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覽
近期變更
隨機頁面
新手上路
新頁面
優質條目評選
繁體
不转换
简体
繁體
18.219.201.94
登入
工具
閱讀
檢視原始碼
特殊頁面
頁面資訊
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檢視 苏辙 的原始碼
←
苏辙
前往:
導覽
、
搜尋
由於下列原因,您沒有權限進行 編輯此頁面 的動作:
您請求的操作只有這個群組的使用者能使用:
用戶
您可以檢視並複製此頁面的原始碼。
{{Infobox person | 姓名 = '''苏辙''' | 外文名 = | 圖片 = [[File:SUZHE001.jpg|居中|[http://img4.imgtn.bdimg.com/it/u=424265828,1163646740&fm=26&gp=0.jpg 原图链接] [http://www.chinanews.com/cul/2015/06-10/7335493.shtml 来自 羊城晚报 的图片]]] | 出生日期 = 1039年3月18日 | 出生地點 = 眉州眉山 | 職業 = 门下侍郎、尚书右丞等 | 知名作品 = 《栾城集》《诗集传》《龙川略志》《论语拾遗》《古史》 }} '''苏辙'''(''' Su Zhe''' )(1039年3月18日 <ref>《苏颍滨年表》:仁宗宝元二年己卯二月丁亥,苏辙生。</ref> -1112年10月25日 <ref>《苏颍滨年表》:十月三日,辙卒,年七十四。</ref> ),字子由,一字同叔 <ref>《苏颍滨年表》:辙,字子由,一字同叔,眉山人。</ref> ,晚号颍滨遗老。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北宋]]文学家、宰相,“[[唐宋八大家]]”之一。 嘉祐二年(1057年),苏辙登[[进士]]第,初授试秘书省校书郎、商州军事推官。[[宋神宗]]时,因反对[[王安石变法]],出为河南留守推官。此后随[[张方平]]、[[文彦博]]等人历职地方。 [[宋哲宗]]即位后,入朝历官右司谏、御史中丞、尚书右丞、门下侍郎等职,因上书谏事而被落职知汝州,此后连贬数处。宰相[[蔡京]]掌权时,再降朝请大夫,遂以太中大夫致仕,筑室于许州。 政和二年(1112年),苏辙去世,年七十四,追复端明殿学士、宣奉大夫。宋高宗时累赠太师、魏国公,[[宋孝宗]]时追谥“文定”。 苏辙与父亲[[苏洵]]、兄长[[苏轼]]齐名,合称“[[三苏]]” <ref>[http://www.guoxue123.com/zhibu/0401/00ysytl/006.htm 《渑水燕谈录·卷第四》] .国学导航2015-07-26</ref> 。 其生平学问深受其父兄影响,以散文著称,擅长政论和史论,苏轼称其散文“汪洋澹泊,有一唱三叹之声,而其秀杰之气终不可没”。 <ref>[http://gj.zdic.net/archive.php?aid=19889 《栾城集》附录] .汉典古籍2015-01-01</ref> 其诗力图追步苏轼,风格淳朴无华,文采少逊。苏辙亦善书,其书法潇洒自如,工整有序。著有《栾城集》等行于世。 == 人物生平 == <big>'''三苏游京'''</big> [[File:SUZHE002.jpg|缩略图|[http://pic.baike.soso.com/p/20120919/20120919191240-1996120440.jpg 原图链接] [https://baike.sogou.com/historylemma?lId=194784&cId=56274076 来自 搜狗百科 的图片]]] 苏辙生于[[宋仁宗]]宝元二年二月二十日(1039年3月18日),时其父苏洵三十一岁,游学四方。其兄苏轼四岁。庆历八年(1048年),苏洵因父丧居家,闭户读书,把自己以学识品行教授给苏轼与苏辙。 <ref>《苏颍滨年表》:八年戊子父洵以家艰,闭户读书,因以学行授二子,曰:“是庶几能明吾学者。”</ref> 至和二年(1055年),娶同里史瞿之女,苏辙时年十七岁,史氏十五岁。 嘉祐元年(1056年)春,苏辙父子三人同游都城开封(今河南开封),途经成都时,拜访出知益州的大臣张方平。[[张方平]]以国士礼对待苏辙父子。 <ref>《苏颍滨年表》:嘉祐元年丙申是春,辙父子三人同游京师,过成都,谒知益州张方平。方平一见,待以国士。</ref> 嘉祐二年(1057年),苏辙、苏轼兄弟参加礼部会试,当时[[欧阳修]]知贡举,将苏轼、苏辙兄弟置于高等,苏辙名登五甲。 <ref>《苏颍滨年表》:二年丁酉辙兄弟试礼部中第……辙中第五甲。</ref> 苏辙中第后,上《上枢密韩太尉书》于枢密使韩琦。 <ref>《苏颍滨年表》:有《上韩琦枢密书》。</ref> 四月,母亲程氏去世,苏辙父子回到蜀地。<ref>《苏颍滨年表》:四月癸丑,辙母武阳县君程氏卒于家。辙父子还蜀。</ref> 嘉祐三年(1058年)至嘉祐四年(1059年)十月,苏辙随父在开封游历。十二月,全家抵达江陵,苏辙将舟中创作的诗赋一百篇整理为《南行集》。<ref>《苏颍滨年表》:三年戊戌四年己亥十月,侍父游京师。十二月,至江陵,集舟中所为诗赋一百篇,为《南行集》。五年庚子自江陵至京师,途中所为诗赋又七十三篇,为《南行后集》。辙有《南行后集引》。</ref> 嘉祐五年(1060年),苏辙随父从江陵回到开封,父子三人将途中所作的诗赋共七十三篇整理为《南行后集》,苏辙作有《南行后集引》。 三月,天章阁待制杨畋奉命调铨(根据考绩迁调)官员,苏辙被授为河南府渑池县主簿。杨畋又举苏辙应“才识兼茂明于体用科”。同年,苏辙与兄长苏轼在东京怀远驿读书,准备制科考试。<ref>《苏颍滨年表》:三月,以选人至流内铨,天章阁待制杨畋调铨官吏,辙授河南府渑池县主簿。畋谓辙曰:“闻子求举直言,若必无人,畋愿备数。”于是举辙应才识兼茂明于体用科。兄弟寓怀远驿。</ref> <big>'''科举风波'''</big> 嘉祐六年(1061年)八月,苏辙参与殿试。当时仁宗已五十二岁,苏辙想他或许对政事感到疲倦,所以尽力讲政事得失,而对宫禁朝廷之事,议论尤为激切。策问试卷送上后,苏辙自认为一定被黜落。覆考官[[司马光]]将其置于第三等,初考官胡宿不同意。司马光与[[范镇]]商议后将其置于第四等,三司使[[蔡襄]]也力保苏辙。只有胡宿认为苏辙对仁宗不恭,坚持要求黜落他。 <ref>《苏颍滨年表》:乙亥,上御崇政殿策试制科举人。时,上春秋高,始倦于勤,辙因所问,极言得失。覆考官司马光第以三等,初考官胡宿争不可。光与范镇议,以辙为第四等。蔡襄曰:“吾三司使也,司会之言,吾愧之而不敢怨。”惟胡宿以为不逊,力请黜之。</ref> 仁宗说:“以直言来得人,而因直言抛弃他,天下人会怎么说我呢?”宰臣不得已,把他列入下等。不久后,苏辙被任命为试秘书省校书郎、商州军事推官。<ref>《宋史·卷三百三十九·列传第九十八》:仁宗曰:“以直言召人,而以直言弃之,天下其谓我何?”