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覽
近期變更
隨機頁面
新手上路
新頁面
優質條目評選
繁體
不转换
简体
繁體
3.144.104.175
登入
工具
閱讀
檢視原始碼
特殊頁面
頁面資訊
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檢視 西蒙波娃 的原始碼
←
西蒙波娃
前往:
導覽
、
搜尋
由於下列原因,您沒有權限進行 編輯此頁面 的動作:
您請求的操作只有這個群組的使用者能使用:
用戶
您可以檢視並複製此頁面的原始碼。
[[File:Simone de Beauvoir (1908—1986).jpg|thumb|300px|有框|右|Simone de Beauvoir (1908—1986) [https://www.iep.utm.edu/beauvoir/]]] '''西蒙·露茜-厄爾奈斯丁-瑪莉-波特朗·德·波伏娃''' '''Simone Lucie Ernestine Marie Bertrand de Beauvoir''',(1908年1月9日-1986年4月14日),簡稱為'''西蒙·波娃''',是[[法國]][[作家]]、[[存在主義哲學家]]、[[女權主義者]]、[[政治家]]、[[社會理論家]],1970年代女權運動的重要理論家和創始人。波娃是法國人,她是二十世紀最有名的才女之一,現代社會女權運動基礎就是她奠定的。波娃不僅在政治活動上大名鼎鼎,在思想學術上也很了不起,她寫了大量的[[小說]]、評論和存在主義的[[哲學]]著作以及一些關於[[中國]]的書籍。 她在女權主義和存在主義領域具有很大的影響力,著作有小說、議論文、傳記等,著名小說有《女客》(L'Invitée)、《名士風流》(Les Mandarins),哲學[[散文]]《第二性》(Le Deuxième Sexe)是現代[[女權主義]]的奠基之作。她和存在主義[[哲學家]][[沙特]]是伴侶關係。 <ref>[http://shin02.pixnet.net/blog/post/26669117-%E8%A5%BF%E8%92%99%E6%B3%A2%E5%A8%83 西蒙波娃簡介]</ref> == 生平 == *1908/01/09出生 *1915創作《瑪格麗特的一家》。 *1922突然對神失去了虔誠的信仰,生活開始表現出令人驚訝的反叛性。 *1926寫了一部小說的開頭幾頁。小說描寫一個十八歲少女終日關心如何保護自己免遭異性糾纏的故事。 *1927發表了一項個人「獨立宣言」,宣稱「我絕不讓我的生命屈從於他人的意志」。 *1929進入[[巴黎]]高等師範學院。與沙特結識。 *1939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 *1944評論< 庇呂斯和西奈阿斯>出版。認識作家約翰‧朱奈。巴黎光復。沙特的戲劇《沒有出口》上演。 *1945赴[[葡萄牙]]做演講旅行。戲劇《白吃飯的嘴巴》和小說《他人的血》出版。沙特的的《自由之路》出版。沙特主持的《現代》雜誌創刊,波娃任編輯。波娃常演講小說和形上學,被視為存在主義陣營的新近女作家。 *1947評論< 模稜兩可的的理論學>出版。赴美演講旅行,認識[[美國]]作家[[納爾遜‧阿格林]],隨即陷入熱戀。著手寫[[《第二性》]]。 *1949/01/09把《第二性》的第一卷親自送到了出版社。 *1950和沙特橫渡沙哈拉沙漠,觀察殖民地情況,再赴[[摩納哥]]。跟阿格林之戀結束。 *1952認識比自己小17歲的新聞記者克[[洛德‧朗茲曼]],譜出戀曲,共遊[[荷蘭]]。 *1955/09和沙特接受中國政府的邀請,來到[[北京]]訪問了四十五天,回國後發表了《長征》一書。 *1958開始回憶並撰寫她人生的第一個二十年。與朗茲曼結束同居關係。 *1961參加反右翼秘密軍事組織的示威行動。 *1975西蒙‧波娃衛馬利亞娜‧阿爾納和帕波‧安吉爾[[導演]]的[[電影]]解說[[< 老人的漫步>]]出版。 *1981出版了最後一本回憶錄[[《告別的儀式》]],書中講述了與沙特的一切,包括將沙特的晚景據實說出。 *1986/04/14病逝於巴黎柯尚醫院。 <ref>[http://shin02.pixnet.net/blog/post/26669117-%E8%A5%BF%E8%92%99%E6%B3%A2%E5%A8%83 西蒙波娃生平]</ref> == 生長背景 == 西蒙波娃出生於巴黎一個天主教色彩很濃的資產階級家庭,父母均是天主教徒。西蒙波娃的母親出身於富有的銀行家家庭,但生活得並不幸福,她在修道院中完成了中學學業,這使她很早就習慣了掩飾和壓抑自己,成為一個貌美而憂鬱的女人。而婚姻使她延續了這種習慣。