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覽
近期變更
隨機頁面
新手上路
新頁面
優質條目評選
繁體
不转换
简体
繁體
18.220.200.197
登入
工具
閱讀
檢視原始碼
特殊頁面
頁面資訊
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檢視 蟋蟀之趣(潘耀宗) 的原始碼
←
蟋蟀之趣(潘耀宗)
前往:
導覽
、
搜尋
由於下列原因,您沒有權限進行 編輯此頁面 的動作:
您請求的操作只有這個群組的使用者能使用:
用戶
您可以檢視並複製此頁面的原始碼。
{| class="wikitable" style="float:right; margin: -10px 0px 10px 20px; text-align:left" |<center>'''蟋蟀之趣'''<br><img src="https://images.pexels.com/photos/17815413/pexels-photo-17815413.jpeg?auto=compress&cs=tinysrgb&w=600&lazy=load" width="280"></center><small>[https://www.pexels.com/zh-cn/ 圖片來自免费素材图片网]</small> |} '''《蟋蟀之趣》'''是[[中国]]当代作家潘耀宗写的散文。 ==作品欣赏== ===蟋蟀之趣=== 在众多秋虫中有两个品种特点迥异,一种是树上的蝉,双翼披沙宛如秋姑娘,圆润的大眼睛泛着秋波,白昼躲在绿荫下悠扬长吟,遇到危险时不争不斗,展翅离去另择良枝歌咏,性情温文尔雅,应该是秋虫中的谦谦君子;另一种则是地下的蟋蟀了,堪称秋虫的典型代表,难怪甲骨文“秋”是蟋蟀的象形体。此虫大多是黑红黄紫青的颜色,形体小巧玲珑头顶两细眉须,有翅却不能飞翔单纯为发声而设,健硕的后腿是蹦跳的资本,也是争斗的利器之一;鸣叫的时间与蝉恰恰相反,白昼潜伏基本无语,[[黄昏]]入夜后[[开始]]鼓翅鸣叫,嘟嘟 、嘟嘟嘟…,喜好者闻之如 铜铃般悦耳。发情时两翅怪异地横向摩擦,竟然发出瑟瑟之音,俗称“弹弦子”很是贴切;但发怒时上下抖翅厉声高叫,露出两片八字型利齿,几乎占据了整个下颚,面目甚是狰狞恐怖。两尾的雄性嘶鸣原因有二:其一是为争夺地盘,二是为取悦三尾的异性,同类狭路相逢便殊死争斗场面极其惨烈。本是玲珑小巧体态,平日如蝉文静可爱,实质则是秋虫中的恶霸,难怪青岛人称其为“土蚱”,很形象地道出它凶悍的“土匪”本性。 [[童年]]时不辩自然界的“君子小人”,经常将“面筋”糊在长竹竿梢子上,仰头树下惦着脚粘无辜的蝉,逮住后握在掌中逼其放歌,蝉翅膀扑棱着拼命挣扎,我自百般调戏,全然不理是否有虐待之嫌;更有甚者柴草烧烤权作美味食之,对这善良温和如“君子”的蝉毫无恻隐之心,现在每当想起便有忏悔之意。那时对霸道暴戾如“小人”的蟋蟀,态度就大不一样了,甚至可以说偏爱有加,捕捉后养在罐中精心护理,以大豆、辣椒和骨头等喂养,关爱可谓无微不至。夏秋最爱的还是捉蟋蟀,翘首盼望暑假的到来。小学低年级年级时,不顾纸张严重匮乏,为了能拜邻居哥为师学捉“土蚱”,竟然大胆私将暑假作业本拆了叠成装蟋蟀的包,刻意讨好哥儿们开恩带我上山捕捉,毫不顾忌开学后怎样面对大眼睛老师的惩罚。那时,一旦得到哪位哥哥允许跟随便大喜,捧着装“土蚱”的卷筒纸包小心伺候,忠心耿耿甘愿为“仆从”。