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覽
近期變更
隨機頁面
新手上路
新頁面
優質條目評選
繁體
不转换
简体
繁體
18.118.142.101
登入
工具
閱讀
檢視原始碼
特殊頁面
頁面資訊
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檢視 读信·读书·读人生(彭明吉) 的原始碼
←
读信·读书·读人生(彭明吉)
前往:
導覽
、
搜尋
由於下列原因,您沒有權限進行 編輯此頁面 的動作:
您請求的操作只有這個群組的使用者能使用:
用戶
您可以檢視並複製此頁面的原始碼。
{| class="wikitable" style="float:right; margin: -10px 0px 10px 20px; text-align:left" |<center>'''读信·读书·读人生'''<br><img src="https://images.pexels.com/photos/16143861/pexels-photo-16143861.jpeg?auto=compress&cs=tinysrgb&w=1600&lazy=load" width="280"></center><small>[https://www.pexels.com/zh-cn/ 圖片來自免费素材图片网]</small> |} '''《读信·读书·读人生》'''是[[中国]]当代作家彭明吉写的散文。 ==作品欣赏== ===读信·读书·读人生=== 古人云:“欲高门第须为善,要好儿孙必读书”。历代显贵政要、志士仁人、学问大家中,不少是凭刻苦读书而后功成名就的。 近日无事,在书房翻阅资料,几封与读书有关的信件引起了我的注意。见信如见人。看其当年书信,观其今日状态,忆本人与他们的交往,不禁欣慰有加。 读书使她走出大山 1994年,我因工作联系宜昌市18个贫困乡之一的栗子坪乡,认领了大山深处黄大安的女儿黄青华,从此帮扶她从小学二年级一直读到高中毕业。十一年内,小青华几乎每到年底都要写信向我汇报学习情况。她初中即将毕业时,写给我的信如下: 尊敬的彭伯伯: 您好!非常感谢您又给我那么多钱。听杨老师说,是给我交今年学费的,我非常感激。 一转眼,我就要初中毕业了,从小学二年级一直到现在,您一直无微不至的关怀我,帮助我,我和我的父母都非常感谢您,也使我更有勇气来克服困难,努力学习。 初中毕业后,我想继续读书。外面的世界很大,很精彩,如果一辈子住在山里,真是亏了。说句实话,我不愿种田,我经常跟着父母到田里劳动,几乎尝尽了各种劳动的滋味,的确很苦。农民一年到头脸朝黄土背朝天,在田里劳作,虽然有丰收的喜悦,但是人特别辛苦。我会永远记住班主任杨老师的话:“大山里的孩子要想走出大山,只有一条路——发奋读书。” 告诉您一个好消息:今年“5.4”青年节,我光荣加入了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 祝您全家幸福,工作顺利!敬礼! 黄青华 2001 年7月14日 1995年春,我牵头团县委、县妇联、县教育局组织了一次“百名山区孩子看县城”的公益活动,刚上小学三年级的青华也在其中,那是她第一次走出大山,来到县城小溪塔。记得我还带她到东湖路临时搭起的商业街上,给她买了一套新衣服,县电视台给她录了像,作了报道。她明亮的眸子、新奇的眼神告诉我:这是她第一次来到县城,看到了山外的世界。 2004年7月,青华读完高中,尽管没去读大学,但也是她们黄氏家族中的第一个高中生、村子里唯一的女秀才。 此时的青华,怀揣梦想,决心要到外面的世界去闯一闯。她心大志大,首选的目的地就是中国的大上海。 2007年3月,她约了高中同学陈玉珍到了上海,受聘在闵行区一家大型超市当营业员,凭着聪明和办事认真负责她很快成为收银员,后又升为仓库管理员。在上海打拼的7年里,她和同伴合租住房,成为服务大上海的一员。休息时,她爱到南京路逛繁华的商业街,到外滩看黄埔江上的夜景,望东方明珠和林立的高楼。 然而,面对眼前的花花世界,青华陷入了沉思。她越来越感到:这寸土寸金的上海,不是她的久留之地。