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覽
近期變更
隨機頁面
新手上路
新頁面
優質條目評選
繁體
不转换
简体
繁體
3.139.108.99
登入
工具
閱讀
檢視原始碼
特殊頁面
頁面資訊
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檢視 蘇軾人生中的最後一首詩 的原始碼
←
蘇軾人生中的最後一首詩
前往:
導覽
、
搜尋
由於下列原因,您沒有權限進行 編輯此頁面 的動作:
您請求的操作只有這個群組的使用者能使用:
用戶
您可以檢視並複製此頁面的原始碼。
[[File:蘇軾人生中的最後一首詩.jpeg|thumb|right| [https://5b0988e595225.cdn.sohucs.com/images/20190902/8900b60a616248c3a839e32b925d8fd9.jpeg 原圖連結] [https://www.google.com/search?q=%E3%80%8A%E8%87%AA%E9%A1%8C%E9%87%91%E5%B1%B1%E7%95%AB%E5%83%8F%E3%80%8B&rlz=1C1AVFC_enTW864TW864&sxsrf=ALeKk01ouEqB8m9Hyhp2kdgGXvvUXrH5JA:1595260156228&source=lnms&tbm=isch&sa=X&ved=2ahUKEwjsqr6Xl9zqAhWRw4sBHUOeCrAQ_AUoAXoECAwQAw&biw=1216&bih=569#imgrc=Y67N4OuaqPPsJM 「圖片來源 」] ]] '''[[蘇軾]]人生中的最後一首詩''',寫下《自題金山畫像》此詩,時是公元1101年6月,兩個月後,蘇軾便與世長辭,這首詩可以看作是蘇軾的絕筆詩。<ref> [https://www.360kuai.com/914bd9bcab56c593b?djsource=ZF90WY&refer_scene=0&scene=2&sign=360dh&tj_url=92ffb5af574f437a3&uid=171cef265f7ae7c99b1f47048a8ea349&tuji=force 快資訊 - 去世前的蘇軾回首往事,寫下一首千古佳作,道盡一生的坎坷辛酸投訴]</ref> 蘇軾的一生寫過了無數的經典名篇,而這首《自題金山畫像》,作為他生命裡最後的絕唱,卻是道盡了平生的無奈,以及內心的悲痛之情,短短的24個字,卻是把自己無奈的一生,以一種看似很平淡的口吻全部寫完了,可讀來卻又是令人感慨萬千。<ref>[https://www.sohu.com/a/343236159_100030261 搜狐- 蘇軾生命中最後的一首詩,短短的24個字,道盡了平生的無奈!]</ref> ==《自題金山畫像》== 心似已灰之木,身如不繫之舟。 問汝平生功業,黃州惠州儋州。<ref>[https://www.arteducation.com.tw/shiwenv_297110355712.html 中華古詩文古書籍網 - 自題金山畫像原文]</ref> ==作者簡介== 蘇軾(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眉州眉山(今四川省眉山市)人,北宋時著名的[[文學家]]、[[政治家]]、藝術家、醫學家。字子瞻,一字和仲,號東坡居士、鐵冠道人。 嘉佑二年進士,累官至端明殿學士兼[[翰林學士]],禮部尚書。南宋理學方熾時,加賜諡號文忠,複追贈太師。有《東坡先生大全集》及《東坡樂府》詞集傳世,宋人王宗稷收其作品,編有《蘇文忠公全集》。其散文、詩、詞、賦均有成就,且善書法和繪畫,是文學藝術史上的通才,也是公認韻文散文造詣皆比較傑出的大家。 蘇軾的散文為唐宋四家(韓柳歐蘇)之末,與唐代的古文運動發起者韓愈並稱為「韓潮蘇海」,也與歐陽修並稱「歐蘇」;更與父親蘇洵、弟蘇轍合稱「三蘇」,父子三人,同列唐宋八大家。 [[File:蘇軾人生中的最後一首詩一.jpg|thumb|左| [https://img.itw01.com/images/2019/01/29/19/4246_QcRKhw_YIQC2EV.jpg!r800x0.jpg 原圖連結] [https://www.google.com/search?q=%E3%80%8A%E8%87%AA%E9%A1%8C%E9%87%91%E5%B1%B1%E7%95%AB%E5%83%8F%E3%80%8B&rlz=1C1AVFC_enTW864TW864&sxsrf=ALeKk01ouEqB8m9Hyhp2kdgGXvvUXrH5JA:1595260156228&source=lnms&tbm=isch&sa=X&ved=2ahUKEwjsqr6Xl9zqAhWRw4sBHUOeCrAQ_AUoAXoECAwQAw&biw=1216&bih=569#imgrc=Y67N4OuaqPPsJM 「圖片來源 」] ]] ==寫作背景== 1101年三月,蘇軾由虔州出發,經南昌、當塗、金陵,五月抵達真州(今江蘇儀征),六月經潤州擬到常州居住。