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覽
近期變更
隨機頁面
新手上路
新頁面
優質條目評選
繁體
不转换
简体
繁體
3.147.13.220
登入
工具
閱讀
檢視原始碼
特殊頁面
頁面資訊
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檢視 芷江县 的原始碼
←
芷江县
前往:
導覽
、
搜尋
由於下列原因,您沒有權限進行 編輯此頁面 的動作:
您請求的操作只有這個群組的使用者能使用:
用戶
您可以檢視並複製此頁面的原始碼。
'''芷江侗族自治县'''隶属于湖南省怀化市。位于湖南省西部,地处武陵山系南麓云贵高原东部余脉延伸地带,东经109°17′-109°54′,北纬27°04′-27°38′,东邻[[中方县]]、[[鹤城区]],南接洪江市、[[会同县]]及贵州省天柱县,西连新晃侗族自治县及贵州省万山特区,北界麻阳苗族自治县及贵州省铜仁市。县城芷江镇距怀化市仅37公里。素有“滇黔门户、黔楚咽喉”之称。 芷江古属“五溪蛮地”,因著名诗人屈原“沅有芷兮澧有兰”而得名。远在旧石器时代,舞水沿岸就有原始人类活动。西汉高祖五年(公元前202年)始置无阳县,明清时曾为川、黔、滇、湖广总督府和偏沅巡抚所在地,乾隆元年(1736年)始称芷江县,1986年改为芷江侗族自治县。总面积2098.9平方公里,辖9镇9乡,总人口34.68万,其中侗族等少数民族人口占55.8%。 芷江历史悠久,人文荟萃。遍布旧石器、新石器时代的古文化遗址;出土的商周时期的编钟、青铜凤形器等珍品尚属罕见;宋代古城墙、护城河历历在目;明代所建的龙津风雨桥巍然横卧于舞水;内陆最大的妈祖庙——天后宫矗立于舞水之滨;文蕴丰厚的文庙和奎文阁等古建筑群分布于县城各处。另外,蜚声海外的第二次世界大战反法西斯胜利的标志性建筑芷江抗战胜利受降纪念坊以及盟军第二大机场芷江机场、中美空军联队俱乐部、受降堂、中国工农红军第二、六军团司令部旧址、湘西剿匪烈士纪念塔等一大批纪念性建筑在境内熠熠生辉。<ref>[https://new.qq.com/omn/20210602/20210602A0D9EM00.htmll | 芷江县] </ref> ==建制沿革== 汉高祖五年(公元前202)始设无阳县,属武陵郡。东汉时裁无阳,并入辰阳县。 晋太康年间(280~289),以故无阳县地置舞阳县。晋义熙年间(405~415),迁治于故镡成县,南朝宋因之,齐时(479~502)改舞阳为。梁时(502~557)改为龙(木票刂 )县。 唐贞观八年(634),以辰州龙(木票刂 )置巫州,龙(木票刂 )改龙标,又析龙标置夜郎、朗溪、思微三县。天授二年(691),改巫州为沅州,又析夜郎置渭溪县。长安四年(704),分沅州夜郎、渭溪二县置舞州。先天二年(713),析龙标置舞阳县(治所在今芷江县城),仍隶沅州。开玩十三年(725年),沅州复为巫州,舞州易名为业州。天宝元年(742),巫州改为潭阳郡,业州改为龙标郡。乾元元年(758),潭阳郡复改为巫州,龙标郡复改为业州。大历五年(770),巫州更为叙州潭阳郡,领龙标、朗溪、潭阳三县;业州更为奖州龙溪郡,领峨山、渭溪二县。唐末,马殷据湖南,叙州“蛮酋”昌师益附于楚。五代长兴三年(932),楚王马希范以叙州潭阳县置懿州。乾祐三年(950),马希萼袭位,改懿州为洽州。 宋乾德三年(965),改洽州为懿州,遂为羁縻州。熙宁七年(1074),撤销羁縻州,在懿州新城(今县治)置沅州,又以潭阳郡地置卢阳县。元丰三年(1080),沅州领卢阳、黔阳、[[麻阳]]、[[渠阳]]四县,属荆湖北路。 元至元十二年(1275),置沅州安抚司,十四年改为沅州路,领阳、黔阳、麻阳三县,属湖广行中书省。 明初改沅州路为沅州府,洪武九年(1376),改府为州,以州治卢阳,县省。 清初置沅州,隶辰州府。乾隆元年(1736),升沅州为府,属湖南布政使司,增置芷江县附郭。 民国元年(1912),裁县存府;次年,裁府复县,隶辰沅道。民国11年,废辰沅道,芷江直隶于省。民国24年,属芷黔麻晃行政督察区。民国25年,属湖南省第四行政督察区;次年属省第七行政督察区,民国29年属湖南省第十行政督察区。 新中国成立初,芷江县属会同专区。1952年8月16日改属芷江专署,是年12月,芷江专署易名黔阳专区。1968年改称黔阳地区,1981年6月30日更名为怀化地区,芷江县随隶之。社建制改为乡镇建制,全县辖1个镇28个乡。1985年末,全县辖4个镇25个乡。1986年9月22日,经国务院批准,撤销芷江县,设立芷江侗族自治县。1997年11月29日,怀化地区改设为怀化市,芷江侗族自治县随之改属怀化市,至今无变。 '''行政区划''' 1978年,全县设27个农村人民公社和1个城关镇人民公社。农村人民公社为:公坪、牛牯坪、罗旧、艾头坪、岩桥、水宽、垅坪、麻缨塘、竹坪铺、木叶溪、大树坳、新店坪、上坪、大洪山、土桥、新建、梨溪口、洞下场、碧涌、罗岩、板山、大龙、冷水溪、禾梨坳、楠木坪、萝卜田、晓坪。1979年3月和1980年2月,先后将木叶溪人民公社的五郎溪大队、牛皮寨大队,牛牯坪人民公社的金厂坪大队划归五郎溪林场管辖,五郎溪林场列为乡级行政单位直属县管。1981年1月,城关镇人民公社改为镇,名城关镇。同年11月更名为芷江镇,同时,将新建人民公社更名为杨公庙人民公社。1982年4月,经省人民政府批准,大洪山人民公社改设为大洪山侗族人民公社。