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覽
近期變更
隨機頁面
新手上路
新頁面
優質條目評選
繁體
不转换
简体
繁體
18.189.186.247
登入
工具
閱讀
檢視原始碼
特殊頁面
頁面資訊
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檢視 调味 的原始碼
←
调味
前往:
導覽
、
搜尋
由於下列原因,您沒有權限進行 編輯此頁面 的動作:
您請求的操作只有這個群組的使用者能使用:
用戶
您可以檢視並複製此頁面的原始碼。
[[File:调味.jpg|缩略图|右|[https://gimg2.baidu.com/image_search/src=http%3A%2F%2F5b0988e595225.cdn.sohucs.com%2Fimages%2F20190628%2F288abdc924c7441c94c03e6fc7d5972d.JPG&refer=http%3A%2F%2F5b0988e595225.cdn.sohucs.com&app=2002&size=f9999,10000&q=a80&n=0&g=0n&fmt=jpeg?sec=1631254209&t=62be92ddf96765f573b851e5d2717aeb 原图链接][https://www.sohu.com/a/323521152_120061164 来自搜狐网]]] '''调味'''就是把菜肴的主、副料与多种[[调味品]]适当[[配合]],使其相互影响,经过一系列复杂的[[理化]]变化,去其异味、增加美味,形成各种不同风味菜肴的过程。调味是菜肴制作的关键技术之一,只有不断地操练和摸索,才能慢慢地掌握其规律与方法,并与火候巧妙地结合,烹制出[[色]]、[[香]]、[[形]]、[[味]]俱好的佳肴。调味的常用方法有:1.因料调味;2.因菜调味;3.因时调味;4.因人调味;5.因地调味。 ==调味的常见现象== 简单地说,调味的过程有时很奥妙,也很有趣,下面介绍几种常见的现象: ===对比现象=== 有人做过这样的试验,在15%是砂糖溶液中加入0.017%的食盐,结果发现这种糖、盐混合溶液比纯糖溶液更甜。把两种或者两种以上的呈味物质,以适当的浓度调在一起,使其中一种呈味物质的味道更为突出的现象叫做对比现象。 我们在烹调菜肴中也往往是先确定菜肴的主味,然后再加上其他辅味。如以咸味为主的菜,可以加上盐量25%的糖,虽吃不出甜味,但可使咸味更鲜醇。制作以甜酸味为主的菜,也要加上适当的盐,才能使菜肴更好吃。这些都是对比现象的妙用。<ref>[https://www.chinawutong.com/baike/113155.html 调味品使用注意事项与窍门]物通网</ref> ===消杀现象=== 在烹调中也常常出现这样的现象:当我们不慎把菜做得过酸或过咸,这时再放上些糖,就会使酸或咸味有所缓和。这种把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呈味物质以适当的浓度混合后,使每种味觉都减弱的现象,叫做味的消杀现象。 有经验的厨师都有这样的体会,在做鱼类或者牛羊肉、内脏等带有腥膻气味的原料时,就要多加些糖、醋、酒、葱、姜、蒜等调料,以去除其不良气味。在制作新鲜的鱼虾、鸡鸭、蔬菜等,本身具有鲜美滋味的原料时,调味就要淡一些,如果调味过重,也会抵消原料本身的鲜味。这些方法都是利用了味的消杀现象的原理。 ===转换现象=== 在我们的生活中也常遇到这样的情况,当我们吃过中药后,再喝无味的开水,也会觉得水有些甜味;当我们吃过甜的食品后,再吃酸的东西,会觉得酸得更厉害。这种由于味觉器官先后受到两种不同的味道的刺激后,而产生另一种味觉的现象,叫做味的转换现象。 根据这个道理,一些考究的宴会在上鱼翅燕窝等主菜之前,常先上一次茶,以去掉口腔中其他菜肴的余味,避免影响主菜的鲜美滋味。一般宴会也都把甜食放在最后一道菜,其中也考虑到避免味的转换,消弱主菜滋味的因素,一些品尝家在评定菜肴的质量时,也常常是先漱口,然后再品尝,也是这个道理。 在烹调中除了以上常见的几种现象外,菜肴的温度也是影响味觉的因素之一。