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覽
近期變更
隨機頁面
新手上路
新頁面
優質條目評選
繁體
不转换
简体
繁體
18.117.230.170
登入
工具
閱讀
檢視原始碼
特殊頁面
頁面資訊
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檢視 茨中教堂 的原始碼
←
茨中教堂
前往:
導覽
、
搜尋
由於下列原因,您沒有權限進行 編輯此頁面 的動作:
您請求的操作只有這個群組的使用者能使用:
用戶
您可以檢視並複製此頁面的原始碼。
{| class="wikitable" align="right" |- |<center><img src=https://www.kfzimg.com/sw/kfz-cos/kfzimg/5736057/a5ce5f0d7799e47b_s.jpg width="230"></center> <small>[https://mbook.kongfz.com/195249/4814550308/ 来自 孔夫子旧书网 的图片]</small> |} '''茨中教堂'''是一座天主教堂,这座[[法国]]传教士建造的天主教堂,1909年动工,1921年修建完成,气派的教堂成为了“云南铎区”的主教礼堂。 ==人文历史== 佛教是内化的生活艺术。迪庆的藏民们大多是虔诚的佛教徒,把它作为生活的重要部分,茨中教堂的存在可谓是个奇迹。 18世纪中叶,西方天主教士进入迪庆,竭力将其势力渗透到滇西北并力图扩展到藏区腹地。他们建立教堂、发展信徒,在强大的藏传佛教势力中,极艰难的存在着。信徒甚少,并且日益被信仰藏传佛教的百姓所仇视。百姓们不能容忍天主教士的传教活动,引发了阿墩子教案和维西教案。 在1905年的维西教案中,愤怒的群众焚毁了[[澜沧江]]、怒江沿岸的10所教堂,杀死了法国传教士余伯南和蒲得元。当时清政府迫于帝国主义的势力,派重兵镇压僧俗民众,反洋教的群众抵抗了三个月,最终被镇压下去,教会因此而获得了巨额赔款,在茨中约三分之二的土地上兴建茨中教堂。 1921年,茨中教堂竣工,成为天主教“云南铎区”主教坐堂,下辖2个分堂,先后办过一所学校和一所修女院,1951年在此成立省立第一完全小学。 ==建筑风格== 教堂风格整体上体现了巴斯利卡式教堂的特征,又兼罗马教堂的特色。主体建筑坐西朝东,为砖木结构。其正面为高大的钟楼,钟楼的上部,虽为中式亭阁,中式飞檐瓦顶,但它两头顶端的[[十字架]]标记还是引证了它西式的身份。在历史风雨中飘摇多年之后,政府的出钱修缮、保护,使它重现当年的风采。 走进茨中教堂的时候,教堂里空无一人,时间仿佛凝固在斑驳潮湿的墙壁上。 ==地理位置== 茨中村位于传说中的香格里拉区域,红色的澜沧江从村旁奔流而过,一座悬索桥跨过河流,把茨中村和公路连接在一起。由于村庄坐落在对岸绿树掩映的山坡上,行驶在德钦前往维西的途中,一不留神就会错过。 藏在大山皱褶里的茨中之所以有别于滇西北其他村落,是因为它拥有一座天主教堂。这座法国[[传教士]]建造的天主教堂,1909年动工,1921年修建完成,气派的教堂成为了“云南铎区”的主教礼堂。 ==著名景点== 从空中俯瞰,这座哥特式建筑为十字造型。教堂正面的钟楼为三层,屋顶有着典型的中国式传统飞檐,[[钟楼]]的最高处竖立着十字架。教堂的大门入口处和教堂内部有着不少内容也已经中国化了的对联,大多是“极仁极爱,至善至谦”这样的词语。正中的耶稣像左右分别挂的是:宣仁宣义聿昭拯济大权衡无始无终先作形声真主闻。 “文革”中,教堂因为被用作小学课堂,才免于被捣毁的厄运。墙上的圣经故事壁画已经脱落殆尽,但是,斗拱上方的花卉依然清晰可见,天花板上的植物图案色彩如新。红色的地毯上有板条钉成的座椅,周末的时候村民们都会前来行礼拜。茨中除了天主教徒之外,还有佛教、东巴教的信徒,并且各有宗教活动场所。 教堂的后院有两座并排的坟墓,墓穴均为圆拱造形,墓上有十字架,北侧墓穴的墓碑上刻着法国传教士伍许冬神父的名字,他死于1920年。另外一座已经没有姓名的墓穴埋葬的是[[瑞士]]传教士于伯良,于伯良来茨中不久,就因脑膜炎去世。茨中的传教士在1949年以后都返回了欧洲。 后院有两棵枝叶茂盛的大树,一棵是桉树,一棵是月桂树,都是传教士当年为聊解思乡之愁,用欧洲带来的树种种下的,至今已近百年,高大的桉树要四个人才能合抱,这可能也是云南树龄最长的[[桉树]]。 大树四周是大片的葡萄园,深秋季节,葡萄藤上已经果实累累。茨中的葡萄比常见的葡萄要小得多,仅指甲盖大小,颗粒小而饱满,口味甜中带酸。这种名叫玫瑰蜜的法国葡萄,在法国本土已经绝迹,但是在云南偏僻的深山中依然生长良好。茨中的山坡上到处种满了葡萄,家家户户都有制作葡萄酒的器具。老百姓从传教士那里学会的葡萄栽种和酿酒技术承袭至今,村里每年酿制的葡萄酒由酒商包装后运到市场上销售。 ==文物保护== 2006年05月25日,茨中教堂被国务院批准列入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单。 ==罗马式建筑== “罗马式建筑”起源于古代罗马建筑<ref>[https://www.sohu.com/a/400301344_100210419 国外12种建筑风格:古往今来的时代印记],搜狐,2020-06-07</ref>,就像“罗曼语”从罗马语中发展出来的语言一样,它通常建成[[十字架]]的形状,有一座长的宫殿、两间短的耳堂和一间半圆形的后殿,屋顶、门道和小窗都有一个圆弧形的拱环。罗马式建筑中最有名的是[[比萨]]的大教堂和著名的斜塔<ref>[http://goabroad.sohu.com/20131112/n390004242.shtml 意大利的罗马式建筑——比萨斜塔],搜狐,2013-11-12</ref>。它的[[艺术]]价值在意大利得以发展,11世纪到12世纪的时候传播到[[德意志]]、诺曼底和[[英格兰]],除了模仿之外,还具有大胆的创新。 ==参考文献== [[Category:920 建築藝術總論]]
返回「
茨中教堂
」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