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覽
近期變更
隨機頁面
新手上路
新頁面
優質條目評選
繁體
不转换
简体
繁體
18.116.118.214
登入
工具
閱讀
檢視原始碼
特殊頁面
頁面資訊
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檢視 褐煤 的原始碼
←
褐煤
前往:
導覽
、
搜尋
由於下列原因,您沒有權限進行 編輯此頁面 的動作:
您請求的操作只有這個群組的使用者能使用:
用戶
您可以檢視並複製此頁面的原始碼。
{| class="wikitable" align="right" |- | style="background: #008080" align= center| '''<big>褐煤</big> ''' |- | [[File:WKgGS1hbRzyANNZRAAG6bu5Dt1A013.jpg|缩略图|居中|[http://img2.99114.com/group1/M00/D9/55/wKgGS1hbRzyANNZRAAG6bu5Dt1A013.jpg 原图链接][http://shop.99114.com/15660301/pd82524387.html 来自 搜狗 的图片]]] |- | style="background: #008080" align= center| |- | align= light| |} 褐煤是变质程度最低的煤种,它是泥炭经脱水、压实转变为有机生物岩的初期产物,一般指镜质组最大反射率介于0.2%~0.5%的低变质程度煤。是煤化程度最低的矿产煤。褐煤属于低阶煤,具有水分、挥发分较高,热值低等特点,严重影响褐煤资源的直接利用。 =='''目录'''== '''基本介绍''' '''褐煤资源分布''' '''物理性质及化学成分''' 褐煤物理性质 褐煤的元素分析 褐煤在现代煤化工中的应用 褐煤气化技术及发展 褐煤热解新技术 褐煤制油 褐煤的溶剂抽提 褐煤利用技术展望 =='''基本介绍'''== 褐煤,是一种介于泥炭与沥青煤之间的棕黑色、无光泽的低级煤。化学反应性强,在空气中容易风化,不易储存和运输的矿产煤,煤化程度最低[1]。褐煤燃烧时会对空气造成严重的污染。随着优质煤的采掘,[[褐煤]]已成为我国主要使用的煤,但由于褐煤的煤化程度太低,很大程度上限制了褐煤的运用,其化学组成如下所示。 2 褐煤资源分布 我国褐煤资源丰富,埋深2000m以浅资源总量3194.38亿t,占我国煤炭资源总量的5.74%;探明储量1291.32亿t,占全国探明储量的12.69%;预测褐煤资源量1903.06亿t,占预测煤炭资源总量的4.18%。埋深1000m以浅的褐煤资源量为2465.44亿t,占褐煤总资源量的77.2%,主要分布在内蒙古、吉林、辽宁、山东、云南、广西等地。埋深1000~1500m的褐煤资源量为138.20亿t,占褐煤总资源量的4.3%,主要分布在内蒙古、辽宁、广西等地;埋深1500~2000m的褐煤资源量为590.74亿t,占褐煤总资源量的18.5%,主要分布在内蒙古自治区和辽宁等地。 根据GB/T5751—2009《中国煤炭分类》,褐煤分为年轻褐煤(HM1)和年老褐煤(HM2)。东北地区多属年[[老褐煤]],以形成于早白垩世(K1)、古近纪(E)为主,云南多为新近纪年轻褐煤[3]。我国年轻褐煤的资源量为689.73亿t,年老褐煤的资源量为2504.65亿t。我国褐煤资源地域分布不均,主要分布在我国的东北和西南地区,大型褐煤盆地群有海拉尔盆地群、二连盆地群和昭通盆地群。内蒙古东部褐煤占全国褐煤总资源量的77.55%,云南褐煤占全国褐煤总量的11.88%。褐煤在黑龙江、吉林、辽宁以及广西也有分布,在河北、山东、广东、海南和四川等省的局部地区也有零散分布。内蒙古保有褐煤储量占内蒙古保有煤炭储量的45.0%,云南占3.7%,广西占4.7%,黑龙江5.4%,海南则几乎全部是褐煤。 3 物理性质及化学成分 3.1 褐煤物理性质 褐煤水分大、挥发分高、密度小,发热量低,含有可溶于碱液内的腐殖酸,氧含量常达15~30%。褐煤全水分一般可达20%~50%,分析基水分为10%~30%,挥发分15%~30%,相对密度1.2~1.45,含碳量60%~75%,低位发热量一般只有11.71~16.73MJ/kg,易风化碎裂、易氧化自燃。由于它富含挥发份,所以易于燃烧并冒烟。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褐煤在市场上的运用[4]。 褐煤俗称柴煤,燃烧后产生的大量粉末进入大气,人们在呼吸了粉煤烟尘后易患呼吸道疾病,甚至会引起矽肺病。 3.2 褐煤的元素分析 褐煤中的氧以多种官能团的形式存在,高含氧量是褐煤中高含水量的主要原因,同时也是褐煤表面的酸性较高的原因。褐煤中的含氧官能团主要包括羧基、羟基、甲氧基和羰基。针对褐煤的特点,对褐煤进行了化学成分进行了分析,分析结果如下: ①有机质碳含量:60%~75%; ②氧含量:无一定的规律但极易氧化; ③氢含量:5%~6%之间; ④氮含量:1.3%~2.5%之间; ⑤硫含量:根据测定的结果,基本上不超过1%。 4 褐煤在现代煤化工中的应用 4.1 褐煤气化技术及发展 煤气化技术按炉型分为固定床气化、流化床气化、气流床气化三种。固定床气化炉出口粗煤气组成中含有较高的甲烷,适于褐煤制天然气,代表工艺有BGL和Lurgi;流化床适于处理高活性褐煤,代表工艺有Winker、灰熔聚;气流床气化分为水煤浆和干粉2种进料形式,由于褐煤水分高,表面积大,吸水能力强,难以制得高浓度的煤浆,所以褐煤气化一般采用干粉形态进料,主要工艺包括Shell、GSP和我国的HT-L。 