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覽
近期變更
隨機頁面
新手上路
新頁面
優質條目評選
繁體
不转换
简体
繁體
18.223.108.134
登入
工具
閱讀
檢視原始碼
特殊頁面
頁面資訊
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檢視 西宁县 的原始碼
←
西宁县
前往:
導覽
、
搜尋
由於下列原因,您沒有權限進行 編輯此頁面 的動作:
您請求的操作只有這個群組的使用者能使用:
用戶
您可以檢視並複製此頁面的原始碼。
'''西宁县'''即今郁南县。秦属桂林郡,汉隶苍梧郡,晋初为[[端溪县]]析地。晋太康元年(280年),从端溪县析出设置[[都罗县]];南北朝宋元嘉年间,撤销都罗、武城两县,置立都城县;明万历五年(1577年)正式设置西宁县;民国3年(1914年)改名为郁南县;1958年与罗定县合并为罗南县;1959年1月改称罗定县;1961年4月恢复郁南县建制;1994年归云浮市管辖。<ref>[https://www.163.com/dy/article/GD0PQS8 西宁县] </ref> ==历史沿革== 公元前206年,秦亡汉兴。原南海郡尉赵佗乘机在岭南地方建立南越国,他也接受了汉朝的封号。 汉武帝元鼎六年(前111年),灭南越国,在其疆域内分设9郡。其中一郡名苍梧郡,该郡设10县,10县中有一县名端溪县。今郁南县是那时端溪县域之部。 西晋太康年间(280一289年),在端溪县域中增设都罗县(县治在今郁南都城镇)和武城县。 东晋永和七年(351年),从苍梧郡分出晋康郡,端溪县和现今郁南、德庆两县都是该郡的辖地。 东晋末期,又在晋康郡设晋化县(县治在今郁南南江口镇)。 南朝宋元嘉年问(424--453年),都罗、武城两县合并,易名为都城县(都城之名,由此而来),又从端溪县分出安遂县(县治是令郁南连滩镇)。 南朝南齐年间(479--502年),从端溪县分出威城县(县治是今郁南建城镇)。 南朝梁普通四年(523年),在古罗水(即文昌水)流域内设罗阳郡,今郁南县域有部分被划人该郡。 隋初,罗阳郡改为罗阳县。 开皇九年(589年)都城县因晋康郡废,改隶苍梧郡。 开皇十二年(592年),晋化、威城两县并入都城县。 开皇十八年(598年),罗阳县改名正义县。 大业三年(607年),正义县并入永熙郡的泷水县。安遂县也同时转隶永熙郡。 唐朝推行州县制。都城县改隶康州,安遂县则从永熙郡改隶康州,并改名晋康县。 宋开宝五年(972年),都城、晋康两县并入端溪县,隶属广南东路德庆府。 元朝沿用宋制。只是德庆府改名德庆路。今郁南县仍是德庆路的辖地之一。 明朝,德庆路复名德庆府,不久德庆府降为德庆州,隶属肇庆府。 万历四年(1576年),明朝政府在该地区设罗定直隶州,直隶广东布政使司。该直隶州除了以泷水县为州治外,还统辖新设的东安县(今云浮县)和西宁县(今郁南县)。翌年,西宁县在今郁南建城镇开始筑城以作县治,这就是建城之名的由来。 清朝沿袭明朝建制,只是在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把西宁县的部分域地划回原属的信宜县。 民国三年(1914年).因西宁县与青海省西宁市同名,且鉴于该县位于古郁江(今西江)南岸,于是改名为郁南县。 1950年春,郁南县治改在都城镇。 1958年11月,郁南县、罗定县合并;取名罗南县。 1961年4月,罗南县撤消了.恢复郁南县和罗定县的建制。 