在捕捉现场我的职责协助监视,当主捕哥掀开岩石杂物后,我要观察蟋蟀逃窜的方位,然后报告行踪以利捕捉。如果当日收获颇丰,较大方的哥哥会有一定的奖赏,一般将断须残尾的“施舍”给我,也算是给我这小工的酬劳,即便得到此等劣品也满心欢喜,如获至宝一跳三蹦去了。 年龄稍大可以独立捕捉了,晚间遍寻市区街头巷尾,老旧院墙缝隙多有蟋蟀出没,循其叫声确定巢穴,然后用草棒戳或者用嘴吹气,最有効的是解了裤带,用小便灌注逼其出窝,所以往往晚上出发前,努力喝好多水憋住以备“水淹三军”。当然捕捉优良品种还是在山野或僻静处,清晨也是捕捉的良机,盼到天刚亮便登临相邻的京山,或者爬上青岛大炮山,悄悄进入俾斯麦的军营遗址,总是有一些收获的;最得意的是翻过高高的长城的校园墙,潜入隔街的山东海洋学院内,由于彼时“文革”浩劫方兴未艾,海洋大学便“应运”杂草丛生了,偌大校园一片荒芜死寂,没有晨读书声的干扰,自然是蟋蟀的自由世界了。即便朝阳爬上房顶,那蟋蟀也目空一切放肆鸣叫,全然不理此地象牙塔乃儒雅神圣之地,这著名学府俨然成了顽童和秋虫的乐园。 记忆最深的是,校园东北角有一处红瓦黄墙的欧式小楼,确切讲是南欧西班牙建筑风格,也是著名诗人斗士闻一多,上世纪三十年代在的青岛故居,校内员工称其为“一多楼”。因我的老父亲喜欢闻一多先生的《红烛》,曾经教我诵读过《红烛》中“只去耕耘,莫问收获”的诗句,但我年幼似懂非懂,不理解其中深刻含义,真可惜辜负了一多先生的良苦用心;当然唐诗宋词也不喜欢,只记住几句老父用毛笔写在自制扇面上的几句,譬如:“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等几句罢了;可唯独对藏在床底下的《水浒传》产生了浓厚兴趣,虽然书是竖版排列且为繁体字,当时我简体还没识得一箩筐,居然对这线装的“古董”书籍着了迷,绝不管它是否所谓“禁书”,点灯熬油苦读爱不释手,硬生生把水浒108将的名字连绰号倒背如流。可笑的是当年不会查字典,索性臆想私自“创造”了不认识的文字的发音,误读竟然习惯成[[自然]],有些字的错误的发音延续至今不能自省。那时最痴迷于书中大战五十回合的章节,极其崇拜搏击厮杀的江湖豪杰,因此也就更喜欢蟋蟀搏斗了,总认为彪悍的蟋蟀很有水浒“五虎将”的英雄气概,并给我的蟋蟀爱将冠以:大刀关胜,豹子头林冲,双鞭呼延灼等梁山好汉名号,洋洋得意炫耀于邻里小伙伴,终日沉浸在刀枪剑戟之中。 有一年秋,在“一多楼”前庭台阶旮旯,翻弄一本废弃发了霉的杂志,竟捉到一只雄壮的红头蟋蟀,因其两须细长如鞭便命名为“双鞭呼延灼”,这厮果然不负我望,屡战屡胜竟然称雄四邻八舍。我突发奇想:这蟋蟀如此勇猛好战,是否也吸收了诗人豪放的气质和才华。自此每年必光顾此楼周边搜寻,虽然再也没有收获称王称霸的秋虫,却对诗人那两层小楼有了感情,十分欣赏西班牙的典雅奇特的建筑风格,由此联想起壮观刺激的南欧西班牙斗牛场,更梦想能得到一只如斗牛勇猛的蟋蟀。 历经多个蟋蟀之秋,对它的历史文化有了些许[[认识]],其实斗蟋蟀是中国民间古老传统,据悉始于唐盛于明清和民国,不但市井百姓酷爱,士大夫阶层也乐此不疲,甚至用于博彩的赌注惊人。据传明宣德皇帝也痴迷蟋蟀,把这个小小秋虫推上大雅之堂,公子王孙不惜斗金求之,一时间风靡大江南北,北京人管他叫“蛐蛐”,江南上海谓之“促织”,据沪语谐音即称“赚绩”,足见精明的上海人发达的商业头脑,蟋蟀也被盖上经济印记。历史沿袭至今,北京和上海仍是蟋蟀博彩的聚集地。