宰相不得已,置之下等,授商州军事推官。</ref> 当时苏洵奉命修《礼书》,苏轼出任签书凤翔判官。苏辙要求在京城侍养父亲,获朝廷准许。<ref>《苏颍滨年表》:己卯,以辙为试秘书省校书郎、充商州军事推官……是时,父洵被命编修礼书,而兄轼出签书凤翔判官,旁无侍子,辙乃奏乞养亲。诏从之。</ref> [[宋英宗]]治平二年(1065年),苏辙出任大名府推官,不久受命差管句大名府路安抚总管司机宜文字。 <ref>《苏颍滨年表》:十二月,轼自凤翔解官归京师。二年乙巳辙为大名府留守推官,有《谢韩丞相启》。寻差管句大名府路安抚总管司机宜文字。</ref> 治平三年(1066年)四月,苏洵在京师逝世,苏辙兄弟自汴河入淮,顺长江回蜀葬父。次年十月,葬父于彭山县安镇乡可龙里。 <ref>《苏颍滨年表》:四月戊申,父洵卒于京师,年五十八。辙兄弟自汴入淮,溯江归。十二月,入峡。四年丁未五月丁巳,英宗崩。十月壬申,葬父彭山县安镇乡可龙里。</ref> [[宋神宗]]熙宁元年(1068年),服丧期结束后,苏辙兄弟一路东游前往京师,于次年抵达。 <ref>《苏颍滨年表》:神宗熙宁元年戊申冬,辙兄弟免丧,东游京师。二年己酉春,至京师。</ref> <big>'''建议新法'''</big> [[File:三苏001.jpg|缩略图|[http://p10.qhimg.com/dr/200_200_/t0173257120e0911bc6.jpg 原图链接] [http://www.worlduc.com/blog2012.aspx?bid=18806888 来自 世界大学城 的图片]]] 熙宁二年(1069年),苏辙上书论政事,即被神宗召见于延和殿。 <ref>《宋史·卷三百三十九·列传第九十八》:苏辙,字子由,年十九,与兄轼同登进士科,又同策制举。仁宗春秋高,辙虑或倦于勤,因极言得失,而于禁廷之事,尤为切至。策入,辙自谓必见黜。考官司马光第以三等,范镇难之。蔡襄曰:“吾三司使也,司会之言,吾愧之而不敢怨。”惟考官胡宿以为不逊,请黜之。仁宗曰:“以直言召人,而以直言弃之,天下其谓我何?”宰相不得已,置之下等,授商州军事推官。时父洵被命修《礼书》,兄轼签书凤翔判官。辙乞养亲京师。三年,轼还,辙为大名推官。逾年,丁父忧。服除,神宗立已二年,辙上书言事,召对延和殿。</ref> 当时,[[王安石]]为相,与陈升之管三司条例司,命苏辙入三司条例司。吕惠卿依附王安石,苏辙和他讨论时多有抵触。王安石拿《青苗书》让苏辙仔细议论,说:“有不便之处,就告诉我不必疑虑。”苏辙说:“把钱借给百姓,使出利息二分,本意是在救济百姓,不是求利。但出入之间,吏员趁机营私作奸,即使有法也不能禁止,钱到百姓手里,即使良民也不免乱花;到交还时,即使富民也不免超过期限。这样,就怕一定要鞭打催促,州县官的事不胜其烦了。唐代[[刘晏]]掌管国家财政,从没有借钱给百姓。有责怪他的人,刘晏说:‘让百姓侥幸得钱,不是国家之福;叫吏员靠法催督还债,对百姓不利。我虽然从不发放借贷,但四方的丰收和灾荒谷价的贵贱,从来能及时知道。有谷贱处就收购,有谷贵处就发售,所以四方没有太贵、太贱的弊病,岂用发贷款?’刘晏所说的,就是常平仓法。现在此法仍在而患在不整顿,你真能有意于百姓生计,就整顿实行,那刘晏的功绩可以立刻见效。”王安石说:“你的话有理,我当慢慢思考。”从此后一月之间都不谈青苗法。<ref>《宋史·卷三百三十九·列传第九十八》:时王安石以执政与陈升之领三司条例,命辙为之属。吕惠卿附安石,辙与论多相牾。安石出《青苗书》使辙熟议,曰:“有不便,以告勿疑。”辙曰:“以钱贷民,使出息二分,本以救民,非为利也。然出纳之际,吏缘为奸,虽有法不能禁,钱入民手,虽良民不免妄用;及其纳钱,虽富民不免逾限。如此,则恐鞭箠必用,州县之事不胜烦矣。唐刘晏掌国计,未尝有所假贷。有尤之者,晏曰:‘使民侥幸得钱,非国之福;使吏倚法督责,非民之便。吾虽未尝假贷,而四方丰凶贵贱,知之未尝逾时。有贱必籴,有贵必粜,以此四方无甚贵、甚贱之病,安用贷为?’晏之所言,则常平法耳。今此法见在而患不修,公诚能有意于民,举而行之,则晏之功可立俟也。”安石曰:“君言诚有理,当徐思之。”自此逾月不言青苗。</ref> <big>'''被贬出京'''</big> [[File:SUZHE003.jpg|缩略图|[http://n.sinaimg.cn/sinacn15/716/w309h407/20180815/735a-hhtfwqr6587019.jpg 原图链接] [http://k.sina.com.cn/article_6526234955_184fe714b001009hy9.html 来自 搜狐媒体平台 的图片]]] 河北转运判官王广廉奏请发给度僧牒几千份作为本钱,在陕西转运司私自实行青苗法,春天发放秋天收还,和王安石意见相合,青苗法便开始实行。王安石派人去寻求尚未收取的财利。朝廷内外知道这些人一定会迎合王安石心意添加事情,都不敢说。苏辙去见陈升之说:“从前嘉祐末年,派官去抚恤各路百姓,但他们各人都务求滋生事端,回来所奏的大多不可实行,被天下人耻笑。现在和此事有何不同?”他又写信给王安石,竭力陈说此事之不可行。王安石发怒,将加罪,陈升之劝阻,于熙宁二年(1069年)八月被贬出外,任河南府留守推官。<ref>《宋史·卷三百三十九·列传第九十八》:会河北转运判官王广廉奏乞度僧牒数千为本钱,于陕西漕司私行青苗法,春散秋敛,与安石意合,于是青苗法遂行。安石因遣八使之四方,访求遗利。中外知其必迎合生事,皆莫敢言。辙往见陈升之曰:“昔嘉祐末,遣使宽恤诸路,各务生事,还奏多不可行,为天下笑。今何以异此?”又以书抵安石,力陈其不可。安石怒,将加以罪,升之止之,以为河南推官。</ref> 熙宁三年(1070年)二月,张方平知陈州,征召苏辙为陈州教授。<ref>《宋史·卷三百三十九·列传第九十八》:会张方平知陈州,辟为教授。</ref><ref>《苏颍滨年表》:三年……二月戊午,观文殿学士、新知河南府张方平知陈州。方平奏改辟辙为陈州教授。</ref> 熙宁六年(1073年)四月,守司徒兼侍中[[文彦博]]出判河阳军,征辟苏辙为学官。 <ref>《苏颍滨年表》:四月,枢密使文彦博罢,以守司徒兼侍中判河阳。彦博辟辙为学官。</ref> 熙宁八年(1075年),改授齐州掌书记。<ref>《苏颍滨年表》:已而改齐州掌书记,有《自陈适齐戏题》诗。</ref> 熙宁十年(1077年),苏辙改任著作佐郎,又随南京留守张方平任职,为签书应天府判官。当时苏轼也外知徐州,兄弟二人在澶濮之间相遇,一同前往徐州,留居一百多天,创作了《逍遥堂会宿》等诗。<ref>《苏颍滨年表》:辙以举者改著作佐郎。有谢启。二月癸巳,以张方平为南京留守。方平辟辙签书应天府判官。有谢方平启。时,轼亦得徐州,兄弟相遇于澶、濮之间,相従至徐,留百余日。有《逍遥堂会宿》等诗,有《汉高帝庙试剑石铭》,有《汉高帝庙祈晴文》。</ref> 元丰二年(1079年)八月,苏轼以作诗“谤讪朝廷”罪被捕入狱(乌台诗案),被责授为黄州团练副使。