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覽
近期變更
隨機頁面
新手上路
新頁面
優質條目評選
繁體
不转换
简体
繁體
3.148.145.41
登入
工具
閱讀
檢視原始碼
特殊頁面
頁面資訊
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檢視 赤苓 的原始碼
←
赤苓
前往:
導覽
、
搜尋
由於下列原因,您沒有權限進行 編輯此頁面 的動作:
您請求的操作只有這個群組的使用者能使用:
用戶
您可以檢視並複製此頁面的原始碼。
{| class="wikitable" align="right" |- |<center><img src=https://img.cnhnb.com//image/jpeg/head/2021/06/26/ce84ce3518c54e5ba0b701cdee6f6d58.jpeg?imageView2/1/w/525/h/525/format/jpg/interlace/1/quality/100!/ignore-error/1 width="300"></center> <small>[https://image.so.com/view?q=%E8%B5%A4%E8%8C%AF%E8%8B%93&src=tab_www&correct=%E8%B5%A4%E8%8C%AF%E8%8B%93&ancestor=list&cmsid=da1f08ecd1a9404a02f1756db94288db&cmras=6&cn=0&gn=0&kn=12&crn=0&bxn=0&fsn=72&cuben=0&pornn=0&manun=7&adstar=0&clw=249#id=e638d22f504d94e9fddbed6da459d797&currsn=0&ps=56&pc=56 来自网络 的图片]</small> |} '''赤苓'''菌核球形、卵形、椭圆形至不规则形,长10-30cm或者更长, 重量也不等,皮壳深褐色,内部白色或淡粉红色,粉粒状。 为大小不一的方块或碎块,均为淡红色或淡棕色。质松,略具弹性。 '''基本信息''' 中文名:[[赤茯苓]] 拉丁学名:light red Indian Bread 别称:赤苓(《本草再新》),[[赤茯]](《本草便读》 界:真菌界 科:赤茯苓科 属:赤茯苓属 分布区域:分布于吉林、安徽、浙江、福建、台湾、河南 '''采收储藏''' 采收和储藏:收获季节和方法同茯苓,当茯苓削去外皮(获苓皮)后, 再切成厚薄均匀的片,取其中粉红色的即为赤茯苓,晒干。 ==形态特征== 原形态:菌核球形、卵形、椭圆形至不规则形,长10-30cm或者更长,重量也不等, 一般重500-5000g.外面吸厚而多皱褶的皮壳,深褐色,新鲜时软干 后变硬; 内部白色或淡粉红色,粉粒状。子实体生于菌核表面,全平伏, 厚3-8cm,白色,肉质,老后或干后变为浅褐色。 菌管密长2-3mm管壁薄,管口圆形、多角形或不规则形,径0.5-1.5cm, 口缘裂为齿状。孢子长方形至近圆柱形,平滑,有一歪尖,大小(7.5-9)μm×(3-3.5)μm. '''生长环境''' 生态环境:生于松树根上。 '''分布范围''' 资源分布:分布于吉林、安徽、浙江、福建、台湾、河南、湖北、广西、四川、贵州、云南。 '''主要价值''' 性状:为大小不一的方块或碎块,均为淡红色或淡棕色。质松,略具弹性。 产地:同茯苓。 性味:甘淡,平。 ①《本草择要纲目》:"甘,平,无毒。" ②《得配本草》:"甘淡,平。" ③《本草再新》:"味辛,性温,无毒。" 归经:入心、脾、膀胱经。 ①《汤液本草》:"入足太阴,手太阴、少阴经。" ②《本草再新》:"入心、脾、肺三经。" ③《本草求原》:"入心、胃、小肠、膀胱。" 功用主治:行水,利湿热,益心润肺。治小便不利,淋浊,泻痢,心阴不足,肺燥,消渴。 ①《药性论》:"破结气。" ②《纲目》:"泻心小肠膀胱湿热,利窍行水。" ③《本草再新》:"益心气,健中和脾,润肺,燥湿。治泻痢。" 用法与用量:内服:煎汤,10~20克;或入丸、散。 宜忌:虚寒精滑或气虚下陷者忌服。 '''选方:''' ①治小便白浊不利,时作痛:赤茯苓、沉香各一两。上为细末, 每服二钱,白汤点,食后临卧服之。(《鸡峰普济方》茯苓汤) ②治心肾气虚,神志不守,小便淋沥或不禁, 及遗泄白浊:赤茯苓、白茯苓各等分。上为末, 以新汲水按洗,澄去新沫,控干,别取地黄汁, 同好酒熬成膏,搜和为丸,如弹子大,空心盐酒嚼下。(《三因方》张真君茯苓丸) ③治胸胁逆满胀渴:赤茯苓(去黑皮)50克,人参25克。 上二味粗捣筛,以水三盏,煎取一盏半,云滓,分温三服。(《圣济总录》茯苓汤) '''各家论述:''' 1.《药性论》:破结气。<ref>[https://www.zysj.com.cn/zhongyaocai/chifuling/index.html 赤茯苓- 中药材-], 中医世家 </ref> 2.《本草纲目》:泻心小肠膀胱湿热,利窍行水。 3.《本草再新》:益心气,健中和脾,润肺,燥湿。治泻痢。 4.陶弘景:茯苓赤色者利。 5.《本草通玄》:赤茯苓但能泻热行水,并不及白茯苓之多功也。 出处:《本草经集注》;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中华本草》。 ==附方== ①治小便白浊不利,时作痛:赤茯苓、沉香各一两。上为细末, 每服二钱,白汤点,食后临卧服之。(《鸡峰普济方》茯苓汤) ②治心肾气虚,神志不守,小便淋沥或不禁, 及遗泄白浊:赤茯苓、白茯苓各等分。上为末,以新汲水按洗, 澄去新沫,控干,别取地黄汁,同好酒熬成膏,搜和为丸, 如弹子大,空心盐酒嚼下。(《三因方》张真君茯苓丸) ③治胸胁逆满胀渴:赤茯苓(去黑皮)一两,人参半两。上二味粗捣筛, 以水三盏,煎取一盏半,云滓,分温三服。(《圣济总录》茯苓汤 == 參考來源 == {{Reflist}} [[Category:418 藥學;藥理學;治療學]][[Category: 370 植物学总论]]
此頁面使用了以下模板:
Template:Main other
(
檢視原始碼
)
Template:Reflist
(
檢視原始碼
)
模块:Check for unknown parameters
(
檢視原始碼
)
返回「
赤苓
」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