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覽
近期變更
隨機頁面
新手上路
新頁面
優質條目評選
繁體
不转换
简体
繁體
18.217.98.175
登入
工具
閱讀
檢視原始碼
特殊頁面
頁面資訊
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檢視 葫芦笙 的原始碼
←
葫芦笙
前往:
導覽
、
搜尋
由於下列原因,您沒有權限進行 編輯此頁面 的動作:
您請求的操作只有這個群組的使用者能使用:
用戶
您可以檢視並複製此頁面的原始碼。
[[File:葫芦笙.jpg|350px|缩略图|右|<big>葫芦笙</big>[http://s6.sinaimg.cn/middle/5d14318ft7a6a1210dbb5&690 原图链接][http://blog.sina.com.cn/u/1561604495 来自 新浪博客 的图片]]] '''葫芦笙''',是[[彝族|彝]]、[[拉祜族|拉祜]]、[[佤族|佤]]、[[僳僳族|僳僳]]、[[哈尼族|哈尼]]、[[黎族|黎]]、[[纳西族|纳西]]、[[怒族|怒]]、[[普米族|普米]]、[[苗族|苗]]等族单簧[[气鸣乐器]]。彝语称布若、昂。拉祜族<ref>[https://www.d1xz.net/wenhua/minzu/art88837.aspx 葫芦笙,拉祜族的吉祥物],第一星座网,2015-04-29</ref>语称若、若果筚。佤语称拜、拜桂、恩拜因 、唔变。僳僳语称玛纽、阿普筚。哈尼语称拉结、报扎。纳西语称妞篾、贝批又。流行于云南省楚雄彝族自治州、思茅地区、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 保山地区、临沧地区、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怒江僳僳族自治州、丽江地区,[[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贵州省]]毕节地区、安顺地区、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和[[广西|广西壮族自治区]][[百色]]地区等地。 ==简介== 葫芦笙有五、六、七管三种。[[竹]]或木制笙管已腐朽不存,[[铜]]制笙斗的形制略有差异。李家山二十四号墓出土的两支铜斗,上端均铸一立牛为饰,造型生动形象,通高分别为26和28.2厘米。铜葫芦笙系仿天然葫芦匏形用[[青铜]][[铸造]]笙斗,另插竹木制笙嘴吹奏。主要用于伴奏[[舞蹈]]。如开化铜鼓面部主晕图象中有匏笙舞,画面上八人中有一人边吹葫芦笙边舞,晋宁石寨山出土的铜鼓胴部画面、舞俑、乐舞铜饰物和房屋模型中也屡见吹奏葫芦笙的形象(《[[中国音乐史图鉴]]》Ⅱ—48至Ⅱ—51)。 文献记述葫芦笙始于[[唐朝|唐代]]。段安节《乐府杂录》载唐大中(847—859)年间,“夷部乐……有葫芦笙”。唐代樊绰《蛮书》载南诏“少年子弟暮夜游行闾巷,吹葫芦笙或吹树叶,声韵之中,皆寄情言,用相呼召。”《[[新唐书]]·南诏传》:“吹瓢笙,笙四管。酒至客前,以笙推盏对釂<ref>[https://www.sohu.com/a/74712732_404165 探秘丽江老君山的“玩葫芦”高手] ,搜狐,2016-05-11 </ref>。”南宋范成大《桂海虞衡志》:“葫芦笙两江峒中乐。”[[南宋]]周去非《岭外代答》:“葫芦竹,攒竹于瓢,吹之鸣鸣然”。 以[[葫芦]]为笙斗,细端穿孔接一长管为吹口,接管长25厘米左右。笙管黄枯竹制,有四至八管不等,长9— 90、管径1—1.5厘米,环列并微穿葫芦腹部,以蜡固定。每管靠近葫芦处开一按音孔,下端透空为底部按音孔,插入葫芦内的管上嵌有长2厘米、宽0.2厘米的竹制或铜制簧片。 ==葫芦笙与笙== 葫芦笙为笙演变的最原始的型态之一,即使用葫芦制作笙斗的笙,簧片构造合现今的笙不大一样,音色有别于一般的笙苗数四到十二不等,按孔发音,笙苗底部穿出葫芦制的笙斗外,开有底孔,按住底孔可发出上滑音大约两度到三度 合奏少用,常见于[[云南]][[少数民族]]。 ==视频== ===<center> 葫芦笙 相关视频</center>=== <center>云南民族传统文化《吹葫芦笙》 </center> <center>{{#iDisplay:m0380rgbgzv|560|390|qq}}</center> ==参考文献== [[Category:910 音樂總論]]
返回「
葫芦笙
」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