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覽
近期變更
隨機頁面
新手上路
新頁面
優質條目評選
繁體
不转换
简体
繁體
18.217.105.174
登入
工具
閱讀
檢視原始碼
特殊頁面
頁面資訊
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檢視 西安鼓乐 的原始碼
←
西安鼓乐
前往:
導覽
、
搜尋
由於下列原因,您沒有權限進行 編輯此頁面 的動作:
您請求的操作只有這個群組的使用者能使用:
用戶
您可以檢視並複製此頁面的原始碼。
<p style="text-indent:2em;">'''西安鼓乐''',也称长安古乐。是千百年来流传在西安(古长安)及周边地区的传统民间大型鼓吹乐,起源于[[隋唐]],历经[[宋]]、[[元]]、[[明]]、[[清]],至今仍然保持着相当完整的曲目、谱式、结构、乐器及演奏形式。 [[File:西安鼓乐.jpg|缩略图|右|450px|[http://pic8.nipic.com/20100621/2163148_003328533247_2.jpg 原图链接][http://www.nipic.com/show/3317755.html 图片来源于呢图网]]] <p style="text-indent:2em;">[[西安]]鼓乐是迄今为止在[[中国]]境内发现并保存最完整的大型民间乐种之一,是[[中国]]古代传统音乐的重要遗存,被国际音乐界和史学界誉为"中国古代音乐活化石"。 <p style="text-indent:2em;">2009年9月30日,在[[阿联酋]]阿布扎比举行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府间委员会第四次会议上,被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简介== <p style="text-indent:2em;">西安鼓乐,也称长安古乐。是千百年来流传在西安(古长安)及周边地区的民间大型鼓乐。<ref>[http://shop.bytravel.cn/produce4/xiangule.html 西安鼓乐] , 博雅特产网 </ref> <p style="text-indent:2em;">脱胎于[[唐代]]燕乐,后融于宫廷音乐,并逐渐流入民间的西安鼓乐,在经过大批文化工作者的挖掘、抢救、保护之后,经历了艰辛而漫长的申报过程,一跃成为世界级非物质文化遗产。<ref>[https://www.360kuai.com/pc/919718be8f4dbeafa?cota=4&sign=360_57c3bbd1&refer_scene=so_1 西安鼓乐—音从大唐来] , 老樊侃秦川 2019-03-09 </ref> <p style="text-indent:2em;">西安鼓乐,是迄今为止在[[中国]]境内发现并保存最完整的大型民间乐种之一,脱胎于唐代燕乐,后融于宫廷音乐,安史之乱期间随宫廷乐师的流亡而流入民间。 ==历史渊源== ===发展历史=== <p style="text-indent:2em;">追溯其历史渊源,从结构、乐谱、曲名、使用乐器等方面分析,与唐代燕乐中的大曲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根据资料的分析考察,西安鼓乐有可能源于[[唐]],起于[[宋]]而兴于[[元]]、[[明]],盛于[[清]],经过几千年的实践与发展,特别是明、清以来戏曲音乐的影响,逐渐形成了一套完整的大型民族古典音乐形式。 <p style="text-indent:2em;">长安鼓乐至今保存着最传统的鼓乐演奏形式、结构、乐器、曲牌及谱式。 ===保护历史=== <p style="text-indent:2em;">西安鼓乐收集整理工作始于1951年,主管单位是1950年成立的中华全国音乐工作者协会西北分会(简称"西北音协",后易名为"[[中国]]音乐家协会西安分会",该会于1955年3月6日成立)。当时参加西安鼓乐收集整理的工作人员,先有在西北音协任副主任的[[李石根]]和西北音协的音乐干部[[樊昭明]],后有陕西省群众艺术馆的音乐干部[[何钧]]。1953年5月李石根、何钧等曾以[[周至]]县[[南集贤]]村为主要基地,重点调查鼓乐乐种情况,并定名为"西安鼓乐"。 <p style="text-indent:2em;">经过十年左右的时间,[[李石根]]、[[杨荫浏]]、[[何钧]]等对[[西安]][[城隍庙]]、[[东仓]]、[[西仓]]、[[大吉昌]]、[[长安何家营]]、[[周至南集贤]]等八个乐社的普查,采访艺人200余人,录音40多个小时,收集民间祖传的近于宋代俗字谱的乐谱100多册,翻译整理了800多首(套)乐曲,于1959年至1965年编印出一套五册约200多万字的《[[西安鼓乐译谱汇编]]》。还占有一大批艺人的口述笔录和照片、实物(主要是俗字谱抄本)等资料。 <p style="text-indent:2em;">[[杨荫浏]]还发现西安鼓乐以及[[山西]]八大套的工尺谱减字谱谱字系统和南宋《[[白石道人歌曲]]》一脉相承,后来和阴鲁法合作出版的《[[宋姜白石创作歌曲研究]]》对姜夔词乐的破译很大程度上得力于西安鼓乐的发现。 <p style="text-indent:2em;">1966--1976的十年,西安鼓乐的收集整理工作,因"文革"而被迫停止。1980年恢复工作。1981年经陕西省文化局批准,成立了"唐代燕乐研究室"(隶属于陕西省群众艺术馆),[[李石根]]任主任,[[何钧]]任副主任,先后参加的成员有[[曲云]]、[[李步云]]、[[李明忠]]、[[李健正]]、[[吕洪静]]等。研究室成立后,在六十年代油印的《[[西安鼓乐译谱汇编]]》资料的基础上,进一步收集、补充,于1981年12月--1982年5月,编印了八卷九册、约300多万字的《[[西安鼓乐曲集]]》,编入自1951年--1981年30年间多人收集的722套(个)鼓乐曲目,1200余首曲牌译谱及部分曲目总谱、歌章等。 <p style="text-indent:2em;">此期间,[[李石根]]写作、发表了《[[隋唐燕乐述要]]》、《[[唐大曲与西安鼓乐的体式结构]]》、《[[西安鼓乐俗字谱的研究与解读]]》、《[[关于日本雅乐与西安鼓乐的比较研究]]》等论文,[[何钧]]、[[吕洪静]]、[[曲云]]、[[李健正]]、[[刘均]]平等人写有研究唐代"拍"的时值、[[日本]]雅乐与西安鼓乐的关系、工尺谱源流、俗字谱的研究与解读、西安鼓乐曲体考释等内容的论文。李石根还写出了《[[西安鼓乐艺术传统浅识]]》等数十万字的专著(油印本,未正式出版),在国内外学术界、音乐界产生了重大影响。 <p style="text-indent:2em;">西安音乐学院[[冯亚兰]]教授,[[武文彬]]以及后来者[[程天健]]、[[焦杰]]等同志,或记谱,或著文,或出版专集,都为西安鼓乐的收集、整理与研究做出了贡献。<ref>[http://www.cnr.cn/sxpd/qs/20191121/t20191121_524866701.shtml 西安鼓乐走进西安交大课堂 促进中国传统文化传承] , 新华网 2019-11-21</ref> <p style="text-indent:2em;">全国及海内外音乐界一些知名专家、有识之士[[任半塘]]、[[黄翔鹏]]、[[叶栋]]、[[何昌林]]、[[饶宗颐]]、[[许常惠]]、[[袁静芳]]和[[日本]]的[[岸边成雄]],[[英国]]剑桥大学的[[比肯]],[[伦敦]]大学的[[钟思第]],以及[[德国]]、[[匈牙利]]、[[奥地利]]、[[意大利]]、[[美国]]、[[加拿大]]等国的音乐专家曾多次采访了西安鼓乐的艺人、采录者和研究者,对其艺术和研究成果,有很高的评价。 <p style="text-indent:2em;">随着西安鼓乐收集整理和研究工作的深化,引起全国音乐界、学术界的高度重视和广泛支持。1985年陕西省艺术研究所成立了"西安鼓乐研究室",除深入研究西安鼓乐外,[[李世斌]]、[[何钧]]、[[李恩魁]]、[[李明忠]]、[[刘等]]还参加了《[[中国民族民间器乐曲集成·陕西卷]]》的编撰工作。1987年6月[[陕西]]省西安鼓乐演出团进京,参加了第五届华夏之声音乐会并为"亚洲传统音乐讨论会"演出。参加演出的有[[西安]]市大吉昌乐社、周至县南集贤乐社、长安县何家营乐社。这次演出,得到国内外音乐家的高度评价,誉称西安鼓乐是"[[中国]]古代音乐的活化石"。 <p style="text-indent:2em;">1992年12月人民音乐出版社出版了由文化部等单位主办,由全国艺术科学规划领导小组批准的国家重大科研项目《[[中国民族民间器乐曲集成·陕西卷]]》,将西安鼓乐20余种体裁的代表性曲目153首(套)编入,约71万字,使西安鼓乐正式载入中国音乐史册。 <p style="text-indent:2em;">2004年初,[[西安]]市成立西安鼓乐保护开发领导小组。同年,西安鼓乐被列为国家第二批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工程重点项目。领导小组办公室很快制定出保护开发的计划和措施,对西安鼓乐进行全面普查、确认、登记、立档,对曲谱和年事已高的传承人进行抢救性保护,短短一年就收集了千余首古谱资料和一些音像资料,举办了一系列展览、演出和活动。<ref>[http://www.sx-dj.gov.cn/ddsx/201912/20190701/3145.shtml 西安鼓乐亟待“交响”] , 当代陕西 2019-07-01</ref> <p style="text-indent:2em;">2005年初,[[西安]]市委宣传部还拨付专项资金进行抢救性录音和录制,市古乐办组织电视台为老艺人拍摄纪录片,并组织了9家乐社录制了整套的演奏曲目。此外,市委宣传部还拨出专款,与西安音乐学院共同出版了西安鼓乐专辑《[[雨霖铃]]》。在第十五届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和欧亚论坛上,市委宣传部分别召集了数家乐社,组织了机场大规模的鼓乐表演,让中外宾客为之一振。同年年底喜讯传来:西安鼓乐被列入了国家级"[[非遗]]"名录。<ref>[https://www.360kuai.com/pc/970ca176842ad4682?cota=4&kuai_so=1&sign=360_57c3bbd1&refer_scene=so_1 西安鼓乐入选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优秀实践案例] ,用户1915178629 2019-06-14</ref> <p style="text-indent:2em;">2017年10月11日下午,在[[西安]]音乐学院隆重举行了西安鼓乐传习社挂牌仪式。音乐学系全体师生、南集贤西村鼓乐社参加了挂牌仪式。 [[File:西安鼓乐1.jpg|缩略图|右|450px|[http://pic8.nipic.com/20100621/2163148_003328533247_2.jpg 原图链接][http://www.nipic.com/show/3317755.html 图片来源于呢图网]]] ==艺术特色== ===乐谱=== <p style="text-indent:2em;">现今各长安鼓乐社使用的乐谱,依然是古代的半字谱,全为手抄传本,依然保留有[[明代]]的传本。有的音符,与[[敦煌莫高窟]]发掘的唐乐谱相同。现存清[[乾隆]]二十八年西安鼓乐手抄谱珍藏本的谱字与宋代姜夔十七首自度曲所用的谱字基本相同,由此证明这一珍藏本历史久远,是明清以来已渐在全国失传的俗字乐谱。 ===曲牌=== <p style="text-indent:2em;">综观整个乐曲名称,保留着唐、宋、元、明、清各种曲牌,可以说是一部[[中国]]音乐发展史。自唐、宋已降,中国音乐许多音乐因素(律、调、曲、词、乐谱、乐器、结构、旋法等)都在这个古老乐种中留下了遗迹残痕,称长安鼓乐为[[中国]]古代音乐的"活化石"是一点也不过分的。 ===结构=== <p style="text-indent:2em;">据音乐史家考证,在[[唐朝]]安史之乱期间,宫廷的乐师流落民间,唐代燕乐也随之流传民间。长安鼓乐脱胎于唐代燕乐,大气、庄重、高雅,曲目丰富,结构完整、曲调优美,具备宫廷音乐的特征,与一般的民间音乐大相径庭。 ===风格特点== <p style="text-indent:2em;">西安鼓乐是以打击乐和吹奏乐混合演奏的一种大型乐种,内容丰富、乐队庞大、曲目众多、结构复杂,是[[中国]]古代音乐乃至世界民间音乐发展史中的奇迹。 <p style="text-indent:2em;">长安鼓乐分僧、道、俗三个流派,各派有着不同的风格。 ===派别=== '''僧'''、'''道''' <p style="text-indent:2em;">僧派由一毛姓和尚所传,演奏者多为市民,亦有道士、僧人。僧派悠扬敞亮,道派平和闲雅,俗派热烈浓郁。相传,道派为城隍庙道士所传,与僧派一样,演奏者多为市民,亦有道士、僧人。僧、道派因经商的多,平时日落店铺打烊后,艺人们聚集到四合院自娱自乐。