1983年5月,根据中央部署,实行政社分设,土桥人民公社作为县的试点,改设为土桥乡。1984年3月,其余26个人民公社全部改设为乡,同时,将五郎溪林场管辖的3个大队改设为3个村,从林场析出,增设五郎溪乡,五郎溪林场不再列为乡级行政单位。同年7月,梨溪口乡改设为梨溪口侗族乡,板山乡改设为板山侗族苗族乡。同年11月新店坪乡改设为新店坪镇,罗旧乡改设为罗旧镇。1985年12月,碧涌乡改设为碧涌镇。1986年9月22日,国务院批准设立芷江侗族自治县后,大洪山、梨溪口、板山等三个乡不再冠名侗族乡。1993年8月,省人民政府授权省民政厅批准,撤销公坪乡,设立公坪土家族乡。2000年5月,经省人民政府批准,撤销公坪土家族乡,设立公坪镇。2003年2月,经省人民政府批准,垅坪乡与芷江镇合并,设立新的芷江镇。2005年末、全县设5镇23乡,即:芷江镇、公坪镇、罗旧镇、新店坪镇、碧涌镇、牛牯坪、岩桥乡、水宽乡、麻缨瑭乡、竹坪铺乡、木叶溪乡、上坪乡、大洪山乡、土桥乡、杨公庙乡、梨溪口乡、洞下场乡、罗岩乡、板山乡、大龙乡、冷水溪乡、禾梨坳乡、楠木坪乡、萝卜田乡、晓坪乡。 目前全县设9镇9乡:芷江镇、[[罗旧镇]]、新店坪镇、[[碧涌镇]]、[[公坪镇]]、[[土桥镇]]、[[三道坑镇]]、[[岩桥镇]]、[[楠木坪镇]]、牛牯坪乡、水宽乡、大树坳乡、梨溪口乡、洞下场乡、禾梨坳乡、冷水溪乡、晓坪乡、萝卜田乡。 '''村级区划变更''' 1978年,全县27个农村人民公社和1个城关镇人民公社,下辖299个生产大队,2407个生产队,5个街道大队,61个居民小组。是年,大树坳公社的桐木园大队、莫家溪大队划给新店坪公社管辖。1979年3月,木叶溪公社的五郎溪大队、牛皮寨大队划给五郎溪林场管辖。城关镇公社的反修路大队并入和平路大队。1980年2月,牛牯坪人民公社金厂坪大队划归五郎溪林场管辖。1981年1月,城关镇公社改设为镇建制,改东风路大队为东风路居委会,改红旗路大队为红旗路居委会、和平路大队为和平路居委会、红卫路大队为红卫路居委会。同年11月,15个大队和4个街道居委会更改名称:牛牯坪公社桃花溪大队更名为肖家湾大队,垅坪公社红卫大队更名为邓家坪大队,土桥公社跃进大队更名为洞下大队,大洪山公社红卫大队更名为皇后滩大队,杨公庙公社新建大队更名为杨公庙大队,杨公庙公社田坪大队更名为洪溪大队,新店坪公社岩坳大队更名为杉木坳大队,碧涌公社永红大队更名为七甲坪大队,罗岩公社红星大队更名为龙神大队,大龙公社禾梨坳大队更名为井水冲大队,板山公社兴无大队更名为新屋大队,萝卜田公社黄双溪大队更名为沙田坡大队,晓坪公社东方红大队更名为青竹溪大队,禾梨坳公社茶溪大队更名为杨家桥大队,芷江镇三里坪大队更名为三里坪蔬菜大队,芷江镇东风路居委会更名为东街居委会,芷江镇和平路居委会更名为南街居委会,芷江镇红旗路居委会更名为北街居委会,芷江镇红卫路居委会更名为前街居委会。1983年5月,土桥人民公社改设为乡建制后,所属13个生产大队均改设为行政村建制,166个生产队均改设为村民小组建制。1984年3月,全县所辖农村公社全部改设为乡建制的同时,全县所有生产大队、生产队全部改设为村、村民小组建制,全县计设行政村299个,村民小组3126个。同年4月,五郎溪林场管辖的五郎溪村、牛皮寨村、金厂坪村划归新设立的五郎溪乡管辖。1986年,梨溪口乡增设苗塘界村,楠木坪乡增设古坡冲村。1994年3月,经省政府同意,萝卜田乡岩坳村成建制划归晓坪乡管辖。1996年8月,经省民政厅同意,垅坪乡跃进村划归芷江镇管辖。2000年前后,芷江镇增设凯旋路居委会、黄甲街居委会,新设公坪居委会。2013年,全县5个镇23个乡下辖301个行政村、10个居委会,3117个村民小组、84个居民小组。<ref>[http://chz.wenming.cn/wmzh/201410/t20141022_1410817.html | 建制沿革] </ref> ==地理环境== '''位置境域''' 芷江侗族自治县位于湖南省西部,怀化市中部,㵲水中游。地理位置介于北纬27°04′12″~27°38′24″、东经109°17′31″~109°54′49″之间。地处武陵山南麓、雪峰山西脉与云贵高原东缘的结合地带。东倚皇榜坡,与中方县、鹤城区接壤,南界清水河,与洪江市、会同县及贵州省天柱县毗邻,西界贵州苗岭,与新晃侗族自治县及贵州省万山特区相连,北靠西晃山,与麻阳苗族自治县及贵州省铜仁市交界。县界极端位置:东起公坪顺溪铺村碾子垴上,西止上坪乡仲黄坪村仑贵山,南起大龙乡石榴溪村沙子吼,北至牛牯坪乡界牌村齐天界。县城东距怀化市治鹤城区39公里,距省会长沙505公里。 县城东西最大距离61.5公里,南北最大距离63公里,全县区域总面积2098.90平方公里,折合3148350亩,约占湖南省总面积的1%,占怀化市总面积的7.62%。区域总面积中,山地127344平方公里,丘陵620.97平方公里,岗地93.33平方公里,平原63.14平方公里,水面48.02平方公里,分别占全县总面积60.67%、29.58%、4.45%、3.01%、2.29%。 '''地形地貌''' 境内地貌可分平地、岗地、丘陵和山地四种类型,以山地和丘陵为主。溪河纵横。由于北受武陵山系影响,西受云贵高原天雷山脉控制,地势由北、西向东南倾斜,中间形成凹陷的山间盆地。山地占60.67%、丘陵占29.58%、岗地占4.45%、平原占3.01%、水域占2.29%。山脉分南、北两干支。北干支脉由西向东绕贵州省及麻阳县边境米公山经撑架坡、阳雀坳、西晃山(主峰金顶为芷江最高峰,海拔1405米)、通坳山、齐天界至上青坡入怀化市境,平均海拔在900米以上,其中1000米以上的高峰有24座。