求保佑儿童聪明平安。是日,父母还要送给新嫁女儿水果七件、九重粿一甑,女儿用以分馈夫家亲戚及邻居。新中国成立后此俗已渐稀。 '''中元节''' 农历七月十五日。连俗谓“七月半”节,各家任择一日备酒馔祭祀祖先,以表孝心。旧时七月节有办“施食”,信仰佛教的举行“普渡众生”仪式,摆祀品,烧纸马,放焰火,彻夜喧哗。铺张浪费。50~70年代中期办施食普渡的陋习基本已废,只剩祭祀祖先的习俗仍沿袭。80年代后期,个别地方又有施食普渡活动。 '''中秋节''' 农历八月十五日,为传统家庭团圆节。节前亲友间互送月饼(多晚辈敬长辈),连俗十六岁以下儿童由娘舅送花饼,八月十五晚,家家户户设宴欢聚一堂。入夜全家围坐庭院、天台或屋外,品尝月饼,欣赏皓月。文化人常在此夜赏月吟诗。 '''重阳节''' 农历九月初九,是日男女老幼多作登山活动,登高望远,心胸开阔,以祈平安。城郊外之覆釜、玉华、宝华、玉泉、云居、石门、狮山及官头青芝诸山皆为主要登高地点。青年男女及儿童还携带风筝(俗称“纸鹞”),在山顶放飞。 '''冬 节''' 为传统二十四节令之一,也是祭祖节。冬至前一天晚,家家户户制煮咸、甜元宵丸(俗呼“油扁”)为主餐,并馈送亲戚。冬至晚上,合家团聚,在祖先牌位前摆设福橘、芹菜、青蒜、红筷等于圆盘或竹箩上。全家围在一起搓米 齐 丸(糯米和白米混合磨成)。有的用米 米 齐 捏成各种益鸟、益兽、稻草堆等,敬祀祖先和神明,以招祥纳吉。 ==历史文化== 连江历史悠久,古称温麻。西晋太康三年(282年)设温麻县,是福建最早的8个县份之一。隋朝大业三年(607年)一度并入闽县,唐朝武德六年(623年)重置温麻县,当年改名连江县并沿用至今。历史上均隶属福州府。民国22年(1933年)"闽变"时属闽海省,后曾三度直属省直辖县。新中国成立后3次属闽侯专署,2次隶福安(宁德)专署,1次隶福州市,1983年7月再次重归福州市迄今。至2007年底,全县除马祖列岛尚待统一外,设有22个乡镇,总人口约62万人。 连江地理区位显要,水路为省会福州的重要门户,陆路系闽浙通道的咽喉,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和抵御外敌侵扰的前哨。尤其元代后,人民深受内忧外患之苦,为国家和民族兴亡作出不懈努力和巨大牺牲。明朝永乐八年(1410年)至嘉靖末(1566年),县境遭受倭寇侵掠持续达150多年,县内军民携手抵抗,增建许多城堡台寨,并协助总兵戚继光全歼倭寇。明末清初,沿海许多居民支持民族英雄郑成功,收复被荷兰侵占半个世纪的台湾岛,清廷下诏实行大规模迁界和海禁,县内离海30里居民悉被迁徙内地,前沿堡寨民居尽废,沿海经济遭受严重摧残,清朝统一台湾后多年才得以复苏。但鸦片战争后,又屡遭西方帝国主义列强轮番侵扰,光绪十年(1884年)中法马江海战,长门炮台被法军轰毁。民国初军阀混战,兵燹匪祸频仍。民国26年(1937年)日本军国主义发动全面侵华战争,连江是福建最早沦陷地之一,海口被封,城乡遍遭狂轰滥炸,县城两度沦陷,浩劫空前。至1949年8月连江解放,仍处处是战争废墟,灾民遍野,满目疮痍。 新中国成立后,县属的马祖列岛仍为台湾当局所占据,时常派遣小股武装袭扰沿海,搞策反破坏活动,经济建设受一定影响。但在中国共产党领导和人民解放军的护卫支持下,全县人民团结奋斗,在战争废墟上重建家园,经济迅速恢复发展。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随着海峡两岸关系逐渐缓和,连江被国务院批准首批列入沿海经济开发区,基础设施建设大大加快,改革开放不断深入,经济步入持续、健康、快速发展轨道。乡镇企业异军突起,水产业、高优农业、轻工业、交通运输业、建筑业、旅游业发展迅速,城镇建设日新月异。连江县已成为福建省重要的渔区、侨区、旅游区,成为外资和港澳台资投资的热土、对外经济文化交流的窗口、和平统一祖国的重要阵地。全县综合经济实力明显增强。