斗蟋蟀场面虽不如西班牙斗牛来的壮烈和大气,但国人狂热度是西方人不可想象的,近年由于网络直播全国大赛,那方寸之间厮杀搏斗更显惊心动魄,南北各地喜好者众,蟋蟀博弈便经久不衰。 有趣的的现象是,真正赌徒一般不会亲自捕捉的,而专业捉者也不是为博弈,于是发展成蟋蟀行当一条龙服务链条,吸引盛产此尤物的山东,湖北,湖南等地专业捕捉者众多,山东宁津是著名的蟋蟀之乡四海闻名,长途贩运者络绎不绝,带动了捕捉,饲养和器具等相关专业市场发达兴旺,“蛐蛐”多销往京城和沪上,所以近年北京和上海在全国大赛中战绩几乎是平分秋色。 初中时,蟋蟀扑捉功夫日渐成熟,首先是改了进捕捉方式,并弃用易损的纸质蟋蟀包,专门采用半米长的空心竹,每十五厘米锯开一道缝隙,用马口铁片阻隔,弥补了纸质包的诸多缺陷;捕捉地也逐步拓展到远郊深山。蟋蟀是杂食无脊椎动物,书本上说以植物根茎为主食,其实粮食和昆虫甚至肉骨皆食,谓之无脊椎杂食动物较为准确,当年青岛小西湖斜对面半坡上的“万国公墓”,已被红卫兵“破四旧”推到墓碑,发掘的尸骨狼藉山野,传说骷髅中蟋蟀多猛将,竟然大胆妄为满墓地翻寻,也不知惊动了多少异国亡灵,现在想来真真罪过也。 蟋蟀品种名目繁多,记得有:红头紫、青麻头、白牙青、铁沙紫、青金翅、黑头青衣以及黑紫独尾等等。现场待捕捉时单凭叫声,便能辨别出个头大小以及威猛程度。评判良种的前提必须是“全须全尾”,个头和体态也评判标准之一,饲料首选黄豆次之是大米,真的玩家俘获后静养一段[[时间]]不急于搏斗,待到中秋节前后则是最佳的“战时”;据说清朝引斗蟋蟀的草也很讲究,用羊羔绒毛或老鼠胡须制成,城市难得羊便捉了老鼠获得胡须,精心捆在竹签上令邻里同行羡慕;上等蟋蟀饲养罐也采用了陶泥缸,俨然成了高级玩家很是[[自豪]]。全盛时期居室窗台、门旁和走廊堆满瓦罐、泥杯和搪瓷茶缸,藏“蛐蛐”的器皿林林总总五花八样,夜间众蟋蟀高低音大鼓噪,搞得楼上楼下邻居不得安宁。 后得益于资深玩家的指导,学会了调养技能和催战手段,饮食荤素搭配且不说,还必须培养其好战性。为激发两尾雄性为红颜一搏的豪气,大战前夜必须奉上三条尾的雌蟋蟀同窝,次日战将必斗志昂扬,实战证明是有道理的,上海人依据雌性“三尾子”的谐音,戏称其为“三妹子”,很有些人性化也很有情趣。 由于斗蟋蟀有着悠久的历史传承,因此逐渐形成中国独特的蟋蟀文化、捕捉、饲养和搏斗三部曲中,斗蟋蟀是目的并且也最精彩,学生年代的捕斗属市井级别,但也吸引众人引颈围观望,如果早年有电视直播,估计可以造就万人空巷的效果。我时常想,西方人所谓斗牛其实是人与牛斗,其实是很残酷缺乏所谓人性的,还是儒雅的中国人较为理智,人不过充当“草师”并不直接参战。可见天下物种为了利益和情,皆有嗜血的恶劣德行。若干年后,在沪上目睹了一场正规大战,方知蟋蟀王国之争是多么血腥残酷。 本世纪初我在沪上工作,有公司员工家乡是鲁西南的,恳请我帮他为本家亲戚寻找蟋蟀买家,恰巧我住的里弄里有位邻居是蟋蟀迷,且精通此生意对此也很感兴趣。是年白露前几天员工的兄弟千里迢迢贩运来几百只蟋蟀,邻家看来很内行一眼便知是山东宁津货色。忙活了半天精心选择了六尾,愿意出300元/只的价位,这边山东兄弟讲了一大堆行话,并且强调这批货只有这几只是顶尖品种,要求400元/只,几经讨价还价,最终谈妥350元/只,我观察上海的邻人十分精明,好在一次性成交皆大欢喜。仲秋前上海此邻居提着一瓶老酒来谢我,操着上海方言说“赚绩”买卖真赚了,仅仅卖了一只大价钱的就回了本,而且买家也十分满意,又说明日是斗蟋蟀的日子,他卖出的那只蟋蟀明日出场且是重头戏,神秘地说买家主人下了大赌注,若赢得胜利还会再得一份酬金,一副得意的神情,然后诚恳邀请我次日去观战。 