我们在生活中也常有这样的体会,在热茶或热咖啡中放些糖,当时喝并不怎么甜,过一会再喝,就会觉得更甜,这就是由于温度在起作用,原来最能刺激味觉的温度是在10℃—40℃之间,其中30℃时味觉器官的感觉最敏锐。 有人做过有关实验,结果表明,咸味在0℃时的味值是常温时五分之一;甜味为四分之一;苦味则降为三十分之一,只有酸味略有减少。根据这个道理,一些有经验的厨师在制作冷菜时,口味都略重些。 除了温度的因素外,在调味中还应注意根据季节的变化掌握口味,如天气热时味道就宜清淡些,天气冷时味道就宜浓重些。同时还要根据不同的地区、国家、民族的不同生活习惯,按照正确的调味原则,恰当地调味。 对于新鲜的禽、肉、海鲜和菌类等,因其本身具有特殊鲜味,调味不应过量,以免掩盖天然的鲜美滋味。腥膻气味较重的原料,如不鲜的鱼、虾、牛羊肉及内脏类,调味时应酌量多加些去腥解腻的调味品,诸如料酒、醋、糖、葱、姜、蒜等,以便减恶味增鲜味。本身无特定味道的原料,如海参、鱼翅等,除必须加入鲜汤外,还应当按照菜肴的具体要求施以相应的调味品。每种菜都有自己特定的口味,这种口味是通过不同的烹调方法最后确定的。因此,投放调味品的种类和数量皆不可乱来。特别是对于多味菜肴,必须分清味的主次,才能恰到好处地使用主、辅调料。有的菜以酸甜为主,有的以鲜香为主,还有的菜上口甜收口咸,或上口咸收口甜等,这种一菜数味、变化多端的奥妙,皆在于调味技巧。 人们的口味往往随季节变化而有所差异,这也与机体代谢状况有关。例如在冬季,由于气候寒冷,因而喜用浓厚肥美的菜肴;炎热的夏季则嗜好清淡爽口的食物。 烹调时,在保持菜肴风味特点的前提下,还要注意就餐者不同的口味需求,做到因人制菜。所谓“食无定味,适口者珍”,就是因人制菜的恰当概括。 再好的原料因调料质量不佳或选用不当,都会直接影响菜肴固有风味和品质。因地调料还有一层含义,就是烹制什么地方的菜肴时,尽量选用产自该地的著名调料,这样才能使菜肴风味足俱。 ==调味的常见步骤== 烹调过程中的调味,一般可分为三种: 一、加热前调味; 二、加热中调味; 三、加热后调味。 ===加热前的调味=== 又叫基础调味。目的是使原料在烹制之前就具有一个基本的味,同时减除某些原料的腥膻气味。具体方法是将原料用调味品如:盐、酱油、料酒、糖等调拌均匀,浸渍一下,或者再加上鸡蛋、淀粉浆给原料上浆,使原料初步入味,然后再进行加热烹调。鸡、鸭、鱼、肉类菜肴也都要做加热前的调味,青笋、黄瓜等配料,也常先用盐腌除水,确定其基本味。 ===加热中的调味=== 也叫做正式调味或定型调味。菜肴的口味正是由这一步来定型,所以是决定性调味阶段。当原料下锅以后,在适宜的时机按照菜肴的烹调要求和食者的口味,加入或咸或甜,或酸或辣,或香或鲜的调味品。有些旺火急成的菜,须得事先把所需的调味品放在碗中调好,这叫作“预备调味”,也称为“对汁”,以便烹调时及时加入,不误火候。一些不能在加热中启盖和调味的蒸、炖制菜肴,更是要在上笼入锅前调好味,如蒸鸡、蒸肉、蒸鱼、炖(隔水)鸭、罐焖肉、坛子肉等,它们的调味方法一般是:将对好的汤汁或搅拌好的作料,同蒸制原料一起放入器皿中,以便于加热过程中入味。 ===加热后的调味=== 又叫做辅助调味。可增加菜肴的特定滋味。有些菜肴,虽然在第一、二阶段中都进行了调味,但在色、香、味方面仍未达到应有的要求,因此需要在加热后最后定味,例如炸菜往往撒以椒盐或辣油等;火锅涮品(涮羊肉等)还要蘸上很多的调味小料;蒸菜也有的要在上桌前另烧调汁;烩的乌鱼蛋则在出勺时往汤中放些醋;烤的鸭需浇上甜面酱;炝、拌的凉菜,也需浇以对好的三合油、姜醋汁、芥末糊等等,这些都是加热后的调味,对增加菜肴特定的风味必不可少。<ref>[https://www.docin.com/p-1120990367.html 调味]豆丁网</ref> ==相关文献== 《鹖冠子·泰鸿》<br> “调味、章色、正声,以定天地人事,三者毕此矣。” 汉 王充 《论衡·谴告》<br> “ 狄牙 之调味也,酸则沃之以水,淡则加之以咸。” 《东周列国志》<br> 第十七回 “ 桓公 召 易牙而问曰:‘汝善调味乎?’” 刘绍棠 《藏珍楼》<br> “﹝ 何柳春 把鲫鱼﹞放进白铁桶,加上调味佐料,便炖了起来。” ==参考文献== [[Category:427 飲食;烹飪]]
返回「
调味
」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