1979年,全县辖1个镇(都城镇)和18个人民公社(平台、附城、桂圩、罗顺、建城、宝珠、通门、大方、大全、大湾、千官、河口、连滩、历洞、东坝、宋桂、南江口、罗旁公社); 1983年,全县辖1个镇(都城镇)和18个区(平台、附城、桂圩、罗顺、建城、宝珠、通门、大方、大全、大湾、千官、河口、连滩、历洞、东坝、宋桂、南江口、罗旁区); 1987年,全县辖13个镇(都城、平台、桂圩、通门、建城、罗旁、千官、大湾、河口、宋桂、东坝、连滩、南江口镇)和6个乡(附城、罗顺、宝珠、大方、大全、历洞乡); 1989年,撤销附城乡建制,其行政区划归都城镇管辖; 1993年,全县辖18个镇(都城、东坝、宋桂、连滩、河口、大湾、建城、千官、通门、桂圩、平台、宝珠、历洞、大方、南江口、大全、罗顺、罗旁镇),32个社区、177个行政村; 2003年,大全镇并入千官镇,罗顺镇并入桂圩镇,罗旁镇并入建城镇; 截至2006年末,全县辖15个镇(都城、东坝、宋桂、连滩、河口、大湾、建城、千官、通门、桂圩、平台、宝珠、历洞、大方、南江口镇),31个社区、177个行政村。<ref>[http://chz.wenming.cn/wm 历史沿革] </ref> ==设县背景== 岭南一带地方割据势力与明王朝统一的矛盾越演越烈,其猛烈程度达到"震骇朝省"、"广东十府被残破者六"、"两广守臣皆待罪"(《明史》)的地步。在广东,以罗旁的动乱为最严重。罗旁大山形势险峻,生产受到破坏,交通梗阻,人民逃离,哀鸿遍野,社会秩序混乱。封建王朝的法律和皇帝的权力受到严重的损害,矛盾达到难以调和的余地,地方根本无法平息。 德庆知州陆舜臣说:"征而不能守,不如不征;守而不能久,不如不守。"他认为只有动员20万大军征讨才能换取承平。 这事惊动了朝廷,万历皇帝下令大征。 为什么明代开国已逾百年至万历年间才大征罗旁?由于明代中叶外忧内患严重,国力衰微,宦官横行,执政者无力顾及罗旁。1567年入阁的张居正,从军事、政治、经济进行一些整顿、改革,试图扭转政治腐败、边防松弛龢民穷财竭的局面,加强明王朝的中央集权统治,取得一些收效,客观上对人民也有一定的好处。正是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才能动用大批兵马粮草去平定罗旁的动乱。 当时作为广东总兵的张元勋,与广西总兵李锡一道,奉了皇命,率领土兵、浙兵、狼兵在内的20万兵将,金戈铁马驰骋在瘴烟迷漫的罗旁大山。 明军经过半年之间大大小小的战斗,平定此处地方,于1576年10月班师回朝。 明王朝万历前,今云浮市的地域隶属于肇庆府。肇庆府下属有新兴等县,并管辖德庆州。德庆州管辖封川县、开建县、泷水县,并直接管辖金林、悦城、都城、晋康四个乡。 罗旁大山平定以后,为了加强对罗旁山区的统治,万历五年(公元1577年),朝廷为了有效地控制此处地方,在此建立新的行政区域,把原属德庆州所辖的泷水县升格为州,改称罗定。罗定州下辖东安(今云浮市区及云安县)、西宁(今郁南)两县,也直接管辖划出给东安、西宁两县后的原泷水县土地。州治在原泷水县城。罗定州与德庆州并列。德庆州仍归肇庆府管辖,罗定州则直隶广东布政司。 罗旁大山一带平定,东边安,西边宁。《罗定志》中说:"神宗万历五年五月改泷水县为罗定直隶州、由是泷水之名始革,而罗定之名亦肇于此。按,罗旁水、罗阳废县皆地入西宁,以是时平定罗旁因以名州,后人相沿,遂以罗旁、罗阳为一州二县之通称矣。"罗定的命名,显然同罗旁的平定有关。 