南干支脉为新晃天雷山(海拔1136.6米)发脉入境,沿朝阳坳、千公牛、燕子岩、巽公坡、桅子顶入黔阳县境,平均海拔为700余米。 '''水文''' 芷江境内有潕水、清水江、辰水3大流域,大小溪河294条,河流总长1468.3公里。 '''气候''' 芷江属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区,气候温和,四季分明,雨量集中,日照充足。年平均气温为15.8°C~17.3°C,年降雨量1156.4~1432.9毫米。平均日照1527.7小时,年无霜期279天。<ref>[https://new.qq.com/omn/20210602/20210602A0D9EM00.htmll | 地理环境] </ref> ==自然资源== '''土地资源''' 2005年末,芷江土地总面积209552.7公顷,其中农用地191514.3公顷,建设用地8843.5公顷,其他土地9194.9公顷,分别占土地总面积的91.4%、4.2%、4.4%。农用地中,耕地面积35146.9公顷,林地面积139691.0公顷,分别占农用地总面积的18.4%和72.9%。建设用地中,农村居民点用地5504.4公顷,城镇工矿用地750.8公顷,分别占建设用地总面积的62.2%和8.5%。 '''矿产资源''' 截至2008年,芷江已发现的矿种有:煤、铁、锰、钒、铅、锌、铜、锑、钼、钴、金、铝土矿、黄铁矿、磷矿、重晶石、石灰岩、石膏、饰面板岩、耐火粘土、砖瓦用页岩、高岭土、硅石、建筑砂石、矿泉水,共计24种。发现大型矿床1处(铁灯坡耐火粘土矿),中型矿床4处(皇榜坡耐火粘土矿、桐树溪石灰岩矿、明山板石矿床和三门坡锑矿),小型矿床、矿点及矿化点76处。其中初步查明和估算了资源储量的矿床(点)22处。 锰矿主要分布在新店坪镇莫家溪矿区;煤炭主要分布在公坪、水宽和萝卜田一带;钒矿主要分布在牛牯坪乡境内;金矿主要分布在大洪山、罗岩、板山等乡镇;石灰岩主要分布在上坪、公坪、水宽、萝卜田等4个乡镇;饰面板岩主要分布在县城北的明山、艾头坪、中寨坡一带;耐火粘土矿主要分布在公坪、水宽和萝卜田3个乡镇,与煤矿共生;锑矿主要分布在冷水溪乡。 '''水资源''' 芷江水能蕴藏量为18万千瓦,可开发量为15.9万千瓦,截至2008年,已开发10.5万千瓦。<ref>[http://chz.wenming.cn/wmzh/201410/t20141022_1410817.html | 自然资源] </ref> ==区域人口== '''人口详情''' 2014年末有384816人,其中男性199474人,女性185342人。其中0-14岁有68277人,15-59岁有253613人,60-64岁有20160人,65岁以上人口有42766人。2013年12月,我县共有流动人口7.55万人,其中流出人口6.47万人,流入人口1.08万人。 2015年末全县常住人口34.68.万人,城镇化率32.55%。 '''人普数据''' 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芷江侗族自治县常住总人口334229人,其中,芷江镇32910人,罗旧镇15542人,新店坪镇17933人,碧涌镇13660人,公坪镇8319人,牛牯坪乡6545人,艾头坪乡7954人,岩桥乡20297人,水宽乡10313人,垅坪乡26049人,木叶溪乡7496人,五郎溪乡4074人,麻缨塘乡14464人,竹坪铺乡10265人,土桥乡16363人,杨公庙乡8771人,大树坳乡8992人,上坪乡10805人,大洪山乡5259人,梨溪口乡10534人,洞下场乡8842人,大垅乡5652人,板山乡4252人,罗岩乡5116人,禾梨坳乡9536人,冷水溪乡11808人,楠木坪乡13718人,晓坪乡10260人,罗卜田乡8500人。 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芷江侗族自治县常住总人口339161人,其中,芷江镇78451人,罗旧镇14979人,新店坪镇17195人,碧涌镇13496人,公坪镇8106人,牛牯坪乡6901人,艾头坪乡7194人,岩桥乡20753人,水宽乡9663人,木叶溪乡7058人,五郎溪乡4136人,麻缨塘乡13579人,竹坪铺乡9539人,土桥乡14365人,上坪乡10198人,大树勒乡8638人,大洪山乡4912人,杨公庙乡8125人,梨溪口乡9081人,洞下场乡8604人,罗岩乡3151人,板山乡4343人,大垅乡6096人,梨坳乡9339人,冷水溪乡11605人,楠木坪乡11698人,晓坪乡9581人,罗卜田乡8375人。 '''民族详情''' 芷江侗族自治县于1986年9月22日经国务院批准建立,1987年9月24日举行了成立庆典,后经国家民委批准,每年的9月24日为自治县成立纪念日。全县总人口39.1万人,少数民族人口24.6万人,占总人口62.9%;其中,侗族人口21万,占总人口53.7%;苗族2.9万人、土家族0.7万人,另有回、瑶、壮、蒙古等共计26个少数民族,是一个以侗族为主体的多民族县。 芷江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多民族聚居之地。早在殷商时期,这里就是古代百越民族的聚居地,其中一支骆越人逐渐发展成今天的侗族。