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覽
近期變更
隨機頁面
新手上路
新頁面
優質條目評選
繁體
不转换
简体
繁體
3.145.161.199
登入
工具
閱讀
檢視原始碼
特殊頁面
頁面資訊
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檢視 荚果蕨 的原始碼
←
荚果蕨
前往:
導覽
、
搜尋
由於下列原因,您沒有權限進行 編輯此頁面 的動作:
您請求的操作只有這個群組的使用者能使用:
用戶
您可以檢視並複製此頁面的原始碼。
[[File:荚果蕨98.jpg|thumb|350px|right|[http://pic1.win4000.com/pic/8/9c/31251622598.jpg 原图链接][http://www.win4000.com/meinv135356_5.html 图片来自美桌网]]] '''荚果蕨'''(学名:Matteuccia struthiopteris (L.) Todaro)为球子蕨科荚果蕨属。株高可达1米。根状茎直立,连同叶柄基部密被针形叶鳞片。叶杯状丛生,二型叶,不育叶两短变小,2回羽状裂,新生叶直立向上生长,展开后则成鸟巢状。可育叶从叶丛中间长出,叶柄较长,粗而硬,为不育叶的1/2,羽片荚果状。 * 中文学名:荚果蕨 * 拉丁学名:Matteuccia struthiopteris (L.) Todaro * 别 称:黄瓜香、野鸡膀子 * 界:[[植物界]] * 门:[[蕨类植物门]] * 亚 门:[[真蕨亚门]] * 纲:[[薄囊蕨纲]] * 目:[[真蕨目]] * 科:[[球子蕨科]] * 属:[[荚果蕨属]] * 种:荚果蕨 == 形态特征 == 植株高70-110厘米。根状茎粗壮,短而直立,木质,坚硬,深褐色,与叶柄基部密被鳞片;鳞片披针形,长4-6毫米,先端纤维状,膜质,全缘,棕色,老时中部常为褐色至黑褐色。叶簇生,二形:不育叶叶柄褐棕色,长6-10厘米,粗5-10毫米,上面有深纵沟,基部三角形,具龙骨状突起,密被鳞片,向上逐渐稀疏,叶片椭圆披针形至倒披针形,长50-100厘米,中部宽17-25厘米,向基部逐渐变狭,二回深羽裂,羽片40-60对,互生或近对生,斜展,相距1.5-2厘米,下部的向基部逐渐缩小成小耳形,中部羽片最大,披针形或线状披针形,长10-15厘米,宽1-1.5厘米,先端渐尖,无柄,羽状深裂,裂片20-25对,略斜展,彼此接近,为整齐齿状排列,椭圆形或近长方形,中部以下的同大,长5-8毫米,圆头或钝头,边缘具波状圆齿或为近全缘,通常略反卷,叶脉明显,在裂片上为羽状,小脉单一,斜向上,叶草质,干后绿色或棕绿色,无毛,仅沿叶轴、羽轴和主脉疏被柔毛和小鳞片,羽轴浅棕色或棕禾秆色,上面有浅纵沟;能育叶较不育叶短,有粗壮的长柄(长12-20厘米,下部粗5-12毫米),叶片倒披针形,长20-40厘米,中部以上宽4-8厘米,一回羽状,羽片线形,两侧强度反卷成荚果状,呈念珠形,深褐色,包裹孢子囊群,小脉先端形成囊托,位于羽轴与叶边之间,孢子囊群圆形,成熟时连接而成为线形,囊群盖膜质。<ref>[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662192612311189992&wfr=spider&for=pc “1种杂草”不多见,被称为“荚果蕨”,当盆栽有价值,可以养!]</ref> == 主要价值 == === 观赏价值 === 荚果蕨作为观叶植物露天栽培。8~9月荚果蕨叶片成熟,叶片颜色翠绿,婀娜多姿,给人以赏心悦目的感觉,是很好的观叶植物,具有很高的观赏价值,备受游人喜爱。 <ref>[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619080827199351801&wfr=spider&for=pc 荚果蕨的作用有哪些?一起来了解一下吧!]</ref> === 食用价值 === 半野生栽培的荚果蕨可食用,收获效益较好。 == 地理分布 == 产黑龙江(小兴安岭、带岭、乌敏河、阿城、穆棱、尚志、伊春)、吉林(长白山、安图、抚松、靖宇、漫江、延边)、辽宁(千山、临江、岫岩)、内蒙古(宁城)、河北(小五台山、涞源、内丘、兴隆、围场)、山西(灵空山)、河南(卢氏、西峡、栾川)、湖北西部、陕西(南五台山、太白山、蓝田、宁陕、奕城)、甘肃(康县、文县)、四川(城口、雷波)、新疆(阿尔泰)、西藏(察隅、波密、察瓦龙)。也广布于日本、朝鲜、俄罗斯、北美洲及欧洲。 == 生长环境== 生山谷林下或河岸湿地,海拔80-3 000米。 原产中国,多生于海拔900~3200米之间的高山林下。喜凉爽湿润及半荫的环境,也能忍受一定光照。冬季温度不低于10℃。对土壤要求不严,但以疏松肥沃的微酸性土壤为宜。 == 繁殖方式 == 采集孢子或分根茎繁殖。 === 孢子繁殖 === '''孢子的采集''' 采孢时间一般在8~10月份,当孢子叶由绿色变为深褐色成熟后即可采收。 采收方法:用干净剪刀将带有成熟孢子囊的叶片剪下,放人干净光滑的袋中,密封折叠,并放置1~2天,使绝大部分孢子散落到纸袋里,然后再打开纸袋取出叶片孢子囊壳等杂质,将孢子收好以备播种。 孢子贮藏:当年采种室温贮藏,次年春播,低温±5℃条件下,可延长至22个月左右。 '''孢子的播种''' 播种时间:每年2月上旬。 选择培养基:可选择草炭土、腐殖质或泥炭和河沙混合土作为基质,基质过20目筛后,用800~1000倍多菌灵等消毒处理。 孢子处理:在播种前用300mg/L的赤霉素将荚果蕨孢子处理15min,促进孢子萌发。 室内播孢:播种前一天把准备好的基质培养容器放在浅水中充分湿润,将处理过的孢子倒入盛水的喷壶中,摇匀后均匀喷洒在培养基质上,每平方米需孢子1g,播种后用纸将苗床盖好。 '''孢子的培养''' 培养温度:将容器放在温床或培养箱中培养,温度保持在25℃左右。 土壤相对湿度:土壤相对湿度为85%~90%、pH值为5.0~6.5、光照每天4h以上。 培养时间:一般15~30天就能出现隐隐的绿色,表明孢子已经萌发,可撤去覆盖纸。 '''孢子育苗管理''' 孢子萌发后应保持充足的水分,每天喷雾2次,连续1周,之后每天浇1次水,土壤含水率保持在80%~110%,20天以后形成幼苗。孢子萌发后每天保持5000lx以下的散射光。当幼苗高生长至6cm左右时,可按4cm×4cm的株行距进行第一次移栽,仍用同样的基质,温床培养。 '''幼苗定植''' 6月上旬,按株行距6cm×10cm移植到室外苗床上。 '''田间管理''' 架遮荫棚:架遮荫棚高50~60cm,宽120cm,遮荫80%,6月下旬撤除遮荫。栽后立即浇水,天气旱时适度浇水,田间持水量40%~70%。 除草与松土:应采用手工或机械除草,同时清除病苗、死苗,保持圃地土壤疏松、清洁、无杂草。 === 分根茎繁殖 === '''1、选地与整地''' 荚果蕨耐阴、耐寒,喜腐殖质及含水量较高的中性土壤,尤以暗棕壤为好。因此,应选择地势平整、水肥条件好、土壤肥沃、渗透性好的地块作为栽培地。地块选好后,搭建50.0m×9.5m的塑料大棚框架。在框架内的地面上铺一层2~3cm的肥沃壤土或腐叶土,并施以农家肥;深翻20~25cm,整细整平,做好4个2m宽、50m长、10cm高的栽培床。每个栽培床之间留0.5m的过道,以便日后管理行走。 '''2、移栽''' 每年的9月即立秋过后,选择根茎发达、健壮的植株,连根带土挖起,保持根茎完整。要求根系圆纺锤形或椭圆形,长10~15cm,直径6.5~8.0cm,去径留根,按照株距10cm、行距20cm在栽培床上随起苗随栽植。每个栽培床栽植5000株,根基上部覆土6~8cm后压实。此时栽植的荚果蕨已停止生长,进入冬眠。 '''3、扣棚与管理''' 第二年的3月初,将大棚里的雪清净,覆盖塑料薄膜。当外部温度达到-5℃~10℃,大棚内温度达到15℃~20℃、湿度达到70%时荚果蕨开始萌芽。水对蕨类的栽培很重要,要保证土壤水分和空气湿度,原则是土壤不干不浇水;要经常对叶面喷水,清洗叶面的灰尖,保持叶面的清洁和湿度。温度过高时要及时通风降温。要做好除草、松土等正常的生产管理工作。 '''4、采收''' 荚果蕨每株可长出8~12个茎,当径长到15~20cm时即可采收,每株可采收两次。每株单产50~100g,每平方米可产3.0~4.5kg。 '''5、采收后管理''' 采收后已是5月,植株又重新生长出新径,外部气温达到10%~15℃时撤掉塑料薄膜使其自然生长。5月下旬追施1次氮肥,施后浇水;秋季植株枯萎后,撒施腐熟的厩肥或堆肥,保苗越冬,并为翌年生长打下基础。 ==参考文献== {{Reflist}} [[Category:370 植物學總論]]
此頁面使用了以下模板:
Template:Main other
(
檢視原始碼
)
Template:Reflist
(
檢視原始碼
)
模块:Check for unknown parameters
(
檢視原始碼
)
返回「
荚果蕨
」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