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覽
近期變更
隨機頁面
新手上路
新頁面
優質條目評選
繁體
不转换
简体
繁體
13.58.217.122
登入
工具
閱讀
檢視原始碼
特殊頁面
頁面資訊
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檢視 蕉賴 的原始碼
←
蕉賴
前往:
導覽
、
搜尋
由於下列原因,您沒有權限進行 編輯此頁面 的動作:
您請求的操作只有這個群組的使用者能使用:
用戶
您可以檢視並複製此頁面的原始碼。
{| class="wikitable" style="float:right; margin: -10px 0px 10px 20px; text-align:left" ! <p style="background: #D8D8EB; color: #000000; margin:auto; padding:5px 0; "> '''蕉賴''' </p> |- |<center><img src="https://mediaim.expedia.com/destination/1/5554da1c6a65c63fa3619ba7eaff89e6.jpg?impolicy=fcrop&w=360&h=224&q=mediumLow" width="280"></center><small>[https://www.expedia.com.tw/Taman-Pudu-Ulu-Kuala-Lumpur.d553248634141485170.Place-To-Visit?pwaLob=wizard-package-pwa 圖片來自expedia] </small> |} '''[[蕉]]賴'''(Cheras),是[[馬來西亞]]首都[[吉隆坡]]和[[雪兰莪]]州轄下的一個行政區暨國會選區,位於吉隆坡的東南方面積約44平方公里,人口估計近44萬。蕉賴為[[巴生谷]]的主要華人人口集中地,[[住宅區]]最稠密的行政區,花園社區、花园住宅区約有50個。<ref>{{cite web|url=https://www.sinchew.com.my/pad/con/2014-05/25/content_1497832.html|title=蕉赖“凤凰”浴火重生.中环广场购物新体验|date=2014-05-25|publisher=|accessdate=2020-05-29|archive-date=2020-06-21|archive-url=https://web.archive.org/web/20200621084446/https://www.sinchew.com.my/pad/con/2014-05/25/content_1497832.html|dead-url=no}}</ref>北部毗鄰[[安邦]],南部連接著[[加影市]],是個華人佔多數的地區。 ==名称== 蕉賴(Cheras) 這地名的來源有許多版本,目前哪一版本為真實已不可考,分別為: *版本1:取自於[[馬來文]]的“Teras”,最初發現蕉賴時,有一木頭沉於河中,故取地名為“Teras”,河名則為“Sungai Teras”,後來則演變為Cheras。 *版本2:蕉賴早期曾生產少量的稻米,而稻米的馬來語發音“Beras”,因華人的誤傳而成為Cheras。 *版本3:源自一名居住於此的馬來武師,其武功高強,疾步如飛,每當急性,褲子因受摩擦而發出類似“Cheras”的摩擦聲,因而得名。 *版本4:蕉賴中文一詞,可能為[[客家人]]對Cheras的諧音,最早定居於此的華人為客家人,因此被譯為“賴”。 *版本5:當地語言學家的說法為,鄉土馬來人遇到以“s”為結尾的詞,習慣性將“s”念成“i”音,使Cheras在鄉土馬來文的念法為“Cherai”,繼而被華人譯為“蕉賴”。 ==歷史== 蕉賴地區因為種植[[橡膠]]和[[可可]],成為當地重要的經濟命脈。此外,大量[[錫礦]]的開發,吸引了許多華人前來謀生,使得蕉賴地區至今仍有八成的居民為華人,成為馬來西亞華人的主要集聚地之一。 在英國殖民時期,居住於吉隆坡地區的華人多聚集於吉隆坡市中心的[[茨厂街]](Jalan Petaling)一帶,當時因交通不便的因素,位在市中心邊陲的蕉賴非常荒蕪,人口稀少,住處以非法木屋居多,居民以採取橡膠和淘錫為生。當時整個蕉賴只有一條街道,是1930年代由一名橡膠商於於克拉容河(Sungai Kerayong)畔附近興建了兩排共21間的商店,作為蕉賴最早的商業中心,因此該街道目前被吉隆坡市民稱為「蕉賴老街場」(Pudu Ulu),而當時的老街場亦為[[吉隆坡]]唯一通往[[新加坡]]的要道。 蕉賴老街場之原居民大多源自廣東蔣田,從街頭至街尾大部分居民都姓葉,僅有少數外姓人士,而這些源自蔣田的葉家人都是[[客家人]]。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大戰期間,蕉賴曾被日軍列為黑區,居住於蕉賴老街場以及鄰近芭林的馬共份子責備驅趕,直到大戰結束,被驅趕的居民才陸續搬回來,但在50年代,英殖民政府為打擊[[馬來亞共產黨]],而推行[[畢禮斯計畫]](Briggs Plan),將居住於老街場的居民再次驅趕至吉隆坡北部的[[增江]](Jinjang)居住,以切斷蕉賴居民與馬共成員的聯繫與聚集,直到馬來亞獨立後,居民才能得以重回此地。 馬來西亞獨立後,作為國家首都吉隆坡開始邁入急速的城市化發展,人口逐年增加,人們開始往郊外移動。緊鄰吉隆坡市區的蕉賴就成為當時主要的發展區之一,經濟產業也從農業和礦業改向輕工業發展,主要以家庭工業為生,如餐飲業、製餅及製作豆腐等日常食品。但當時蕉賴的發展仍侷限於蕉賴老街場鄰近的2英里至4英里的範圍。許多於50年代後期遷至蕉賴一帶的居民,選擇在老街場搭起板屋,作為臨時的住所,因此蕉賴老街場周圍被木屋區包圍,但隨著吉隆坡市政局於90年代起開始落實“零木屋”計劃後,目前蕉賴的已被剷平,改為水泥建築。而政府也另開闢蕉賴路(Jalan Cheras)以取代路寬較窄蕉賴老街場,使得老街場的繁華不再,甚至淪為蕉賴路的後巷。<ref>{{cite web|url=https://www.sinchew.com.my/pad/con/2013-10/01/content_1519387.html|title=【今非昔比】蕉赖.老街场热闹兴旺(上)|date=2013-10-01|publisher=|accessdate=2020-05-29|archive-date=2020-06-21|archive-url=https://web.archive.org/web/20200621084451/https://www.sinchew.com.my/pad/con/2013-10/01/content_1519387.html|dead-url=no}}</ref> 蕉賴全境原屬[[雪蘭莪州]]的[[烏魯冷岳縣]](Ulu Langat),在1974年月1日,因[[吉隆坡联邦直轄區]]的成立,蕉賴被一分為二,北部歸聯邦政府所管轄,而南部則仍屬於雪蘭莪州的範圍,即为“[[无拉港|蕉赖南区]]”並由[[加影]](Kajang) 市議會負責管理。 == 參考文獻 == {{reflist}} [[Category: 730 亞洲史地總論 ]]
此頁面使用了以下模板:
Template:Cite web
(
檢視原始碼
)
Template:Main other
(
檢視原始碼
)
Template:Reflist
(
檢視原始碼
)
模块:Check for unknown parameters
(
檢視原始碼
)
模块:Citation/CS1
(
檢視原始碼
)
模块:Citation/CS1/Configuration
(
檢視原始碼
)
模块:Citation/CS1/Date validation
(
檢視原始碼
)
模块:Citation/CS1/Whitelist
(
檢視原始碼
)
返回「
蕉賴
」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