如果长期呆在上海,她只能租住在蜗居里。机会终于来了,她在互联网上遇到在新疆部队当兵的河南小伙王博,两人从相遇、相识、相知、到相恋。2013年底,她毅然离开上海,到了乌鲁木齐,找到一份稳定工作,购置了新房,与王博结婚,有了一个安定的幸福家庭。 2014年国庆假期,青华带着新婚丈夫回下堡坪探亲,两人还专程来到小溪塔登门看我,对我过去给她的帮助再次表示感谢。望着一对新人,我为他们感到由衷的高兴。我想,真正帮助她走出大山的不是我,而是她的班主任杨老师那句深情的嘱咐:“大山里的孩子要想走出大山,只有一条路——发奋读书。” 读书助他改变命运 明吉叔: 您好!好久没见面了,甚为想念! 由于工作的性质不同,加上整日忙碌,难得相见。既是偶尔回大中坝老家,也是来去匆匆,未曾在小溪塔停留到您家中拜访,深为抱歉! 最近收到您的大作《岁月影痕》,甚为高兴。《岁月影痕》中的文章及照片,虽然展示的是您的人生经历,但我读来倍感亲切,也勾起我青少年时的回忆,心情久久难以平静。 是啊,在大中坝老家,我也有如您一样的生活经历:有苦难童年洒下的泪水,有不堪生活重负留下的艰辛,有勤奋苦斗从乡间田坎上走出来的脚印。小时候,我的婆婆正是以您为榜样,经常教育我刻苦学习。长大后,我也是靠着勤奋苦斗,一步一个脚印走到今天。岁月真是不饶人,想不到您也退休了。您退休后还在发挥作用,成立了“刘德芳民间艺术研究会”,做了那么多非常有意义的事情,我真为您感到骄傲!今后若有相会,定到您家中拜访!也欢迎您到华师大来玩。 衷心祝您身体健康,心想事成! 致礼! 愚侄 宗武 2009年2月22日 宗武与我同为分乡大中坝人,我住河东的彭家院子,他住对面的河西坪。他比我小八岁,我们沾点亲戚,他叫我叔。 宗武读完中学回乡务农,凭着他的才干和勤恳,从生产队干部做起,很快被提拔为河西坪大队党支部书记,工作十分出色,后被推荐上了大学,翻开了他人生新的一页。 一位哲人说过:“找到金子的人,往往是走得更远的。”宗武由一个大队书记成为华中师范大学一名大学生后,这个生长在黄柏河边的青年,像一条鱼儿游进了知识的海洋,张开双臂,如饥似渴,尽情地畅游,也像一个寻宝人,在书本的富矿中拼命掘金。他白天上课,晚上挑灯夜读,周末和节假日一头扎进图书馆读书。功夫不负有心人。四年的寒来暑往,他用多于别人几倍的努力和付出,取得了优异的成绩,于1978年8月毕业于华师政治教育系(现为华师大马克思主义学院),因其品学兼优,留校任教。他从助教开始,靠着自己的努力拼搏,一步步登上了大学教授的宝座,成为有着重要影响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研究专家。 宗武在扎根华师40余年的教学生涯中,长期担任教研室主任、学校教学委员会委员,主要讲授本科生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中共党史、中国革命史、毛泽东思想概论和中国近代史纲要。1996年任硕士研究生导师,讲授硕士研究生课程。2007年开始担任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专业硕士点负责人,招收并讲授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毛泽东思想专题研究、中共党史人物研究等课程。同年任全国高校首批国家级精品课程“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学团队主要成员,教育部中国近现代纲要“精彩一门课”(第六章)主讲人,曾获湖北省高校教学成果二等奖、华中师范大学教学优秀成果一等奖等多项教学优秀成果奖。出版著作与教材10余部,发表学术论文60余篇。 2022年6月,他的新著《守正与创新》正式出版发行,有专家称“此书是广大读者、尤其是青年学生、在职行政干部学习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的重要书籍”。该书也真实记录了宗武先生扎根华师辛苦耕耘、拼搏与奉献。 这个走路走得更远的人,用拼搏改变了人生命运,他不仅找到了金子,而他本身就是一块金子,注定放到哪里都会发光。 