本社庙会期间,他们全体出动,竭尽全力,昼夜演奏,而不取分文。遇有其他鼓乐社庙会,它们也会热情的前往耍曲,烘托气氛。沿途他们吹吹打打,在市民面前展现他们的技艺。 <p style="text-indent:2em;">最热闹的当数阴历六月初一的终南山南五台古会合六月中旬的城内西五台古会。期间,各鼓乐社纷纷前往演出,观众摩肩接踵。每年这两个时候,可以说成了鼓乐汇演。时常出现"同坛"(音),即斗乐、赛乐,两支鼓乐队你一曲我一段比赛,看谁演的曲目多,演得好。 '''俗''' <p style="text-indent:2em;">僧派中的一部分,因长期掌握在农民手中,不断吸收民间音乐,逐渐和僧派有了区别,形成俗派。俗派因在农村,其活动受农业生产季节影响,一般在农闲时参加民俗性活动仪式,如祭年、迎神赛会、朝山进香、收获后庆贺丰收。 ===演奏形式=== '''行乐''' <p style="text-indent:2em;">行乐,顾名思义,即在行进中演奏,拌以彩旗、令旗、社旗、万民伞、高照斗子等,乐器用高把鼓、单面鼓、小吊锣、铰子、供锣、手梆子、方匣子等打击乐器和笛、管、笙若干;用高把鼓的,又叫"高把子",风格温雅庄重;用单面鼓的,又叫"乱八仙",风格活泼悠扬。行乐有时还有"歌章",内容与祈雨有关。 [[File:西安鼓乐2.jpg|缩略图|右|450px|[http://pic8.nipic.com/20100621/2163148_003328533247_2.jpg 原图链接][http://www.nipic.com/show/3317755.html 图片来源于呢图网]]] <p style="text-indent:2em;">行乐比坐乐简单,它的演奏以曲调为主,节奏乐器只起伴奏、击拍作用,多用于街道行进和庙会的群众场合。 <p style="text-indent:2em;">行乐又分同乐鼓(又称高把子)、乱八仙(又称单面鼓)两种演奏形式。 <p style="text-indent:2em;">同乐鼓所用乐器除笛、笙等管乐器外,打击乐器以使用高把鼓、铰子、小叫锣(疙瘩锣)、贡锣、手梆子的伴奏以形成自己独有的风貌。乐曲节奏平稳,速度徐缓,情调典雅,多在僧、道两派乐社中流行,俗派坐乐不演奏。 <p style="text-indent:2em;">乱八仙是以使用笛、笙、管、云锣(方匣子)、单面鼓、引锣、铰子、手棒子八件乐器而得名。乱八仙演奏曲目广泛,凡是坐乐中的怪板抒情乐曲,如鼓段、耍曲、套词、北词等曲调均可演奏。特别是坐乐中的耍曲《摇门栓》、《捧金杯》、《得胜令》、《石榴花》、《香山射鼓》、《十拍》、《十六拍》、《五十眼》、《歌沙》 (即《铜鼓》)等,大都来源于民歌小调或器乐曲牌,乐曲短小,旋律优美,情绪欢快,很受群众欢迎。 <p style="text-indent:2em;">西安鼓乐各流派乐社保留下来的曲目与曲牌上千首,是一笔非常宝贵而丰富的遗产。其中大型套曲的体裁类别有《套词》、《北词》、《南词》 、《外南词》、《外分词》、《京套》、《大乐》、《花鼓段》、《别子》、《服子》、《打扎子》等,约有四百余套。小型乐曲的体裁类别有《鼓段》、《耍曲》、《小曲》、《歌章》、《经曲》、《舞曲》、《起》、《垒鼓》、《花打》、《串扎子》、《引令》、《行拍》、《得胜令》、《曲破》、《赶东山》、《卓本》、《玉包头》、《下水船》、《扑灯蛾》、《游声》等约五百余首。可以独立演奏的鼓谱有《浪头子》、《三股鞭》、《法点》、《女退鼓》、《花退鼓》、《笨点退鼓》、《大赐福》、《帽子头》、《干鼓》等百余首。 <p style="text-indent:2em;">西安鼓乐的调式为七声音阶,他所用的调依据五度相生律而得,常用的四调称之为:六调、尺调、上调、五调。主奏乐器笛子常用的有宫调笛、平调笛、梅管调笛三种。 <p style="text-indent:2em;">西安鼓乐的乐谱,据五十年代所知,就有七十多本,其中署明抄写年份的,有十六本,除何家营一本署作"唐开元五年六月十五日立"待考外,其余各本中抄写年代最早的是西仑乐社保存的《[[鼓段、赚、小曲本具全]]》,注有"大清康熙二十八年(1659年)六月吉日置"。 <p style="text-indent:2em;">演奏西安鼓乐的民间音乐家有[[城隍庙]]鼓乐社[[安来绪]]、[[何维新]];[[东仑]]鼓乐社[[梁振源]]、[[赵庾长]];[[西仑]]鼓乐社[[程世荣]];[[显密寺]]鼓乐社[[程天相]];[[大吉厂]]鼓乐社[[杨家帧]]、[[裴仁恭]];[[何家营]]鼓乐社[[何永贞]]、[[何生哲]];市集贤香会乐社文明(东村)、[[张有明]](西村)等。 [[File:西安鼓乐3.jpg|缩略图|右|450px|[http://pic8.nipic.com/20100621/2163148_003328533247_2.jpg 原图链接][http://www.nipic.com/show/3317755.html 图片来源于呢图网]]] '''坐乐''' <p style="text-indent:2em;">坐乐,顾名思义,是在室内围绕着桌案坐奏的,曲调是一种有固定结构的套曲,即"花鼓段坐乐全套"和"八拍鼓段坐乐全套",坐乐常常是艺人们比赛技艺的场合,称为"斗乐"、"对垒"、"支桌子"、"摆开",所以坐乐较为精致,手法亦甚多样。 <p style="text-indent:2em;">坐乐大致可以分为城乡两种,城市坐乐叫"八拍坐乐"或"耍鼓段坐乐",农村坐乐则叫"打扎子坐乐"。前者用笙、笛、管、双云锣,还曾用过筝、琵琶,打击乐器有坐鼓、战鼓、乐鼓、独鼓、大镲、大饶、铰子、煽子、大锣、马锣、引锣、木梆子,编制约十二三人;农村坐乐或有若干乐器调整,依条件而定。有些地方农村的坐乐,吹奏乐器用到十几人以上,打击乐器更多,"川家伙"(鼓乐传统打击器)和"苏家伙"(从秦腔引进的打击器)用到几十人之多,造成神人震撼、山川荡气的宏大音响,风格亦因之不同于城市坐乐。 <p style="text-indent:2em;">尽管古代城内长安鼓乐社的成员多为生意人,但传统上鼓乐社非常清高,自娱自乐,不受雇于人,只给乐社及其家属的白事奏乐。当然也有例外的时候,当年杨虎城陵墓从重庆迁回西安时,许多鼓乐社前往车站迎接。 <p style="text-indent:2em;">明清时期,鼓乐社甚为活跃。那时西安有庙上百座,而每个庙几乎都有围绕其活动的鼓乐社。庙会一个接一个,鼓乐声则在长安古城内不绝于耳。 <p style="text-indent:2em;">现有长安鼓乐乐谱百册,曲目3000余首以上,曲名、曲牌有一千二百多个,套曲40多部,包含有极为丰富的民歌、戏曲、说唱以及宫廷和宗教的音乐。 <p style="text-indent:2em;">室内演奏的鼓乐艺术形式,坐乐是有严格的固定的曲式结构的大型民间组曲,全曲由头(帽)、正身、尾(靴)三部分组成,民间艺人称呼这种结构形式为"穿靴戴帽"。 <p style="text-indent:2em;">所用乐器以笛为主,配以笙、管有时加用双云锣(双扇二十面锣,十音,专门用于演奏尺调乐曲,特别是配合清吹演奏时,演奏者左右手开弓,技巧较复杂)。 <p style="text-indent:2em;">鼓有坐鼓、战鼓、乐鼓、独鼓四种。其它打击乐器有大铙、小铙、大钹、小钹、大锣、马锣、引锣(亦称"开口子")、铰子、大梆子、手梆子等。 <p style="text-indent:2em;">坐乐又分八拍坐乐全套和俗派坐乐两种。 <p style="text-indent:2em;">八拍坐乐全套由僧、俗两派乐社演奏,主要以坐乐第一部分头(帽)中的头匣、二匣、三匣段落所用鼓段均为《八拍鼓段》而得名,城隍庙乐社的八拍坐乐全套多用双云锣演奏尺调乐曲。其结构特点(坐乐前部): <p style="text-indent:2em;">帽:开场锣鼓,起。身:匣头匣(八拍鼓段);耍曲;二匣(八拍鼓段);耍曲;三匣(八拍鼓段);清吹。尾:垒鼓,退鼓。 <p style="text-indent:2em;">俗派坐乐在乐曲结构上除不用花鼓段、别子两种体裁的乐曲外,它的主要特点是开场锣鼓部分全部应用大件打击乐器,如战鼓、大铙、勾锣等,气势浑厚,情绪热烈。曲子"打扎子" (又称"前扎子")部分,是俗派坐乐中特有的体裁,善用多首不同调性的乐曲联缀演奏,曲间插入锣鼓段,曲调生动、活泼,富有生气。 [[File:西安鼓乐4.jpg|缩略图|右|450px|[http://pic8.nipic.com/20100621/2163148_003328533247_2.jpg 原图链接][http://www.nipic.com/show/3317755.html 图片来源于呢图网]]] ===表演特点=== <p style="text-indent:2em;">西安鼓乐以竹笛为主奏乐器,分为"坐乐"和"行乐"两种演奏形式,"坐乐"是室内乐,吹奏乐器有笛、笙、管,击奏乐器则有坐鼓、战鼓、乐鼓、独鼓、及大铙、小铙、大钹、小钹、大锣、马锣、引锣、铰子、大梆子、手梆子等击奏乐器,有时还加上云锣。 <p style="text-indent:2em;">西安鼓乐多在每年夏秋之际(农历五月底至七月底),为了庆贺丰收在各地举行的乡会、庙会上演奏,演奏者为各村、镇组织的"鼓乐社"以及大寺院、大庙宇的鼓乐乐队。 ==代表作品== <p style="text-indent:2em;">《[[鼓段]]》、《[[耍曲]]》、《[[小曲]]》、《[[歌章]]》、《[[经曲]]》、《[[舞曲]]》、《[[起]]》、《[[垒鼓]]》、《[[花打]]》、《[[串扎子]]》、《[[引令]]》、《[[行拍]]》、《[[套词]]》、《[[北词]]》。 ==传承意义== <p style="text-indent:2em;">西安鼓乐是中国古代音乐的重要遗存,它特有的复杂曲体和丰富的特性乐汇、旋法及乐器配置形式成为破解中国古代音乐艺术谜团的珍贵佐证;它大量的传谱曲目丰富了中华音乐文化宝库,将为中国民族音乐文化的进一步发展发挥重要作用。 '''世界非遗''' <p style="text-indent:2em;">在阿联酋举行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府间委员会第四次会议上,西安鼓乐被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2017年年初,由西安外国语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郭俊良]]编写的《[[关于西安鼓乐生存发展现状的调研报告]]》引起了学界的重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为西安鼓乐的保护、传承与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 '''现状''' <p style="text-indent:2em;">西安鼓乐的保护现状非常不乐观,在西安只有几个民间鼓乐社,总共只有200多名乐手,研究西安鼓乐的专家不超过10个,更为可怕的是,虽然流传下来的古乐曲有1000多首,其中有近两百首已被翻译出来,但却没有一个鼓乐社能演奏超过15首曲子,传承人也只有6个。这更需要一代又一代人的努力。 <p style="text-indent:2em;">为了更准确、清晰的认识西安鼓乐,更好的保护、传承与发展西安鼓乐。[[西安]]外国语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郭俊良]]编写了《[[关于西安鼓乐生存发展现状的调研报告]]》。报告引起了学界的重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为西安鼓乐的保护、传承与发展作出了一定的贡献。 ==现存乐社== <p style="text-indent:2em;">目前仍在活动的民间传统鼓乐社有[[城隍庙]]鼓乐社、[[何家营]]鼓乐社、[[南集贤东村]]鼓乐社、[[南集贤西村]]鼓乐社、[[东仓]]鼓乐社、[[大吉昌]]鼓乐社等。 ==濒危状态== <p style="text-indent:2em;">1、缺乏对传统音乐观念的分析、普及和应用、推广,西安鼓乐的社会基础正日渐萎缩; 2、需方市场的萎缩导致了供方积极性的减退,乐社和从艺者越来越少,老艺人的技艺乏人继承; 3、如何与文化、旅游相结合,是一个广泛、深刻、持久的课题,非文化行政部门一家所能;而急功近利则只能导致加快速衰亡; 4、专业工作者和院团的介入,应有更多精准的目标和方法,越俎代庖、拔苗助长只能是“提高”下的“改造”,未必有助于西安鼓乐(及一切传统的民间艺术)的振兴和发展。 == 相关视频 == <center> {{#iDisplay:u0848uc0ldk|480|270|qq}} </center> <center>西安鼓乐 大唐遗韵 中国音乐的“活化石” </center> <center> {{#iDisplay:x0814kiidcr|480|270|qq}} </center> <center>西安鼓乐《斗鹌鹑》《步步娇》《庆丰收》</center> == 参考资料 == [[Category:980 戏剧总论]]
返回「
西安鼓乐
」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