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覽
近期變更
隨機頁面
新手上路
新頁面
優質條目評選
繁體
不转换
简体
繁體
3.12.73.221
登入
工具
閱讀
檢視原始碼
特殊頁面
頁面資訊
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檢視 西方戰線 (第一次世界大戰) 的原始碼
←
西方戰線 (第一次世界大戰)
前往:
導覽
、
搜尋
由於下列原因,您沒有權限進行 編輯此頁面 的動作:
您請求的操作只有這個群組的使用者能使用:
用戶
您可以檢視並複製此頁面的原始碼。
{| class="wikitable" style="float:right; margin: -10px 0px 10px 20px; text-align:left" |<center>'''西方戰線'''<br><img src="http://www.ifengweekly.com/upload/f7d9fbf5b933a1c22e55d6db7b041e6c.jpg" width="280"></center><small>[http://www.ifengweekly.com/detil.php?id=1999 圖片來自鳳凰周刊]</small> |} [[第一次世界大戰]]的'''西方戰線'''是指1914年戰爭爆發後,[[德意志帝國|德國]]入侵[[比利時]]與[[盧森堡]]後所開闢的戰區,前者迅速佔領了[[法國]]大片的重要工業地區,但戰爭形勢因為[[第一次马恩河战役|馬恩河戰役]]<ref>[https://www.bilibili.com/read/cv1767587/ 第一次马恩河战役],bilibili</ref> 而有了戲劇性地改變,雙方沿著法國邊境自[[北海 (大西洋)|北海]]至[[瑞士]]挖了一連串的壕溝實行[[陣地戰]],整條戰線在戰爭大部分時間都未有明顯的變動。在1915年至1917年期間,雙方沿著此戰線發動了一些大型攻勢,其以大規模[[火砲]]的砲擊與[[步兵]]進行攻擊,然而在結合[[壕溝]]、[[機槍]]巢、[[鐵絲網]]和火砲的防禦工事下造成進攻方巨大的人員傷亡,而防禦者則發動反攻;因此,雙方的進攻皆無明顯的成果。為了打破僵局,雙方研發了新型的軍事科技與戰術,包括[[毒氣]]、[[噴火器]]、[[飛機]]和[[戰車]]等新型兵器陸續投入使用,但僅讓戰線有了小幅的改變。 儘管此戰區大部分時間處於停滯狀態,卻被證明對於戰爭的結果具有決定性,[[協約國]]軍隊於1918年時已擁有同盟國無法阻擋的軍事力量,令德軍指揮官瞭解到戰敗已無可避免,其政府被迫簽署停戰協議,導致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 == 1914年—德軍入侵比利時與法國 == 在戰爭爆發之初,德軍施行《[[施里芬計畫]]》,欲以7個軍團迅速通過中立的盧森堡和比利時以攻擊法國、並轉向南方將後者部隊包圍於德國邊界加以殲滅。然而,英國為保全其領土的安全,極力保有比利時的中立地位,並在1839年的《[[倫敦條約]]》中就曾給予過保證,因此德軍入侵的行動也令英國加入了戰爭。1914年8月4日由德國[[亞歷山大·馮·克魯克]](Alexander von Kluck)和[[卡爾·馮·畢洛]](Karl von Bülow)將軍所率領的軍團對比利時發動攻擊,[[盧森堡]]也在毫無抵抗的情況下於8月2日被佔領,西線戰線正式開始。