苏辙上书请求以自己的官职为兄赎罪,不准,牵连被贬为监筠州(今江西高安)盐酒税, <ref>《苏颍滨年表》:八月,轼下御史台狱。辙上书乞纳在身官赎兄罪,不报。十二月癸亥,轼责授水部员外郎、黄州团练副使,辙亦坐贬监筠州盐酒税。</ref> 五年不得升调。 元丰五年(1082年),苏辙沿赣水至黄州,与苏轼相聚,一道游览了黄州及其对江的武昌西山。于次年(1083年)应张梦得邀请创作《黄州快哉亭记》。<ref>《苏颍滨年表》:六年癸亥……十一月壬寅朔,有《黄州快哉亭记》。</ref> 元丰七年(1084年)七月,苏辙被量移为歙州绩溪县令。<ref>《苏颍滨年表》:九月,以辙为歙州绩溪令。</ref><ref>《宋史·卷三百三十九·列传第九十八》:三年,授齐州掌书记。又三年,改著作佐郎。复从方平签书南京判官。居二年,坐兄轼以诗得罪,谪监筠州盐酒税,五年不得调。移知绩溪县。</ref> <big>'''返朝任职'''</big> 元丰八年(1085年),神宗驾崩,[[宋哲宗]]赵煦即位。五月,苏辙卧病,至秋痊愈。八月,因旧党当政,苏辙以秘书省校书郎被召回。 <ref>《苏颍滨年表》:五月,辙卧疾,至秋良愈。有《病退》诗,有《病后白发》诗。八月戊午,资政殿学士司马光为门下侍郎。丁卯,以辙为秘书省校书郎。</ref> 元祐元年(1086年),苏辙至京师,任右司谏。当时太皇太后高氏([[高滔滔]])垂帘听政,起用司马光、[[吕公著]]为相,想废除新法,而支持新法的宰相蔡确、[[韩缜]]及枢密使[[章惇]]都被苏辙弹劾去职。大臣[[吕惠卿]]以攀附王安石而受重用,后又竭力排挤、陷害王安石,受世人憎恨。到新党被清算时,他自知难逃责罚,请求外授宫观官以逃避贬官流放之罪。苏辙连上三疏把他的奸恶加以揭露,最终使吕惠卿以散官安置建州。<ref>《宋史·卷三百三十九·列传第九十八》:哲宗立,以秘书省校书郎召。元祐元年,为右司谏。宣仁后临朝,用司马光、吕公著,欲革弊事,而旧相蔡确、韩缜、枢密使章惇皆在位,窥伺得失,辙皆论去之。吕惠卿始谄事王安石,倡行虐政以害天下。及势钧力敌,则倾陷安石,甚于仇雠,世尤恶之,至是,自知不免,乞宫观以避贬窜。辙具疏其奸,以散官安置建州。</ref> 司马光因王安石免疫法之害,想恢复差役法,却不知差役法之害相当于免疫法。苏辙说:“自从废除差役法几乎二十年,官吏百姓都未习惯。何况役法关系众多事务,盘根错节十分复杂,实行得慢些,方能审慎详尽。如果不深究事情的始终,轻易地立即推行,恐怕实行之后,又产生各种弊端。现在州县的免役钱,照例有累积剩余,大约够用几年,暂且依旧雇役,到今年为止。催促监督有关官员审议差役法,趁今冬成为法令,来年再行差役法。要使既实行之后,不再有人议论,那就进退都有利了。” <ref>《宋史·卷三百三十九·列传第九十八》:司马光以王安石雇役之害,欲复差役,不知其害相半于雇役。辙言:“自罢差役仅二十年,吏民皆未习惯。况役法关涉众事,根芽盘错,行之徐缓,乃得审详。若不穷究首尾,忽遽便行,恐既行之后,别生诸弊。今州县役钱,例有积年宽剩,大约足支数年,且依旧雇役,尽今年而止。催督有司审议差役,趁今冬成法,来年役使乡户。但使既行之后,无复人言,则进退皆便。”</ref> 司马光又因王安石设《[[诗经]]》、《尚书新义》来考取天下士人,想改变科举,另立新的条例。苏辙说:“进士来年秋天考试,没有多少日子了,而议论不及时决定。诗赋虽然是小技,但要讲究声律,用的功夫不浅。至于治经书,诵读和讲解,尤其不是轻易的事。总之,来年都还不能实行。请求来年的考试,一切还照旧,惟有经书的释义兼取注疏及各家议论,或提出应举者自己的见解,不专用王安石的学说。并罢去对律令释义的考试,使应举的人知道有定论,一心一意做学问,以待选拔考试,然后慢慢地议论元祐五年以后科举的条例,也不算晚。”但司马光都不听。<ref>《宋史·卷三百三十九·列传第九十八》:光又以安石私设《诗》、《书新义》考试天下士,欲改科举,别为新格。辙言:“进士来年秋试,日月无几,而议不时决。诗赋虽小技,比次声律,用功不浅。至于治经,诵读讲解,尤不轻易。要之,来年皆未可施行。乞来年科场,一切如旧,惟经义兼取注疏及诸家论议,或出己见,不专用王氏学。仍罢律义,令举人知有定论,一意为学,以待选试,然后徐议元祐五年以后科举格式,未为晚也。”光皆不能从。</ref> 同年八月,被任命为起居郎,苏辙上疏请辞,旋即权任中书舍人,不久后正式担任中书舍人。<ref>《苏颍滨年表》:甲辰,以辙为起居郎,有辞免状。</ref><ref>《宋史·卷三百三十九·列传第九十八》:迁起居郎、中书舍人。</ref> 起初,神宗因西夏内乱而派兵进攻,于是在熙河增设兰州,在延安增设安疆、米脂等五寨。元祐二年(1087年),西夏派使者贺哲宗登位,使者返回,尚未出境,西夏又派使者入境。朝廷知道他们有请求兰州、五寨土地的意思,大臣讨论守或弃尚未决定。苏辙建议答应西夏所请,朝廷便允许还西夏五寨。<ref>《宋史·卷三百三十九·列传第九十八》:初,神宗以夏国内乱,用兵攻讨,乃于熙河增兰州,于延安增安疆、米脂等五砦。二年,夏遣使贺登位,使还,未出境,又遣使入境。朝廷知其有请兰州、五砦地意,大臣议弃守未决。辙言曰:“顷者西人虽至,疆场之事,初不自言。度其狡心,盖知朝廷厌兵,确然不请,欲使此议发自朝廷,得以为重。朝廷深觉其意,忍而不予,情得势穷,始来请命,一失此机,必为后悔。彼若点集兵马,屯聚境上,许之则畏兵而予,不复为恩;不予则边衅一开,祸难无已。间不容发,正在此时,不可失也。况今日之事,主上妙年,母后听断,将帅吏士,恩情未接,兵交之日,谁使效命?若其羽书沓至,胜负纷然,临机决断,谁任其责?惟乞圣心以此反覆思虑,早赐裁断,无使西人别致猖狂。”于是朝廷许还五砦,夏人遂服。</ref> 元祐四年(1089年),苏辙权任吏部尚书。八月,任贺辽国生辰国信使,与刑部侍郎赵君锡出使辽国。<ref>《苏颍滨年表》:八月辛丑,以辙及刑部侍郎赵君锡为贺辽国生辰国信使。</ref> [[File:1SUZHE004.jpg|缩略图|[http://pic.baike.soso.com/p/20120919/bki-20120919191239-290280013.jpg 原图链接] [https://baike.sogou.com/v194784.htm?ch=ch.bk.innerlink 来自 搜狗百科 的图片]]] <big>'''拜相参政'''</big> 元祐五年(1090年)五月,苏辙被任命为龙图阁直学士、御史中丞。<ref>《苏颍滨年表》:壬辰,以辙为龙图阁直学士、御史中丞,有辞免札子并谢表。</ref> 十二月,任龙图阁学士。<ref>《苏颍滨年表》:丁未,以辙为龙图阁学士。</ref> 元祐六年(1091年)二月,任中大夫、守尚书右丞。 <ref>《宋史·卷三百三十九·列传第九十八》:六年,拜尚书右丞,进门下侍郎。</ref> 当时苏轼遭人排挤,乞求外任,苏辙也随兄连上四札,也乞外任,但未获准许。 元祐七年(1092年)四月,朝廷命苏辙代理太尉、充任册皇后告期使。 <ref>《苏颍滨年表》:四月,以辙摄太尉、充册皇后告期使。</ref> 六月,任太中大夫、守门下侍郎。 <ref>《苏颍滨年表》:六月辛酉,以辙为大中大夫、守门下侍郎。</ref> 十一月,朝廷因郊祀天地而特加苏辙为护军,进爵开国伯,实封食邑二百户。 <ref>《苏颍滨年表》:十一月癸巳,合祭天地于圜丘,大赦天下。有《进郊祀庆成》诗并状。以郊祀恩特加护军,进开国伯、食实封二百户。</ref> <big>'''连遭贬谪'''</big> 元祐八年(1093年),哲宗亲政,新法派重新得势。 绍圣元年(1094年),门下侍郎[[李清臣]]主持科考,出题批驳元祐政事。他上书反对哲宗恢复熙宁新法,被贬知汝州。过了几个月,元丰时诸臣都在朝廷任职,再贬苏辙为左朝议大夫、知袁州。未到任,又于七月降为左朝议大夫、试少府监,分司南京,筠州居住处分。 <ref>《宋史·卷三百三十九·列传第九十八》:绍圣初,哲宗起李清臣为中书舍人,邓润甫为尚书左丞。二人久在外,不得志,稍复言熙、丰事以激怒哲宗意。会廷试进士,清臣撰策题,即为邪说。辙谏曰……哲宗览奏,以为引汉武方先朝,不悦。落职知汝州。居数月,元丰诸臣皆会于朝,再责知袁州。未至,降朝议大夫、试少府监,分司南京,筠州居住。</ref> 苏辙治州有优异政绩,等到他被罢免离开,州里父老送别他的人都呜咽流涕,延绵数十里不断。<ref>《苏颍滨年表》:辙在郡有异政,既罢去,父老送者皆呜咽流涕,数十里不绝。</ref> 绍圣四年(1097年)二月,苏辙又被贬为化州别驾,安置雷州处分。此时,苏轼也被贬为琼州别驾、昌化军安置。五月十一日,兄弟二人再次相遇于藤州,苏辙送苏轼赴海南。<ref>《苏颍滨年表》:五月甲子,兄弟相遇于藤,相与同行。</ref> 六月十一日诀别于海滨。 <ref>苏轼《和陶止酒并引》:丁丑岁,予谪海南,子由亦贬雷州。五月十一日相遇于藤,同行至雷。六月十一日相别渡海。余时病疮呻吟,子由亦终夕不寐,因咏渊明诗,劝余止酒。余和原韵,因而赠别。”诗云:“劝我师渊明,力薄且为己。微疴坐杯酌,止酒则瘳矣。</ref> 元符元年(1098年),移至循州安置。元符二年(1099年),作《龙川略志序》、《龙川别志序》、《春秋传后序》。 元符三年(1100年),[[宋徽宗]]即位,苏辙移永州、岳州安置,不久受任为濠州团练副使,岳州居住。十一月,复职太中大夫,提举凤翔上清太平宫。因有田产在颍川,他便前往居住 <ref>《苏颍滨年表》:有田在颍昌府,因往居焉。</ref> 。 建中靖国元年(1101年)七月,苏轼在常州(今江苏常州)去世,临终前以不见苏辙为憾。苏辙得知后,在悲痛中为其撰祭文,不久又作《追和轼归去来词》,其后作《东坡先生墓志铭》。 崇宁元年(1102年)五月,宰相[[蔡京]]当国,党祸复起,苏轼等已去世的元祐党人,原追复官告并缴纳;苏辙等在世之人,并不与在京差遣。同年,朝廷削苏辙五官,降授朝议大夫。 崇宁二年(1103年),苏辙为避祸,独自迁居汝南。十月,朝廷罢苏辙提举太平宫之职。苏辙住在许州,又被授以太中大夫致仕。<ref>《宋史·卷三百三十九·列传第九十八》:三年,又责化州别驾,雷州安置,移循州。徽宗即位,徙永州、岳州,已而复太中大夫,提举凤翔上清太平宫。崇宁中,蔡京当国,又降朝请大夫,罢祠,居许州,再复太中大夫致仕。</ref> <big>'''潜居颍滨'''</big> [[File:1SUZHE侧身像.jpg|缩略图|[http://image109.360doc.com/DownloadImg/2018/05/1411/132977462_3_20180514110253144 原图链接] [http://www.360doc.com/content/18/0514/11/27523037_753792399.shtml 来自 个人图书馆 的图片]]] 崇宁三年(1104年)正月,苏辙在颍川定居,因感于元祐时人所剩无几,于是筑室曰“遗老斋”,自号“颍滨遗老” <ref>《石林燕语》:子由自岭外归许下,号颍滨遗老,家有遗老斋。盖元佑人至子由,存者无几矣。</ref> 终日读书著述、默坐参禅,谢绝宾客,决口不谈时事,将所感皆寄托于诗中。<ref>《苏颍滨年表》:辙居颍昌十三年。颍昌当往来之冲,辙杜门深居,著书以为乐。谢却宾客,绝口不谈时事。意有所感,一寓于诗,人莫能窥其际。</ref><ref>《宋史·卷三百三十九·列传第九十八》:筑室于许,号颍滨遗老,自作传万余言,不复与人相见。终日默坐,如是者几十年。</ref> 崇宁五年(1106年)九月,撰成《颍滨遗老传》及《栾城后集序》。次年,著《论语拾遗》。 大观二年(1108年),苏辙复任朝议大夫,迁任中大夫。<ref>《苏颍滨年表》:二年戊子正月壬子,有《正旦》诗。是日,帝受大贺八宝,赦天下。辙复朝议大夫,迁中大夫。</ref> 政和元年(1111年),撰成《栾城第三集序》。 政和二年(1112年)春,游颍昌西湖,泛赮水,并有诗作。九月,以太中大夫职致仕。 <ref>《苏颍滨年表》:九月庚申,有《坟院记》。是月壬午,中大夫辙转大中大夫致仕。</ref>] 十月三日(10月25日),苏辙逝世,享年七十四岁。 十二月,朝廷追复苏辙为端明殿学士,特赠宣奉大夫。<ref>《宋宰辅编年录·卷十》:政和二年九月,复太中大夫致仕。十二月,追复端明殿学士,特赠宣奉大夫。</ref> 原拟葬苏辙于眉州祖茔,但后来仍葬苏辙于郏县小峨眉山苏轼墓旁。南宋绍兴(1131年-1162年)年间,因其子苏迟显贵,苏辙获赠太师,封魏国公;夫人史氏赠楚国太夫人。<ref>《苏颍滨年表》:绍兴中,以迟贵,累赠太师,封魏国公;史氏,楚国太夫人。</ref><ref>《宋史·卷三百三十九·列传第九十八》:政和二年,卒,年七十四。追复端明殿学士。淳熙中,谥文定。</ref> 淳熙元年(1174年),经礼部尚书赵雄奏请,[[宋孝宗]]特敕追谥为“文定”。<ref>《宋宰辅编年录·卷十》:淳熙元年七月,礼部尚书赵雄请赐谥,敕特谥文定。</ref> == 主要成就 == <big>'''政治'''</big> [[File:1王安石变法.jpeg|缩略图|[http://08imgmini.eastday.com/mobile/20191012/20191012094156_def8c1e18fdd7768f9f51983112d6c27_1.jpeg 原图链接] [http://mini.eastday.com/a/191012094156443.html 来自 东方资讯 的图片]]] 苏辙在政治上反对[[王安石变法]]中的青苗法,认为青苗法“以钱贷民,使出息二分,本以救民,非为利也;然出纳之际,吏缘为奸,虽有法不能禁;钱入民手,虽良民不免妄用;及其纳钱,虽富民不免逾限。如此,则恐鞭棰必用,州县之事不胜烦矣。“王安石听后,亦颇觉有理。 [[宋哲宗]]初年”元祐更化“,苏辙在京师,多所论议。当时司马光变熙宁之法,废除雇役法,恢复差役法,苏辙极言不可。他的这类政治主张,与其兄[[苏轼]]基本相同。<ref>白寿彝,《中国通史·第七卷·中古时代·五代辽宋夏金时期(下册)》第四十章</ref> 《宋史》称其“论事精确,修辞简严,未必劣于其兄。”<ref>[http://www.guoxue123.com/shibu/0101/00songs/338.htm 《宋史·卷三百三十九·列传第九十八》] .