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覽
近期變更
隨機頁面
新手上路
新頁面
優質條目評選
繁體
不转换
简体
繁體
3.137.169.102
登入
工具
閱讀
檢視原始碼
特殊頁面
頁面資訊
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檢視 贡士 的原始碼
←
贡士
前往:
導覽
、
搜尋
由於下列原因,您沒有權限進行 編輯此頁面 的動作:
您請求的操作只有這個群組的使用者能使用:
用戶
您可以檢視並複製此頁面的原始碼。
[[File:贡士3.jpg|350px|缩略图|右|<big>晚清贡士 蔡元培</big>[http://img.mp.itc.cn/upload/20170308/b68e4557cff44a9bb4cb6d5d11e9fa40_th.jpg 原图链接][https://www.sohu.com/a/128176045_636215 来自 搜狐 的图片]]] '''贡士''',指明清两朝[[科举]]制度中中试者,明代主要用来指代举人,清代则专指会试中式尚未殿试的[[举人]]。 ==历史沿革== 先秦时指诸侯推荐给周天子之士。[[汉朝]]指封国或郡县推举之孝廉。唐、宋时称州府科举乡贡、乡举中试者乡贡士<ref>[http://www.360doc.com/content/19/0327/22/51527205_824610433.shtml 科举与秀才,举人,进士,状元],360个人图书馆,201-3-19</ref>。[[韩愈]]说:“常观于皇都,每年贡士至千馀人。”,到了大和九年(835年),中书门下奏称:“每年贡士,尝仅千人。”。 [[明代]]时称举人为贡士、清时,则专指[[会试]]录取者统称贡士,贡士第一名称为“会元”,前十名称为“元魁”,十一至二十名称为“会魁”。贡士经殿试决定出身等第,即成为[[进士]]。因北宋之后殿试依惯例不黜落贡士,仅决定进士名次,故一般习惯于会试考中后即称进士。 亦有部分会试中试者因各种原因无法参加殿试,故终其一生都是贡士。 ==唐朝== 属于[[京师]]或州县学馆的士子叫“生徒”,每年由学馆选送一批参加[[尚书省]]的“省试”;其他士子,要先经过县试和州试,合格者称为“乡贡”,再参加省试。省试由礼部主持,省试合格称作“及第”。但还不能做官,必须再经吏部考试,合格以后才能入仕。 ==宋朝== 士子考试及第,便取得了做官的资格,不必再经吏部考试。另外,在省试以后,增加了一场由[[皇帝]]亲自主持的“[[殿试]]”,此后遂成定制。在考试周期上,宋初与唐朝一样,每年1次,仁宗时改为2年1次,英宗时改为3年1次,一直相沿至清。 ==明清== 明、清考试程序极为复杂参加初试的士子叫“童生”,童生经过“县试”(知县主持)、“府试”(知府主持)、“院试”(学政主持),合格者为“生员”;生员经过省“乡试”,合格者为“举人”;举人经过京城“会试”,合格者为“贡士”;贡士经过“殿试”,赐出身者为进士<ref>[http://blog.sina.com.cn/s/blog_14ed07b220102xf2q.html 明清两朝的科举制度],新浪博客,2017-09-30 </ref>。 明代有岁贡、选贡、恩贡和纳贡;嘉靖中又有乡试副榜,列在副榜的,准作贡生,称为副贡。 [[清代]]有拔贡、副贡、岁贡、优贡、恩贡等,五贡都算正途出身资格。另有捐纳取得的贡生,称为例贡。 拔贡:科举制度中,从生员中每府学举二名,州、县学各举一名,由各省学政考选保送入京作为拔贡,经考试及格,可充任[[京官]],或教职。 ==视频== ===<center> 贡士 相关视频</center>=== <center>古代的秀才、举人、贡士、进士有什么区别? </center> <center>{{#iDisplay:z0853gp2zsk|560|390|qq}}</center> <center> 秀才、举人、贡士、进士分别能当什么官</center> <center>{{#iDisplay:n0834vzsm08|560|390|qq}}</center> ==参考文献== [[Category:520 教育總論]]
返回「
贡士
」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