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覽
近期變更
隨機頁面
新手上路
新頁面
優質條目評選
繁體
不转换
简体
繁體
52.14.7.103
登入
工具
閱讀
檢視原始碼
特殊頁面
頁面資訊
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檢視 论语八则 的原始碼
←
论语八则
前往:
導覽
、
搜尋
由於下列原因,您沒有權限進行 編輯此頁面 的動作:
您請求的操作只有這個群組的使用者能使用:
用戶
您可以檢視並複製此頁面的原始碼。
{| class="wikitable" align="right" |- | style="background: #FF100" align= center| '''<big>论语八则</big>''' |- |<center><img src=https://p0.ssl.qhimgs1.com/t0139f48c132d4b420a.jpg width="300"></center> <small>[https://doc.docsou.com/bdd97f30d24f498c422414a77.html 来自 网络网的图片]</small> |} '''<big>论语八则</big>''',是一部记述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典籍]],由孔子弟子及再传弟子所[[编纂]],它也是一部优秀的语录体散文集。《论语》之名,乃编纂者所定。 "论"即论次编纂,"语"指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语。 "《论语》八则"是上海教育出版社"九年义务教育系列"的《语文(六年级第二学期)》中的第26课,第114到115页。 ==基本信息== 作品名称 论语八则 <ref>[https://baike.so.com/doc/5000212-5224612.html 论语八则]</ref> 外文名称 Analects of Confucius 作品别名 论语八则 作者 由孔子弟子与再传弟子编制 创作年代 春秋时期 作品出处 《论语》 文学体裁 文言文 孔子尊称 至圣先师,万世师表 成语 择善而从、温故知新等 出自 上海市语文(六年级第二学期) ==原文== 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 2.子曰:"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为政》) 3.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雍也》) 4.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 5.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为政》) 6.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子罕》) 7.子曰:"无欲速,无见小利。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子路》) 8.子曰:"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卫灵公》)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为政》)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为政》) 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为政》) 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述而》) 子贡问曰:"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公冶长) 子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述而》)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 ==修养名句== (以沪教版为准) ⒈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学习按时温习不也是件高兴的事吗?有志向相同的人从远方来相聚(互相切磋,增长学问),不也是件快乐的事吗?别人不了解(我),(我)也不生气,这不也是德才兼备的人吗? 学习方法、态度:按时学习,学以致用;与友切磋,不断求进;胸怀宽广,自求上进。 ⒉子曰: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样是智慧的。 学习态度:客观谦虚,实事求是。 ⒊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了解(知识)的人比不上喜欢(知识)的人;喜欢(知识)的人比不上以知识为乐的人。 学习态度、境界:以学为乐,方学大成。 ⒋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几个人同行,在他们之中一定有我的老师在这里。我应当选择他们的优点去学习它,他们那些短处(如果自己也有)就要改正它。 学习态度、方法:虚心求教,取长补短。 5.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温习旧的(知识)从而知道新的(知识),你可以凭借这种方法做老师了。 学习方法:温故知新。 6.