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覽
近期變更
隨機頁面
新手上路
新頁面
優質條目評選
繁體
不转换
简体
繁體
3.135.216.24
登入
工具
閱讀
檢視原始碼
特殊頁面
頁面資訊
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檢視 诗赋弦 的原始碼
←
诗赋弦
前往:
導覽
、
搜尋
由於下列原因,您沒有權限進行 編輯此頁面 的動作:
您請求的操作只有這個群組的使用者能使用:
用戶
您可以檢視並複製此頁面的原始碼。
{| class="wikitable" align="right" |- | style="background: #E6E8FA" align= center| '''<big>诗赋弦</big> ''' |- | [[File:诗赋弦.jpg|缩略图|居中|[http://pic8.nipic.com/20100621/2163148_003328533247_2.jpg 原图链接][http://www.nipic.com/show/3317755.html 图片来源于呢图网]]] |- | style="background: #C0C0C0" align= center| |- | align= light| 中文名称;诗赋弦 类型;民间艺术 适用地区;河北 代表作品;《小上坟》、《张德押宝》 |} '''诗赋弦''',是[[河北]]省的传统戏曲剧种之一。起源于民间鼓子词曲。清[[光绪]]初年,直隶宛平县朱家务村曲艺艺人[[贾万全]](绰号贾三)和张家务落第书生[[朱广达]],两人喜好戏曲,为抵制社会盛行之"五毒"(吃、喝、嫖、赌、抽),首创"诗赋弦同乐会"。<ref>[http://www.rbc.cn/zhuanti/fysg/2017-01/09/cms528235article.shtml 浓郁北京特色京郊民间小戏——大兴诗赋弦] , 北京广播网 2017-01-09 </ref> 在[[北京]]南部的大兴区、[[房山]]区,以及[[河北]]的固安、[[涿州]]等地,一百多年来流传着一种地方小戏——诗赋弦。2006年,大兴诗赋弦成功入选北京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大兴区礼贤镇西里河村的[[李润生]]也于2009年,成为该项目的市级代表性传承人。<ref>[https://www.360kuai.com/pc/9de5a80795749c4ae?cota=3&kuai_so=1&sign=360_57c3bbd1&refer_scene=so_1 非遗时光|大兴诗赋弦 流传百余年的地方民间小戏] , 快资讯 2020-03-26 </ref> ==起源== 诗赋弦作为一种传统民间艺术。起初,根据小说、鼓书段子、民间故事,由朱编写戏词,贾配唱腔,编排了一些生活小戏,农闲时,组织年轻农民,在朱家务村用清音坐唱形式自演自乐。初期上演剧目有《[[小上坟]]》、《张德押宝》、《[[当琴]]》等。唱腔皆用民歌曲调根据剧情需要稍加修饰。武场以"花会"的大鼓、大镲,打开场前"官通";文场以三弦、板胡、曲笛为其伴奏,控制节奏的乐器为七块竹板。由于剧本故事通俗明了,曲调易学易唱,受到群众欢迎。 光绪十九年(1893),朱家务村民集资购买了服装、道具,改清音坐唱形式为戏曲表演形式。嗣后,不仅在本村演出,还经常去邻村或庙会演出。至光绪二十六年前后,脚色行当由"三小"(小生、小旦、小丑),又增了老生、花脸。文、武场增加了四胡、笙等。剧目有《[[苏落元]]》、《小姑贤》、《[[三怕婆]]》、《循环报》、《[[老妈进京]]》、《老少换》等。 光绪三十年前后,诗赋弦逐步发展成为小剧种,先后传播到[[宛平]]县的西里河、[[贺北]]、西北町、西胡林、[[高各庄]]、天官院等村。光绪三十四年流布到固安县宫庄村,出现一名较有影响的演员[[阎半台]]。由官庄又流传到该县的[[柏村]]、南赵、[[东湾]]等周围十几个村。 [[File:诗赋弦1.jpg|缩略图|右|300px|[http://pic8.nipic.com/20100621/2163148_003328533247_2.jpg 原图链接][http://www.nipic.com/show/3317755.html 图片来源于呢图网]]] 宣统元年(1909),[[固安]]县北相庄谷兴,在山东某地做过钱庄生意,晚年还乡。官庄兴办诗赋弦戏会,他时常来看排练,由于他善弹唱,很快掌握了这个小剧种,并将自己所能之曲牌[[[柳含烟]]]、[边桥]、[织蒲席]等汇入诗赋弦之中,同时又增加了《[[石栓丢锄]]》、《武松杀嫂》、《下河南》、《[[三世修]]》、《四劝》、《双推磨》、《借油》、《[[顶嘴]]》、《郭巨埋儿》、《痴癫配》、《[[田松抢亲]]》等十几出戏,大大丰富了诗赋弦的演出剧目。此后固安的[[大辛庄]],涿县的西韦坨、[[芦村]]、同村和房山县的[[东吕村]]等,也都有了诗赋弦。 ==现状== 民国初年,是诗赋弦兴旺时期,《[[难中合]]》、《双拜堂》、《[[访良乡]]》、《看瓜园》是这个时期的主要流演剧目。民国十年(1921)西胡林和官庄两个村戏会组成一个班,由[[贾万全]]等人带领曾赴[[天津]]"天华景"和北平天桥小剧场做过一次试探性的演出,这次虽未促成专业班社, 但对诗赋弦剧种的发展是一个推动,使其在艺术上更为完善。如将竹板改为大梆子,武场改用京、梆锣鼓经,增加了间奏、更衣、换堂等乐曲。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初期,诗赋弦剧目增至一百余出。五十年代初,[[东湾村]]诗赋弦剧团,成员达到一百二十余人,剧目连续演五天五夜。涿县西韦坨"戒赌民乐盛会"在抗战时期演过《[[保长]]》、《[[穷人大翻身]]》等,1949年后曾到[[北京]]电台录音。 == 相关视频 == <center> {{#iDisplay:z0600oa8hp4|480|270|qq}} <center>大兴区西白疃诗赋弦戏剧表演</center> {{#iDisplay:h08603tbo9t|480|270|qq}} <center>非遗传承——涿州诗赋弦</center> </center> == 参考资料 == [[Category:980 戏剧总论]]
返回「
诗赋弦
」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