第一場於比利時境內展開的戰鬥為8月5日至16日的「[[列日戰役]]」,該地建有良好的防禦工事,其抵抗能力令畢洛感到吃驚,但德軍的重型火砲仍在短短幾天內將幾個關鍵點的要塞化為廢墟。列日陷落後,大部分的比利時軍撤往[[安特衛普圍城戰|安特衛普]]與[[那慕爾]]。雖然德軍繞過了安特衛普不浪費兵力去奪取,但其仍為前者側翼的一大威脅。而那慕爾則在8月20日被德軍所攻擊,並於23日被攻下。 協約國方面,法國已將5個軍團的兵力佈署於其邊境。戰前法軍擬定了《[[第十七號計劃]]》,打算在敵對行動開始之際即收回[[阿爾薩斯-洛林]]兩省。8月7日,法軍第7軍發動對阿爾薩斯的進攻,並以[[米卢斯]]和[[科尔马]]兩城為目標;而主攻勢則在8月14日以法軍第1和第2軍團對[[洛林]]的[[薩瑞柏格]]-[[莫漢吉]]兩地發動攻擊。德軍為施行《施里芬計畫》,其撤退行動十分緩慢,因此造成比法軍還要多的傷亡。法軍以第3和第4軍團對[[萨尔河]]發動攻勢,企圖佔領薩瑞柏格、攻擊[[布里埃]]與納夫夏托(Neufchateau),但被擊退。法軍第7軍雖在無抵抗的情況下於8月7日佔領了米卢斯,但德軍後備部隊在[[米盧斯戰役]]中奪回該地,並迫使法軍撤退。 德軍在通過比利時沿路對平民犯下許多戰爭罪行,其中尤其知名的是「[[比利時強暴案]]」,國際上將德軍斥為「野蠻人」、「匈奴人」等稱呼。在穿越比利時、盧森堡與[[阿登]]後,德軍的攻勢已進入8月下旬,進入北法後,德軍遭遇了由[[約瑟夫·霞飛]]指揮的法軍和由[[約翰·弗倫奇,第一代伊普爾伯爵|約翰·弗倫奇]]指揮的英國遠征軍(由6個師組成),進行了「[[邊境戰役]]」,其中兩場關鍵戰鬥為「[[沙勒羅瓦戰役]]」和「[[蒙斯戰役]]」,前者法軍第5軍團幾乎摧毀了德國第2和第3軍團,後者的戰鬥還阻滯了德軍攻勢一天。一名聯軍將領下令撤退,導致爆發了諸如「[[勒卡托戰役]]」、「[[莫伯日戰役]]」和「[[聖昆丁戰役]]」等激烈戰鬥。 德軍已挺進到距[[巴黎]]僅70公里的地方,但因為在「[[第一次馬恩河戰役]]」中,英法兩軍對德軍第1與第2軍團間暴露出的空隙猛烈攻擊,迫使其撤軍,終止了德軍《施里芬計畫》的對法攻勢。德軍一路退到[[埃纳河]]以北,並在該處深挖壕溝進行防守,形成往後西線將維持3年的陣地戰形式。德軍嘗試突破但再度受挫,在雙方持續試著從側翼包圍對方的「[[奔向大海]]」作戰中,彼此壕溝挖的範圍迅速擴大,從[[北海 (大西洋)|北海]]一路延伸到[[瑞士]]邊境。最終,德軍佔領了法國64%的[[生鐵]]、24%[[鋼鐵]]和40%[[煤]]的生產區,雖然大大重創了後者的工業力量,但仍並未崩潰。 [[協約國]]方面則變成由聯軍的各個國家負責一部份的防守地段,自海峽北部往南分別為比利時、英國和法國所擔負其防務。在10月的「[[伊瑟戰役]]」後,比利時軍控制了[[法蘭德斯]]從海岸沿著[[伊瑟河]]和[[亞佩里運河]](Yperlee)、從[[尼乌波尔特]]至[[玻辛赫]](Boesinghe)長達35公里的地區。駐紮於其南部的則為英國遠征軍。在這裡10月19日至11月22日,德軍發動1914年最後的攻擊—「[[第一次伊普爾戰役]]」嘗試打破僵局,但受到大量損失後雙方都未有突破。到了聖誕節,英國遠征軍的防區變成從拉巴西運河(La Bassée Canal)到索姆河域的聖羅伊以南形成的連續防線。其餘一直延伸到南方瑞士的防線則交由法軍防守。 == 1915年—僵局 == 西線戰況變成從海峽到[[孚日]]、由一連串的壕溝形成的突出部,此處以[[貢比涅]]附近、位於突出部尖端位置且被德軍佔領的法國城市—[[努瓦永]]而被命名為「'''努瓦永突出部'''」。卓福瑞計畫在1915年對突出部的兩翼進行攻擊,將其切斷,英軍自北部的[[阿圖瓦]]向東攻擊,法軍則從[[香槟_(行省)|香檳]]夾擊。 