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覽
近期變更
隨機頁面
新手上路
新頁面
優質條目評選
繁體
不转换
简体
繁體
3.145.105.149
登入
工具
閱讀
檢視原始碼
特殊頁面
頁面資訊
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檢視 莘县古城镇 的原始碼
←
莘县古城镇
前往:
導覽
、
搜尋
由於下列原因,您沒有權限進行 編輯此頁面 的動作:
您請求的操作只有這個群組的使用者能使用:
用戶
您可以檢視並複製此頁面的原始碼。
[[File:1461HQ.jpg|thumb|right| [https://www.ujn.edu.cn/__local/A/82/4B/1F5BB01855189B4ACC44A2F888F_95E11D50_20E2B.jpg 原图链接]]] [[莘县古城镇]]隶属[[山东省]][[聊城市]][[莘县]],位于鲁、豫两省交界,山东莘县、[[阳谷县]]与[[河南省]]台[[前县]]、范县四县交汇处,古城镇现辖67个行政村,面积67.22平方公里,人口50094人(2017),耕地5.7万亩。古城镇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调整农村产业结构,花香菇生产已具规模,年产值3000多万元。<ref>[http://www.tcmap.com.cn/shandong/xian_guchengzhen.html 古城镇] </ref> 中文名: 古城镇 别 名: 古城 人口数量: 50094人(2017) 耕地面积: 4万亩 面 积: 67.22 km² 车牌代码: 鲁P 气候条件: 暖温带季风型大陆性气候 电话区号: 0635 所属地区: 山东省聊城市 邮政编码: 252432 地理位置: 山东省西部,聊城市莘县南端东部 行政区级别: 镇 ==历史沿革== 夏商周三代,古城区域为古顾国地。 明洪武十三年(1380年)黄河决口,原范县县城毁于水,从金堤河南向北迁移20华里重建县城,即现之古城镇。 1956年3月,山东省聊城专区观朝县撤销,朝城、妹冢2区划归莘县,其余划归范县。 为便于治理,范县县城从古城镇迁往今范县老城(今聊城市莘县樱桃园镇附近),原县城为古城人民公社驻地。 1958年12月,莘县撤销,除燕店,王奉2公社并入冠县外,其余划归范县。 1961年7月,恢复莘县建制,原划为范县、冠县之辖区均归回莘县,范县县治不变。 1964年4月,金堤河水利调整,山东省范县划归河南省,范县北部之古云、观城、樱桃园、古城、王庄集5个区划归莘县,仍属山东省,古城镇随属为莘县古城公社。 1984年,莘县古城公社改为莘县古城镇。 2001年,莘县古城镇与莘县舍利寺乡合并为新的莘县古城镇。 ==相关历史== 古城镇曾为历代名人汇集之地:仲由曾在此设院讲学,秦始皇走马修堤、设立点将台;“扬州八怪”之一郑板桥曾在此任县令,留下许多轶闻佳话;刘邓大军南下途经此处。 ==经济发展== 近年来,该镇党委、政府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调整农村产业结构,着力发展纯绿色食品——花香菇,他们创办了菌种厂和干部示范基地,实行菌种生产、原料供应、资金调控、市场销售“四统一”,进行一条龙、系列化生产经营,生产规模迅速膨胀。1998年栽培260万袋,成为山东省最大的花香菇生产基地,产品远销日本、新加坡、韩国等国际市场,年创产值3000多万元。 ==文物古迹== ===金代铁钟=== 古城镇保存下来的最有价值的历史文物是金代铁钟。铁钟现存于政府院附近的来钟寺旧址。民国《续修聊城莘县志》记载:“大钟在来钟寺,今移中山园。高九尺六寸,围十九尺五寸,上部厚八寸,下部厚二寸四分。承安四年(1276年)六月初六日铸造。”经文物部门测定,该钟通高2.9米,圆周长5.56米,底部直径1.77米,上部厚9厘米,下部厚7厘米,重8000斤。铁钟顶部为高0.5米的蟠龙形钟钮。钟体上部为植物纹,下部为云雷纹,中部以八卦纹界为四格,格内分别铸有“皇帝万岁”“重臣千秋”“法轮常转”“国泰民安”阳文大字,表示对君、臣、佛、民的祝福。 ===来钟寺=== 传说铁钟原挂于山西洪洞大槐树下的广济寺内,清顺治八年(1651年)发大水,大钟被吊挂钟体的巨型木架托起,由汾水入黄河,一直漂浮到此处,人见此钟来的蹊跷,以为有神力相助,便募捐建寺,将钟挂起,此寺便取名“来钟寺”。1975年平整土地时,古钟所在地周围曾挖出一些化铁水用的坩埚和铸锅用的泥范,范上残存的花纹字迹与钟体完全相同,可见此钟乃就地铸造,铸成后未经大的移动,传说不实。2003年,古城镇政府募集资金,筑台建亭立碑,将古钟重新悬挂保护起来。亭下为一高4米的方台,砖混结构,背面为“之”字形双向阶梯,上部有石雕护栏。亭高3.8米,六角重檐,红柱绿瓦,辅以木质雕饰,古朴典雅。亭的正面匾额书“泽被八方”四字,楹联为“亭被霞光,高处可察社情民意;钟鸣盛世,洪声再震泰山黄河”。 ===子路书院=== 古城境内旧有子路书院、子路堤、仲子庙等。仲由,字子路,春秋末期人,因避阳虎之乱,退而修书于此,后人因此修建“子路书院”。孔子为避鲁乱曾到此讲学,亲见仲由率百姓负米筑堤盛况,叹曰:“由也,事亲可谓生,事尽力矣。”(出自《论语》)后人遂将此堤命名为“子路堤”。与古城比邻的阳谷县金斗营乡现有“子路堤村”,且两地村民多有仲姓者,据说皆系仲由后裔。清代乾隆年间,郑板桥任范县县令时,为纪念仲由筑堤修书之举,筹资修建了“仲子庙”,并亲题匾额。今庙已不存,唯庙门残匾尚存。 ===板桥堂=== “扬州八怪”之一郑板桥,曾于清乾隆七至十年(1742~1745)任范县县令。郑板桥名燮,字克柔,号理庵居士、板桥居士、板桥道人、橄榄轩人。晚年常以板桥老人、板桥老道人自署。郑板桥信奉孟子“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的处世之道,为官立志上报朝廷,下安黎庶。在任期间,他傲视权贵,体恤民情,清正廉洁,刚正不阿,主张轻刑简政,鸣琴而治,不事扰民之举,留下千古佳话。后人为了纪念郑板桥,称他升堂理案的大堂为“板桥堂”。 板桥堂位于古城镇旧县衙,即今镇政府院内。 ==视频== 山东莘县最美古城镇 {{#iDisplay:m0547txz7o7 | 560 | 390 | qq }} ==参考文献== {{Reflist}} [[Category: 660 中國地理總志]]
此頁面使用了以下模板:
Template:Main other
(
檢視原始碼
)
Template:Reflist
(
檢視原始碼
)
模块:Check for unknown parameters
(
檢視原始碼
)
返回「
莘县古城镇
」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