国学导航</ref> <big>'''水利'''</big> 在回河之争中,苏辙与右相[[范纯仁]]等主张维持北流,反对文彦博等回河东流之议复起。苏辙虽多次上疏反对,但以高太后为主的中枢始终倾向东流,虽时停时作,至元祐七年(1092年)十月河水已大部东流。绍圣元年(1094年),“尽闭北流,全河之水东还故道”。<ref>《[http://www.guoxue123.com/shibu/0101/00songs/092.htm 宋史·卷九十三·志第四十六》] .国学导航</ref> 这次黄河回复东流,不过仅仅五年时间,至元符二年(1099年),黄河于内黄决口,东流断绝,主流又趋向北流,仍至乾宁军一带入海。积极主张回河的吴安持、郑佑、李仲、李伟等被朝廷加罪,结束了第三次回河的争论。 === 文学 === '''政论与史论''' [[File:唐宋八大家.png|缩略图|[http://p.ananas.chaoxing.com/star3/origin/a06e5ff14badcfcd0c6e2126bf1e4b09.png 原图链接] [http://mooc1.chaoxing.com/nodedetailcontroller/visitnodedetail?courseId=202146970&knowledgeId=102428296 来自 超星发现 的图片]]] 苏辙生平学问深受其父兄影响,他在《历代论引》中说:“予少而力学,先君,予师也;亡兄子瞻,予师友也。父兄之学,皆以古今成败得失为议论之要。”他虽自称“其学出于[[孟子]]”,而实则“遍观乎百家”。在《历代论》中多论古今得失成败,又撰有《古史》,用意亦在于此。 苏辙对于前辈学人,亦尊韩、欧,政治思想,亦近于欧。但韩、欧辟佛道,而苏辙不然。苏辙的文章,与父兄并称当代大家。与父兄相比,虽有所不及,但亦自有特点。 他擅长政论和史论,在政论中纵谈天下大事,如《新论》三篇,纵谈天下大事,论断相当确切。《上皇帝书》说“今世之患,莫急于无财”,亦切中肯綮。史论同父兄一样,针对时弊,古为今用。 苏辙史论的代表作品是《历代论》,有些篇章是写得很有特点的。论汉光武、唐太宗,分析相当全面,和苏轼相比,特点确在于“稳”。 《六国论》评论齐、楚、燕、赵四国不能支援前方的韩、魏,团结抗秦,暗喻北宋王朝前方受敌而后方安乐腐败的现实。《三国论》将[[刘备]]与[[刘邦]]相比,评论刘备“智短而勇不足”,又“不知因其所不足以求胜”,也有以古鉴今的寓意。 '''书信杂文''' 苏辙致力最勤的文章,在于政论和史论,史论之文,尤所尽心;但他写得更为自由随便的文章,还是书信杂文。例如十九岁时写的《上枢密韩太尉书》,说自己初到京师,“非有求于斗升之禄”,“偶然得之,非其所乐”;而所愿者,只是“一睹贤人之光耀,闻一言以自壮”。初生之犊,年少气豪,既不同于韩愈《上宰相书》那样卑躬屈节,也不像李白《上韩荆州书》那样纵横使气。当文人仕途广于唐代的宋代,这样的文章是有时代特点的。 与此书相类者,还有《上昭文富丞相书》、《上曾参政书》,都是年少气豪之作。到了晚年,所为书札,出语虽有所收敛,但依旧洒脱自然,例如《答[[黄庭坚]]书》,其文墨颇似苏轼。二苏早年之文,气象虽不尽同,但晚年之作,以信札观之,都有平淡自然之语。二苏相比,苏辙之文,未可以一“衰”字尽之。 苏辙的记叙杂文为人所称者,有《庐山栖贤寺新修僧堂记》、《武昌九曲亭记》、《黄州快哉亭记》等。其中《庐山栖贤寺新修僧堂记》以“造语奇特”见称。 [[王士禛]]《香祖笔记》云:“颍滨《栖贤寺记》造语奇特,虽唐作者如刘梦得([[刘禹锡]])、柳子厚([[柳宗元]])妙于语言,亦不能过之。”并引其中“入栖贤谷”一段文字而后云:“予游庐山,至此,然后知其形容之妙,如丹青画图,后人不能及也。”苏辙之文,本来不是以“奇”见称的。《黄楼赋》“稍自振厉”,即被疑为苏轼所作,则此文之“造语奇特”,也就自然为人所称了。 苏辙还有一篇《东轩记》,造语虽不甚奇,却是写得更加“如其为人”的文章。这篇“记”也是写得颇有特色。作“东轩”以为“宴休之所”,却不得一日“安于其中”,而日日忙于“坐市区鬻盐、沽酒、税豚鱼”,此情此景,是和历来文人雅士作轩亭以自适者大异其趣的。文章最后还说:希望有那么一天,“世或哀而怜之,使得归伏田里”,“然后追求颜氏之乐,怀思东轩,优游以忘其老”。宦情淡薄,文章亦自澹泊。这样的笔墨,也是“如其为人”的。 '''诗赋''' 苏辙写诗力图追步苏轼,今存诗作为数也不少,但较之苏轼,不论思想和才力都要显得逊色。早年诗大都写生活琐事,咏物写景,与苏轼唱和之作尤多。风格淳朴无华,文采少逊。早年的作品《次韵子瞻闻不赴商幕》三首,写得洒脱自然,颇见个性特点。 晚年退居颍川后,对农民生活了解较多,写出了如《秋稼》等反映现实生活较为深刻的诗。抒写个人生活感受之作,艺术成就也超过早期,如《南斋竹》:“幽居一室少尘缘,妻子相看意自闲。行到南窗修竹下,恍然如见旧溪山。”意境闲澹,情趣悠远。 又如晚年所作《游西湖》云:“闭门不出十年久,湖上重游一梦回。行过闾阎争问讯,忽逢鱼鸟亦惊猜。可怜举目非吾党,谁与开樽共一杯?归去无言掩屏卧,古人时向梦中来。”时值新党蔡京等人执政,元祐党人累遭迫害,苏辙筑室于许州,闭门不出,与早年之“闭门”遥相对应。从他一生的经历看来,始终皆以直言而不见容。故以“闭门”始,以“闭门”终。这样的作品,亦颇见性情。 苏辙于诗也自有主张。他的《诗病五事》以思想内容为衡量标准,对[[李白]]、[[白居易]]、[[韩愈]]、[[孟郊]]等都有讥评。如说李白“华而不实”,说“唐人工于为诗而陋于闻道”,这看法在宋代有一定代表性。 《宋史》称其性情沉静简洁,写文章气势宏大而淡泊,和他的为人相似,不愿被人知道,而俊秀杰出之气终究不可掩饰,认为他的高超大致和苏轼相近。<ref>《宋史·卷三百三十九·列传第九十八》:辙性沉静简洁,为文汪洋澹泊,似其为人,不愿人知之,而秀杰之气终不可掩,其高处殆与兄轼相迫。</ref> 苏辙的赋也写得相当出色。例如《墨竹赋》赞美画家文同的墨竹,把竹子的情态写得细致逼真,富于诗意。 '''儒学''' 主词条:[[蜀学]] 苏辙与父苏洵、兄苏轼创立了苏氏蜀学,他与苏轼同为苏氏蜀学的集大成者。苏氏的蜀学与荆公新学、二程洛学相对立。“三苏”博通经史,遍采六经百家之说,又吸取老庄道家学说和佛教思想,逐步形成“三教合一”的思想体系。是北宋中期儒、佛、道三教融合的时代潮流的产物,是当时具有重要影响的学术派别。 苏辙晚年曾著《苏黄门老子解》,朱熹称其书“合吾儒于[[老子]],以为未足,又并释氏而弥缝之,可谓舛矣!”<ref>[http://www.guoxue123.com/other/xuean/songyuanxuean4/024.htm 《宋元学案·卷九十九·苏氏蜀学略》] .国学导航</ref> 反映了蜀学派的思想特色。 此派在文学上的建树最为卓著,但认为学术中最重要者并非文章辞赋,注重所谓“性命自得之际”。以文为“寓理之具”,认为“学文之端,急于明理,如知文而不务理,求文之工,世未尝有也。”