当时,析德庆州的晋康乡南岸地方(包括六都、宋桂、东坝、白石、镇安、高村),高要县的杨柳、都骑、思劳、思办四都,新兴县的芙蓉一、二图,以及泷水县的南乡、富林二所地,建置东安县。东安县的县治在麒麟山(又名石麟山)旁(即今云城镇的烈士公园一带)。首任知县肖元冈于同年闰八月主理建设城墙工程,经过半年多,在万历六年(公元1578年)二月建成,县衙、军署(又名参将府)、学宫、分司、社学、仓库等管理军政文教钱粮的机构也先后建立起来。 把原属德庆州的都城乡三个都即十三都(都城白木)、十四都(桂圩、罗顺)、十五都(平台、万洞),与原属泷水县的6个都即太平都(建城、宝珠)、永安都(通门)、裕宁都(历洞)、常静都(榃滨、新乐)、保和都(大湾、塔脚)、建康都(连滩、河口)合并为西宁县。万历十四年(公元1586年)把信宜县五个都即定康都、信丰都、感化都、从善都、镇南都(扶合、泗纶)划归西宁县。 东安县和西宁县,县境中部有大山的主峰,东安县有大绀山、云雾山,西宁县有天马山、金菊顶。许多行政区域都以自然的分水岭来划分界线,为什么明代万历年间却这么特别来划分呢?我们试考查万历之前的行政区域来对照,不难看出,当时云雾山是德庆州晋康乡和泷水县、新兴县的分界线,天马山是德庆州都城乡和泷水县的分界线。现把造反者据以天险的大绀山、云雾山和天马山、金菊顶分别置于新建的县中部,并在其南北分别设置巡检司以监视、控制,显然,这是防范造反者死灰复燃。 为什么西宁县从南到北一狭长地形与广西相邻?西宁县南端贵子、怀乡、嘉益等地,距信宜县城或罗定州城近,而距西宁县城遥远,可看出明王朝为防止当时逃入广西的残余势力卷土重来而把这一带大山岭统一划归西宁县管辖以利指挥。 西宁县建立时,以何处为县城?县官上任,请风水先生察看山川形势,初时确定在今天宝珠的地方建城墙,但是,把当地的河水一秤,认为轻了一点,于是就到如今建城的地方观测,此地的水流合符要求,就在那里筑起城墙。此地当时称为太平都,建县初期,称为城厢。自此,西宁县城,经过400多年后才起变化。 西宁第一任县官为朱宽,广西桂林人,举人出身,在三水县当知县,因廉洁而有政绩,调到新建立的西宁县任知县,主持修筑城池、县署、学署、文庙。 县城周围360丈,城墙连雉堞高一丈九尺,有东南西三个城门,环以壕塘。北以近山建层楼。东门还有月城一座,周围五丈五尺。有窝铺22间,城堞847个,兵马司六拐角楼3座,北樵楼一座。 设封门、函口千户所守御,前者周围315丈,城垛510个;后者380丈,城垛600个。 朱宽于万历七年(公元1579年)秋病逝于西宁,十三年(公元1585年)获上司批准入祀西宁名宦祠。 万历二十年(公元1592年),西宁县2275户(不含军户及未编入户者),男11554人,赋亩216802亩(田、地、山地、塘)。 西宁县的建立后,这种建制并未随着朝代的变迁而改变,这对粤西这片土地在政治上、文化上产生了深远影响。如果当时执政者把这种行政区域的划分作为一种权宜之计,当形势改变以后,恢复原有的行政区域划分,那么这种影响就只能持续一段时期,而不是像今天这样持续几百年幷且继续影响后世。 ==风俗的演变== 明代张元勋平定三罗地方后,剧烈的社会变动留下了好些奇异的风俗,流传在局部的地方,延绵几百年,随着时代的进展而逐步演变或消失。 严禁打五更鼓。昔日没有钟表,只能看星象或铜漏以知时刻,夜间有更夫巡街巷以打更鼓报时,入夜、子夜、下半夜分别称为二更、三更、四更,天将亮时为五更。更鼓响时,人们知道时刻。因为罗旁一带,传说五更鼓响,大藤会浮起,把造反者渡过江,当罗旁平定以后,民间就严禁打五更鼓。 夜夜点亮老虎眼。西宁建立县城后,在通往桂圩的山坳上建了一座茶亭(该地今名茶亭岭),亭面向桂圩方向,四条砖柱,砌成各有一角凹下,形成了五个直角,据说那象征老虎脚。