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覽
近期變更
隨機頁面
新手上路
新頁面
優質條目評選
繁體
不转换
简体
繁體
3.128.206.66
登入
工具
閱讀
檢視原始碼
特殊頁面
頁面資訊
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檢視 蜈蚣藻 的原始碼
←
蜈蚣藻
前往:
導覽
、
搜尋
由於下列原因,您沒有權限進行 編輯此頁面 的動作:
您請求的操作只有這個群組的使用者能使用:
用戶
您可以檢視並複製此頁面的原始碼。
[[File:蜈蚣藻001.jpg|thumb|right| [http://img4.imgtn.bdimg.com/it/u=2338948397 原图链接] [http://blog.sina.com.cn/s/blog_643d44120100rgtn.html 图片来自新浪网] ]] '''蜈蚣藻'''中药名。为隐丝藻科植物蜈蚣藻Grateloupiafilicina(Wulf.)C.Ag.及舌状蜈蚣藻Grateloupialivida(Harv.)Yamada的藻体。植物蜈蚣藻,我国沿海均有分布;植物舌状蜈蚣藻,分布于我国[[辽宁]]、山东、[[浙江]]沿海,但以[[广东]]沿海为多。具有清热解毒,驱虫之功效。主治喉炎,肠炎,蛔虫病。 * 中文学名: 蜈蚣藻 * 别 称: 海赤菜(福建),冬家烂、膏菜(广东) * 界: 植物界 * 界: 植物界 * 纲: 红藻纲 * 目: 隐丝藻目 * 科: 隐丝藻科 * 属: 蜈蚣藻属 * 种: 蜈蚣藻、舌状蜈蚣藻 * 采收时间: 秋、冬季 * 用 量; 内服:煎汤,15-30g;或研末<ref>[http://ypk.39.net/c900966/ 蜈蚣藻的功效与作用] </ref> ==形态特征== 1、蜈蚣藻,藻体红紫色,胶质粘滑,丛生,高7-20(-30)厘米,主干单一至顶,亚圆柱形略扁,宽2-5(-8)厘米,不规则地羽状分枝1-3次,互生、对生或偏生。内皮层有众多星状细胞,髓部由纵列藻丝交织,成长的藻体有时部分或全部中空。藻体因生境不同外形变化甚大。根据其变异可分为四个型:标准型、长枝型、中空型及节荚型。成熟的囊果,突出于体表呈颗粒状。固着器小盘状。 2、舌状蜈蚣藻,别名红带(浙江),海菜、面菜、佛祖菜(广东)。藻体红紫色,质柔软或稍硬,丛生,高15-30厘米,宽约1厘米,扁平,带片状,单一或叉状分枝1-2次,末端尖细,基部渐成细柄,有时在短柄两侧或表面生出副枝。囊果球形,突出于体表。 ==生长环境== 1、蜈蚣藻,生于外海及浪较大的中潮带岩石上或石沼中。 2、舌状蜈蚣藻,生于大干潮线附近的岩礁上或低潮带石上和石沼中。 ==入药部位== 藻体。<ref>[https://wenku.baidu.com/view/877f75e1fbd6195f312b3169a45177232e60e4d7.html 蜈蚣藻的药用价值] </ref> ==性味== 味咸,性寒。 ==功效== 清热解毒,驱虫。 ==主治== 喉炎,肠炎,蛔虫病。 ==相关配伍== 1、治风热喉炎,肠炎,蜈蚣藻15g,黄芩、白头翁、大青叶各9g。煎服。(《中国药用孢子植物》) 2、治蛔虫病,蜈蚣藻30g,煎服;或晒干研末,每次6-9g,吞服。(《中国药用孢子植物》)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15-30g;或研末。 ==药理作用== 蜈蚣藻的多糖提取物具有抑制反转录酶的活性。 ==炮制== 采集加工:秋、冬季采收,洗净,晒干。 ==鉴别== 药材性状:1、蜈蚣藻,藻体紫红色,丛生,长10-20厘米,膜质。主枝扁平。具羽状分枝1-3次,对生或互生。体表有时可见颗粒状囊果。气微腥,味微咸。 2、舌状蜈蚣藻,藻体呈片状,长15-30厘米,宽约1厘米,单条或1-2次分叉,有时掌状,或有羽状分枝。 ==相关论述== 《中国药用海洋生物》:“清热解毒,驱虫。用于风热喉炎、肠炎和蛔虫病。” ==参考文献== {{Reflist}} [[Category:379 菌藻植物門]]
此頁面使用了以下模板:
Template:Main other
(
檢視原始碼
)
Template:Reflist
(
檢視原始碼
)
模块:Check for unknown parameters
(
檢視原始碼
)
返回「
蜈蚣藻
」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