煤气化是未来主要的清洁能源,而蒸汽气化相比其他气化剂气化,产率比较高,但蒸汽气化过程缓慢,温度很高,共气化技术具有反应条件相对温和,气化效率高,污染小等优点,具有良好前景,Ganesh等开发的蒸汽-联合气化技术,可以大幅降低气化能耗、提高速率;MirelaMure-san等将麦秸配比褐煤进行气化,其产生的大大降低;Woei等以褐煤和松木屑进行共气化,随着木质配备逐渐增多,产量随着增高[6]。碱金属催化剂可在相对低的温度下提高气化效率,但在气化过程中会出现大量催化剂分解失活的问题,通过对比氧化铝和钙钛矿氧化物2种载体,发现以钙钛矿氧化物作载体进行蒸汽气化,具有良好的催化性能并且催化剂损失小,对降低操作条件,提高催化剂寿命具有重要意义。 4.2 褐煤热解新技术 褐煤热解属于传统的煤化工技术,生产方式粗放,焦油和焦炉气利用率较差,对环境污染严重,开发褐煤的热、电、气、油多联产系统是清洁高效利用褐煤的新思路,如德国Lurqi-ruhurgas工艺、澳大利亚快速流化床工艺、美国Toscoal工艺,我国近几年热解技术发展迅速,如大连理工大学的固体热载体干馏技术、中国科学院的“煤拔头技术”,科研人员发现在褐煤热解过程中加入少量废气塑料,气、油、焦的产率都有不同程度的提高,Guo等模拟的热电联产工艺,生产甲醇、焦油,且系统效率相较原热解技术高8%,具有明显的经济价值。我国褐煤热解多联产的代表项目有内蒙古准格尔旗的1600万t煤热解项目,联产烯烃;华电褐煤多联产项目,年热解褐煤1200万t,联产型煤、柴油、石脑油、液化天然气。 4.3 褐煤制油 褐煤合成油。合成油即褐煤间接液化技术,分为气化、费托(F-T)合成、油品精制3部分。中国科学院山西煤炭化学研究所自主研发催化剂,在传统的F-T合成基础上改进为SMFT合成工艺。目前我国合成油主要生产柴油产品,由于合成油工艺得到的液化油是通过精制合成气制得的,其有害原子N、S都已经在油品合成前处理干净,所以得到的柴油质量比较好。 除了间接液化之外,褐煤还可以直接液化,褐煤直接液化。褐煤结构单元中有较多的羧基、羰基和亚甲基,具有较高的液化活性,是较理想的直接液化煤种,褐煤直接液化相比其他制油技术能耗最低,但生产的油质量较差,硫、芳烃含量都较高。 4.4 褐煤的溶剂抽提<ref>[https://www.sogou.com/link?url=hedJjaC291NIRGGMMk8BvWRFzFBIhMTszSk9SN7Jw6xdyBkcDOUic7gtwhnSs--oR_83vOcYsnk-0NQUnrqQZw.. 褐煤],搜狗, 2017-02-13</ref> 除了在能源方面转化利用,褐煤的溶剂抽提技术也快速发展,褐煤煤化程度低,酸含量较高。其中腐植酸广泛应用于农牧业生产,可以增进肥效、改良土壤、改善品质、调节作物生长和增强作物的抗逆性等。褐煤腐植酸还可以生产钻井液添加剂、陶瓷用腐植酸钠、混凝土减水剂、蓄电池阴极膨胀剂、锅炉防垢剂等。 '''褐煤利用技术展望''' 我国褐煤储量相对丰富,气化液化活性高,发展现代煤化工项目具有天然优势。特别是褐煤制天然气、褐煤制油等项目,对改善我国能源供应紧张的局面有很大帮助,但要注意的是现代煤化工项目都是高耗电耗水,大排污排气的大型化项目。未来煤化工应向着低能耗、清洁化的方向发展。褐煤煤化程度低,酸和蜡的含量都比较高,同时本身多孔隙、多活性基团,在非燃料利用方面具有重要作用,开发高效的溶剂萃取技术、吸附剂制备技术对实现褐煤的高附加值利用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虞继舜.煤化学.北京:冶金工业出版社,2005, ^李先春. 褐煤提质及其燃烧行为特性的研究.大连理工大学,2011.. ^GB /T 5751—2009,中国煤炭分类 ^陈 鹏.中国煤炭性质分类和利用 .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1, ^Guo Zhihang,Wang Qinhui,Fang Mengxiang,et al..Thermodynam- ic and economic analysis of polygeneration system integrating at- mospheric pressure coal pyrolysis technology with circulating flu- idized bed power plant.Applied Energy,2014-06,1301-1314. ^Qian Chunmei,Zhou Min,Wei Jianghong..Pyrolysis and co-pyrol- ysis of lignite and plastic.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Mining Sci- ence and Technology,2014-01,137-141. ^黄建湘,李 明,袁翠翠,等 .褐煤煤化工利用现状及前景.广州化工,2011-05,34-36. =='''参考资料'''== {{Reflist}} [[Category:540 社會學總論]]
此頁面使用了以下模板:
Template:Main other
(
檢視原始碼
)
Template:Reflist
(
檢視原始碼
)
模块:Check for unknown parameters
(
檢視原始碼
)
返回「
褐煤
」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