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当一年中最寒冷的季节到来时,这样以后,你便知道松树、柏树是在最后凋谢的。 做人规律:处境艰难方显高尚节气、品格。 7.子曰:无欲速,无见小利。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 不能想要快,不能贪图眼前的小利益。想要快,就不能达到目标;贪图眼前的小利益,那么大事就干不成。 做事心态:不能急于求成,贪图小利;要循序渐进,目光长远。 8.子曰: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 我曾经整天不吃东西,整夜不睡觉,用(这些时间)来思考,没有好处,还不如学习。 学习方法:学胜于思。(学习是进一步思考的基础)。 子:中国古代对于有地位、有学问的男子的尊称,有时也泛称男子。《论语》书中"子曰"的子,都是指孔子而言。 时习:在周秦时代,"时"字用作副词,意为"按时"。但朱熹在《论语集注》一书中把"时"解释为"时常"。"习",指演习礼、乐;复习诗、书。也含有温习、实习、练习的意思。 亦:也 说:同"悦",高兴,愉悦。 朋:志同道合的人。 乐(lè):快乐。 时:按时。 人不知:此句为省略句,省略了宾语。知,是了解的意思。人不知,是说别人不了解自己。 愠(yùn):恼怒,恼恨,生气,怨恨。 君子:指有道德上有修养的人或品德高尚的人。 是:这。 也:表判断的语气 岁:年。 然:这样。 后:以后。 凋(diāo):凋谢。 好(hào):喜爱,爱好。 尝:曾经。 寝:睡。 以:表目的,用来。 ⑴而:顺接作用,然后。 ⑵亦(yì):同样、也是。 ⑶乎:语气助词,表疑问语气,可译"吗"。 ⑷自:从。 ⑸知:知道,了解。 ⑹而:连词,却。 ⑺时习:时,按时。习,实习,温习。 ⒈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说"通"悦",高兴 ⒉诲女知之乎:"女"通"汝",你 ⒊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知(第5个)通智,明智,智慧 1、学习与思考是紧密联系、不可分割的。孔子在《论语·为政》中早就有了精辟的论述: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⒉胡锦涛总书记在北京会见来自台湾的国民党主席连战时,引用《论语》中孔子的话"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表达了他见到远道而来的朋友的喜悦之情。 ⒊《两小儿辩日》中,孔子面对小儿的争辩"不能决也 ",两小儿笑曰:"孰为汝多知乎!" 如果你是故事中的孔子,你会用《〈论语〉八则》中的哪句话作答?*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1、本文中有许多地方谈到了修身做人,你认为对你启发最大的是哪一点,请谈一谈。 ⒉在你的学习中,你是否自觉或不自觉地运用了本文中所谈的某一种学习方法,说出来与大家交流一下。 示例:我在学习上经常自觉地运用学思结合的学习方法,即"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我发现自己的知识水平和能力都得到了提高。 ⒊《论语》一书记录了两千多年前孔子和他的弟子的言行。读了这八则以后,你一定收获不小吧!怎么样,也试着编一则吧!内容涉及学习态度、学习方法及修身做人均可,但尽量要经典些。 我说:有书不读非君子,骄傲自满真小人。 ⒈积累文中几个成语:温故而知新、三人行,必有我师、择善而从、见贤思齐、欲速则不达 ==修养名句== (以苏教版为准) 1、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学习需要不断复习才能掌握。学了知识,按时复习,这是愉快的事。这里既有学习方法,也有学习态度。朋,这里指志同道合的人。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在一起探讨问题,是一种乐趣。人家不了解,我却不怨恨,是君子的风格。这是讲个人修养问题。 2、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复习旧的知识,能够从中有新的体会或发现。这样,就可以做老师了。 3、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只读书而不肯动脑筋思考,就会感到迷惑;只是一味空想而不肯读书,就会有疑惑。 这里阐述了学习和思考的辩证关系,也是讲学习方法的。 4、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就是聪明智慧。" 这段说的是对待事物的正确态度。 5、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聪敏而又爱好学习,并且不以向不如自己的人请教为耻。这里借回答于贡的问话,借题发挥,教育弟子要勤学好问。 6、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 把所学的知识默默地记在心中,勤奋学习而不满足,教导别人而不倦怠,对我来说,哪一样做到了呢? 这是孔子自谦的话。 7、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几个人在一起走路,其中一定有人可以当我的老师。应当选择他们的优点去学习,对他们的缺点,要注意改正。"这里说的是只要虚心求教,到处都有老师。 8、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教导学生不到他想弄明白却弄不明白时,不去开导他。不到他想说出来却说不出来的时候,不去启发他。