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覽
近期變更
隨機頁面
新手上路
新頁面
優質條目評選
繁體
不转换
简体
繁體
18.217.204.60
登入
工具
閱讀
檢視原始碼
特殊頁面
頁面資訊
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檢視 议会民主 的原始碼
←
议会民主
前往:
導覽
、
搜尋
由於下列原因,您沒有權限進行 編輯此頁面 的動作:
您請求的操作只有這個群組的使用者能使用:
用戶
您可以檢視並複製此頁面的原始碼。
{| class="https://cn.bing.com/images/search?view=detailV2&ccid=VU%2ffZwJv&id=F0F740E8F981641F890FCBC472F90AA4713F353E&thid=OIP.VU_fZwJvM9SB_QmtQretsAHaE8&mediaurl=https%3a%2f%2fts1.cn.mm.bing.net%2fth%2fid%2fR-C.554fdf67026f33d481fd09ad42b7adb0%3frik%3dPjU%252fcaQK%252bXLEyw%26riu%3dhttp%253a%252f%252fres0.dyhjw.com%252fueditor%252fphp%252fupload%252fimage%252f20181015%252f1539594578384883.jpg%26ehk%3dMStNgJUELQstrrza7WF3k%252fI%252fr%252fUr2N90i28L52P%252beGY%253d%26risl%3d%26pid%3dImgRaw%26r%3d0%26sres%3d1%26sresct%3d1%26srh%3d799%26srw%3d1198&exph=367&expw=550&q=%e8%ae%ae%e4%bc%9a%e6%b0%91%e4%b8%bb&simid=608047862244792506&FORM=IRPRST&ck=FE84E3AA763BA9C20C6FA2D9D63DD9C2&selectedIndex=114&ajaxhist=0&ajaxserp=0" style="float:right; margin: -10px 0px 10px 20px; text-align:left" |<center>'''议会民主'''<br><img src="https://ts1.cn.mm.bing.net/th/id/R-C.554fdf67026f33d481fd09ad42b7adb0?rik=PjU%2fcaQK%2bXLEyw&riu=http%3a%2f%2fres0.dyhjw.com%2fueditor%2fphp%2fupload%2fimage%2f20181015%2f1539594578384883.jpg&ehk=MStNgJUELQstrrza7WF3k%2fI%2fr%2fUr2N90i28L52P%2beGY%3d&risl=&pid=ImgRaw&r=0&sres=1&sresct=1 " width="280"></center><small> 圖片來自优酷</small> |} 议会制,以议会为国家政治活动中心、政府须对议会负责的一种[[政治制度]]。近现代意义的议会是由中世纪欧洲封建国家的等级会议发展演变而来,这种演变首先是在[[英国资产阶级革命]]中实现的。 英国的等级会议始于13世纪,它由僧侣、贵族、平民三个等级组成。到14世纪,等级会议发展成[[两院制]]议会,但这时的议会还具有浓厚的封建色彩,不是资产阶级的议会。直到1688年“[[光荣革命]]”后,议会才取得最高地位,并在英国确立。议会制在资产阶级“[[三权分立]]”原则的基础上发展起来。 议会制国家的宪法通常都规定:议会由两院组成,经普选产生的议员是“[[国民意志]]”的代表者。议会作为代议机关享有立法和组织、监督政府(内阁)等权力。议会对政府有制约作用,政府由议会中占多数席位的政党或政党联盟组成,在议会对政府的主要施政方针不支持,或通过对政府的[[不信任案]]时,除非解散议会,政府必须总辞职。[[政府内阁制]]的形成标志着议会制的确立。 <ref>[[肖蔚云,姜明安 主编.北京大学法学百科全书·宪法学||行政法学.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第659页.]]</ref> ==基本介绍== 在采用这种[[政治体制]]的国家中,[[立法机关]]与[[行政机关]]并不完全分立。