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覽
近期變更
隨機頁面
新手上路
新頁面
優質條目評選
繁體
不转换
简体
繁體
52.14.252.16
登入
工具
閱讀
檢視原始碼
特殊頁面
頁面資訊
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檢視 走进黎母山(王应际) 的原始碼
←
走进黎母山(王应际)
前往:
導覽
、
搜尋
由於下列原因,您沒有權限進行 編輯此頁面 的動作:
您請求的操作只有這個群組的使用者能使用:
用戶
您可以檢視並複製此頁面的原始碼。
[[File:应2212.jpg|缩略图|[http://uuhy.com/html/26196.html 原图链接]]] '''《走进黎母山》'''是[[中国]]当代作家王应际写的散文。 ==作品欣赏== ===走进黎母山=== 这些年我走了不少名山,崇仰过[[泰山]]的日出金霞,赞叹过[[黄山]]的奇松怪石,感怀过[[井冈山]]的云雾竹海,也曾多次登上风姿各异的[[五指山]]、[[尖峰岭]]和[[霸王岭]]……她们当中有的成为了华夏文明的独特象征,有的成为了骚客诗人的笔下文章,还有的成为了中外游客的向往胜地。而在海南中部有这样一座山,她不仅是一个民族的发源地,更留下了许多美丽的传说,成为了无数后来人的共同信仰。今年夏天,我带着无限崇敬与向往,走进了黎母山。 黎母山位于琼中境内,山体绵延起伏,终年苍翠繁茂,景色秀丽宜人,南渡江、万泉河、昌化江三大河流从这里发源并滋养着整个海南,历朝历代的文人墨客都曾为之吟诗感怀,北宋文豪苏轼就曾写过“稍喜海南州,自古无战场。奇峰望黎母,何异嵩与邙”的赞颂诗句。同时,黎母山也是黎族的圣地,被誉为黎族人民的“始祖山”,而黎族几千年前便已在海南岛上繁衍生息。关于黎族与黎母山的记述,早在宋代便列入史册和地理志条目,至于为什么叫“黎母山”,有各种各样或神秘、或浪漫、或文艺的说法,其中有一种被史料记载并广为流传——“故老相传,雷摄一蛇卵在黎山中,生一女,号为黎母,食山果为粮,巢林木而居。岁久,交趾蛮过海采香,因与结配,子孙众多,开山种粮”(《图书集成·职方典》)。黎母就这样成为了黎族人的始祖,而黎母山也因此得名。 在当地朋友的陪同下,我们一行人开车沿着蜿蜒曲折的乡间小道缓缓前行,刚到山脚,翠绿便一下子从四面八方涌入眼帘,仿佛快要流淌开来,各种苗木花卉争奇斗艳,硕果累累的椰树、枝繁叶茂的榕树、四季常青的樟树、傲然挺立的楠竹、素雅清新的鸡蛋花、红艳似火的三角梅,还有更多不知名的花草杂木……真是数也数不尽,看也看不完。再往前走,不远处的溪涧清可见底,潺潺的流水伴着乱石向远处伸展过去,在日光的照耀下闪动着粼粼波光,仿如一条白净的玉带缠绕在群山的腰间。又转了几圈盘山路,司机把车停在一处空旷的平地,我们顺着小道拾级而上,这时天空忽然飘起了细雨,淅淅沥沥的雨水顺着脸颊滑过,仿佛儿时温柔的母亲轻抚着脸庞,朋友开玩笑道,这大概是黎母显灵,欢迎我们的到来,在这酷热的夏日带来一丝凉爽吧。雨很快就停了,又上了几级石阶,抬头便见一座小庙,朋友说那就是黎母庙了。 黎母庙门口是一处观景平台,站在上面极目远眺,层峦叠嶂的黎母山脉宛如大海的波涛般起伏不断、雄壮澎湃,许是刚下过雨的缘故,缥缈的云烟像极了笼罩在群山身上的轻纱,不时游走在天际,忽左忽右,若即若离,精巧雅致地绘成了一幅水墨长卷,真是令人心旷神怡。走进黎母庙里,虽然面积并不大,但仰望着黎母神像,一种庄严崇敬之感油然而生,离庙不远处的崖壁上,还有一块惟妙惟肖的黎母石,其形状酷似老妪,神态庄严,栩栩如生,和庙里的黎母神像相得益彰。