苗族由黄河流域南迁,也早于商周时期进入五溪之地,即今天湘黔边境地区。以后各民族相互融合,共同开发,在这里繁衍生息。自宋末元初,湘西北土家族因战乱有一支迁入沅州,即今天芷江公坪一带。明、清时期,沅州成为通往滇黔的门户,逐渐成为湘西地区重要的政治、经济、文化和物流中心。频繁的军事活动和繁华的商业贸易,使许多少数民族和汉族大量迁入。有的在此长期定居,与芷江侗族、苗族等早期聚居民族相互融合,形成了今天以侗族为主体的大杂居、小聚居的局面。长期的融合与相互学习,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尤其是汉族人民的先进文化,对侗族、苗族等少数民族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他们不但学习汉族先进生产技术,而且把汉族的先进文化思想和交际语言融入到自己民族的生活当中。今天的芷江,各少数民族在拥有自己独特的民族文化的同时,也同时拥有当地汉族的文化特征,使用当地汉族的语言,真正体现了中华民族大融合精神。 侗族:居住于芷江的侗族自称“金”,与古代百越人有着密切的渊源关系,是古代百越人的一支骆越人在融合当地其他部族和早期迁入该地区的汉族以及其他少数民族的基础上逐渐形成的,与汉族一样具有多元一体的典型特征。 在芷江民间,许多侗族大姓自称早年从江西迁入,也有一定的历史依据。元末明初,湖南贵州一带发生大规模战乱,加上饥饿与瘟疫,人口锐减,田地荒芜。为了开发这一地区,巩固西南地区的统一,明朝廷广泛实施屯田、屯军制度,从人口较多的中南地区大量向边远地区移民,有“江西填湖南,湖广填四川”之说,正是此一时期的反映。一些汉人迁入芷江定居后,一部分被当地土著侗族所融合,成为今天侗族的组成部分。 苗族:居住于芷江的苗族自称“牡”、“蒙”、“毛”等,历史上曾因地而异,在“苗”字前冠以不同的名称,如“红苗”、“黑苗”等。汉族典籍很早就有记载,商周时期就称为“苗”,后苗民南迁,其中进入今天湘黔边境地区的一支在秦和汉代与其他少数民族一道被称为“武陵蛮”或“五溪蛮”。 芷江的苗族与贵州东部地区的苗族有密切的渊源关系,芷江部分苗族大姓自称从贵州迁入。也有部分说从江西迁入,这与侗族大姓中江西迁入说基本一致,也是部分汉人进入苗族地区被苗族融合所至。 土家族:自称“毕兹卡”,意为本地人的意思。芷江的土家族是在宋末、元初从今天的湘西永顺、保靖等地迁入的。据芷江公坪镇《彭氏族谱》记载,其祖先彭三郎于元朝至元九年(1272年)由保靖迁入沅州,其子彭亨达进入公坪“落担丘”定居。由于土家人生性剽悍、勇敢,官府常征其为兵。因其作战勇敢、为人豪气,由居于沅州东部地区,因此,芷江人称之为“东乡杆子”。<ref>[https://new.qq.com/omn/20210602/20210602A0D9EM00.htmll | 区域人口] </ref> ==区域经济== '''综合概述''' 2015年,全县地区生产总值906696万元,比上年增长8.3%。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212996万元,增长3.9%;第二产业增加值388523万元,增长8.4%;第三产业增加值305177万元,增长10.5%。按常住人口计算,人均地区生产总值26175元,增长8.5%。 全县三次产业结构为23.5∶42.9∶33.7。第一、二、三次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分别为8.7%、46.5%和44.8%。其中,工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为41.6%,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45.8%。 全县公共财政收入64626万元,比上年增长10%。地方财政收入43811万元,增长9.4%。其中,税收收入45391万元,增长10.9%。上划收入20815万元,增长11.4%。全县公共财政预算支出232912万元,增长21.7%。 '''第一产业''' 2015年,全县农林牧渔业总产值326743万元,比上年增长3.8%。其中,农业产值188198万元,增长7.9%;林业产值17809万元,下降8.4%;牧业产值110671万元,下降1.3%;渔业产值9944万元,增长12.6%。 全县粮食作物播种面积54.38万亩,比上年增长0.9%。其中稻谷播种面积28.58万亩,下降5.9%,玉米播种面积16.89万亩,增长14%。豆类播种面积1.4万亩,增长9.4%;薯类播种面积7.52万亩,增长1.4%;蔬菜播种面积及其它农作物播种面积25.65万亩,同比增加6.2%;全县油料种植面积18.09万亩,增长1.8%;蔬菜种植面积15.12万亩,增长0.6%。 全县粮食总产量21.34万吨,比上年增长1.8%,其中,稻谷产量13.86万吨,下降2.6%;玉米产量4.75万吨,增长16.8%;薯类产量2.54万吨,增长1.6%。全县油料产量1.54万吨,增长2.5%;蔬菜产量14.58万吨,增长3.6%;水果产量16.08万吨,增长10.9%。 全县出栏肉猪39.43万头,下降3.8%;牛出栏1.07万头,增长0.9%;羊出栏头数3.24万只,增长2.5%;家禽出售709.9万羽,增长2.6%。 全年肉类总产量3.93万吨,下降0.7%。