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覽
近期變更
隨機頁面
新手上路
新頁面
優質條目評選
繁體
不转换
简体
繁體
3.137.181.69
登入
工具
閱讀
檢視原始碼
特殊頁面
頁面資訊
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檢視 贖罪日戰爭 的原始碼
←
贖罪日戰爭
前往:
導覽
、
搜尋
由於下列原因,您沒有權限進行 編輯此頁面 的動作:
您請求的操作只有這個群組的使用者能使用:
用戶
您可以檢視並複製此頁面的原始碼。
{| class="wikitable" style="float:right; margin: -10px 0px 10px 20px; text-align:left" |<center>'''贖罪日戰爭'''<br><img src="http://5b0988e595225.cdn.sohucs.com/images/20181026/7ce0339137504bfe9c7f7dd08c56c054.jpeg" width="280"></center><small>[https://www.xuehua.us/a/5ebcd01e86ec4d5d1ef903d3?lang=zh-tw 圖片來自雪花新聞]</small> |} '''贖罪日戰爭'''(מלחמת יום הכיפורים;[[阿拉伯语]]:حرب أكتوبر;又稱'''第四次中東戰爭'''、'''齋月戰爭'''、'''十月戰爭''')發生於1973年10月6日至10月26日,起源於[[埃及]]與[[敘利亞]]分別攻擊六年前被[[以色列]]佔領的[[西奈半島]]<ref>[https://www.backpackers.com.tw/guide/index.php/%E8%A5%BF%E5%A5%88%E5%8D%8A%E5%B3%B6 西奈半島],背包攻略</ref> 和[[戈蘭高地]]。戰爭的頭一至兩日埃敘聯盟佔了上風,但此後戰況逆轉。至第二周,敘軍退出戈蘭高地。在西奈,以軍在兩軍之間攻擊,越過原來的停火線[[蘇伊士運河]]。直到[[聯合國]][[停火]]令生效為止,以軍甚至包圍了埃及的主力部隊。 此場戰爭對多個國家有深遠的影響,相比[[第三次中東戰爭|六日戰爭]]埃敘約聯盟慘敗,[[阿拉伯世界]]對戰爭早期的進展感到慰藉,同時給未來的和平進程以及埃及的門戶開放政策舖路,1978年《[[大衛營和約]]》令以埃關係正常化,埃及成为首個承認以色列的阿拉伯國家,同時埃及幾乎完全脫離[[蘇聯]]的[[勢力範圍]]。 [[美国]]干涉这场中东战争帮助以色列,因为西方害怕[[OPEC]]会停止向[[西方]]出售石油以及关闭苏伊士运河。这场战争进一步增强阿拉伯国家对西方[[帝国主义]]和以色列的仇恨。而且,石油的价值上涨了两倍,强迫美国找寻其他方法提供自己的能源需要(降低限速和室内温度,以及研究[[水力压裂]])。赎罪日战争很有意义因为表示阿拉伯国家二战之后第一次一起反对西方帝国主义。 == 背景 == === 戰爭的起因 === 這場戰爭是以阿衝突的一部分,這場衝突自1948年以來已經造成多場戰爭。在稍早的[[六日戰爭]]中,以色列攻佔了整個[[西奈半島]]乃至[[蘇伊士運河]]的停火線,並且從敘利亞那裡攻佔了大約一半的[[戈蘭高地]]。 在戰爭前幾年裡,以色列在西奈和戈蘭高地上建立了許多防禦工事。