<ref>[http://www.guoxue123.com/new/0002/ljwx/0730.htm 儒家文献资料汇编—蜀学] .国学导航</ref> [[File:SUZHE书法.jpg|缩略图|[http://www.gjart.cn/managegjart/eWebEditor/UploadFile/200631616827623.jpg 原图链接] [http://www.gjart.cn/viewnews.asp?cateid=9&gjart=88&id=6053 来自 国际艺术界 的图片]]] '''书法''' 苏辙不仅在诗文创作方面才华横溢,而且其书法也颇有造诣。 其书法运笔结字与其兄苏轼颇为接近,书法潇洒自如,工整有序。 传世墨迹有《雪甚帖》、《雪诗帖》、《车马帖》、《晴寒帖》等。 == 个人作品 == 苏辙著有《诗集传》、《春秋集解》、《论语拾遗》、《道德经解》 <ref> [http://www.guoxue123.com/new/0002/ljwx/0346.htm 儒家文献资料汇编—苏辙] .国学导航</ref> 、《栾城集》(包括《后集》、《三集》,共84卷)、《栾城应诏集》12卷等,并行于世。<ref>《宋史·卷三百三十九·列传第九十八》:所著《诗传》、《春秋传》、《古史》、《老子解》、《栾城文集》并行于世。</ref> 曾自撰《颍滨遗老传》。《全宋诗》录有其诗。<ref>傅璇琮.《全宋诗》:北京大学出版社,1995年</ref> {| class="wikitable" |- ! 体裁 !! 作品名称 |- | 文 || 《新论》《上皇帝书》《上枢密韩太尉书》《黄州快哉亭记》《巢谷传》《老子解》 |- | 诗 || 《[[墨竹赋]]》《南斋竹》《[[秋稼]]》 |} == 人物评价 == [[张方平]]:二子皆天才,长者明敏尤可爱,然少者谨重,成就或过之。<ref>宋·无名氏·《瑞桂堂暇录》</ref> [[赵祯]]:吾今又为吾子孙得太平宰相两人。<ref>[http://www.guoxue123.com/shibu/0101/00songs/241.htm 《宋史·卷二百四十二·列传第一》] .国学导航</ref> [[苏轼]]:子由之文实胜仆,而世俗不知,乃以为不如。其人深,不愿人知之。其文如其为人,故汪洋澹泊,有一唱三叹之声,而其秀杰之气终不可没。 [[刘攽]]:具官某天材颖茂,儒学纯备。敏于事而慎于言,志于道而辅以术。早繇方闻之举,藉甚士林之誉。粤自谏垣,进陟词掖。倜傥正论,启沃者非一;润色王猷,灏噩乎吹万。 <ref>《彭城集·卷四十》 .殆知阁</ref> [[陈襄]]:学与文若不逮轼,而静厚过之。<ref>[http://www.guoxue123.com/other/xuean/songyuanxuean1/006.htm 《宋元学案·卷五》] .国学导航</ref> [[张耒]]:某平生见人多矣,惟见苏循州不曾忙,范丞相(范纯仁)不曾疑。苏公虽事变纷纭至前,而举止安徐,若素有处置。范公见事,洞达情实,各有部分,未尝疑惑。此皆过人者。<ref>北宋·张耒·《续明道杂志》</ref> [[王辟之]]:苏氏文章擅天下,目其文曰“三苏”,盖洵为老苏,轼为大苏,辙为小苏也。 [[孙觌]]:白公([[白居易]])诗所谓辞达,大抵能道意之所欲言者。苏黄门诗已不逮诸公,北归后效白公体,益不逮,惟四字诗最善。张文潜(张耒)晚年诗不逮前作,意谓亦效白公诗者。公述潘邠老言,文潜晚喜白公诗。信矣,如所料也。<ref>南宋·赵与时:《宾退录·卷六》</ref> [[王称]]:辙之名迹与轼相上下,而心闲神王,学道有得,是以年益加而道益邃,道益邃,则于世事愈泊如也,不有所守而然哉。<ref>南宋·王称·《东都事略·卷九十三》</ref> [[朱熹]]:苏子由爱《选》诗“亭皋木叶下,陇首秋云飞”,此正是子由慢底句法。 [[文天祥]]:国初,诸老尝以厚士习为先务,宁收落韵之李迪,不取凿说之贾边;宁收直言之苏辙,不取险怪之刘几。 <ref>南宋·文天祥·《御试策》</ref> [[脱脱]]:苏辙论事精确,修辞简严,未必劣于其兄。王安石初议青苗,辙数语柅之,安石自是不复及此,后非王广廉傅会,则此议息矣。辙寡言鲜欲,素有以得安石之敬心,故能尔也。若是者,轼宜若不及,然至论轼英迈之气,闳肆之文,辙为轼弟,可谓难矣。元祐秉政,力斥章、蔡,不主调停;及议回河、雇役,与文彦博、司马光异同;西边之谋,又与吕大防、刘挚不合。君子不党,于辙见之。辙与兄进退出处,无不相同,患难之中,友爱弥笃,无少怨尤,近古罕见。独其齿爵皆优于兄,意者造物之所赋与,亦有乘除于其间哉! [[王世贞]]:吾尝谓子瞻非浅于经术者,其少之所以不典,则明允之余习。晚之所以不纯,则葱岭之绪言。然而得是二益,亦不小也。子由稍近理,故文彩不能如父兄,晚益近理故益不如,然而不失为佳子弟也。 <ref>《王弇州崇论·卷四》 .殆知阁</ref> [[茅坤]]:苏文定公之文,其镵削之思或不如父,雄杰之气或不如兄;然而冲和澹泊,遒逸疏宕,大者万言,小者千余言,……西汉以来别调也。<ref>明·茅坤·《苏文定公文钞引》</ref> [[杨庆远]]:宦迹渺难寻,只博得三杰一门,前无古,后无今,器识文章,浩若江河行大地;天心厚有属,任凭他千磨百炼,扬不清,沉不浊,父子兄弟,依然风雨共名山。 [[张鹏翮]]:一门父子三词客,千古文章四大家。 [[朱轼]]:辙自熙宁以前,滞于小官。及元祐之朝,耆旧居职,未及有所施用。至绍圣,而世变不胜言矣,其斥调停、论绍述之非,有味乎其言之也。平居澹然无营,至引当否、商是非,直言抗论,无所回挠,斯可尚也已。<ref>[http://www.guoxuedashi.com/a/19571n/263224o.html 《史传三编·卷三十三·名臣传二十五》] .国学大师</ref> [[瓜尔佳·文祥]]:取材当如宋富弼、苏辙,庶有裨时政。<ref>[http://122.200.75.13/%E8%AF%97%E8%97%8F/%E8%AF%97%E9%9B%86/%E5%8D%81%E6%9C%9D%E8%AF%97%E4%B9%98-98.html 《十朝诗乘》] .古籍文献网 2016-11-24</ref> [[钱基博]]:①自宋初[[柳开]]、[[穆修]]以迄[[石介]]、[[尹洙]]、[[苏舜钦]]、[[欧阳修]]、[[梅尧臣]]、[[王安石]]、[[曾巩]]、[[苏洵]]及其子轼、辙兄弟、[[秦观]]、张耒、[[黄庭坚]]、[[陈师道]],气必疏快而力祛茂兴,与发宋文之机利,而以殊于唐格者也。...其中欧、苏、曾、王,与唐之韩、柳,并称[[唐宋八大家]],为后世言古文者之所宗。然惟欧阳修,碑传议论,兼能并擅。苏氏轼、辙,策论得欧阳之明快,而碑传殊无体要。 ②今观其文疏于叙事,而善议论,辨明古今治乱得失,出以坦迤,抑扬爽朗,语无含茹,而亦不为钩棘;策论特其所长,碑传则其所短,与轼蹊径略同,而波澜不如;气不如轼之舒,笔不如轼之透。……策论至苏氏父子,原原本本,述往事,思来者,有以见天下之赜,古今之变,而观其会通,持之有故,言之成理,直与周秦诸子同为一家之言,固不仅文章之工。