议会民主制一般实行于民主国家,因此存在着多个参加议会差额选举的政党。议会内阁制的[[政府首脑]]([[行政首长]])与国家元首(head of state)分开,其国家元首通常是[[仪式性职务]],不享有实际的[[行政权]]。 议会制下的行政中枢为政府的内阁,由政府首脑(一般称为总理或首相)领导。总理或首相以及全体内阁成员一般也是从议会议员中产生,并在任职后保留议会中的议席。政府首脑往往由议会多数党领袖担任。但是,当多数党的席次不过半数时,几个少数党也有可能通过建立同盟积聚过半议席从而获得任命政府首脑的权力,此时的政府称为[[联合政府]],内阁称为[[联合内阁]]。 在很多国家,内阁或内阁内的任何成员都可以通过议会对其的不信任投票而被免职。此外,政府首脑也可以决定解散议会,经过向国家元首礼貌性报告后,由元首下令重新举行国会选举。 在议会民主制国家中,国家元首和政府首脑的职务分开。在大多数议会民主制国家中,国家元首(君主或是总统)是象征性的职位,只拥有些无关政局的权力,例如[[公务员]]任命权与[[签署法令]],接受[[外国使节]]等。不过国家元首也会保留一些在紧急状态中可以使用的[[特别权力]],但是大多数情况下(无论是依惯例还是依法律规定)此类权力是在得到政府首脑支持后才会得到实行。国家元首的命令必须经由政府首脑的副署才能生效,元首依法不能自行发布政令。 议会民主制在各国之间也有些微的不同,例如有些国家通过宪法或法律的形式明文确定了政府各部门的分工,而有些则只是照惯例执行;[[议会民主制]]的国家中政党的数目也可能因选举制度的不同而有所出入。此外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之间的关系也不尽相同,无论是邦联制,[[联邦制]]还是中央集权(学理上称为单一制)的国家,中央政府都可能采用议会民主制。 议会民主制甚至可以被用于[[地方政府]]中:例如奥斯陆的[[行政体系]]就是立法体系的一部分,美、英、德等国家的州、郡、邦政府也是实行议会制。 ==历史起源== 现代意义上的议会民主制可追溯到[[18世纪]]的英国,虽然同一时期的瑞典也已经拥有类似的[[政治制度]],但其影响力较小。 议会民主制的开始可被认为是在1714年,当时的英国理论上还是应由国王主持内阁,挑选阁员。但因当时的国王乔治一世不会说英语,使得内阁中一名[[大臣]]能够负责主持内阁会议,逐渐就发展出[[首相]]一职。随着议会的逐渐民主化和议会权力的增大,议会开始控制政府,并最终能够决定国王必须任命谁来组建内阁。 [[威斯敏斯特体系]]由此发展出来,[[行政体系]]必须向[[立法体系]]负责,政府首脑以国家元首的名义行使职权。这种体系在原来的英国殖民地中颇为流行,例如[[澳大利亚]]、[[新西兰]]、[[加拿大]]、[南非]]、[[爱尔兰共和国]]等国都使用威斯敏斯特体系的议会民主制。不过这些国家也不是完全照搬英国的制度,例如澳大利亚的参议院更接近于美国的参议院,而不是英国的上议院,而新西兰则废除了[[上议院]]。 议会民主制在欧洲大陆的传播主要是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后,战胜的民主国家英国和法国向战败国输出了自己的民主政治体系,例如[[德国魏玛共和国]]和[[奥地利]]就是在此时采用了议会民主制。早在19世纪欧洲左派政治力量的活跃已经为这些国家的民主化和议会民主制做好了准备。一战后,这种民主化运动也被视为是抵抗具有广泛群众基础的[[极端政治势力]]的手段之一,也因此议会民主制遭到[[右翼政治势力]]和许多群众的抵制。 {| class="https://cn.bing.com/images/search?view=detailV2&ccid=eXWNwv6B&id=216C2B36E5ED0021BAB6E4CEF85E9D780BC5772F&thid=OIP.eXWNwv6B4sOkFQr_XwAtxgHaEZ&mediaurl=https%3a%2f%2fimgc.yxlady.com%2fuploads%2flitpic%2f2017-10%2f17%2f15082479021832.jpg&exph=380&expw=640&q=%e8%ae%ae%e4%bc%9a%e6%b0%91%e4%b8%bb&simid=608015456707691454&FORM=IRPRST&ck=61ADA961E6EF2FE5338A6AE3FCE0DB5C&selectedIndex=267&ajaxhist=0&ajaxserp=0" style="float:right; margin: -10px 0px 10px 20px; text-align:left" |<center>'''议会民主'''<br><img src=" https://imgc.yxlady.com/uploads/litpic/2017-10/17/15082479021832.jpg" width="280"></center><small> 圖片來自优酷</small> |} ==特点介绍== '''弱点''' 议会民主制在欧洲大陆遭遇到的另一个挑战是小党执政所带来的政治不稳定和[[极端政党]]的上台。