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覽
近期變更
隨機頁面
新手上路
新頁面
優質條目評選
繁體
不转换
简体
繁體
18.220.144.160
登入
工具
閱讀
檢視原始碼
特殊頁面
頁面資訊
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檢視 荆楚 的原始碼
←
荆楚
前往:
導覽
、
搜尋
由於下列原因,您沒有權限進行 編輯此頁面 的動作:
您請求的操作只有這個群組的使用者能使用:
用戶
您可以檢視並複製此頁面的原始碼。
{| class="wikitable" align="right" |- | style="background: #008080" align= center| '''<big>荆楚</big> ''' |- | [[File:荆楚.png|缩略图|居中|[https://bkimg.cdn.bcebos.com/pic/43a7d933c895d143dd59a0ae79f082025aaf070b?x-bce-process=image/watermark,image_d2F0ZXIvYmFpa2U4MA==,g_7,xp_5,yp_5/format,f_auto 原图链接][https://baike.baidu.com/pic/%E8%8D%86%E6%A5%9A/7725871/1/43a7d933c895d143dd59a0ae79f082025aaf070b?fr=lemma&ct=single#aid=1&pic=43a7d933c895d143dd59a0ae79f082025aaf070b 来自 百度 的图片]]] |- | style="background: #008080" align= center| |- | align= light| |} 荆楚,是指古域包括现今[[湖北]]全域及其周围,现指湖北省。 荆楚部族兴起于楚,也称荆楚。[[楚人]]并非三苗部落发展而来,“[[三苗]]之国,左洞庭而右彭蠡。”(此言最早出自《战国策》)指长江以南,幕阜山脉以南的洞庭湖和鄱阳湖之间的丘陵地带,而且战国策并非正史,正史之中并没有三苗国具体方位。 实际上从考古上说,早期楚人源自南襄盆地南部的辽瓦店子遗址,该遗址在商代属于典型早商文化的一支,发源于[[汉江流域]],远在长江以北。 '''中文名''':荆楚 '''特指''':湖北地域文化荆楚文化、长江文化 '''类别''':地名 =='''历史称呼'''== 远自商代,[[中原]]人就以荆楚来称呼[[江汉地区]]的[[南方地区]]和南方部族,比如《[[诗经]]·[[商颂]]》中说的“维女荆楚居国南方”。荆楚部族在与北方[[商]]王朝的对峙中也吸收了先进的商文化,为自身发展创造了有利的条件。 荆现名牡荆,是[[马鞭草科]]的一种落叶灌木,古代又名楚,用来做刑仗,鞭打犯人。因此楚又称“荆楚”,受鞭打叫“受楚”。“受楚”是件痛苦的事,所以“楚”字又引申有“痛苦”的意思,如痛楚、苦楚。 =='''春秋时期'''== 荆楚文化因楚国和楚人而得名,是周代至战国时期在江汉流域兴起的一种地域文化。 周初,文王[[姬昌]]的老师的曾孙[[熊绎]]被封为子爵,从而建立起自己的国家。从春秋开始,楚国迅速强盛起来,尤其到了[[楚庄王]]时,楚吞并了周边众多小国,成为一方大国。 先抑后扬的楚文化 [[楚地]]是一个历史的地域概念,大体上以今湖北全境和湖南北部为中心,向周边扩展到一定的范围。 荆楚文化是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她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和巨大的经济文化开发价值。 楚文化、荆楚文化同属一个概念,均指楚人、楚国创造而长期[[沉淀]]的文化实体和形态。历史上[[荆]]、[[楚]]不分,荆、楚或荆楚、楚荆作为一种特定的称谓,已沿袭三千多年。如《诗·商颂·殷武》说:“维女荆楚,居国南乡。”这里是“荆楚”联称,荆在前,楚在后。 《[[竹书纪年]]》说:“昭王十六年,伐楚荆。”这里是“楚荆”联称,楚在前,荆在后。另据《春秋》记载,[[鲁庄公]](?前693—前661?)之前称荆,但自[[鲁僖公]](?前659—前627?)元年后,就改称为楚。这样看来,荆或楚,荆楚或楚荆联称,其意思一致,似无大区别。至东汉,[[许慎]]《[[说文解字]]》释荆:“楚木也,从 刑声。”释楚:“丛木也,一名荆也。”这样就把[[荆山]]、荆楚、木、荆州、荆、楚国,统一起来,形成系统完整的概念,故至唐宋时,[[孔颖达]]《[[春秋左传正义]]》说:“荆、楚一木二名,故以为国号,亦得二名。”沈括《[[梦溪笔谈]]》也说:“荆或为楚,楚亦荆木之别名也。”至此,荆楚约定俗成,成为一个专称[[楚族]]、楚国和荆楚地域的一个特有的称谓。 =='''古今文化'''== 当然,历史上也还有其他各种说法,如《诗·商颂》毛传说:“荆楚,荆州之楚国也。”又如《[[汉书·高帝纪]]》[[颜师古]]注:“[[秦庄襄王]]名楚,故改讳荆。”但不论何种说法,荆和楚早已溶合为一体了,绝不能截然分割开来。作为楚人族所创造的文化,并在荆楚大地得以长期沿袭下来,也就称之为[[楚文化]]或[[荆楚文化]]了。那种认为楚文化是专指为[[楚国]]时期的文化,荆楚文化则为荆楚地域自古至今的文化,即指楚文化,又指此地的一切时空文化,显然是不科学的。文化是传承性的,源流[[嬗变]],涓涓不息,楚国虽亡,文化不灭。 现今溯其源流,楚文化或荆楚文化是一个独立的文化形态,有它本身的内涵和属性,有它相互依存、相互影响的科学体系,不能把荆楚地域内任何时期的文化、都称之为楚文化或[[荆楚文化]]。 =='''战国后期'''== “楚辞” 这一名称起于[[西汉]]。它有两种含义:一是诗体名,指[[战国后期]]由[[屈原]]等楚国诗人以楚地民间语言和民歌为基础创造的一种诗歌载体;二是诗歌总集的名称,由西汉[[刘向]]辑录屈原、[[宋玉]]等人的作品以及后人模拟的作品,名为《[[楚辞]]》。由于屈原是楚辞的开创者,他的作品在质量和数量上都是最有代表性的。后人提及楚辞无不言屈原的代表作《[[离骚]]》,并常以“骚”或“离骚”作为楚辞的代称。 楚辞的产生离不开楚地特有的民间习俗。江汉[[水乡]],民间巫风盛行,土俗尚祠祀歌舞,而且这一带很早就流传着有别于[[中原地区]]的楚地民歌,这些因素都是楚辞得以产生的基础。从各方典籍保存下来为数极少的[[楚歌]]来看,其内涵丰富,叙事抒情都极富浪漫主义色彩,对楚辞的影响之深远不言而喻。 楚辞被喻为中国[[浪漫主义文学]]的源头,对于其后产生的汉赋更有直接的影响。“书[[楚语]]、作楚声、纪楚地、名楚物”的楚辞,与其他[[楚文化]]精华一起,构筑起瑰丽奇异的楚地文明。<ref>[https://www.sohu.com/a/240693150_556544 楚文化的源河——辽瓦店子遗址],搜狐, 2018-07-12</ref> ==参考文献== {{reflist}} [[Category:600 史地總論]]
此頁面使用了以下模板:
Template:Main other
(
檢視原始碼
)
Template:Reflist
(
檢視原始碼
)
模块:Check for unknown parameters
(
檢視原始碼
)
返回「
荆楚
」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