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覽
近期變更
隨機頁面
新手上路
新頁面
優質條目評選
繁體
不转换
简体
繁體
13.59.219.166
登入
工具
閱讀
檢視原始碼
特殊頁面
頁面資訊
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檢視 赫伯特·冯·卡拉扬 的原始碼
←
赫伯特·冯·卡拉扬
前往:
導覽
、
搜尋
由於下列原因,您沒有權限進行 編輯此頁面 的動作:
您請求的操作只有這個群組的使用者能使用:
用戶
您可以檢視並複製此頁面的原始碼。
[[File:舒伯特.jpg|缩略图|舒伯特|[http://image.baidu.com/search/index?tn=baiduimage&ct=201326592&lm=-1&cl=2&nc=1&ie=utf-8&word=%E8%B5%AB%E4%BC%AF%E7%89%B9%C2%B7%E5%86%AF%C2%B7%E5%8D%A1%E6%8B%89%E6%89%AC 原图链接][http://image.baidu.com/search/detail?ct=503316480&z=0&ipn=d&word=%E8%B5%AB%E4%BC%AF%E7%89%B9%C2%B7%E5%86%AF%C2%B7%E5%8D%A1%E6%8B%89%E6%89%AC&step_word=&hs=0&pn=7&spn=0&di=25850&pi=0&rn=1&tn=baiduimagedetail&is=0%2C0&istype=0&ie=utf-8&oe=utf-8&in=&cl=2&lm=-1&st=undefined&cs=524105900%2C4494884&os=573980770%2C794835845&simid=3297097349%2C55593808&adpicid=0&lpn=0&ln=185&fr=&fmq=1569313203754_R&fm=&ic=undefined&s=undefined&hd=undefined&latest=undefined©right=undefined&se=&sme=&tab=0&width=undefined&height=undefined&face=undefined&ist=&jit=&cg=&bdtype=0&oriquery=&objurl=http%3A%2F%2F5b0988e595225.cdn.sohucs.com%2Fimages%2F20171230%2F0161837c231f41a1bdecd39d63192cb7.jpeg&fromurl=ippr_z2C%24qAzdH3FAzdH3Fooo_z%26e3Bf5i7_z%26e3Bv54AzdH3FwAzdH3Fd8ncb9dcb_mcmlm9&gsm=&rpstart=0&rpnum=0&islist=&querylist=&force=undefined 来自 百度网 的图片]]] '''赫伯特·冯·卡拉扬'''('''Herbert von Karajan''',1908年4月5日–1989年7月16日),[[奥地利]][[指挥家]],其祖先是[[希腊]]移民。 ==逸事== 传言卡拉扬曾经骑自行车250公里,为的是去偷偷察看指挥大师[[托斯卡尼尼]]的排练。 卡拉扬早年曾打算到[[维也纳工业高校]]学习工科,但最后[[音乐]]成了他的终身职业。卡拉扬二战前已崭露头角。后因其纳粹身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饱受此困扰,很多犹太音乐家因此拒绝与他合作,并且他被禁止作国际演出。后因[[EMI]]制作人[[瓦尔特·李格]]的帮助,卡拉扬在伦敦指挥由前者组建的[[爱乐乐团]],录下很多单声道录音。其歌剧录音尤为演录俱佳。[[1951年]],首次登台[[拜鲁伊特]]。虽然日后他灌录了华格纳全套经典剧目,但[[1952年]]后他就再也没有返回拜鲁依特。 接掌柏林爱乐是其辉煌录音生涯的开始。卡拉扬与柏林爱乐乐团的合作长达30年,期间灌录的录音,有声影像多达800余款,发行量过亿。同时,柏林爱乐乐团亦被带到艺术方面的高峰。卡拉扬第一次登台指挥的曲目是罗西尼的威廉·退尔序曲。他于1987年最后一次指挥维也纳新年音乐会。于1989年录下其最后录音--布鲁克纳第七交响曲。 80年代,他与柏林爱乐的矛盾因一位女单簧管手[[萨宾娜·迈娅]]冲突爆发,两者的合作减少。此次冲突非常,德国有关部门曾介入事件调停。卡拉扬认为,这是他本人有生以来最大的耻辱。 1989年7月16日,卡拉扬在萨尔斯堡排练[[威尔第]]的[[歌剧]]《[[假面舞会]]》时感到身体不适,不久后逝世。后来证实死因为心脏病发。其遗产多达5亿马克,拥有私人飞机、游艇和跑车。並有私人飛機駕駛資格。 卡拉扬一身追求完美,不论是技术还是艺术。技术方面,他经常参与录音和拍摄。艺术方面,他通常把惯演曲目录上数遍,并亲自参与导演。卡拉扬指挥过世界最顶尖的乐队,如[[维也纳爱乐乐团]]、[[米兰]][[斯卡拉歌剧院]]乐团等。他的指挥艺术很能代表60至80年代的音乐表现取向。 [[Image:Anna Sophie Mutter.jpg|thumb|安娜·苏菲·穆特]] 卡拉扬关心后进,积极发现有天分的音乐家,并鼓励他们进一步学习。得到卡拉扬提携的音乐家有,[[指挥家]][[小泽征尔]],女小提琴家[[安娜·苏菲·穆特]]和钢琴家[[基辛]]。他建立卡拉扬指挥大赛。并筹组资金进行音乐方面的研究,涉及音乐与[[精神病]]治疗方面的关系等。 ==指挥风格== 卡拉扬力图将[[托斯卡尼尼]]的忠于原谱和[[富特文格勒]]的即兴发挥融为一体。他有着和[[托斯卡尼尼]]相当的记忆力,演出的时候基本上都是背谱指挥的。他的指挥动作洒脱大方,时而充满激情,时而又细腻精致。在指挥台上他经常闭目深思,使得乐队各声部之间达到了演奏室内乐般的默契。在他的领导下,[[柏林爱乐乐团]]展现出了一种有如金属般的亮色,被誉为卡拉扬“音响”。 卡拉扬的录音谱极广,空间上基本上涵盖欧洲所有出名作曲家的作品,时间上则从[[巴洛克]]时期跨到20世纪。他最擅长的是[[浪漫主义]]时期的德奥作曲家的作品,如:[[贝多芬]]、[[勃拉姆斯]]、[[门德尔松]]、[[舒曼]]、[[瓦格纳]]、[[布鲁克纳]]、[[马勒]]、[[理查·施特劳斯]]。另外,对于近现代作曲家,如:[[德彪西]]、[[拉威尔]]、[[西贝柳斯]]、[[卡尔·尼尔森]]、[[肖斯塔科维奇]],他都有着非常精彩的演绎。 ==視頻== {{#evu:https://www.youtube.com/watch?v=Oc58cIExp_U&list=RDEMwHSqv_rw0aD2QANXh37hIg&start_radio=1 |alignment=inline |dimensions=460 |container=frame |description=Cavalleria Rusticana 1968 - Herbert von Karajan}} ==資料來源== {{Reflist}} [[Category:指挥家]] [[Category:奥地利人]] [[Category:媒體影視人物]] [[Category:音乐家]]
此頁面使用了以下模板:
Template:Main other
(
檢視原始碼
)
Template:Reflist
(
檢視原始碼
)
模块:Check for unknown parameters
(
檢視原始碼
)
返回「
赫伯特·冯·卡拉扬
」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