第二天恰好星期日难得闲暇,便随他去了石库门的一户大宅,入得门来,但见庭院深深,奇石盆景花坛鱼池雅趣横生,葡萄架下摆一花梨木的茶几,硕大的圆形矮边的紫砂“斗盆”置于中间,一侧石桌上则是几只古香古色的蟋蟀盆罐,散落的藤椅上坐了五六位男子叼着烟卷品茶闲谈。一番寒暄后落座,不知为什么我似乎嗅到几丝“土豪”气息。稍后一位白衣白裤白皮鞋的中年男子,推门而入众人慌忙起身迎接,来人白净的脸上露出几分得意,然后诸位用上海话攀谈起来,我大概知道谈得是“赚绩”内容。随后邻人悄悄跟我说,白衣人是上海蟋蟀界大名鼎鼎的裁判,并且示意另一位秃顶瘦小上海人是今日对垒的一方,也就是他卖了大价钱蟋蟀的买方。第一场正式比赛就有他买家的“爱将”参战。其间,又给我介绍了另一方博弈的主人,湖北籍客居上海的张老板,此人高个子大腹便便,另外还指给我看坐在石桌两边的是两位,说是双方督战的“草师”。 比赛采用“三局二胜制”,参战甲方是湖北人,蟋蟀战将名曰“黑头青衣”上好品种产自江汉之野;乙方则是上海那瘦小人士,蟋蟀便是山东宁津名将“红头紫”。双方“草师”持精制羊绒的“牛筋草”上场就位,大战在白衣裁判的一声令下开始,首先放入斗盆左侧的是甲方湖北人麾下的“黑头青衣”,一落地便展翅高叫两声,随后微微低俯发亮的黑头,两条细长飘逸的眉须贴着地面来回探寻,我知这是良种蟋蟀主动求战的姿态;此后第二只乙方上海人的产自宁津“红头紫”下场在斗盆右侧,身材雄壮威猛犹如山东大汉,一入场亦是厉声高叫,粗长后腿鼎立身体前后颤悠,一副舍我其谁的傲慢姿态。两蟋蟀形体各有特色,重量均在7厘以上属于重量级选手。待双方“草师”各自用精致的“牛筋草”调理一分钟后,裁判将中间隔离水晶玻璃闸门缓缓提起,两将狭路相逢杀气腾腾冲向对方,但见乙方鲁将“红头紫”一马当先,“龇牙咧嘴率先挑战;那边甲方江汉“黑头青衣”毫不示弱迎头而上,双方急切亮出獠牙对口较量,你来我往良久不分胜负;僵持间山东“红头紫”觅得机会,锋利牙尖猛刺对方软颚部位,打了“黑头青衣”一个措手不及;疼痛难忍掉头回避,似有休战念头,急得甲方“草师”赶忙用“牛筋草”隔离安抚,好在此蟋蟀不愧“楚地良将”,稍歇不足三秒便恢复元气,鼓翅鸣叫立马复仇而来;双方又是一场恶战,这齐鲁“红头紫”求胜心切正面莽撞前冲后突,冷不防被那机警的“湖北佬”转身飞起一脚,势大力猛一蹄子踹向罐壁,可怜这“山东大汉”应声倒地失去知觉,且三秒内未能起身鸣叫,裁判下闸隔离休整,可惜一分钟内仍不开牙也不鸣叫,任“草师”百般拨弄也无济于事,裁判根据规则宣布:第一局甲方湖北胜。 这时,乙方上海人似乎有点沉不住气,眼睛露出赌徒特有的神态,瘦窄的面庞汗水沁满,回头直视我的邻居表情似有埋怨,我的朋友倒是显得比较沉着冷静豁达,悄悄安慰他,好像是说这一局不过遭了暗算,且看下一局吧! 稍休片刻,在乙方“草师”的精湛手法地调理下,“红头紫”不服众望苏醒过来,一阵抖擞便鼓翅亮齿鸣叫,按比赛规则可继续争斗。