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覽
近期變更
隨機頁面
新手上路
新頁面
優質條目評選
繁體
不转换
简体
繁體
3.144.31.195
登入
工具
閱讀
檢視原始碼
特殊頁面
頁面資訊
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檢視 財政部關務署 的原始碼
←
財政部關務署
前往:
導覽
、
搜尋
由於下列原因,您沒有權限進行 編輯此頁面 的動作:
您請求的操作只有這個群組的使用者能使用:
用戶
您可以檢視並複製此頁面的原始碼。
{| class="wikitable" style="float:right; margin: -10px 0px 10px 20px; text-align:left" ! <p style="background: #D6A4AB; color: #000000; margin:auto; padding:5px 0; "> '''財政部關務署''' </p> |- |<center><img src="http://blog.news-007.com/upload/imgDB/S_202003091700011r94.jpg" width="280"></center><small>[http://blog.news-007.com/ks/news_ii.html?nID=5414 圖片來自blog] </small> |} '''財政部關務署'''(簡稱'''關務署''')是[[中華民國]]的[[海關]]事務機構,隸屬於[[中華民國財政部|財政部]],負責[[關稅]]稽徵、查緝[[走私]]、保稅退稅、貿易統計及接受其他機關委託代徵稅費、執行邊境管制。其最早前身為[[清朝|清]][[咸豐]]四年(1854年)成立的「[[中國海關總稅務司|海關總稅務司署]]」,[[民國紀年|民國80年]](1991年)2月3日更名為「財政部關稅總局」,2013年[[元旦]]合併財政部關政司後改為今制。目前下設[[財政部關務署基隆關|基隆]]、[[財政部關務署臺北關|臺北]]、[[財政部關務署臺中關|臺中]]、[[財政部關務署高雄關|高雄]]等4處海關。 == 歷史背景== [[中國歷史]]上在[[唐]]、[[宋]]、[[元]]及[[明]]初在各海港設立[[市舶司]]來管理海上對外貿易,為中國海關之初。明[[洪武]]元年,在[[上海]]設立[[太倉]]黃渡市舶司;洪武七年(1374年)撤銷全國的市舶司,直至[[永樂]]元年復設。 *[[清]][[康熙]]24年(1684年),將市舶司改為[[江海關|江]]([[上海]])、浙([[寧波]])、閩([[福州]])、[[粵海關|粵]]([[廣州]])四處海關。 *[[清]][[乾隆]]22年(1757年)下旨,除粵海關外,撤銷所有其他海關。 *[[清]][[道光]]23年(1843年11月17日)《[[中英南京條約]]》簽訂後,[[江海關]]設立盤驗所,進行外商的出入境申報及繳納關稅的業務,清政府開始將上海作為通商口岸的條文,上海自該日起正式開埠。 *[[清]][[咸豐]]3年(1853年),[[英國人|英人]]乘[[小刀會#上海小刀會起義|上海小刀會起義]]時,強佔江海關。 *清咸豐4年(1854年),[[上海道台]][[吳健彰]]與英、[[法]]、[[美]]駐滬領事簽訂協定,允由三國各派稅務司一人掌管江海關;7月,[[少關稅務管理委員會]]以及「'''海關總稅務司署'''」,最初除徵收關稅外,並參與籌建海軍、港務、郵政、助航設備([[燈塔]])、氣象、教育、外交等,此機關於[[中華民國]]成立後繼續沿用。 *清咸豐10年(1861年),[[潮海關舊址|潮海關]](正式名稱為「汕頭新關」)在[[媽嶼島]]開關,稅務司由[[美國人|美人]]擔任;3月23日,依《[[北京條約]]》在[[天津]]成立「[[原天津海關舊址|津海關]]」;11月,英國亦根據《[[中英天津條約]]》將[[鎮江]]、[[九江]]、[[江漢關大樓|漢口]]闢為對外貿易口岸,並分設海關。 *清咸豐12年(1863年),在臺灣設立淡水關。 *[[清]][[光緒]]25年(1899年),[[德國人]]在[[青島]]成立[[膠澳海關舊址|膠海關]]。 *清光緒33年(1907年),日本在[[大連]]成立[[大連中國稅關舊址|大連關]]。 *1911年,天津海關將[[大清郵政津局]]移交[[郵傳部]],郵政業務脫離海關。 == 沿革 == *民國18年2月,[[國民政府]]實施《國家稅則》,中華民國完成關稅自主。 *民國30年12月8日,[[侵華日軍]]佔領[[上海租界]],接管江海關和海關總稅務司署,逮捕海關總稅務司[[梅樂和]],改派[[日本人]][[岸本廣吉]]任淪陷區海關總稅務司、[[赤谷由助]]為江海關稅務司<ref>{{Cite web |url=http://www.shtong.gov.cn/newsite/node2/node2245/node4466/node55437/index.html |title=上海海关志-上海地方志办公室 |access-date=2019-04-20 |archive-date=2021-02-24 |archive-url=https://web.archive.org/web/20210224003039/http://www.shtong.gov.cn/newsite/node2/node2245/node4466/node55437/index.html |dead-url=no }}</ref>。 *民國34年8月15日,[[日本無條件投降]]。9月13日副總稅務司[[丁貴堂]]接管江海關後,恢復執行《1934年進出口稅則》,廢除轉口稅和[[汪精衛政權|偽政權]]的稅捐,公告宣布金單位和法幣比值為1∶20。 *民國35年,國民政府頒行《修正進出口貿易暫行辦法》,海關全面實行許可證制度,一切貨物進口都須憑許可證辦理。 *民國37年5月7日,總稅務司署下發[[聯合國]]審定的[[關貿總協定]]及所附《關稅減讓表》。<ref>{{Cite web |url=http://www.shtong.gov.cn/newsite/node2/node2245/node4466/node55437/index.html |title=上海海关志-上海地方志办公室 |access-date=2019-04-20 |archive-date=2021-02-24 |archive-url=https://web.archive.org/web/20210224003039/http://www.shtong.gov.cn/newsite/node2/node2245/node4466/node55437/index.html |dead-url=no }}</ref> *民國38年12月,總稅務司[[李度 (美國)|李度]]與海關總稅務司署隨中華民國政府遷往臺北。原隸屬海關海務部門的港務業務轉由[[中華民國交通部|交通部]]各地港務局負責,惟助航設備仍由海關管理。 *民國80年2月1日《財政部關稅總局組織條例》公佈實施,海關總稅務司署改組為「'''財政部關稅總局'''」。 *民國102年1月1日,配合財政部施行新組織架構,關稅總局合併財政部關政司升格為「'''財政部關務署'''」,同時將[[燈塔]]等助航設備業務移交[[交通部航港局]]<ref>{{Cite web |url=http://www.cna.com.tw/postwrite/Detail/119161.aspx#.UOQyBW_qkg1 |title=財政部關務署舉行揭牌典禮 首任署長由原財政部關政司司長王亮陞任 - 中央社 2013.01.02 |access-date=2013-01-02 |archive-date=2013-10-04 |archive-url=https://web.archive.org/web/20131004212714/http://www.cna.com.tw/postwrite/Detail/119161.aspx#.UOQyBW_qkg1 |dead-url=no }}</ref><ref>{{Cite web |url=http://www.nownews.com/2013/01/02/91-2887599.htm |title=全台燈塔移交交通部接管 航港局:未來開發觀光資源 - NOWnews 今日新聞網 2013.01.02 |access-date=2013-01-02 |archive-date=2013-10-04 |archive-url=https://web.archive.org/web/20131004220349/http://www.nownews.com/2013/01/02/91-2887599.htm |dead-url=no }}</ref>。 == 參考文獻 == {{reflist}} [[Category: 733 臺灣 ]]
此頁面使用了以下模板:
Template:Cite web
(
檢視原始碼
)
Template:Main other
(
檢視原始碼
)
Template:Reflist
(
檢視原始碼
)
模块:Check for unknown parameters
(
檢視原始碼
)
模块:Citation/CS1
(
檢視原始碼
)
模块:Citation/CS1/Configuration
(
檢視原始碼
)
模块:Citation/CS1/Date validation
(
檢視原始碼
)
模块:Citation/CS1/Whitelist
(
檢視原始碼
)
返回「
財政部關務署
」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