其中猪肉产量2.86万吨,下降3.1%;牛肉产量1366吨,增长1.8%;羊肉产量585吨,增长3%;禽肉产量8590吨,下降7.3%。全年禽蛋产量为912吨,增长0.9%。水产品产量7691吨,增长12%。 '''第二产业''' 2015年,全县全部工业增加值377616万元,比上年增长8.5%。其中,规模工业增加值增长9.1%。 全县规模工业统计的主要工业产品中,大米15.13万吨,增长17.4%;塑料制品9.49万吨,增长0.7%;水泥18.07万吨,下降38.3%;发电量5.44亿千瓦时,下降9.5%。 规模工业企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604353万元,比上年增长11.5%,盈亏相抵后实现利润13974万元,下降17.6%。其中,国有企业亏损610万元,外商及港澳台商投资企业实现利润767万元,增长13.3%;其他内资企业实现利润2256万元,增长17.9%。 全县建筑业增加值11514万元,增长5%。具有资质等级的总承包和专业承包建筑企业房屋施工面积14.69万平方米,下降7.4%;房屋竣工面积6.51万平方米,下降10.8%。 '''第三产业''' 2015年,全县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39940万元,比上年增长11.8%。按经营地分,城镇零售额268555万元,增长12.1%;乡村零售额71385万元,增长10.7%。按行业分,批发和零售业零售额311584万元,增长11.8%;住宿和餐饮业收入额28356万元,增长11.5%。 全年共接待国内外游客450.3万人次,增长12.3%;实现旅游收入22.52亿元,增长12.3%。<ref>[https://www.163.com/dy/article/GD0PQS8605508W4F.html | 区域经济] </ref> ==社会事业== '''教育事业''' 芷江现有各级公办学校54所,其中普通高中、职业中专、继续教育中心、特殊教育学校各1所,独立初中16所,九年一贯制学校9所,完全小学5所,中心小学18所(含村级小学2所,教学点95个),幼儿园2所。现有各类民办学校14所,其中全日制中学1所,幼儿园12所,职业学校1所。基本形成了以公办教育为主体,民办教育为补充,公、民办教育共同发展的良好办学格局。 2015年末全县中等职业教育在校生3513人,毕业生1368人;普通高中在校生3671人,毕业生1157人;初中学校在校生12047人,毕业生3590人;普通小学在校生22885人,毕业生3906人。在园幼儿8149人。适龄人口入学率100%,小学适龄儿童入学率100%。 '''文化事业''' 全县群众艺术表演团体1个,文化馆个,公共图书馆1个,纪念馆1个,放映农村公益电影4000场。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目录2个。 '''卫生事业''' 全县卫生机构372个。其中,医院、卫生院32个,妇幼保健站1个。医院和卫生院拥有床位总数1536张。卫生技术人员852人。其中,执业医师和执业助理医师697人;注册护士588人。 '''资源环境''' 全县城镇污水处理率达到75.5%,农村垃圾集中处理率81.6%。全年城区空气质量达标率100%,地表水源水质达标率100%。 全年造林绿化3.43万亩,封山育林3万亩,活立木蓄积量615.39万立方米,森林覆盖率达67.53%。 2015年年全县规模工业综合能源消费量3.99万吨标准煤,比上年下降8.1%。 '''社会保障''' 全县新增城镇就业人员8685人。年末全县参加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人数2.68万人,参加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人数3.39万人。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参保人数13.38万人。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人数30.04万人,参合率为98.7%。农村低保对象月人均救助水平达103.3元,城市低保月人均救助水平达240.18元。发放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经费1876万元,发放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经费2947万元。各类收养性社会福利单位床位数869张,收养人员数642人。解决农村2.02万人的饮水不安全问题。<ref>[http://www.sc.chinanews.com.cn/zttp/2021-04-26/1 | 社会事业] </ref> ==历史文化== '''民俗文化''' 芷江自宋朝熙宁六年(1073年)筑城屯兵以来,一直由中央政府委派官员统治,历经八百余年从未间断,加上当时沅州的中原地区汉族商人络绎不绝。受汉族文化影响既久远又深刻,少数民族与汉族之间相互融合程度很大。酒量各少数民族之间,也是日趋统一,相互渗透,原来固有的生活方式和风俗习惯发生了很大变化。今天芷江在物质民俗方面,各民族之间基本已没有太大区别。虽然精神民俗保留较为完整,但也深受汉族文化的影响。 '''服饰:''' 现在芷江境内的侗族,在服饰上与其他各民族之间已基本没有什么区别,现代汉族服饰已成为县境内各族人民的普遍着装,但在少数偏远农村地区,现今仍能看到者少数民族传统服饰的群众,并且芷江少数民族的传统服饰还很有地方特色。 侗族服装的布料多系家机布,染青蓝色。妇女身穿左衽大襟衣,衣长过膝,比较宽大,有矮领和无领两种,下着大筒裤,衣肩、袖口和裤脚缀绣花卉或云勾,或镶花边,胸前挂绣花围腰,锦带子系于腰间;老年妇女头包丝帕,穿攀尖花鞋;中青年妇女,手戴银戒指、手镯,胸右边内袋别银针筒,针筒上有放针的筒、响铃、牙签、挖耳勺,有三节、五节、七节之分,设计美观大方,做工精细。脚穿绣花鞋,夏穿自制麻布凉鞋。男人穿对襟衣,前下方两边有口袋,胸前佩银牙签,裤头为大头大筒裤,白裤头、大裤脚。脚包4寸宽1丈2尺长的绑脚。头上包大头帕,帕长8尺到1丈2尺,腰间系斜纹板带。 苗族妇女穿着与侗族基本相同,但裤脚绣的是三道花卉或镶三道花边,喜欢戴分量重的银饰品,穿绣花鞋;中老年妇女用长帕或短帕包头。男子夏天穿白色対襟衣,下身着大管长裤,冬天头包长帕,着对襟棉衣。 土家族妇女穿着朴素,上穿大襟衣,下着长裤,暖和天气喜欢打赤脚,冬天穿棉袜布鞋,有部分人戴耳环手钏,制作粗放且重。男子着対襟衣,穿长裤,戴帽子,有的用窄布帕贯头。 侗族、苗族小孩夏天戴绣花凉帽,冬天戴绣花棉帽,帽前檐嵌十八罗汉像,下配18朵梅花,意为罗汉护身,易养成人。帽后檐有10多条银链,系着响铃、四方印、仙桃、荷包、葫芦、鹰爪、鳌鱼等,帽两边各钉一“狮子望月”,孩子一动,银光闪闪,叮当作响,逗人喜爱。土家族儿童在暖和天气,戴花凉帽,冷天戴狗脑帽,“夏遮凉、冬遮脑”,穿対襟衣、开裆裤,项挂长命锁。 '''饮食:''' 芷江盛产稻谷,所以各族人民均以大米为主食,山区粮田较少的地方,间以玉米、红薯、麦子、粟米等杂粮。饮食有大米饭、糯米饭,也有大米拌红薯煮的“红薯饭”,还有大米与野菜、腊肉等煮制的“社饭”。 芷江侗乡有过“社节”吃社饭的风俗。在农历立春后第五个戊日是社日,也叫春社节,侗语叫“打下”。传说,立春之后是春耕时节,将田地里各式野菜连同种子一起煮吃干净,田里不长野草,生产就会丰收。此时春暖花开,万物复苏,人们采摘新鲜蒿菜,切碎并揉去苦水,加盐炒干,粳米三分之一,糯米三分之二,现将粳米煮一下,然后将浸泡过的糯米拌入,配上腊肉丁、豆腐干、花生米、野葱、猪油等与炒好的蒿菜一起拌匀,用温水焖煮即成。它不仅调料丰富,而且调料搭配、制作功夫也特别有奥妙,因此社饭芳香扑鼻,鲜美可口,回味悠长,多食不腻。芷江吃社饭历史悠久,据《沅州府志》记载:“宋仁宗太后呼左右赐吕大坊等社饭,郡中犹仿此意,社日农家煮社饭,他郡无有也。”由此可见,芷江侗乡吃社饭的由来可追溯到宋仁宗天圣年间,距今已有九百多年的历史。每逢社节,芷江人喜欢邀上亲朋还有,摆宴设酒,同吃社饭,一连数日,还将社饭当作礼品,馈赠他人。 芷江人在饮食方面好酸喜辣,民间有俗语“三天不吃酸,走路打酪川(‘酪川’,芷江地方方言,即‘打踉跄’之意)”、“吃菜不怕辣,就怕菜不辣”。几乎家家有腌菜坛子、酸水罐子,有腌青菜、腌萝卜、腌茄子、腌蕨菜、腌辣子、腌豇豆等。有泡辣椒、泡刀巴豆、泡生姜、泡萝卜、泡包菜等。凡可食用之菜,均可腌可泡,又酸又辣。辣椒有剁辣椒、油炝辣椒、擂钵辣椒、豆豉辣椒、馇辣椒、油泼辣子等等,五花八门。 芷江人讲究饮食,其菜肴很有地方特色,且历史悠久,最有名的要数“芷江炒鸭”。“芷江炒鸭”主料取自芷江地方特色品种芷江麻鸭,配料有五花猪肉、仔姜、辣椒、葱等,随季节不同还有板栗‘黄豆等。其色金黄、汤香浓,带辣味,极可口。逢年过节,家家户户必做,凡来芷江客人必点此菜。有道是:到芷江不吃芷江炒鸭,等于不到芷江,芷江鸭成为芷江的一道招牌菜,远近闻名。芷江人甚至远赴他乡,开办“芷江鸭馆”,但因原材料不是芷江的其色香味无法与芷江本地相比。如今,芷江利用现代食品加工技术和保鲜工艺制作包装“芷江炒鸭”,年加工量200万羽,销往全国各地,已成为芷江重要的支柱产业。 芷江民间饮料分为茶类和酒类,茶类饮料有油茶、甜茶、甜酒等。油茶制作工艺要求比较复杂,有些材料要事先准备。茶叶在初春时取自山上野茶、野桑嫩叶,洗净晒干腌制,以备常年使用。成品为黑色,味略苦,有清肺润目功效。制作油茶,先备主料,大红喜事大多用玉米、黄豆、饭豆等,平时多用红薯、萝卜等。煮油茶时,先用油炸好香米,作为香料。在烧好的大火锅上,放入猪油少量,再放生大米炒黄,加水和茶叶煮开,或者直接用稀饭拌入茶叶,再放水煮开,加入主料、放盐,熟后盛入碗,放入香米。其色墨黑,清香可口,夏可解暑,冬则去寒。敬油茶已成为今天招待贵宾的一项重要礼节之一。 在芷江西北山区大树坳等乡镇的侗族、苗族则喜饮甜茶,当地人称观音茶。因茶叶香甜可解暑,遇人中暑时取其叶嚼食可救命,犹如观音菩萨,故名。甜茶叶取自细叶荆木,书名多穗石柯叶,常绿乔木,其茎叶富含果糖。初春时摘其嫩叶,大的切碎,开水中撩一水,晒干,置坛中备用。饮用时取几片叶,开水冲开即可,色黄,味甜而清爽。富含有硒、锌等微量元素,常饮用对降血脂和高血压有特效。现在运用现代茶叶加工技术制作的天然有机茶,其色绿香甜,已成为芷江著名的地方品牌,多次获得国家级和省级茶博会、农博会金奖,产品已销往海内外,供不应求。 酒类有自制米酒、泡酒等。芷江气候多雨潮湿,饮酒既是待客的需要,又能预防风湿等病,因此,芷江各族人民尤其是侗族、苗族不论男女老少善饮酒,酒文化相当浓厚。饮酒、斟酒均有讲究,第一杯酒必须往地上倒一点,外人不知,甚觉奇怪。