1971年,以色列花費了五億美元在蘇伊士運河建立了一個龐大的堡壘系統,這座堡壘被命名為[[巴列夫防線]],名稱來自以色列將軍巴列夫(Chaim Bar-Lev)。 埃及和敘利亞都想拿回在六日戰爭中失去的土地,但以色列高層卻不想歸還這些土地。不過依據以色列前總統[[赫佐格]]的說法,在1967年6月19日,以色列聯合政府已經投票無異議通過,要把西奈半島和戈蘭高地還給埃及和敘利亞以換取和平協議。戈蘭高地將會非軍事化,也將和埃及展開有關西奈半島[[蒂朗海峽]]的溝通,以色列政府也決定要和[[約旦]]國王展開關於東方邊界的談判。但阿拉伯國家稍後在[[喀土穆協議]](Khartoum Arab Summit)中決定,與以色列「拒絕和平、拒絕接觸、拒絕談判」,有的阿拉伯国家至今仍在遵守此協定。 埃及總統[[纳赛尔]]於1970年9月去世,繼承者是[[薩達特]],而薩達特決定經由戰爭手段取回在六日戰爭中的失土。1971年,薩達特在與聯合國調停大使[[賈林]]的談話中聲明:「除非以色列『撤出在西奈半島和[[加薩走廊]]的所有武裝部隊』,並且履行[[聯合國安理會242號決議]]中的所有條款,埃及才會『準備與以色列和平共處』。」以色列的答覆則是絕不會撤回1967年6月5日以前的邊界。 薩達特寄望於以小規模地戰勝以色列便能改變現狀,而敘利亞總統[[哈菲茲·阿薩德]]則有不同的看法,他對與以色列的談判完全不感興趣,並認為只有用完全的軍事手段才能奪回戈蘭高地。從六日戰爭以來,阿薩德便進行龐大的擴軍備戰,他希望讓敘利亞成為阿拉伯國家中的軍事霸主。在埃及的援助下,阿薩德認為敘利亞軍已經有絕對的勝算擊敗以色列並取回失土。阿薩德認為只有在用武力奪回戈蘭高地後談判才會展開,到時將能威逼以色列交出[[約旦河西岸地區]]和加薩走廊,且逼以色列做出其他的讓步。 薩達特同樣期盼戰爭的來臨,「薩達特掌權三年以來……是歷史上埃及人民士氣最低落的時期……經濟一直低迷不振。發動戰爭是孤注一擲的選擇。」在薩達特的傳記裡,作者Raphael Israeli描述薩達特面臨到埃及自從六日戰爭以來士氣低迷的問題,認為在進行任何改革之前,都須先克服這種戰敗的羞恥感。埃及的經濟已經陷入混亂,但薩達特察覺他將要推行的改革必定會在部分埃及人口裡不受歡迎,而一次軍事上的勝利將能讓他獲得人民普遍支持。一部分的埃及人,尤其是發起許多抗議活動的埃及大學學生,強烈主張進行戰爭以奪回西奈半島,而薩達特掌權三年來還未發動戰爭讓他們相當不滿。 其他的阿拉伯國家對發動新的戰爭較不感興趣,約旦的[[侯赛因·宾·塔拉勒|侯赛因]]國王擔心,若是戰爭失敗將會再次失去土地(約旦在之前的六日戰爭中失去了佔一半人口的土地)。同時薩達特承諾[[巴勒斯坦解放組織]]和[[亚西尔·阿拉法特|阿拉法特]],在戰勝後將會讓他們管理[[約旦河西岸地區]]和加薩走廊,而約旦國王則認為西岸地區應該屬於約旦。而於1970年爆發的[[黑色九月事件]],在巴解與約旦的內戰中,敘利亞曾軍事介入支援巴解,進一步造成約旦和敘利亞的不合。 [[伊拉克]]和敘利亞同樣關係緊張,伊拉克也拒絕參加開頭的攻勢。[[黎巴嫩]]則由於軍力過小和內部的不穩定而未參加。在開戰前一個月,薩達特忙於在外交上爭取支援,到1973年的秋天,薩達特宣稱已經得到超過100個國家的支持,這些國家大多來自[[阿拉伯國家聯盟]]、[[不結盟運動]]的參與國和[[非洲統一組織]]的國家。薩達特也在[[歐洲]]爭取支援,並且獲得了一些成功。[[英國]]和[[法國]]首度支持了阿拉伯國家,在戰爭爆發前,[[西德]]則成了埃及最大的軍備來源國。 === 戰爭爆發前的事件 === 薩達特於1972年公開宣稱埃及將會和以色列開戰,並說埃及已經準備好「犧牲1百萬名士兵」。1972年底以來,薩達特專注於建軍備戰,從[[蘇聯]]那裡取得了[[MiG-23]]戰機、[[SA-6]]防空飛彈、[[RPG-7]]反坦克榴彈、[[T-62坦克]],尤其是[[AT-3反坦克飛彈]],並且改良了軍事戰術。在六日戰爭中造成軍事失敗的無能將領被有才能者取代。 [[超級大國]]的介入也是影響兩場戰爭結果的主要因素。蘇聯的外交政策造成了埃及軍事上的弱點,美國與盟國支援以色列的都是當時最先進的攻擊性武器,而蘇聯則只在相當不情願的情況下提供埃及防衛性的武器。前任總統[[纳赛尔]]曾經造訪莫斯科,納塞爾極力懇求莫斯科高層,並且宣稱如果蘇聯拒絕提供武器,他將會返回埃及向埃及人民宣布蘇聯已經遺棄了他們,並反過來向美國求取支援,如此美國將會在此地區佔上風。由於蘇聯無法接受美國介入埃及,最後只好答應提供埃及防空飛彈以防禦邊界。 事實上埃及在之前1968年所發動[[消耗戰役]]的一個潛在目標便是為了逼迫蘇聯提供埃及更先進的武器軍備,埃及感覺到唯一足以說服蘇聯相信埃及軍備落後不足的方法,便是將這些落後的武器投入實戰中,對抗由美國提供以色列的先進武器,並以這些實戰的落敗來說服蘇聯提供更先進的軍武。 [[纳赛尔]]與蘇聯的關係在1967年的戰爭中產生衝突,蘇聯希望埃及以和平的方式解決和以色列的衝突。蘇聯不計代價希望避免阿拉伯與以色列的衝突以免與美國展開進一步的對抗。美蘇於[[奧斯陸]]的與會更進一步朝向保持現狀,而這是埃及所無法接受的。由於擔心準備戰爭的意圖被蘇聯察覺,埃及開始驅逐當時停留在埃及的蘇聯軍事顧問團。1972年7月薩達特驅逐了幾乎全部20,000名蘇聯軍事顧問,並且在外交政策上開始向美國靠攏。 蘇聯認為薩達特不會有機會贏得戰爭,他們警告薩達特,任何跨越蘇伊士運河的行動都會由於以色列嚴密的防禦而死傷慘重。就在1973年2月21日,[[利比亞阿拉伯航空114號班機]]也是飛抵西奈半島上空即被以色列空軍擊落,該次事件加深了以阿間的仇恨。蘇聯當時正致力於緩和政策,因此極不樂見中東出現不穩定的情勢。在1973年6月與[[理察·尼克森|尼克松]]的會面中,蘇聯領導人[[勃列日涅夫]]建議以色列應該撤回1967年的邊界,勃列日涅夫稱如果以色列不這樣做,「蘇聯將很難維持目前的和平狀態」,暗示了當時蘇聯對薩達特發動戰爭的意圖已經無能為力。 在1973年4月9日接受美國[[新聞週刊]]的訪問時,薩達特再次威脅向以色列發動戰爭。在1973年裡,阿拉伯國家舉行了數次大型的軍事演習,每次都引起以色列軍方提升到最高的警戒狀態,而每次都在幾天後回復平靜。以色列的領導人相信,如果戰爭爆發,[[以色列空軍]]能像以往一樣很快的擊潰敵人。 在戰爭爆發的前一年,1972年10月24日,薩達特在一次與軍方高層的會議中,透露了他發起戰爭的意圖,即使是在蘇聯並不支持的情況下。戰爭計畫在極機密下擬定,即使軍中的高階指揮官也只在戰爭爆發前不到1個禮拜才被告知,而士兵們則在幾個小時前才被告知。攻擊計畫代號為Operation Badr,也就是阿拉伯文裡「滿月」的意思。 === 展開突襲的前夕 === 以色列軍的[[以色列軍事情報局|軍事情報部]]是以色列全國的情報判斷中心,軍事情報部對戰爭爆發的可能性估計方法建立在幾個假設上。首先,他們假設敘利亞不會與以色列開戰,除非埃及也一起參戰。第二,他們在埃及軍方裡安插一名軍階極高的間諜([[阿什拉夫·馬爾萬]],被稱為“消息來源”),藉由間諜他們得知埃及希望奪回整個西奈半島,同時埃及在取得蘇聯支援的[[轟炸機]]用以癱瘓以色列空軍、和[[飛毛腿飛彈]]藉以威脅以色列城市之前將不會發動戰爭。