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覽
近期變更
隨機頁面
新手上路
新頁面
優質條目評選
繁體
不转换
简体
繁體
3.138.137.16
登入
工具
閱讀
檢視原始碼
特殊頁面
頁面資訊
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檢視 虎井嶼 的原始碼
←
虎井嶼
前往:
導覽
、
搜尋
由於下列原因,您沒有權限進行 編輯此頁面 的動作:
您請求的操作只有這個群組的使用者能使用:
用戶
您可以檢視並複製此頁面的原始碼。
{| class="wikitable" style="float:right; margin: -10px 10px 0 10px; text-align:left" |<center>'''虎井嶼'''<br><img src="https://www.taiwan.net.tw/att/1/big_scenic_spots/pic_668_1.jpg" width="250"></center><small>[https://www.taiwan.net.tw/m1.aspx?sNo=0001125&id=668 圖片來自交通部觀光局]</small> |} '''虎井嶼'''是[[澎湖群島]]島嶼之一,是澎湖群島的第七大島,舊稱為'''船篷嶼'''、'''檯嶼'''<ref>安倍明義,《台灣地名研究》,1987年,台北,武陵出版社。</ref>。由於崖下海域澄澈秀麗,昔有「虎井澄淵」美景之名。虎井最為人稱道的當屬沉城之謎,相傳十七世紀荷蘭人曾於島上建有城堡,後於戰火中沉沒海底,近來雖屢有學者前往探勘,但迄未有重大發現,「虎井沉城」依然是三百年來的不解謎團。<ref>[https://www.taiwan.net.tw/m1.aspx?sNo=0001125&id=668 虎井嶼],交通部觀光局</ref>虎井嶼位於[[東經]]119度31分14秒,[[北緯]]23度29分32秒。 ==由來== 馬公市虎井里(島)原名叫做『好井』(閩南話虎與好諧音),那口井的位置在虎井島東端,在清朝雍正年間,「媽宮」(即今馬公市區)曾有部分先民,遷居到虎井島落戶,以捕魚為業,才發現島上那口井,井泉可以飲用因而得名。叫做『好井』。 後來所以改名為『虎井』,相傳是有一次島上一位家庭主婦帶著小孩去汲水,但不幸,那只有幾歲大的孩子因為不慎摔落井中喪命,島上先民因而改口叫它『虎井』,以示那口井是會吃人的『虎』之意,目的是要提醒大家去汲水時必須防範摔落井中。<ref>[http://www.phsea.com.tw/travel/index.php/Spots:虎井嶼 虎井嶼],沿著菊島旅行-澎湖資訊網</ref> ==地理環境== 虎井嶼是澎湖第七大島,面積2.133平方公里。北邊與桶盤嶼隔約1海浬,距馬公港約7海浬;東北與澎湖本島之澎南地區相隔,其中最近的地點為井仔垵的東鼻頭,相距約3.14海裡;西南邊則隔著八罩水道,與八罩島(望安島)相望。虎井嶼東西兩邊岬角及延伸之礁脈與斷層漩渦,是自古以來有名的風險之地,船隻遭難者多。 - 虎井嶼屬「陸連島」地形,島形狹長,東西長約4公里,南北寬約1公里,最高點61公尺。全島由東、西兩大玄武岩方山組成,當地人稱「東山」、「西山」;二山之間由珊瑚碎屑堆積而成的地狹,寬約100公尺,村落即建於其上。島嶼的海崖,排列有柱狀節理的玄武岩,氣勢雄偉壯麗。尤其退潮之際,俯瞰海景,水淺靜澈,是以前澎湖舊八景之一的「虎井澄淵」,此也就是「虎井沈城」傳說。清朝光緒19年(1893年)林豪編著的《澎湖廳志》對於「虎井沉城」有過記載。 ==人口與行政區劃== 根據[[澎湖縣]]政府所提供的2008年7月份戶數與人口數統計表,可以得知目前虎井的戶數為233戶,人口數為664人。虎井是澎湖縣馬公市兩個離島行政里中的其中一個(另外一個為桶盤里)。目前島上設有[[海水淡化廠]]、電信局、衛生室,教學單位設有中正國中虎井分部和虎井國小。 ==景點== ===觀音公園=== 觀音公園的觀音像是旅居香港的鄉人陳英杰先生于民國83年(1994) , 聘請山東業州雕刻廠的雕刻師所雕刻的四米高漢白玉觀音巨像,並遠自泰山運來石材及曲阜的琉璃瓦,捐贈給他睽違一、二十年的故鄉。經多方商討後,眾人最後在大音宮(今觀音廟)的觀音佛像前擲 ,選定西山頂做為興建慈恩亭及觀音神像的安置地。,但因觀音像無法直接由船運回,於是觀音像被分成三等份運回虎井。在將觀音像黏合回去時,不知道負責的師傅是故意的亦或其他原因,觀音像就留下了兩條明顯的接痕,天氣良好時從這裡可以遠眺臨近島嶼。 ===南進指揮所=== 虎井嶼由於戰略地點重要,遍佈[[二次大戰]]時日軍所遺留的軍事設施,處處可見歷史在虎井留下的刻痕。現存在虎井的[[南進指揮所]],相傳是[[日本]]將領[[山本五十六]]作為日軍侵略[[珍珠港]]的基地,攻擊珍珠港的攻擊代號「虎、虎、虎」傳說就是從虎井中的「虎」字而來。但考究史實,此說法難以成立。 {{clear}} 哨所配置情形,內僅由蓄水池、大型寢室、軍械室、幹部寢室以及通往瞭望台上方的通道口,還缺乏廚房等必要設施,應該僅是一個獨立班哨的配置大小,其生活上恐要補給還要靠連、營單位提供尚能維持,且在國軍尚未撤離之前,該處也可以看到國軍經營建設的方式,是有別於[[台灣日治時期|日治時期]]目前還保留在澎湖各處獨立哨所情形。 ==虎井沉城== 虎井,17世紀的外國地圖稱呼她為Groote Taeffel ,圖名:<Kaart van het Eyland Formosa en de Eylanden van Piscadore>(福爾摩沙島與澎湖群島圖),此圖繪製於1642-1653年,已有虎井嶼的記錄。《熱蘭遮城日記》對虎井的記載也是屢見不鮮,例如1631年3月6日「……於是Beverwijck號遂於今夜跟我們揮別出航,我們也隨即揚帆啟航。7日夜裡來到澎湖,停泊在那個大桌島(Groote Taeffel)下面。」1683年施琅率軍攻打澎湖,在其<請決計進勦疏>中也提及「……至初五日未時到澎湖貓嶼;時各船未便輕進;灣泊花嶼.初六日黎明,率各船由虎井過獅嶼頭,瞭見劉國軒賊艘盡泊於媽宮…。」虎井於清初已有翁姓、陳姓牧羊開墾,在此落地生根。然而最令虎井聲名大噪者非「虎井沉城」莫屬。 然而,此地海潮凶險莫測,「虎井沉城」難以讓一般人靠近一探究竟。「虎井沉城」的神秘面紗卻也吸引中外的目光,各種揣測多有。1982年臺灣潛水界名人謝新曦與蘇淵曾率領2組潛水隊,在聯合報系的贊助下入海探險,發現海底有南北向石牆﹐高出海底約3米。1996年,日本人得到臺政府的同意,邀請謝新曦再到虎井潛探石牆,又發現有東西向石牆,與南北向的石牆成直角,形成十字型城郭狀構造物﹐並在北端有直徑20米的圓形構造物。這些潛探成果多有披露,有的認為是澎湖玄武岩地質所形成的自然構造;大多數認為是人為的建築。遂有認為「虎井沉城」是隋代建築,有的認為是荷蘭人所築的紅毛城。各種臆測天馬行空出現。臺大黃士強教授則以為,澎湖萬年以來,地殼並無重大變動,唯一的變動是在冰河期之前,約距現在12,000年到80,000年間,海平面比現在低約106米。台灣海峽當時是陸棚,而澎湖海溝也許多撈獲古生物化石、石器等,近年來更有澎湖原人的考古新發現,此地曾是陸地早為學界所確認。黃教授也推斷虎井海底沉城﹐極可能在冰河時期建造於陸棚上。虎井沉城歷經近200年,仍然沒有一個確切的說法<ref>[https://penghu.info/OB3863F4C32975DDBED4 虎井沉城],澎湖知識服務平台</ref> ==參考資料== {{reflist}} [[Category:733 臺灣]]
此頁面使用了以下模板:
Template:Clear
(
檢視原始碼
)
Template:Main other
(
檢視原始碼
)
Template:Reflist
(
檢視原始碼
)
模块:Check for unknown parameters
(
檢視原始碼
)
返回「
虎井嶼
」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