其实有两层含义,其一是敬土地神,制酒之粮来自土地,土地神保佑来年丰收;其二是敬祖宗,酒为祖宗之传,祖宗保佑岁岁平安。给客人敬酒时以先干为敬以示对客人的诚意。斟酒也是有学问的,壶仙(斟酒人)坐在边席靠上席一侧,酒壶壶嘴要对着自己,对着客人则失礼。斟酒一只手执壶,另一只手在壶口上一二寸处以手板盖住,以防酒气伤客,斟酒时两手一抬一收,动作干净利落,显示壶仙的“水平”。侗族、苗族未婚女婿上门,岳父家常以此考察其礼数家教。 芷江酒宴有许多特殊的规矩,如结婚酒宴,正堂屋三桌呈“品”字形摆放。芷江有句俗语:“天上雷公大,地上舅爷大”,故正神龛一桌为大舅公的,大舅公为祖辈舅爷,左侧一桌为二舅公的,为父辈舅爷,右侧一桌是小舅公的,为本辈舅爷。其他宾客则在厢房、侧屋酒席入座。入座时,由司仪(主持人)高声朗诵吉语恭请舅爷依次入座。新娘新郎以及主人宾客前往敬酒须从大舅公开始,依次而过。芷江的酒宴忌摆六个菜,六个菜是芷江祭拜亡灵死者时摆的,请芷江人吃饭如不知其礼俗,摆上六个菜,多会使其不高兴。芷江兴喝酒不吃饭,吃饭不喝酒。吃菜常用鸡、鸭的头、脚和翘敬客。饭毕以双筷置于碗上,或以一支筷架于空酒杯上,表示恭候的意思,未吃完的人常主动抓其筷子放下,以示不必客气。 侗族还兴摆“合拢宴”,这是侗家人一种集体招待贵宾的习俗。过去在农村,侗族人兴“走寨”,“走寨”意即一个寨子的歌手们或鼓锣队或舞龙舞狮舞牛的队伍到另一个寨子比赛演出,因队伍较大,一家人难以接待,就每家人出几个菜,带上桌子、板凳、碗筷和酒,集中到寨中鼓楼、祠堂或风雨桥上,一字摆开,主客两边入座,相互敬酒对歌,十分热闹,逢年过节,你来我往。芷江在以前,有十年祭谱、三十年续谱一次的传统。每到祭谱之日,来自各地家族代表少则数十人,多则百余人,约到某族长的寨内聚会。因客多,族长吩咐寨中族人每户准备几个菜,带上桌子、板凳、碗筷和酒集中到祠堂或族长家,围成几圈,相互对饮。如今形成接待远方宾客的仪式,成为侗族待客最高礼仪。 侗族在待人接客方面,还有“茶三酒四烟八杆”之俗,即进屋即喝三碗茶(甜酒、油茶),开席先喝四杯酒,席间要敬八袋烟。正月来客,请客人吃“过桥肉”(即长而宽的猪头肉,意为常来常往),以示对客人的敬重。 过年还有吃年庚饭的习惯。过年时,有的让老人先吃,有的让狗先吃。大年三十,装碗饭,每一碗菜夹一筷子,让狗先尝。相传很早以前,这里没有谷种,不种田,没有饭吃,只有大海那边有谷种,人又过不去,只有请狗过海取谷种,狗过海后,在晒谷种的坪里,打了几个滚,满身满尾都沾满了谷种,回来时,要渡海,身上的谷种落水了,只有翘在水面上的尾巴所沾的谷种带回来了,人们才得以生产粮食,才有饭吃。过海取谷种,狗是有功劳的,为了感谢,在过年吃年庚饭时,故有让狗先尝之习俗。 '''居住:''' 芷江侗族、苗族、土家族也包括部分汉族喜欢聚族而居,一村一寨基本上是同一血缘的关系。山区多是依山傍水,依山势建房,一层紧挨一层;中部平地,则选小山丘,围祠堂而建;有些大姓,还有围墙寨门。 侗族特别注重公共设施的建设,寨内建有“禾堂”,“禾堂”是族众议事、娱乐和晒物的地方;为方便往来行人,在常人经过的溪河上、山坳上建风雨桥和凉亭,并为往来客人提供拐杖、草鞋和饮水。 房屋多为木结构,山区侗族、苗族以二层、三层吊脚楼为主。居住平地的则多为一层,上有较高通风放物的木板层。房屋高与宽有一丈六八、一丈八八、二丈零八等,取“发”的祥瑞数;有单进三开间或二进三开间。正中间为堂屋,为摆酒席会客的地方,后屋置火铺。 芷江侗族、苗族农家以前有专门做的架空火铺,侗语称“洋”,为冬季取暖做饭会客之用。长七尺二、宽六尺八、高二尺一寸四,取二与四,二乘四得八,也是“发”的意思。其中两面靠墙,一面留着做饭,另一面便于烧柴火。靠做饭一侧正中有长宽二尺二寸四的火堂,火堂正中是三角铁架,煮饭时,鼎罐置于架上,到六成熟时退于铁架边烤,一刻钟转一次,直到熟,柴火鼎罐煮的饭很香。火铺右边离火堂近,靠墙,为老人和客人坐的地方,主人不请而坐被视为有失礼貌。火堂正上方为吊炕,大小与火堂一样,木制两层,离火堂1.5米高,用于炕柴火和熏腊肉。现在因为保护森林,火铺逐渐消失,只有边远山区部分人家还有保留。 选址建房讲究“风水”,常选后背有山、前面开阔之地,建房布局依地势地形而定。附属建筑有“屋后建仓不吉利,屋前有圈不安康”的禁忌。芷江历来是产粮大县,农村屋前大多建有单独的谷仓,视自家产粮多少,有大有小,大的可藏粮百余担。 侗族建筑很有特色。木匠师傅用一根一丈二尺的半块竹竿做尺,叫“墨杆”,用数百根竹签做记号代表房屋每一个构件,没有图纸,不用一颗铁钉,众木匠按掌墨师傅(类似总设计师)发给的竹签各自完成任务,以柱、梁、方、瓜、檁、橼、铆、闩等组成,一气呵成,平稳牢固,分毫不差。鼓楼、风雨桥、凉亭是侗族建筑艺术的代表作,被誉为侗族建筑艺术“三宝”。 建房时,许多仪式、吉言、规矩独具特色。掌墨师傅发墨时,主人要买一副新墨斗线、两块香墨、两支毛笔给掌墨师,并置“牙盘”(祭祀用品)和“利式”(给墨师的红包),墨师祭祀之后,封赠主人,高唱“起造新华堂,与日月同辉,与天地长久,世代享荣昌”。主东大声答谢:“承蒙贵言。”建房过程以上梁最为隆重。上梁是新房落成最重要的环节,上梁过程中吉语、民歌贯穿始终,饶有风趣。芷江包括汉族在内,上梁仪式基本相同,只是在步骤上有简有繁,吉语讲话有别。 '''婚姻:''' 芷江侗族、苗族的未婚男女可以“行歌坐夜”,以歌传情,以歌为媒,以歌定终身。行歌坐夜是芷江侗族、苗族过去青年男女交友的一种主要形式,未婚、已婚均可。双方相识有意之后,相约在某地方见面,一般在女方家附近山上,双方各约数名同伴在月圆之夜对歌。