由於蘇聯還未提供轟炸機,而飛毛腿飛彈才剛於8月運達埃及,需花費4個月進行訓練,因此軍事情報部認定戰爭將不會在短期內爆發。由於這些帶有偏見的錯誤假設,導致他們忽略了其他顯示戰爭逼近的情報。 埃及軍進一步的刻意製造這種誤解,以色列和美國都以為埃及驅逐蘇聯軍事顧問的舉動已經嚴重損害了埃及軍的戰力。埃及繼續製造各種假情報和訊息,像是埃及軍在後勤上出了問題以及缺乏足夠的專業人員操作先進武器。埃及也不斷的製造缺乏備用零件的訊息。薩達特長期以來施行的[[邊緣政策]]更多次故意揚言發動戰爭,直到其他國家開始減低對於戰爭爆發的危機意識。在1973年的5月和8月,埃及軍兩次在邊界動員的演習,使以色列軍方為了提升警戒狀態而額外花費了1千萬元。 在贖罪日的前一個禮拜,埃及軍指定將在蘇伊士運河進行為期1個禮拜的訓練演習。以色列軍事情報部偵測到埃及軍在運河週遭有大規模集結行動,卻判定是埃及軍的另一次演習。同時敘利亞軍隊在邊界也開始大規模集結,然而軍事情報部卻認為這也不構成威脅—因為依據他們的假設,敘利亞只有在埃及也加入的情況下才會參戰,而埃及只有在蘇聯武器到達的情況下才會開戰。 之所以選在[[猶太人]]的假日[[贖罪節|赎罪日]]這天發動戰爭,是因為以色列在這天處於全國放假狀態。贖罪日是猶太人一年中最重要的節日,在這天包括虔誠的猶太教徒和一般現世的猶太教徒都會實行[[禁食]],同時會避免使用武器、電子器材、引擎、通訊設施等等,道路交通也會停止。許多士兵在這天離開崗位返家過節,這天以色列處於一年中戰備最脆弱的狀態,尤其難以進行全國軍人的緊急復員。 儘管已經拒絕參加,[[約旦]]的[[侯赛因·宾·塔拉勒|胡笙]]國王在兩週前曾與薩達特和敘利亞總統[[阿薩德]]在埃及的亞歷山大港會面。儘管薩達特和阿薩德皆不信任約旦而不太可能告知戰爭的詳細計畫,但他們很可能在談話中企圖試探約旦參戰的可能性。9月25日的晚上,胡笙國王秘密的飛往[[特拉維夫]]以警告以色列總理[[果尔达·梅厄|梅爾夫人]]敘利亞即將發動戰爭。“敘利亞會在沒有埃及參加的情況下開啟戰端?”梅厄夫人問道,胡笙國王則說他不認為:“我認為他們(埃及)會一起行動。”讓人吃驚的是,這樣明確的警告都沒有被以色列所重視。以色列的軍事情報部認為約旦國王所說的都是他們已知的情報。以色列的[[摩薩德|摩萨德]]情報局在9月裡經過可靠的情報來源接獲了高達11次戰爭即將爆發的情報,但莫薩德情報局的局長Zvi Zamir依然堅持阿拉伯國家沒有能力發動戰爭。即使是約旦國王的警告也沒有被重視。 最後,Zvi Zamir親自前往歐洲與“消息來源”會面(安插於埃及的間諜),時間是10月5日/6日的午夜,在會面中,“消息來源”告知他埃及和敘利亞即將發動戰爭。這次的警告獲得了重視,加上其他眾多顯示戰爭逼近的情報,終於迫使以色列高層展開行動。就在攻擊開始前一個小時,軍方下令開始緊急動員後備軍人。諷刺的是,這次動員比以往簡單的多,因為大多數的軍人都待在猶太教堂或是家裡過節。 == 參考文獻 == {{reflist}} [[Category: 590 軍事總論]]
此頁面使用了以下模板:
Template:Main other
(
檢視原始碼
)
Template:Reflist
(
檢視原始碼
)
模块:Check for unknown parameters
(
檢視原始碼
)
返回「
贖罪日戰爭
」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