瓦檐之下,左右砌成两个水桶般的圆窗,挂着灯笼,夜间点燃,于黑沉沉荒岭之中熠熠光亮,据说那是老虎眼。老虎把守着这茶亭要冲御敌。如果夜间不点灯,就会招致敌人侵犯县城。 祭霜降。云安县高村降平、郁南县通门都流传张元勋平定三罗时,有一女将在霜降日在那里战死,于是当地乡民每逢霜降日都要祭奠。有传说此女将姓雅,曾是陈璘之妾,十分美丽。还传说昔日在云安县富林镇曾有一雅氏夫人庙,庙前石柱刻有楹联:大丈夫止戈为武,女英雄走马成功。 五月一日过端午。传说西宁成了太平地,外地的人都到来安居乐业。南雄珠玑巷有谢卢陈三姓人家,因逃避皇帝追捕,于五月一日提前过端午节,即星夜仓惶离乡,一同来到今郁南大方镇,结拜为兄弟,三姓互不通婚。自此逢五月一日过端午节,至今已十六代,仍沿袭。至于互不通婚这一清规戒律现已破除。 七月十五日过盂兰节。各地的盂兰节都在七月十四日,但宝珠钟姓人家却在七月十五日过此节。他们被追杀逃到西宁,刚过了十四,就把七月十五日作为盂兰节,代代相传至今。 一年过两次冬。郁南县连滩镇谢姓人,同样因逃避皇帝追捕,到达连滩镇落脚谋生。待到结束颠沛流离生活之时,始觉冬至已过,这时为十一月十九日,于是连忙宰鸡补过冬。自此,谢姓人就以每年旧历此日为冬节。但真正的冬至日多非此日,此姓人又随俗过节,于是一年过两次冬至节的风俗就延绵传下。查考历书,二十世纪仅有三年冬至恰巧是旧历十一月十九,其余不是趋前就是延后。 从这些风俗中,我们可以看到,罗旁初平时,招民到来创业,有一部份人该是到来寻找绿洲的人。他们后代都相传为被皇上追捕,固然有这种可能,但看来不会全是这样,可能他们在原居留地无法立足谋生才迁移到来。<ref>[https://new.qq.com/omn/20 风俗的演变] </ref> ==历史文化== 明万历年间建立了罗定州和东安、西宁县,如果只是一时的权宜之计,待到此地平定以后则恢复原有的行政区域设置,那么,南江一带的文化发展会是另一种途径。但是,这种建制固定下来,历经朝代的转换而基本不变,使南江流域的汉瑶僮文化合流,留下多民族的文化印痕,对历史发生深远的影响。南江文化形成了形成了一种新的格局。 文化的合流表现在下列几个方面: 僮瑶接受儒家学说的教育,参加了社学的学习,接受了汉族的文化,以期获得功名。 一些僮瑶族的地名得以在汉文化中继承下来,如榃字,在南江地域就有榃滨、榃葛等地名,榃的本义是山间林木环田。 汉人也接受了僮瑶的文化风俗,表现为盘古庙、新娘歌、禾楼舞。 盘古是瑶族崇拜的神,岭南多建有盘古庙,是瑶族文化的痕迹。汉族人也崇拜盘古,说明汉瑶文化的合流。 女子出嫁与伴娘而哭,这种风俗流传于僮族,历史悠久。这种伴嫁歌,就是现在的新娘歌。这说明瞭僮族和汉族的文化合流。 禾楼舞,更是汉瑶僮族文化合流的产物。 有关盘古庙、新娘歌、禾楼舞的论述,详见下章《古庙》、《文学艺术》两节。<ref>[http://chz.wenming.cn/wmzh/201410/t20141022_1410817. 历史文化] </ref> ==参考文献== {{Reflist}} [[Category:660 中國地理總志]]
此頁面使用了以下模板:
Template:Main other
(
檢視原始碼
)
Template:Reflist
(
檢視原始碼
)
模块:Check for unknown parameters
(
檢視原始碼
)
返回「
西宁县
」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