据说每年农历三月十五是黎母的诞辰,黎母山里都会举行盛大的纪念活动,许多黎族同胞和善男信女都会前来祭拜,在黎母石和黎母神像面前虔诚地许下心愿,或为祭祀、或保平安、或求富贵、或望得子、或为良缘,人们把对新生活的美好期待和无限向往都焚进了香里,盼望着它们能够伴随着袅袅轻烟诉说到黎母的耳边…… 看过了黎母庙和黎母石,朋友又把我们带到了位于黎母山腹地的琼中抽水蓄能电站工程的施工现场,工地上到处是一片热火朝天的景象,满载石料的工程车在场地内络绎不绝,吊车、挖掘机、搅拌机正在“轰隆隆”的不停作业,三五成群的工人们正埋头施工,不远处的下水库大坝已初见雏形……这样的场景与山上幽深静谧的黎母庙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但此刻不仅没有让人感到丝毫突兀,反而愈发觉得这座古老的大山焕发了新的生机与活力。 看看时间不早了,我们便开始往回走。太阳已经落到了山的那一头,红彤彤的晚霞染红了大半个天空,深山里散落的黎家也不时升起了几缕炊烟,偶尔传来的几声狗吠鸡鸣,在寂静茂密的山野里更显出乡村的安逸与闲适。透过朦胧的霞光,我依稀看见纹面的老妪正席地而座,娴熟地在那织着黎锦,大力神、甘工鸟、青蛙等黎族传统元素,配合着经线和纬线的交叉编织,很快就变成了色彩丰富的图案;又仿佛听到竹竿相互敲击的“咚咚咚”声,黎村里的阿哥阿妹们正围着熊熊燃烧的篝火,踏着歌声和节拍,在竹竿的分合瞬间,欢快轻盈地舞动;还好像闻到船形屋里的长桌上,三色饭和山兰酒正散发着沁人的香甜,那是好客的黎家人盛情款待着远到而来的朋友…… 顺着山路下来没多久,我们便来到了黎母山林场的场部。只见十几栋橙黄色的楼房掩映在群山的怀抱中,显得格外醒目,一弯小河从前面汩汩流过,河上架了座石桥,对岸便是一片绿意盎然的菜地,田梗两旁生机勃勃的雏菊、朱槿,和一些不知名的野花正在竞相绽放。这时,一名老人吸引住了我的目光,她正斜坐在石桥的护栏上,看上去七八十岁的年纪,背微微地佝偻着,穿着洗得有点发白的黎族传统服饰,一头斑白的银发被梳成了高高圆圆的发髻,脸上布满的皱纹像极了一道道沟壑,刻满了人生的沧桑,纹面的颜色随着岁月的流逝已经淡了许多,一只手随意的搭在腿上,另一只则不时地微微摇动几下蒲扇,夕阳的余辉洒在她的身上,仿佛镀了一层金边,显得恬淡而又圣洁……我不由得恍惚了一下,仿佛黎母活生生就在眼前。朋友大概是看我出神地望着她,轻声在我耳边介绍道:“这个阿婆是土生土长的黎母山人,干了一辈子护林员,退休后怎么也不愿和子女搬到城里住,就一个人守在这山里”。是啊,黎母山是黎族人的圣地和摇篮,这座山养育了人,而这里的人又何尝不依恋着山呢? 离开黎母山时已是晚上八点多了,望着窗外斑驳的树影和星星点点的灯火,我不禁想到,黎族的祖先数千年前在这座大山里开荒破土、辛勤耕作,正是他们的无私奉献和前仆后继,才孕育繁衍了千千万万的黎族儿女。这里是梦开始的地方,也是梦闪光的地方,这里回荡着远古的美丽传说,这里飘荡着祖先的瑞气祥光。德泽浩浩万顷,恩波悠悠千年,这里是黎族儿女的温馨家园。不管时代如何变迁,不管岁月怎样流转,他们对黎母的缅怀和崇敬,对黎母山的眷恋和热爱,都只会更加热烈和深沉。因为民族的印记、精神的传承和文化的基因,早已被深深的烙刻在骨髓里,默默地流淌在血液里,成为黎族人民继往开来、不懈奋斗,创造更加幸福美好生活的勇气和动力。 <ref>[http://www.hainanzuojia.com/userlist.html 海南作家网 ] </ref> ==作者简介== 王应际,男,主要从事散文随笔诗歌创作。 ==参考资料== {{Reflist}} [[Category:820 中国文學總論]] [[Category:825 中國散文論;語體文論;新文學論]]
此頁面使用了以下模板:
Template:Main other
(
檢視原始碼
)
Template:Reflist
(
檢視原始碼
)
模块:Check for unknown parameters
(
檢視原始碼
)
返回「
走进黎母山(王应际)
」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