3月10日阿圖瓦地區開始了大攻勢的初期攻擊,[[英軍]]與[[加拿大軍隊|加拿大]]陸軍對涅爾弗夏培爾一地發動攻擊,意圖佔領奧貝爾嶺(Aubers Ridge)。這次攻擊由4個師沿著3公里的正面進攻,並在進攻前發動長達35分鐘的集中砲擊。起初挺進速度極快,在4小時內即佔領一座村莊。然而,英軍攻勢因為後勤和通信速度跟不上而逐漸放緩,而德軍調用後備軍開始反擊,以阻止前者奪取該嶺。儘管初期聯軍的攻擊十分順利,英軍卻已用光儲存彈藥總量的33%,約翰·弗倫奇因此將攻勢的失敗怪罪於彈藥的不足。 === 毒氣戰 === 儘管德軍計畫維持對英法的戰略僵局,其將領仍計畫了對比利時小鎮[[伊普爾]]的進攻,該鎮在1914年11月第一次伊普爾斯斯戰役後被英軍所佔領。這場「[[第二次伊普爾戰役]]」的目標是為了轉移[[東方戰線 (第一次世界大戰)|東線]]主攻勢,以擾亂英法兩軍的佈署,同時也測試新武器:第二次大規模使用[[化學武器]](伊普爾斯常被誤認為是第一次大規模使用化學武器的戰區,但實際上應是在東線的[[波立茅]](Bolimow))4月22日經過兩天的砲擊後,德軍將168噸的[[氯氣]]散佈到戰場上,其比空氣重、慢慢擴散並穿過無人帶、累積到英軍戰壕內。這些綠黃氣體令守軍窒息,英軍也因此向後方倉皇地逃離,形成聯軍防線上寬達6公里的間隙。然而德軍並未預料到新武器如此地成功,沒有足夠的預備隊和裝備來利用防線上的缺口,不久就被增援的加拿大軍所擊退。 化學攻擊接著再持續了兩天,儘管造成英法防線的退後5公里,但德軍已失去良機。這種攻擊的成功因為聯軍採用了[[防毒面具]]和其他對策而不再會發生,舉例來說隔年4月27日位於伊普爾斯斯以南40公里的胡路奇戰鬥中,英軍第16師部隊已被證明可在德軍毒氣攻擊下進行抵抗。 === 空中戰爭 === 同年飛機的性能也已達到可進行空戰的程度。當時雙方已在戰場上使用飛機來進行偵查,而到了4月1日法軍飛行員[[罗兰·加洛斯]]成為第一位以飛機螺旋槳前的機槍擊落敵機的人員,同時他也將螺旋槳加上鋼片保護,令敵機子彈與其接觸後被彈開。 幾星期後,加洛斯被迫降落到德軍後方戰線。他的飛機被繳獲,並送至荷蘭籍航空工程師[[安東尼·福克]]手中,該人很快地以其發明了[[射击断续器]],使螺旋槳與機槍同步,讓機槍子彈可在前者空隙處連續射出,而不損傷到螺旋槳。這個發明很快就被投入使用,結合該裝置的[[福克 E.I]](「單翼機」(Eindecker)之意)成為世上第一款單座[[戰鬥機]],戰鬥時擁有頗快的速度和效率良好的武裝,德國飛行員[[馬克斯·殷麥曼]](Max Immelmann)就於8月1日首次以該機擊落敵機。 這使得軍備競賽再度開始,雙方積極發展更進步的武器、引擎和機身,一直持續到戰爭結束。空中戰爭也產生了對於擊落敵機數量較多的「[[王牌飛行員]]」的崇拜,其中最有名的一位飛行員為[[曼弗雷德·冯·里希特霍芬]],外號「紅男爵」。然而,相較於王牌飛行員的傳奇神話,事實上地面上的[[防空作戰|防空火力]]遠比戰鬥機造成更多的飛行員陣亡。5月31日,伦敦首次遭遇空袭,德国齐柏林飞艇投下炸弹。 == 參考文獻 == {{reflist}} [[Category: 590 軍事總論]]
此頁面使用了以下模板:
Template:Main other
(
檢視原始碼
)
Template:Reflist
(
檢視原始碼
)
模块:Check for unknown parameters
(
檢視原始碼
)
返回「
西方戰線 (第一次世界大戰)
」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