《自題金山畫像》是蘇軾在真州游金山龍游寺時所作。 這首詩詩開頭兩句嚇死人,只讀這首詩的開頭兩句,你一定不會想到會是蘇軾的作品。 ==譯文== 心靈已然寂靜無欲了,不會再為外物所動。這一生漂泊不定,好似無法拴系的小船。 有人問我平生的功業在何方,那就是黃州、惠州和儋州。 ==句意== ①. 金山畫像:指金山寺蘇軾畫像,李公麟所作。《金山志》:“李龍眠(公麟)畫東坡像留金山寺,後東坡過金山寺,自題。” ②. 心似已灰:即心如死灰。《莊子·齊物論》:形固可以使如槁木,而心固可使如死灰乎。 ③. 黃州惠州儋州:作者反對王安石新法,以作詩“旁訕朝庭”罪貶謫黃州,後又貶謫惠州、儋州。在這三個地方,作者度過了長期的貶謫生活。 ==賞析== [[File:蘇軾人生中的最後一首詩二.jpeg|thumb|right| [http://5b0988e595225.cdn.sohucs.com/images/20190925/1bb261bef71f4c819dc724ec0fb07b45.jpeg 原圖連結] [https://www.sohu.com/a/343236159_100030261 「圖片來源 」] ]] 蘇軾詩清新豪健,在藝術表現方面獨具一格。本詩更是出語驚人,開端便說自己心如死灰,乍看似與詩人一向曠達豪爽的性格很不相附,然了解了詩人的經歷、心情後,就不能不對作者這種心死之哀寄予深切的同情:蘇軾“有大才氣,真力量,所以沾濡涵泳,無昕往而不可,無所往而不能”(莊尉心《宋詩研究》)。 整首詩莊中含諧,直中有曲。表現了東坡其人其詩特有的風格。讀之使人擊節可嘆,極易受感染。<ref>[https://www.cngwzj.com/ftgushi/SongDai/68528/ 古文之家 - 《自題金山畫像》繁體版全文-蘇軾-]</ref> ===上片=== 心似已灰之木,身如不繫之舟。 我的心靈已然寂靜無欲了,不會再為外物所動。我這一生漂泊不定,好似無法拴系的小船。 然後,讀完後兩句,我們就能理解蘇軾的這種心情了。 作此詩時,是蘇軾去世前兩個月,作者已年逾花甲,堪堪走到了生命的盡頭。回首自己的一生,幾起幾落,失意坎坷,縱然有忠義填骨髓的浩瀚之氣,也不得不化為壯志未酬的長長嘆息。作者只能慷慨悲歌,自嘆飄零。接下來的“身如不系之舟”指自己晚年生活的飄泊不定,抒寫羈旅漂泊的憂傷情懷。如果僅限於“入乎其內。的抒寫人生的苦悶,蘇軾也就不成為令人發出會心微笑的“東坡老”。他不會,也不屑在哀愁中沉淪。 ===下片=== [[File:蘇軾人生中的最後一首詩三.jpeg|thumb|左| [http://5b0988e595225.cdn.sohucs.com/images/20190925/981aef4a62034a009171ffb434ddeb73.jpeg 原圖連結] [https://www.sohu.com/a/343236159_100030261 「圖片來源 」] ]] “問汝平生功業,黃州惠州儋州”。 有人問我平生的功業在何方,那就是黃州、惠州和儋州。 黃州、惠州和儋州是蘇軾的貶謫之地。1079年,蘇軾因為“ 烏台詩案”被貶黃州,倍感失意。 且看後兩句“問汝平生功業,黃州惠州儋州:”一反憂傷情調,以久慣世路的曠達來取代人生失意的哀愁,自我解脫力是驚人的。蘇軾認為自己一生的功業,不在做禮部尚書或祠部員外郎時,更不在閥州、徐州、密州(作者曾在此三地作過知府)。恰恰在被貶謫的三州。真是“滿紙荒唐言”,然而這位“東坡看”最能夠“白首忘機”。失意也罷,坎坷也罷,他卻絲毫不減豪放本色,真是不可救藥的浪漫。末兩句,語帶詼諧,有自我調侃的意味,卻也深刻地傳達了作者此刻的微妙心情。<ref>[https://www.pinshiwen.com/cidian/tangshijingxuan/201903276451.html 品詩文網 - 蘇軾《自題金山畫像》原文翻譯、註釋及賞析- 唐宋詩選- ]</ref> ==遂成千古傷心事== 1094年,年近六旬的蘇軾又被貶到惠州。1097年,已經62歲的蘇軾被貶到荒涼之地海南儋州。在宋代,放逐海南是僅比滿門抄斬罪輕一等的處罰。 這三個地方,是蘇軾最失意、最難過,人生最灰暗的見證者。 宋徽宗繼位後,蘇軾終於得以北歸,這首詩即作為北歸途中。 此時,蘇軾已經是65歲高齡了,生命已經走到了盡頭,回首自己的一生,幾起幾落,失意坎坷,縱然有忠義填骨髓的浩瀚之氣,也不得不化為壯志未酬的長長嘆息。作者只能慷慨悲歌,自嘆飄零。 [[岳希仁]]在《宋詩絕句精華》中說:這是詩人生命最後階段的作品。精煉概括了他一生的悲慘境遇。一代文豪。英才天縱。回首往事。唯存貶謫。其遭際之坎坷遂成千古傷心事。” 當我們了解了蘇軾的經歷、心境後,才能理解,他為何寫下“ 心似已灰之木,身如不繫之舟”這樣悲涼的句子。 ==參考資料== [[Category:831 中國詩總集]] [[Category:851 中國詩]] [[Category:北宋军政人物]] [[Category:宋朝词人]] [[Category:830 中國文學總集]]
返回「
蘇軾人生中的最後一首詩
」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