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覽
近期變更
隨機頁面
新手上路
新頁面
優質條目評選
繁體
不转换
简体
繁體
3.139.82.229
登入
工具
閱讀
檢視原始碼
特殊頁面
頁面資訊
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檢視 虎伯寮自然保护区 的原始碼
←
虎伯寮自然保护区
前往:
導覽
、
搜尋
由於下列原因,您沒有權限進行 編輯此頁面 的動作:
您請求的操作只有這個群組的使用者能使用:
用戶
您可以檢視並複製此頁面的原始碼。
[[File:虎伯寮自然保护区.jpeg|有框|右|<big>自然保护区</big>[http://p1-q.mafengwo.net/s9/M00/EB/AF/wKgBs1ddb9iAJLiiABNGZZbdmUI62.jpeg?imageMogr2%2Fthumbnail%2F%21690x370r%2Fgravity%2FCenter%2Fcrop%2F%21690x370%2Fquality%2F100 原图链接][http://www.mafengwo.cn/poi/6328477.html 来自 马蜂窝 的图片]]] '''虎伯寮自然保护区'''地处于[[福建省]]东南部,博平岭山脉的东南坡,九龙江西溪上游,[[漳州市]]南靖县境内南部(原虎伯寮自然保护区)和北部(原乐土自然保护区),东与漳州市、西与永定县、南与平和县接壤,北与漳平市毗邻。地理坐标为:东经117°12′42″~117°22′45″,北纬24°30′05″~24°56′20″,保护区由虎伯寮、乐土、鹅仙洞、紫荆山四个保护片组成,范围涉及南靖县4个镇,13个行政村的[[土地]]。总面积3 001.0h㎡,属南亚热带雨林森林生态系统类型自然保护区<ref>[http://blog.sina.com.cn/s/blog_486f901601000aus.html 【虎伯寮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新浪博客,2006-02-04 </ref>。 ==历史沿革== 福建虎伯寮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于2001年6月经[[国务院]]批准成立,2003年2月经中共福建省委机构编制委员会确定保护区机构规格为副处级,保护区行政上隶属于南靖县人民政府,业务上受省林业厅指导。截至2012年,实际在编人员21名。 ==地理环境== ===地质地貌=== 保护区境内受燕山晚期新华夏系构造的影响,形成以北、北东向压性及压扭性断裂皱褶带,东部受福安上坪褶断带所控制,东北部受漳平梅林断裂带所制约,构成复杂的地貌轮廓。地势由西北向东南呈明显倾斜,海拔最高处达874.5m,最低处仅137m,相对高差达737.5m,高差较悬殊,地形变化复杂。根据[[地貌]]成因类型和形态特征,地貌依次可划分为中低山、[[丘陵]]、台地和河谷平原等四个类型。 成土母岩按岩性分,有酸性岩、中性岩、砂质岩、泥质岩、基性岩、[[石灰岩]]<ref>[https://www.sohu.com/a/416737792_100225257 你想不到的石灰岩的用途],搜狐,2020-09-06 </ref>、变质岩等。酸性岩分布面积最大,以花岗岩、黑云母花岗岩为主。土壤以红壤为主,部分砖红壤性红壤。土壤土体结构为ABC型,土层深厚,有机质含量较高为2.5%~2.8%,[[土壤]]呈酸性,pH值4.3~4.8,盐基不饱和,缺P、K元素,但枯枝落叶层厚,弥补了此项不足。 ===气候=== 该区属于南亚热带海洋性季风气候区,[[气候]]温暖湿润,光、热、水条件优越。根据南靖县气象资料记录,年平均气温21.1℃,≥10℃的年积温5323.1~7512.7℃,持续天数273~341d;年均日照时数1973.9h,日照百分率44.7%,年平均太阳辐射量502385.4j/c㎡。年均无霜期322.4d。年均[[降雨量]]为1587.5mm~1879.6mm,年平均相对湿度79~87%。 ===水文=== 自然保护区属于九龙江流域,区内水系发达,溪流较多,一般呈树枝状分布。主要[[河流]]有船场溪、龙山溪、永丰溪。各溪流上游地区大多处于深山峡谷之中,森林茂密,湿度较高。 ==自然资源== ===植物=== 保护区主要植被类型有6个,群系25个,群丛34个;维管束植物1759种,其中[[蕨类植物]]170种,裸子植物12种,被子植物1577种,包括双子叶植物1261种,单子叶植物316种。兰花资源丰富,有建兰、寒兰、春兰、墨兰等47种,许多兰花种类和变种、变型已被引种到世界各地。区内还有药用植物如虎伯寮金线莲、铁皮石斛、葛根等680种。 东亚和北美洲间断分布的栲属植物,在保护区南[[亚热带]]雨林组成中占有重要地位,其中高大乔木如红栲、乌来栲是本保护区南亚热带雨林的建群种,闽粤栲、罗浮栲、甜槠、米槠则成为次生南亚热带雨林的建群种。 ===动物=== 保护区的动物资源具有典型的亚热带特性。