西蒙波娃的父親對妻子的美貌感到滿意,他很愛妻子,但同時他玩牌賽馬,和咖啡館的妓女鬼混,使得西蒙波娃的母親強烈不滿,但她說服自己應服從男人,於是她心裡無法發洩的怨恨暴躁就留給了僕人孩子,如此一來西蒙波娃很早就對女人成年後,是否必須以一種「家庭」的形式存在感到懷疑。 <ref>[http://shin02.pixnet.net/blog/post/26669117-%E8%A5%BF%E8%92%99%E6%B3%A2%E5%A8%83 西蒙波娃背景]</ref> == 與[[[沙特]]]的關係 == 盡管對描述自己的真實情感相當有保留,西蒙波娃在她的幾部傳記中還是經常流露出她和薩特關系的痛苦。她多次提到經常喝酒,經常淚如泉湧,或突然無法控制地痛哭,隨後是長時間的情緒低落、沮喪,覺得周圍一切都是灰色的,毫無生氣。由於薩特定期去見他的其它女人,西蒙波娃寫道:「和薩特分離總是令我非常痛苦。每天晚上睡覺之前,我都長時間地哭泣。」 難以想象這個曾被《紐約時報》稱為「女權運動之母」、這個令無數女性羨慕、佩服的榜樣,常常如一個小女人般可憐。她的經歷無法不給人一種感覺,她本人是她那種女權主義的最大受害者,只不過她用巨大的理性克制了自己。她說希望把自己的生活變成一種樣板式的經驗。於是為了成為樣板,為了實踐一種理論和設想的生活方式,她寧肯忍受巨大的痛苦,寧肯扭曲自己。(被視為女性主義聖經的《第二性》因而誕生。) <ref>[http://shin02.pixnet.net/blog/post/26669117-%E8%A5%BF%E8%92%99%E6%B3%A2%E5%A8%83 西蒙波娃與沙特]</ref> == 作品 == *1943年:[[《女客》]],小說 *1944年:[[《皮瑞斯與辛尼阿斯》]],隨筆 *1945年:[[《他人的血》]],小說 *1945年:[[《沒用的傢伙》]],戲劇 *1946年:[[《人皆有一死》]],小說 *1947年:[[《述模稜兩可的道德》]],隨筆 *1948年:[[《美國日記》]],報告 *1949年:[[《第二性》]],[[(Le Deuxième Sexe)]]哲學散文 *1954年:[[《名士風流》]],小說 *1955年:[[《特權》]](Privilèges),隨筆 *1957年:[[《長征》]](La Longue Marche),隨筆 *1958年:[[《一個乖女孩的回憶錄》]](Mémoires d'une jeune fille rangée),自傳 *1960年:[[《歲月的力量》]](La Force de l'âge),自傳 *1963年:[[《物質的力量》]](La Force des choses),自傳 *1962年:[[《賈米拉·布巴夏》]](Djamila Boupacha) *1964年:[[《寧靜而死》]],("Une Mort très douce")自傳 *1966年:[[《美麗的畫面》]],小說 *1967年:[[《破碎的女人》]],小說 *1970年:[[《衰老》]],隨筆 *1972年:[[《要焚毀薩德嗎》]],隨筆,《特權》的續本 *1972年:[[《一切都說了,一切都做了》]],自傳 *1979年:[[《至高無上的精神》]],小說 *1981年:[[《告別儀式》]],繼《1974年8月至9月與薩特的談話》,自傳 <ref>[http://shin02.pixnet.net/blog/post/26669117-%E8%A5%BF%E8%92%99%E6%B3%A2%E5%A8%83 西蒙波娃作品]</ref> == 外部連結 == *[https://web.archive.org/web/20051205232200/http://gd.cnread.net/cnread1/wgwx/b/bowa/dex/ 第二性全譯本] *[https://www.iep.utm.edu/beauvoir/ 波伏娃介紹(英文)] *[http://ntmail.tku.edu.tw/fanmj/map.html 中國女性文學研究室] *[https://www.iep.utm.edu/beauvoir/ IEP] == 相關視頻 == {{#evu:https://www.youtube.com/watch?v=3pjKzPDK3Ps}} {{#evu:https://www.youtube.com/watch?v=2z8-a_9ewP8}} == 參考資料 == {{Reflist}} [[Category:設計師]] [[Category:法国人]][[Category:作家]]
此頁面使用了以下模板:
Template:Main other
(
檢視原始碼
)
Template:Reflist
(
檢視原始碼
)
模块:Check for unknown parameters
(
檢視原始碼
)
返回「
西蒙波娃
」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