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覽
近期變更
隨機頁面
新手上路
新頁面
優質條目評選
繁體
不转换
简体
繁體
3.144.15.18
登入
工具
閱讀
檢視原始碼
特殊頁面
頁面資訊
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檢視 西葫芦白粉病 的原始碼
←
西葫芦白粉病
前往:
導覽
、
搜尋
由於下列原因,您沒有權限進行 編輯此頁面 的動作:
您請求的操作只有這個群組的使用者能使用:
用戶
您可以檢視並複製此頁面的原始碼。
'''<big>西葫芦白粉病</big>''' [[File:西葫芦白粉病.jpg | thumb | 400px | 右 | 西葫芦白粉病 <br> [https://gimg2.baidu.com/image_search/src=http%3A%2F%2Fwww.aysfnlkj.com%2FUploadFiles%2F2011-10%2Fadmin%2F2011102417034937253.jpg&refer=http%3A%2F%2Fwww.aysfnlkj.com&app=2002&size=f9999,10000&q=a80&n=0&g=0n&fmt=jpeg?sec=1625297668&t=4c60d8c8627fb6ddc1eeecb6ebc15345 原圖鏈接] ]] 西葫芦白粉病俗称白毛病,是由单丝壳白粉菌和瓜类单丝壳菌侵染所引起的、发生在西葫芦上的病害。主要危害叶片,其次为茎、叶柄,果实很少受害。发病初期在叶面或叶背及幼茎上产生近圆形小粉斑,叶正面多,以后向四周扩展成边缘不明晰的连片白粉,严重的整个叶片布满白粉。发病后期,白色的菌斑上生出成堆的、黄褐色小粒点,后小粒点变黑。 西葫芦白粉病为西葫芦主要病害之一,分布广泛,中国各个蔬菜种植区均可发生,春秋2季发生最普遍,发病率为30-100%,对产量有明显影响,一般造成减产10%左右,严重时可减产50%以上。 西葫芦白粉病的防治应在种植抗病品种的基础上,加强栽培管理,提高植株抗病能力,采用以铲除菌源和药剂保护为重点的综合防治措施。 == 基本信息 == 中文名:西葫芦白粉病 [[File:西葫芦白粉病1.jpg | thumb | 400px | 右 | 西葫芦白粉病 <br> [https://gimg2.baidu.com/image_search/src=http%3A%2F%2Fmmbiz.qpic.cn%2Fmmbiz_png%2FkZ33Wf1Wkmmd3YBafDyOSpg3w2AWOVobCkqGDwlk8nUvlZxb4xemUeZGibTZSEOfa1kJB2dTBib5ia6rJWM5MoBlg%2F640.png&refer=http%3A%2F%2Fmmbiz.qpic.cn&app=2002&size=f9999,10000&q=a80&n=0&g=0n&fmt=jpeg?sec=1625297738&t=8ef9866d6cc27a0cdbb73c8f4875e931 原圖鏈接] ]] 别 名:白毛病 为害植物:西葫芦 为害部位:叶片、茎、叶柄、果实 病 原:单丝壳白粉菌和瓜类单丝壳菌 == 病原特征 == 病原为单丝壳白粉菌(Sphaerotheca fuliginea (Schlecht) Poll.)和瓜类单丝壳菌(Sphaerotheca cucurbitae (Jacz.)Z.Y.Zhao),均属子囊菌亚门真菌。该病除危害西葫芦外,还危害[[黄瓜]]、[[南瓜]]、[[苦瓜]]、[[西瓜]]、[[甜瓜]]和一些花卉。 单丝壳白粉菌:闭囊壳褐色至暗褐色,球形或近球形,直径 60.0-95.0微米,具 3-7根附属丝,附属丝着生在闭囊壳下面,长为闭囊壳直径的0.8-3.0倍,具隔膜0-6个,壳内含1个子囊。子囊椭圆形或卵形,少数具短柄,大小为(50.0-95.0)微米×(50.0-70.0)微米,内含8个或6-8个子囊孢子。子囊孢子椭圆形或近球形,大小为(15.0-20.0)微米×(12.5-15.0)微米。分生孢子在10-30℃均可萌发,20-25℃最适。 == 危害症状 == 西葫芦苗期至收获期均可染病,主要危害叶片,叶柄和茎危害次之,果实较少发病。叶片发病初期,产生白色粉状小圆斑,后逐渐扩大为不规则的白粉状霉斑(即病菌的分生孢子),病斑可连接成片,受害部分叶片逐渐发黄,后期病斑上产生许多黄褐色小粒点(即病菌的子囊壳)。发生严重时,病叶变为褐色而枯死,白粉状霉转变为灰白色。 <ref>[http://m.qnong.com.cn/zhongzhi/shucai/12877.html 西葫芦白粉病的防治方法,黔农网2016-08-05] </ref> == 发生特点 == 此病由真菌子囊菌亚门单丝壳白粉病Sphaerotheca fuliginea和[[二孢白粉菌]]Erysiphe cucurbitacearum侵染引起。北方地区病菌以闭囊壳随病残体在地上或花房[[月季花]]或保护[[地瓜]]类作物上越冬,南方地区以菌丝体或分生孢子在寄主上越冬越夏。翌年条件适宜时,分生孢子萌发借助气流或雨水传播到寄主叶片上,5天后形成白色菌丝状病斑,7天成熟,形成分生孢子飞散传播,进行再侵染。浙江地区黄瓜白粉病发生盛期主要在4月上中旬至6月下旬危害保护地黄瓜,长江流域[[秋植黄瓜]]9月下旬至11月上中旬亦有发生危害。田间流行适温在16-25℃,相对湿度80%以上。保护地栽培黄瓜因通风不良、栽培密度过高、氮肥施用过多、田块低洼而发病较重。 == 侵染循环 == 温室西葫芦拉秧后,病原菌以菌丝和分生孢子继续在夏季种植的瓜类蔬菜和一些花卉上危害。在秋季再次利用温室种植时,露地瓜类蔬菜上的西葫芦白粉病分生孢子随气流和灌溉水传入温室中,成为初侵染源,从叶面直接侵入。 翌春条件合适时放射出子囊孢子借气流传播,进行初侵染,落到叶面上的子囊孢子遇有适宜条件,发芽产生侵染丝从表皮侵入,在表皮内长出吸胞吸取营养。叶面上匍匐着的菌丝体在寄主外表皮上不断扩展,产生大量分生孢子进行重复侵染。 == 流行规律 == 西葫芦白粉病的发生、流行与气候、栽培管理等因素相关。 气候:病菌产生分生孢子的适温为15-25℃,发病程度取决于湿度和寄主长势。低湿(相对湿度25%)可萌发,高湿(相对湿度85%)萌发率明显提高。温室大棚前期大水漫灌和后期浇水过少时,西葫芦白粉病发病重,尤其当高温干旱与高温高湿交替出现时,西葫芦白粉病极易流行。 == 防治要点 == ①因地制宜选用耐病品种:如津杂系列,津研2号、4号、6号,津优10号、30号,宝扬5号、中农8号,鲁黄1号等品种。 ②加强管理:合理密植,开沟排水,及时摘除病叶、老叶,加强通风透光,以增强植株长势,增施磷钾肥,提高抗病力。 ③药剂防治:在发病初期及时喷药防治,药剂可选用50%翠贝干悬浮剂3 0003倍液,或40%[[福星乳油]]4000倍液,或10%世高水分散粒剂1 500倍液,或30%特富灵可湿性粉剂1 500倍液,或62.25%[[仙生可湿性粉剂]]600倍液,或15%粉锈宁可湿性粉剂1 500倍液,或70%[[甲基托布津]]或威尔达甲托可湿性粉剂800倍液,或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600倍液,或2%农抗120水剂200倍液进行防治,每隔7-10天1次,连续2-3次,注意交替使用。保护地还进行烟熏处理,每50立方米用硫磺120克,锯末500克拌匀,分放几处;或用45%百菌清烟熏剂每亩250克进行熏蒸,傍晚开始熏蒸一夜,第二天清晨开棚通风。<ref>[http://www.haonongzi.com/news/20160527/161355.html 西葫芦白粉病的症状、发生特点及防治要点,好农资招商网2016-5-27] </ref> == 相关视频 == <center>西葫芦白粉病</center> {{#iDisplay:h05592o2ye1|780|460|qq}} </center> <center>西葫芦白粉病难抑制是为何</center> {{#iDisplay:j056512q3zz|780|460|qq}} </center> == 参考来源 == [[Category: 370 植物學總論]] [[Category:410 醫藥總論]]
返回「
西葫芦白粉病
」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