兄弟同圆大学梦 1997年8月,宜昌县爆出一大新闻,小溪塔镇一农家妇女靠种田养猪,供养两个儿子读书,兄弟双双考取重点大学:哥哥龚安龙被我国最高学府清华大学录取,弟弟龚安华考取华中师范大学。消息传开,人们无不称赞龚家养育了一双优秀的儿子,并为龚家兄弟有出息感到骄傲。 1998年3月21日、27日我分别收到两位大学生给我的来信。哥哥龚安龙的来信是: 尊敬的彭书记: 您好!得知母亲在您和县里其他领导的关照下,被评为宜昌县首届“十佳母亲”,我非常高兴,同时对您及其他领导非常感激。 我和弟弟从小就生长在县领导的关怀下,生长在全县人民的抚育下,我们已经感到十分满足。我们努力读书,奋发向上,一方面为了圆自己的大学梦,另一方面为了报答父老乡亲的养育之恩,为振兴家乡、报效祖国贡献自己的力量。 去年腊月,我们家已经得到了您和县总工会毕主席等领导送来的温暖,今年您们再次给我们全家送来关怀,我们真是感激不尽。我和弟弟只不过是普普通通的书生,却得到了您们如此的关怀和帮助,我们当永生不忘。我们一定会努力学习,不忘家乡,将来如有可能,我一定会回到家乡,为家乡的建设贡献力量,以回报您们的关怀之情,回报家乡的养育之恩。 祝您身体健康,工作顺心! 敬礼! 龚安龙 1998年3月27日 弟弟龚安华的来信是: 彭书记: 您好!我怀着激动的心情给您写这封信。前几天,我从家信中得知我母亲被评为宜昌县首届“十佳母亲”,真是激动不已。 心想,若没有县委、县政府领导的支持和关心,这个荣誉的光环是不会戴在我母亲头上的。读了父亲写的“母亲的心愿”,我感动得落泪了。我深深知道,像我母亲这样勤劳、朴实、善良的劳动妇女又何止千万,然而她与别人不同之处就是有县里领导的关怀,助她成功地哺育了我兄弟两个大学生。我知道这是我们兄弟的骄傲!也是我们父母的骄傲,更是我们县的骄傲!但在这成功的背后,又有多少培养我们的师长在用期盼的眼光看着我们!我们又怎么没有理由来感谢您们多年来的辛苦培养呢? 去年寒假期间,县委、县妇联、县总工会的领导们来看我们,您也是其中一位。更让我们感谢的是您们还送来了那么多的慰问品,您还为我们捐助了现金,令我们更感党的关怀和温暖。对助人为乐,体察群众疾苦的善举,我代表全家人向您表示衷心感谢! 我一定要努力学习,争取做一名优秀的大学生,将来为建设宜昌而贡献一份力量,以报答全县人民的养育之恩! 祝您身体健康,工作顺利。 龚安华 1998年3月21日 两封来信的时间均为1998年3月8号以后。原来是在纪念“3.8”妇女节时,他们的母亲赵秀兰被评为宜昌县首届“十佳母亲”,兄弟二人从家信中得知消息后,按捺不住内心的激动,写信与我,对县委、政府及工会组织表示感谢。然而,我却觉得,组织上的关心和帮助只能是道义上的,是微不足道的,而真正应该感谢的是他们的父母。特别是他们那位勤劳、善良、坚强、平凡而又伟大的母亲。 他们的父亲龚道荣在县生资公司工作,每月微薄的工资,除去家庭开支,所剩无几。母亲在农村老家种田,家里的主要经济来源全靠种柑桔和养猪,两亩田柑桔的种管收、喂养生猪、操持家务的重担全部落在母亲赵秀兰的肩上。那些年月,她几乎是每天起早摸黑,穿行在猪圈和桔园之间。她的心愿只有一个,再贫再困,再苦再累,也要用自己的力量,供养两个孩子读完高中,进入大学。 为人父母,孩子会读书是最大的幸福。母亲的心血和汗水终于换得幸福的回报。1997年8月,双喜临门,安龙、安华双双考取了重点大学,哥哥清华,弟弟华师。 他们母亲的事迹在全县迅速传开,成为全县妇女学习的榜样。正是这样,赵秀兰被评为宜昌县首届“十佳母亲”,县妇联发文号召全县广大农村妇女向她学习。 重读兄弟两人的来信,勾起我的很多回忆,于是就想联系龚氏兄弟。然而世事变迁,25年了,他们的父亲,早已退休,多方打听无果。住在狮子山下的好友杨建章,帮我联系小溪塔街办相关同志在鄢家河寻找,我还托亲戚在鄢家打听,回话都让我失望。正在我想放弃时,有人提醒我,何不到三峡高中打听打听。最后通过老校长易仁荣,联系到三峡高中一位负责校史工作的老师,找到了龚安龙的相关信息及北京的电话。 当我拨通电话,耳边传来安龙声音的那一刻,心里不知有多高兴。安龙好!终于找到你了!原来是我将他的老家地址记错了,不是鄢家河,而是岩花村。