在陆生[[脊椎动物]]地理分区中,东洋界210种,古北界29种,广布种58种。典型的亚热带动物种类,尤其是树栖和林栖动物种类丰富。保护区内的野生动物达725种。其中兽类55种,鸟类155种,爬行动物67种,两栖动物25种,鱼类61种,昆虫(含蛛形纲)362种。 ===真菌=== 大型真菌种类达3纲16目43科187种,其中食用真菌所占比例较大,天然分布着淡黄长裙竹荪、[[灵芝]]等;土壤微生物9目15科28属54种。 ==保护对象== ===植物=== 珍稀植物130种,其中国家一级保护植物有南方红豆杉、伯乐树、银杏3种,国家二级保护植物有福建柏、刺桫椤、粗齿桫椤、福建桫椤、针毛桫椤、黑桫椤、金毛狗、鹅掌楸、凹叶厚朴、[[香樟]]、天竺桂、闽楠、格木、野大豆、花榈木、[[红豆树]]、半枫荷、香果树等18种,福建省级保护植物有穗花杉、华南桂、黄樟、沉水樟、厚壳桂、密花豆藤等34种,地方保护植物75种。 ===动物=== 珍稀动物有264种,其中国家一级保护动物有华南虎、云豹、黑麂、黄腹角雉、鼋、蟒6种,国家二级保护动物有黑熊、大灵猫、小灵猫、[[穿山甲]]、水獭、水鹿、鬣羚、斑羚、黄嘴白鹭、鸳鸯、雀鹰、[[赤腹鹰]]、松雀鹰、林雕、鸢、蛇雕、游隼、小隼、白鹇、花田鸡、褐翅鸦鹃、小鸦鹃、草鸮、短耳鸮、长耳鸮、领鸺鹠、斑头鸺鹠、褐林鸮、三线闭壳龟、大鲵、虎纹蛙31种;福建省重点保护动物有毛冠鹿等31种;福建省一般保护动物有196种。陆生脊椎动物属于中国的特有种有9种;属于双边国际性协定保护候鸟46种,其中中与日两国政府协定保护候鸟38种,中与澳两国政府协定保护候鸟8种。 ==规划保护== 根据国发办通知,明确规定福建虎伯寮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林业用地)[[面积]]为2650h㎡,其土地总面积(包括村庄、农地等非林地)为3001.0h㎡,其中虎伯寮片2053.1h㎡,乐土片27.2h㎡,紫荆山片446.3h㎡,鹅仙洞片474.4h㎡。 依照编制的《福建虎伯寮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一期工程建设可行性研究报告》,将保护区分为3个区,即核心区、缓冲区、实验区。核心区面积1 410.6h㎡,占保护区总面积的47.0%。其中,虎伯寮片983.6h㎡,乐土片22.5h㎡,紫荆山片196.2h㎡,鹅仙洞片208.3h㎡;缓冲区面积819.2h㎡,占保护区总面积的27.3%。其中,虎伯寮片534.8h㎡,乐土片4.7h㎡,紫荆山片182.6h㎡,鹅仙洞片97.1h㎡;实验区面积771.2h㎡,占保护区总面积的25.7%。其中虎伯寮534.7h㎡;紫荆山67.5h㎡,鹅仙洞169.0h㎡。在核心区只允许进行适当的定位监测与[[科学]]考察,缓冲区内可以安排科学研究、实验观察、监测[[项目]]、必要的野外巡护与保护设施。 根据国家林业局批准的福建虎伯寮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保护区积极实施管理局(局址地处南靖县山城镇六安村,交通方便)及虎伯寮、乐土、鹅仙洞、紫荆山4个保护管理所和北坑、象溪(即虎伯寮)、鹅仙洞和紫荆山等检查哨卡的建设,进一步完善管护设施和防火林带,建设防火队伍,构成较为完善的防护体系,实施生物多样性保护[[工程]]等建设项目。 保护区的科研监测以“福建虎伯寮南亚热带雨林森林生态系统定位研究”为重点,依托定位监测站的建设,重点进行森林生态系统的研究,并结合保护区保护与管理的中心工作,开展生物多样性保护研究与监测,保护区社区可持续发展模式研究等。努力把保护区建设成为南亚热带雨林生态系统、生物多样性、自然保护区可持续发展等研究、监测的基地;补充进行我国东南沿海地区南[[亚热带]]雨林生态系统定位研究,进一步完善我国森林生态系统定位研究系统。生物多样性保护工程的实施,使区内物种得以保护而且种群数量上有所突破。监测站、开放性科研中心的建设,对外合作交流不断增加,科研内容系统深入,科技投入的增加,都将使保护区科研取得较大突破。实用[[生产技术]]、管理技术的研究将大大提高保护区现代化管理水平,将使虎伯寮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成为具有国家级水平的科研基地、科教基地。 ==视频== ===<center> 虎伯寮自然保护区 相关视频</center>=== <center>中国自然保护区60周年宣传片</center> <center>{{#iDisplay:l03127og0m8|560|390|qq}}</center> <center>国家林业局鸟类宣传片《飞鸟中国》</center> <center>{{#iDisplay:f0366ak6gcm|560|390|qq}}</center> ==参考文献== [[Category:990 遊藝及休閒活動總論]]
返回「
虎伯寮自然保护区
」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