于是第二局大战硝烟再起,可能是吸取上一回合的遭遇暗箭的教训,山东将不再一味莽撞,勇猛之余也不忘防御;混战中又见湖北将大腿弹起故技重施,飞起一腿却被有准备“红头紫”机敏躲开;这下惹得这“山东好汉”怒火中烧,发起一轮轮剧烈反扑,但是由于双方实力不分伯仲,依然是以牙还牙斗得难分难解;突然间这“山东将”灵机一动,转身轻撩大腿回馈“湖北将”一脚,气力虽足但未中要害,对方只是被踢得翻了一个跟头;“黑头青衣”遭此一击也勃然大怒,继而发起凌厉反攻,但由于刚遭了蹄子的暗算,也不敢贸然全力进攻,加上个头稍逊渐渐似是体力不支;“红头紫”见到对方稍有懈怠,乘势鼓翅大吼一声,湖北“黑头青衣”一愣便走了神,被对方抓住绝妙机会,巨齿狠狠戳向牙龈,四牙相对纠缠在一起如胶似漆,只见这“红头紫”轻舒腰身扭动脖颈,竭尽平生之功用力望上猛挑,这一招非同小可,可怜怜那“黑头青衣”腾空被甩出盆外,斜躺场外浑身凄惨抽搐,任凭“草师”安抚挑逗,虽然勉强站起,但双齿半开久久不能合拢。裁判裁定第二局乙方山东虫胜。此时双方打成平手。 稍事休息,双雄决胜局开战,现场气氛紧张起来,观者大多屏住呼吸,经过两局鏖战不分胜负,蟋蟀各自都有了一些疲态,也许是湖北战将两牙尚未痊愈,对咬几口便又转身撩蹄子,不肯轻易正面交牙恶拼,左闪右躲就是不愿上口;这激怒了暴躁的“山东骁将”,左截右拦步步紧逼,发起一轮轮疯狂嘶咬;“黑头青衣”真不愧对江汉骁将“九头鸟”岂肯服输,经过短暂周旋獠牙恢复如初,突然咧开大牙猛然反扑;双方激战已趋白热化,红头、黑头双双怒火冲冠,缠斗又战十余回合仍不分上下;只见那“湖北黑郎”心生一计,后退两步脚蹬盆壁借力顶撞,并死死卡住对手双齿不肯松开,硬生生将那“山东汉子”一路顶到对面盆沿;这“红头紫”怎甘示弱,一阵发力又把“黑头青衣”撞了回去;估计两对锋锐牙尖已刺入双方牙龈,任抱团翻滚多周依旧连体纠缠,一会而你仰面朝天,一会儿我半身扭曲,一[[时间]]战得天昏地暗,惨烈程度令观者目瞪口呆掩面唏嘘。 又经过多个回合天翻地覆地折腾,显然山东将体力更胜一筹,居然又一次将湖北蟋蟀顶到角落,眼见得走投无路,“黑头青衣”拼命绝地抗击,双雄皆使出绝命之口,刹那间四齿骤然分开,“红头紫”乘势咬住敌方大腿,“黑头青衣”则匍匐在地啃咬对方小腿,一阵眼花缭乱的肉搏,再看那“黑头”已是面目全非已是血肉模糊,左面大牙脱落尚有一丝皮筋相连,右边大腿已经不知了去向;这边“红头紫”须尾尽残四只前腿少了一双,紫色战袍撕扯掉了半边,仍然鼓起残翅嘶鸣,[[继续]]用利齿疯狂攻击,[[可怜]]那“黑头青衣”奄奄一息魂魄不知何处去了,山东胜战将还不肯放弃,把那粗壮后腿踩跺在败将血腥躯体上,以胜利者姿态,嘟嘟!嘟嘟!仰头高昂鸣叫,其声嘶哑悲壮!裁判郑正宣布乙方上海胜。 目睹一场空前的[[蟋蟀]]大战,观战者的心情复杂表情诡异,谁知几家欢乐几家愁。可以肯定的是乙方上海人士将名利双收,我的邻居激动地和胜利紧紧相拥,享受人间豪赌的快感。胜者欢喜若狂,管它蟋蟀伤残死活!胜利者一定会赢得丰厚的赌金,也不知蟋蟀本是不是也贪恋“财绩“,估计大豆和牛骨一定会有得犒赏,却也不晓得胜者“红头紫”是否快活?<ref>[http:///http://www.360doc.com/userhome/963138 个人图书馆网]</ref> ==作者简介== 潘耀宗,[[山东]]青岛人,大学学历,曾为下乡“知青”、乡村中学教师 ==参考资料== {{Reflist}} [[Category:820 中国文學總論]] [[Category:825 中國散文論;語體文論;新文學論]]
此頁面使用了以下模板:
Template:Main other
(
檢視原始碼
)
Template:Reflist
(
檢視原始碼
)
模块:Check for unknown parameters
(
檢視原始碼
)
返回「
蟋蟀之趣(潘耀宗)
」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