安龙乡音未改,交谈中,始终是那么热情、真诚,且有问必答。 是龙,终将游向大海。龚安龙,这条从岩花山沟里飞出的龙,在科技的海洋里尽显神威。 哥哥安龙在清华大学力学系读完流体力学专业本科后,又攻读了硕士学位,进入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工作。现任中国航天科技集团空气力学专业研究员,在国内外期刊及学术会议上发表论文20余篇,著作一部,曾获国防科技进步三等奖、“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金牌班组长”等荣誉和奖励。 这里要特别说说他的著作《高超声速空气动力设计与评估方法》。这部由杨云军、龚安龙、白鹏三人统稿编写的长达63万字的大部头科技专著,纳入国家出版基金项目,由《中国宇航出版社》出版发行。下面摘取序言中的几段文字: “高超声速飞行器具有快速到达全球打击、强突防等显著的军事优势,[[具备]]改变战争游戏[[规则]]的[[潜力]],因而成为世界各国航空航天研究的重点。” “本书由一线的气动专业团队编写,集中展现了当前我国高超声速[[空气]]动力学研究的最新成果,凝聚了航天气动人[[智慧]]的结晶。” “高超声速理论方法与工程问题的有机结合,集中体现了本书系统性、前瞻性、原创性与实用性的特色。本技术专著的出版,将高超声速空气动力学基础研究和工程技术方面取得的阶段性成果和宝贵经验总结并固化下来,建立了基础研究和工程运用的桥梁,为广大研究人员和工程技术人员提供了一本科学、系统、全面的高超声速空气动力学技术参考书,借以助力我国高超声速飞行器的创新发展。” 弟弟安华2001年本科毕业,获管理学学士学位,曾获2000年度湖北省大学生科研论文一等奖,多次获校级科研成果比赛一、二等奖。现为中国五矿集团中冶置业集团有限公司中层管理人员,已发表核心期刊论文7篇, 兄弟俩不仅实现了“报效祖国”的宏大志向,更令夷陵人欣慰的是,在我国的载人航天、月球探测、北斗导航、中国空间站工程领域、在推进我国由航天大国向航天强国建设的数十万航天大军的队伍中,有一位宜昌籍的航天人龚安龙! 安龙告诉我,他们兄弟俩均在北京安家,娶妻生子。安龙的儿子已快上高中,安华的儿子也快上初中。他们的父母也苦尽甜来,早已移居北京,帮助兄弟二人照看孩子,安度晚年,尽享天伦之乐。我还与他们的[[父亲]]龚道荣通了电话,他说现在孙子们都大了,闲暇无事,经常去钓鱼。我说,北京市还有钓鱼的去处呀?他告诉我:现在永定河引来[[黄河]]水,像家乡黄柏河一样,鱼儿可多呢! 爱如春雨,无声胜有声。安龙兄弟能有今天,要感恩他们的父母,而他们的父母也收获了兄弟的回报和满满的幸福。 安龙兄弟身居北京,但他们没有忘记故土的芬香,没有[[忘记]]自己的根,因而安龙的网名就叫“岩花”。遇有[[机会]],他们便会携妻带子,陪同父母回到宜昌岩花老家,在老屋里住上几天,看望乡亲,去寻找儿时的[[梦]],[[感恩]]父母育儿的艰辛。岩花是兄弟两走向[[北京]]的起点,更是他们[[永远]]深爱的家。 复读三封来信,让我深深感到读书的价值。因为[[读书]],[[农村]]青年的[[人生]]也可以大放异彩;因为读书,可以改变一个家庭的前途和命运;因为读书,国家有了更多出类拔萃的人才。<ref>[http://www.360doc.com/userhome/63477962# 个人图书馆网]</ref> ==作者简介== 彭明吉,宜昌夷陵人,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 ==参考资料== {{Reflist}} [[Category:820 中国文學總論]] [[Category:825 中國散文論;語體文論;新文學論]]
此頁面使用了以下模板:
Template:Main other
(
檢視原始碼
)
Template:Reflist
(
檢視原始碼
)
模块:Check for unknown parameters
(
檢視原始碼
)
返回「
读信·读书·读人生(彭明吉)
」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