据统计,2010年,全县实现生产总值184亿元,比改革开放的1978年增长213.95倍;财政总收入(不含基金),由1978年的594万元增加到15.14亿元,增长254.88倍;人民生活水平普遍提高,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303元增加到19202元,农民人均纯收入从1978年的108元增加到7744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43.55亿元,比1978年增长了75.1倍。 数千年来,华夏民族在这块富饶的沃土上勤劳开拓,创造了无数光彩夺目的文化,孕育了众多彪炳史册的杰出人才。唐代连江第一个进士张莹,是一个有名的诗人,官至礼部尚书。宋代连江考中进士的有293人,最多一科19人(咸淳元年,1265年),文教之盛,可见一斑。仅李氏一族就曾出三个尚书(李弥大、李韶、李钰)。还有著名爱国诗人李弥逊、郑思肖等著作颇丰,影响甚大。明代有兵部尚书吴文华、榜眼赵恢、古音韵家陈第、工部侍郎董应举亦都名重一时。清末,连江是辛亥革命活动的据点之一,吴适等一批革命党人响应孙中山号召,率领20多名志士赴广州参加"三二九"起义,黄花岗七十二烈士中连江人占九名,故有“粤有花县,闽有连江”之褒称。在中共领导的土地革命中,连江是闽东策源地之一,先后组建工农红军二个团,全县一半以上乡村建立苏维埃政权,实行土地改革,为革命而壮烈牺牲的有杨而菖、林孝吉等700多名烈士。抗日战争时期连江两度沦陷,全县出征抗战的有7000多男儿,为中华民族的自由解放作出巨大牺牲。解放战争时期,连江相继有6支中共领导的游击队为配合人民解放军解放连江和福州作出重大贡献。新中国成立后,连江文教昌明,人文荟萃,50多年共培育出各类高级专业人才和副处级以上干部800多人,他们都为中华民族的振兴作出了不懈努力。 连江滨海,境内山峦叠翠,蜿蜒逶迤于闽江、敖江两水之间;海岸风光旖旎,星罗棋布的岛礁如串珠般镶嵌在万顷碧波之中,海天一色,相映生辉。海侵海蚀地貌构成的奇峰、怪岩、幽洞100多处。闽江口北岸百洞山(又称青芝山)为闽海五大名山之一,奇岩怪洞,千姿百态,为省级名胜风景区。前国民政府主席林森曾蜇居于此,自号"青芝老人",建有藏骨塔、啸余庐别墅等,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由于历史文化积淀,有众多古迹和人文景观错落点缀于山水之间。县境已发现新石器、青铜器遗址、古沉船遗址、古陶瓷窑址、古城堡、古炮台、古建筑等百余处。南朝至清代古刹150多座,名人摩崖题刻二百余幅,历史文物馆藏近2000件。全县人民满怀信心,在这片古老而富饶美丽的土地上继续开拓创新,以更加勤奋的精神和矫健的步伐创造未来,谱写新的篇章。<ref>[https://new.qq.com/omn/20210602/20210602A0D9EM00.htmll | 历史文化] </ref> ==所获荣誉== 经过改革开放二十多年的发展,连江各种优势逐渐得以发挥,工业经济快速发展,港口开发扎实推进,经济发展水平不断提升,经济社会取得了长足的发展。1999年至今多次荣获“全省经济综合实力十强县”、“全省经济发展十佳县”称号,并先后跻身全国体育先进县、全国文化先进县行列。2013年、2014年连续两次荣获全省“县域经济实力十强县”、“县域经济发展十佳县”双项殊荣。 ==参考文献== {{Reflist}} [[Category:660 中國地理總志]]
此頁面使用了以下模板:
Template:Main other
(
檢視原始碼
)
Template:Reflist
(
檢視原始碼
)
模块:Check for unknown parameters
(
檢視原始碼
)
返回「
连江县 (福州市)
」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