举出一个方角而不能由此类推出三个方角,这种的人就不用再教他了。 《论语》是孔子弟子及其再传弟子关于孔子言行的记录,共二十篇,内容有孔子谈话,答弟子问及弟子间的相互讨论,它是研究孔子思想的主要依据。书中关于学习的思想在古今中外的教育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课本所选八则的关于学习的思想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两点: 其一,关于学习的态度。孔子认为,追求学问首先在于爱学、乐学,这是关键。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雍也》)即真正爱好它的人,为它而快乐的人才能真正学好它。其次,要"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述而》)。即学习要有踏踏实实的精神,默默地记住学到的知识,努力学习而不满足。孔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这说明学无常师,人应随时随地注意向他人学习,取人之长,补己之短。同时,孔子提倡和赞扬"敏而好学,不耻下问"的学习精神,"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里仁》),体现了孔子严谨的治学态度。 其二,关于学习的方法。孔子在和弟子的交谈中多处提及学习方法问题,最著名的莫过于"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学而》),"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为政》)。与此同时,孔子还特别强调学思结合,勇于实践。他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为政》)只读书而不思考就会感到迷惑,只是空想而不读书就会精神疲倦。要求人们把学习积累和钻研思考相结合,不能偏废。 这八则语录,深刻地阐述了学与习、学与思、学与问、学与师、己与人的辩证关系,倡导了正确的学习方法和学习态度,辞约义丰,精练传神。 ==论语== 《论语》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由孔子的弟子及其再传弟子编撰而成。它以语录体和对话文体为主,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言行,集中体现了孔子的政治主张、论理思想、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等。与《大学》、《中庸》、《孟子》、《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并称"四书五经",还有通行本《论语》共二十篇。 四书五经是古代的必读书目。是中国古代文化书籍的合称。包含了古代先哲们在政治、哲学、历史、文化以及为人出事等方面的主张,是中国古代文化的精华。 《大学》《中庸》《孟子》《论语》合称为四书,是官定的读本。而《大学》《中庸》是《礼记》中的两篇文章。 ==孔子== 孔子(前551年9月28日(农历八月廿七)~前479年4月11日(农历二月十一)名丘,字仲尼。汉族人,鲁国陬邑人。孔子是中国春秋末期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和政治家,儒家学派创始人,世界最著名的文化名人之一。据有关记载,孔子出生于鲁国陬邑昌平乡(今山东省曲阜市东南的南辛镇鲁源村);孔子逝世时,享年73岁,葬于曲阜城北泗水之上,即今日孔林所在地。 编撰了中国第一部编年体史书《春秋》。孔子的言行思想主要载于语录体散文集《论语》及先秦和秦汉保存下的《史记·孔子世家》。据记载,孔子的祖先本是殷商(华夏族)后裔,故为子姓。周灭商后,周武王封商纣王的庶兄,商朝忠正的名臣微子启于宋(夏邑)。微子启死后,其弟微仲即位,微仲即为孔子的先祖。自孔子的六世祖孔父嘉之后,后代子孙开始以孔为氏,其曾祖父孔防叔为了逃避宋国内乱,从宋国逃到了鲁国。孔子的父亲叔梁纥(叔梁为字,纥为名)是鲁国出名的勇士,叔梁纥先娶施氏曜英,生九女而无一子,其妾生一子孟皮,但有足疾。在当时的情况下,女子和残疾的儿子都不宜继嗣。叔梁纥晚年与颜徵在生下了孔子。孔子的伟大思想与孔子母亲很大关系,其母在和他的外祖父颜襄对孔子产生了深远影响。由于孔子的母亲曾去尼丘山祈祷,然后怀下孔子,又因孔子刚出生时头顶的中间凹下,像尼丘山;故起名为丘,字仲尼(伯、仲、叔、季是兄弟行辈中长幼排行的次第,"伯"为老大,"仲"为第二,"叔"为第三,"季"为最小的)。孔子字仲尼,由"仲"字可知他在兄弟中排行第二,但是如果把姐妹也合起来排序,就以孟、仲、叔、季为序了,在兄弟姐妹中,居长。孔子三岁的时候,叔梁纥病逝,之后,孔子的家境相当贫寒。由于身处乱世,孔子所主张的仁政没有施展的空间,但在治理鲁国的三个月中,使强大的齐国也畏惧孔子的才能,足见孔子无愧于杰出政治家的称号。政治上的不得意,使孔子将很大一部分精力用在教育事业上。孔子曾任鲁国司寇,后携弟子周游列国,最终返回鲁国,专心执教。孔子打破了教育垄断,开创了私学先驱,弟子多达三千人,其中贤人七十二,便是著名的七十二贤,七十二人中有很多为各国高官栋梁。又为儒家学派延续了辉煌。 ==參考來源== {{Reflist}} [[Category:揭密生活]]
此頁面使用了以下模板:
Template:Main other
(
檢視原始碼
)
Template:Reflist
(
檢視原始碼
)
模块:Check for unknown parameters
(
檢視原始碼
)
返回「
论语八则
」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