各政党间的不合作导致了所谓“少数议会民主制”的产生,小党执政往往导致政府遭到议会频繁的不信任投票,从而引起一波又一波的政治危机。在一战后的欧洲,由于这种议会民主制初次尝试的失败,在很多国家引起极端势力通过民主体制取得政权,却可逃避[[民主制度]]的制约,例如1922年墨索里尼在意大利的上台,和1933年希特勒在德国的执政,以及同一时期在[[西班牙]]得到国王支持的独裁统治。[[欧洲]]的议会民主制真正成熟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除了法国采用的是混合的总统制和议会制的政治体制(学理上称为双首长制)外,大多数西欧国家都采用议会民主制。1990年东欧社会主义国家改制后,则多倾向使用直选元首下的双首长制。 议会民主制本身并不一定会产生过多的小党派和[[极端政党]],当议会民主制与比例代表制(Proportionate representation)的选举计票方法结合时,容易产生较多小党,导致小党执政。在搭配比例代表制的制度下, 一个党派只要在全国获得超过一定百分比(在很多国家是百分之五)的政党选票,就可以进入议会,无论在个人选区中是否有本党当选人。 而在单一选区制(Plurality rule or Winner-Take-All)下,一个候选人必须在一个地方选区获得比其它候选人多的票才能进入议会。也就是说,一个有极端主张的政党,在比例代表制制度下只要有一定的支持者就有可能进行议会,但是在纯粹的单一选区制(不搭配比例代表)选举下,由于极端党派的选票被分散在各个地方选区(而且在任何一个地方选区极端政党都很难拿到过半的选票获得当选),极端政党很难进入议会。例如实行纯粹单一选区制的英国,极端民族主义党派“[[英国国家党]]”全国得票超过百分之五,但在国会却毫无席位。而日本实行单一选区制加政党比例代表,所以没有在全国任何选区赢得席次的日本共产党,因为全国政党得票超过门坎,仍能参与分配席次。所以,选举制度使用比例代表制还是纯粹的单一选区制,是影响政府组成与表现的重要的因素。 议会制政府,实行单一选区制,容易导致国内政党体系的[[两党制]],造成内阁与政府首脑的两党轮政,以英国为其典型。实行单一选区制搭配政党名单比例代表制,容易造成[[政党体系]]的多党制,导致联合内阁与联合政府。 '''优点''' #政府首长(首相/总理)由[[立法机构]]最大政党的党魁出任,以确保政府的政策在立法机构得到支持 #行政和立法机构有联系,可提高政府效率和避免政变发生 #虽然任期不限,但立法机构可随时罢免不称职的政府首长 #实行议会制的国家大部分成功 '''实行议会制的政权''' 英国、大多数欧洲国家(如[[德国]]、[意大利]]、荷兰、比利时、北欧等)、日本、加拿大、澳大利亚、新西兰、以色列、新加坡、马来西亚、印度、土耳其、大部份东欧国家(如[[波兰]]、捷克、[[匈牙利]]等)、波罗的[[海三国]]和[[牙买加]]等。 '''其中''': 1.实行单一选区制选举制度的国家 马来西亚、新加坡、[[澳大利亚]]、[[加拿大]]、英国、印度等。 2.实行单一选区加比例代表制选举制度的国家 西欧大部分国家,如德国。 3.实行复数选区制的国家(每个国会议员选区应选席位超过一席以上) 1990年代以前的日本 ==威斯敏斯特体系== 威斯敏斯特体系是一种特殊的议会民主制,源于英国,名字就取自英国议会的所在地伦敦威斯敏斯特。这种体系被广泛用于前英国殖民地国家,并已经成为大多数英联邦国家采用的政治体制。在[[威斯敏斯特体系]]中,国家元首拥有较大的紧急权力,但受到惯例(而非法律)的制约而较少执行。 '''视频''' '''历史概念:总统制民主共和与议会制民主共和''' [https://www.bilibili.com/video/BV1ag4y1377c/哔哩哔哩] ==参考文献== {{Reflist}} [[Category:570 政治學總論]]
此頁面使用了以下模板:
Template:Main other
(
檢視原始碼
)
Template:Reflist
(
檢視原始碼
)
模块:Check for unknown parameters
(
檢視原始碼
)
返回「
议会民主
」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