而观辙之所为,其学兼综兵农儒法,其文出入庄、孟、苏、张,虽不如洵之峭劲廉悍,而颇追轼之条达疏畅,意到笔随,无愧难弟也。……然轼辙之文,有余于汪洋,不足于淡泊;工于用尽,而不善于用有余;可振厉以警发愦愦之意,而未能唱叹以发人悠悠之思。<ref>[http://www.xiexingcun.com/Philology/07/014.htm 《中国文学史·第三章·北宋》] .文学史系列书籍合集</ref> [[朱德]]:一门三父子,都是大文豪。诗赋传千古,峨眉共比高。<ref>刘乃昌 ,《苏洵、苏辙文学简评》,《齐鲁学刊》,1985年06期</ref> == 轶事典故 == <big>'''取名依据'''</big> 关于苏辙名字中“辙”的意思,其父苏洵在《名二子说》中解释说:天下的车没有不顺着辙走的,虽然论功劳,车辙是没份的,但如果车翻马毙,也怪不到辙的头上。虽然“辙”不易致福,却也难以招灾。<ref>苏洵·《名二子》:“轮、辐、盖、轸,皆有职乎车。而轼独若无所为者。虽然,去轼,则吾未见其为完车也。轼乎,吾惧汝之不外饰也。天下之车莫不由辙,而言车之功,辙不与焉。虽然,车仆马毙,而患亦不及辙。是辙者,善处乎祸福之间也。辙乎,吾知免也矣!”</ref> 这与苏辙相对内敛的性格也颇为相符。 <big>'''启发民智'''</big> 因“元祐党争”牵连,绍圣四年(1097年),苏辙被责授为化州别驾,雷州安置。<ref>[http://szb.gdzjdaily.com.cn/zjrb/html/2009-11/16/content_1347826.htm 苏辙与章淳在雷州遭遇异同] .湛江日报 2013-12-25</ref> 苏辙初来雷州,水土不服。据载,雷州知县张逢、海康县令陈谔对苏辙非常友善,以诚相待,礼遇有加。时劳问有。” 苏辙虽谪居雷州仅一年,但他面对雷州当时“其民甘于鱼鳅蟹虾,故蔬果不毓;冬温不雪,衣被吉贝(木棉),故艺麻而不绩,生蚕而不织,罗纨布帛,仰于四方之负贩。工习于鄙朴,故用器不作。医夺于巫鬼,故方术(指医术)不治”<ref>《栾城后集·卷五·和子瞻次韵陶渊明劝农诗〈并引〉》</ref> ,致力于传播先进的中原文化,启发民智,破除迷信,致力于农、工、商之利,教民治穷致富。他在该诗引中又说:“我迁海康(今雷州)实编于民,少而躬耕,老复其真。……愿以所知,施及斯人”;他教导人民“斫木陶土,器则不匮。绩麻缫茧,衣则可冀。药饵具前,病安得至?”这首诗表现出苏辙体察民情,关心民瘼的民本思想,同时,该诗也是研究雷州当时风土习俗的重要史料。 此间,章惇得知张逢礼遇苏辙,派董必明查暗访,称其以强占民宅,但因有租券,不便加罪,便于元符元年(1098年)诏苏辙迁循州。后来,雷州人民在苏辙居住地建遗直轩以纪念。 <big>'''大猫据炉'''</big> 苏辙曾做黄白术,先在一个封闭的房间中放置一个大炉,将要生火时,看见一只大猫站在炉上之后没入水中,一会儿就不见了。苏辙因此认为自己不是能将这种技艺传下去的人,便不再讲说此术。<ref>《孙公谈圃·卷下》:子由尝为黄白术,先治一室,甚密,中置大炉,将举火,见一大猫据炉而溺,须臾不见。子由以谓:“神仙之术,天使济贫乏,待其人然后传,予非其人。”遂不复讲。</ref> <big>'''十年流落'''</big> 苏辙听闻铁龟山人擅长术数,曾邀其至所坐舟中,向他询问自己的吉凶。铁龟山人说:“自此以后十年,应当飞腾升进,前十年的流落已经过去,但还有十年的流落。”<ref>《栾城遗言》:公归自江南,过宋,闻铁龟山人善术数,邀至舟问休咎。云:“此去十年如飞腾升进,前十年流落已过,然尚有十年流落也。”</ref> <big>'''道启心海'''</big> [[File:SUZHE006.jpg|缩略图|[https://p5.ssl.qhimgs1.com/sdr/400__/t0108c728079d959def.jpg 原图链接] [https://baike.sogou.com/historylemma?lId=194784&cId=56274076 来自 搜狗百科 的图片]]] 苏辙受其兄苏轼影响,崇信道教。除这一原因外,苏辙信道还与他自己所遇到的两件事有关,一是因为道教治好了他多年的疾病,不能不使他对道教大感兴趣。他接着谈自己读道经《抱朴子》的感想,认为自己要想找到金丹服之成仙恐怕不太可能,那就只好退而求其次,去服食茯苓。 苏辙在《丐者赵生传》中记载了他所遇到的第二件有关道教的怪事:赵生是一个乞丐,敝衣蓬发,醉即骂人。后来赵生主动去见苏辙,一席话之后,使苏辙感到这个乞丐“非特挟术,亦知道者也。”苏辙又把赵生介绍给苏轼,赵在苏轼那里停留了半年之久,后随苏轼北归,至兴国为杨绘所留,不久被骡所伤而死,绘备棺葬之。到了元裙元年,蜀僧法震来访,告诉苏辙说,他路过云安时,有乞丐自称姓赵,与苏辙相识,请代为问好。法震描述这个乞丐模样后,苏辙确认是赵生。当时,兴国地方官朱彦博的儿子在座, “归告其父,发其葬,空无所有,惟一杖及两胫在”。据此,苏辙判定赵生是一位道行很深、但还稍有欠缺的神仙 。<ref>张松辉,《唐宋道家道教与文学》,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年04月第1版,第94页</ref> 应该说,这两件事对苏辙的影响是大的。第一件事使他相信道教的养生术,第二件事使他相信道教的神仙之说。苏辙对道教的信仰基本上贯彻终生。他常常把人的健康归功于道教的养生术,他在《李钧寿花台》的序中说:“尚书郎晋陵李公秉性直而和,少从道士得养生法,未五十去嗜欲,老而不衰。”这是把别人的健康归功于道教。他在69岁时写的《丁亥生日》中说,自己少年病肺,中年病脾,但是到了晚年,“二疾忽已平”,为什么呢?诗人认为这是因为自己拜老子为师、摆脱了百欲、明白了“道”的缘故。这就把自己的健康也归功于道家道教。 除了对道教的信仰外,苏辙对道家理论也有深入研究,他42岁时曾作《老子解》,把各家思想融会于道家,其兄读了这本书以后,给予极高的评价。苏辙在《梁武帝》中先说佛法与《老子》相出入,把佛归于道,然后说:“老佛之道,非一人之私说也,自有天地,而有是道矣。”这等于把“道”放在一个至高无上的地位。朱熹对苏氏兄弟的这一看法十分生气,他认为苏氏兄弟“合吾儒于《老子》,以为不足,又并释氏而弥缝之”,这是“舛矣”,是“无忌惮者与”。苏氏兄弟与朱之间的根本分歧在于:苏氏兄弟要以道家为本位去融合儒佛,而朱要以儒家为本位去融合道佛 。 苏辙一生也写过不少有关道家道教的诗文,有《楼观》《和子瞻读道藏》《送道士杨见素南游》《和子瞻濠州七绝》《御风辞》《上清辞》等。 == 亲属成员 == {| class="wikitable" |- ! 辈 分 !! 关系 !! 姓名 !! 简介 |- | '''家 世''' || 曾祖 || 苏杲 || 仕宦不显,后赠太子太保。<ref>《东坡先生墓志铭》:世居眉山,曾大父讳杲,赠太子太保。妣宋氏,追封昌国太夫人。</ref> |- | || 曾祖母 || 宋氏 || 追封昌国太夫人。 |- | || 祖父 || [[苏序]] || 字仲先 <ref>《苏廷评行状》:公讳序,字仲先,眉州眉山人,其先盖赵郡栾城人也。</ref> ,官至大理评事,后赠太子太傅。<ref>《东坡先生墓志铭》:大父讳序,赠太子太傅。妣史氏,追封嘉国太夫人。</ref> |- | || 祖母 || 史氏 || 追封嘉国太夫人。 |- | || 父亲 || [[苏洵]] || 字明允,自号老泉,唐宋八大家之一。赠太子太师。 <ref>《东坡先生墓志铭》:考讳洵,赠太子太师。妣程氏,追封成国太夫人。</ref> |- | || 母亲 || 程氏 || 大理寺丞程文应之女,追封成国太夫人。<ref>《故霸州文安县主簿苏君墓志铭》:君(苏洵)娶程氏,大理寺丞文应之女。</ref> |- | '''平 辈''' || 长兄 || 苏景先 || 早夭。<ref>《故霸州文安县主簿苏君墓志铭》:生三子:曰景先,早卒;轼,今为殿中丞、直史馆;辙,权大名府推官。三女皆早卒。</ref> |- | || 次兄 || [[苏轼]] || 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唐宋八大家之一,赠太师,谥文忠。 |- | || 姐姐 || [[苏八娘]] || 嫁其表兄[[程之才]],早卒。 |- | || 姐妹二人 || —— || 均早夭。 |- | '''配 偶''' || 妻子 || 史氏 || 追封楚国太夫人。 |- | '''子 辈''' || 长子 || 苏迟 || 字伯充,官至大中大夫、工部侍郎、徽猷阁待制。<ref>《苏颍滨年表》:三子:迟,字伯充,官至大中大夫、工部侍郎、徽猷阁待制,绍兴二十五年卒;适,字仲南,官至承议郎、通判广信军,宣和四年卒;逊,字叔宽,官奉议郎、通判泸州潼川府,靖康元年卒。</ref> |- | || 次子 || 苏适 || 字仲南,官至承议郎、通判广信军。 |- | || 三子 || 苏逊 || 字叔宽,官奉议郎、通判泸州潼川府。<ref>《宋史·卷三百三十九·列传第九十八》:三子:迟、适、逊。</ref> |- | || 长女 || 苏氏 || 嫁文务光。<ref>《苏颍滨年表》:五女,文务光、王适、曹焕、王浚明、曾纵其婿也。</ref> |- | || 次女 || 苏氏 || 嫁王适。 |- | || 三女 || 苏氏 || 嫁曹焕。 |- | || 四女 || 苏氏 || 嫁王浚明。 |- | || 五女 || 苏氏 || 嫁曾纵。 |} == 史料记载 == 《东都事略·卷九十三》 《宋史·卷三百三十九·列传第九十八》 《宋元学案·卷九十九·苏氏蜀学略》 《史传三编·卷三十三·名臣传二十五》 == 后世纪念 == <big>'''三苏祠'''</big> [[File:SUZHE005.png|缩略图|[http://i1.sanwen.net/banbao/151116/15-151116141450157.png 原图链接] [https://u.sanwen.net/gerenziliao/article/keyqqqqf.html 来自 散文吧网站 的图片]]] 主词条:[[三苏祠]] 眉山三苏祠是苏洵、苏轼、苏辙父子三人的故居,位于四川省眉山市城西南隅纱縠行南街。元代改宅为祠,祭祀三苏。 明代洪武年间扩建,明末毁于兵火,仅存五碑一钟。 清康熙四年(1665年)在原址按明代规模重建,尔后历代均有增益补修,现占地面积56800平方米。 1980年7月7日,三苏祠被四川省人民政府公布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4年4月成立“眉山[[三苏博物馆]]”。 2006年,三苏祠被国务院公布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ref> [https://baike.baidu.com/reference/597591/7044o7j14bxVYpE0aZCHAalrQk7MnaSZgRzjUJwT7gzKXxdq-yhl-DGukfPrszi_XAXchhyNfBC2e7mdwCDJD8iKNgsZSwNyocPPK4G3Cfvt 三苏祠(上):故居·祠堂] .新浪网</ref> <big>'''三苏坟'''</big> [[File:SAN苏坟.jpg|缩略图|[http://p0.ifengimg.com/a/2019_06/b51d1893f96296d_size135_w500_h308.jpg 原图链接] [http://hn.ifeng.com/a/20190203/7204679_1.shtml 来自 凤凰网河南综合 的图片]]] 主词条:[[三苏坟]] “三苏坟”坐落在河南郏县茨笆乡苏坟村东南隅。此地宋时属汝州郏城钧台乡上瑞里,苏轼、苏辙兄弟葬此后就改称苏坟村。 “三苏坟”处在许(昌)洛(阳)古道上的小峨眉山麓,背靠嵩山奇峰,面对汝水旷川。墓东、西两边的两座小山由北向南逶迤而下,宛若两道剑眉。<ref>[http://www.dahe.cn/hzhn/dsj/t20041116_3522.htm 文豪归宿三苏坟] .河南日报.2004-11-16</ref> == 影视形象 == 2012年电视剧《[[苏东坡]]》:宋昊林饰演苏辙。 == 相关视频 == <center> <div style="float:center; margin:20px 0 0 20px;"> {{#iDisplay:t0503xo8cl5|640|480|qq}} <center>'''苏辙居然是这样一个性格的人,看看百家怎么评价?'''</center> </div> </center> <center> <div style="float:center; margin:20px 0 0 20px;"> {{#iDisplay:w0388pnorbj|640|480|qq}} <center>'''苏洵、苏辙与王安石变法'''</center> </div> </center> == 参考资料 == [[Category:北宋军政人物]]
此頁面使用了以下模板:
Template:Br separated entries
(
檢視原始碼
)
Template:Infobox
(
檢視原始碼
)
Template:Infobox person
(
檢視原始碼
)
Template:Infobox person/core
(
檢視原始碼
)
Template:Main other
(
檢視原始碼
)
模块:Arguments
(
檢視原始碼
)
模块:Infobox
(
檢視原始碼
)
模块:InfoboxImage
(
檢視原始碼
)
模块:Navbar
(
檢視原始碼
)
模块:Separated entries
(
檢視原始碼
)
模块:TableTools
(
檢視原始碼
)
返回「
苏辙
」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