互相交流完全以歌的形式,由远而近,最终围坐篝火旁,男方带来糖果,女方带来糍粑,一起消夜,边吃边唱,互赠信物,天亮时散去。如果女方有多个朋友,另一个男友知道约会地点后,也一定会约上自己同伴,跟踪而来,这时就会变成两个男友队伍之间对歌,这种对歌是一种对抗性的对歌,双方用歌来显示自己的能力,用歌来赢得女友的信任。行歌坐夜女方父母一般不反对,有时还会半夜送衣服和食物上山给女儿,顺便也试探一下男方的才气。如果女方已定婚,父母常会阻止女方出去行歌坐夜。 如果男女双方通过长时间交流有意成婚,男方父母即托媒上门讨亲,如女方父母同意,则互换生辰八字,约定吉日成亲。行歌坐夜,对歌传情,即使男女双方互赠信物,也不一定要定终身。一个男青年,可以有多个女友,女的也一样,以有朋友多为荣,侗家人称这种关系为“露水姻缘”,意即在露水中建立的感情,也像露水一样消失得快。这种行歌坐夜习俗即使在20世纪70年代以前还很盛行,在板山、罗岩、梨溪口等侗族、苗族聚居乡镇,有固定的时间、地点“赶坳”,“赶坳”就是侗族、苗族男女青年举行集体歌会的地方。如今青年男女在校读书、外出务工,此习俗已渐渐消失。 过去芷江侗族、苗族还有姑舅表亲的习俗,即姑妈家的女儿必须嫁于舅家,只有舅家主动放弃,女方才可外嫁。新中国成立后,提倡优婚优育,反对近亲结婚,此风俗才渐渐淡去。 芷江土家族的婚俗与汉族基本相同,过去是包办婚姻,如今也是婚姻自由了。 在出嫁方面,芷江侗族和苗族也很有特点。一是兴“哭嫁”,唱“哭嫁歌”。姑娘在出嫁前一个月,其儿时女伴前来相伴,一边做嫁谢,一边唱哭嫁歌,一连数日,歌声凄切委婉,催人泪下。主要有哭爹娘、哭兄弟、哭姐妹、哭媒人、哭家乡、哭离开亲朋好友后的孤独。二是做“嫁鞋”,姑娘出嫁前几个月,母亲就开始张罗做嫁鞋,嫁鞋为千层底布鞋。有待嫁新娘做给父母、兄弟姐妹、叔嫂舅妈、儿时同伴的,希望他们在她出嫁后常来看她;还有做给未来丈夫、公爹公婆的,以显示新娘的贤惠与能干;还有母亲、叔母、舅妈做给待嫁新娘的,希望新娘出嫁后常回家看看;也有儿时女伴做的,希望即使分开了,也要常常往来。三是兴“抢迎亲客”,迎亲时,女方同伴常对男方迎亲客施行“惩罚”,意思是不准把新娘抢走,这有古代“抢婚”习俗的遗迹,主要是乘迎亲客不注意时,在其饭菜中埋下吃剩的骨头或不能吃的东西,或在其身上、脸上涂上黑锅灰,双方嬉笑打斗,热闹非常。四是唱赞歌,无论是女方的花圆酒还是男方的结婚酒,来客均用歌声赞美新郎、新娘,赞美双方亲家,祝贺双方美满姻缘。 '''生育:''' 芷江各民族的生育习俗基本相同,但也有各自的特点。 侗族对繁衍后代非常重视,对生儿育女视为大喜事,有许多习俗。孕妇临产前,娘家母亲或兄嫂或弟媳或妹妹,送来熟肉、饭各一碗,谓之“催生饭”,寓意到期即产,不拖月。 “吃甜酒”是侗家生孩子的代名词。婴儿呱呱坠地,家里人马上开甜酒请全寨人吃,以示通告添喜了,感谢大家关心。凡左邻右舍、亲戚来祝贺,进门稍息,主人就会端来甜酒请吃。产妇吃加了红糖的甜酒还有催奶、去瘀的功效,利于喂养婴儿和产妇子宫的恢复。 孩子一生下,由孩子父亲或请人去外婆家“报喜”。若生男孩则送去一只雄鸡;若生女孩,送去一只母鸡。外婆一看即知女儿生男生女,外婆回赠一只肥鸡,俗称“陪生鸡”。随后外婆家挑着甜酒或糯米、鸡、蛋、婴儿衣服、鞋帽、袜、襁褓等来看望女儿(产妇)和外孙。 芷江有踩生的习俗,即第一个登“月婆子”家的外人,俗称“踩生”的人。主人要备办韭菜请踩生人吃,以示双方吉利。踩生人在举杯前要赠吉语:“天降一金童(生女为玉女),合家乐融融,小时易抚养,长大成能人。” 婴儿生下第三天,婆婆或外婆采来枫叶、四眼草(茜草)、水竹叶、斑鸠窝(海金沙)、水灯草、水菖蒲、金银花、九里光、野菊、艾叶、黄荆叶(7片叶的为佳)等草药煨水给婴儿洗澡,以防生疔疮,求风长。边洗边念:“宝宝乖乖,吃饱睡好,长得很快,大了成才。”洗好后把婴儿放在隔筛内,用秤称重量,意为隔筛隔邪、胆大心细(取秤星“细”字之意)。 在月内选取吉日打“三朝”。这天,外婆家送来银花帽、花背带、婴儿衣物和月婆子吃的营养品,邀约族亲前来祝贺,多则二三十人。公婆家的亲朋好友及族众也吉日前来相贺。宾客进屋,必吃甜酒,还要办酒席款待。除外婆方面来的客人外,三朝酒一餐而过。酒席间,主人要敬各位宾客的酒,唱起敬酒歌,宾客唱起赞婴儿的歌。 婴儿满月,请外公或深孚众望的人给婴儿剃第一个头发,剃前先念吉语祝福:“神仙赐我来剃头,手挥剃刀快悠悠,剃就一个好模样,长大是个好公侯。”不仅剃发,连眉毛都要剃净,意为以防“眼浅”,避免滋生乱拿别人东西的恶习。剃后,备办菜肴款待剃发者。 婴儿五六个月时,选择吉日,备上酒肉,请老人给“开荤”。开荤时,念祝福吉语:“长大吃四方,吃荤体魄壮,吃素寿命长,福禄齐满堂。”夹点猪肉给婴儿吃,以后便可以吃肉荤了。 婴儿满一周岁,要给作“周岁”。外婆家送来“长命锁”、衣服、鞋、袜等,亲戚好友均前来祝贺。 苗族婴儿满三天有“洗三”习俗。这天,用草药水给婴儿洗澡之后,用三个煮熟的鸡蛋轮流滚婴儿各个部位,边滚边念:“滚宝宝(婴儿)的头,头长得大又圆;滚下巴,下巴长得匀称;滚手心,手长得灵巧;滚肚脐,肚量如海;滚脚板心,腿走千里有精神;狗吓跟狗去,水吓跟水流,风吓跟风飞,什么吓跟什么去,什么惊吓都不怕,长得麻麻利利。” 洗澡穿好衣服之后,备上三根葱,由婆婆或外婆分别吹婴儿的五官,边吹边念:“吹眼一眼亮,善观四方;吹鼻一鼻通,善辨香臭;吹耳一耳聪,善听八方;吹嘴一嘴圆,能说善辩;吹舌一舌灵,善辨甜苦。”最后还念两句:“葱吹路路通,长大定聪明。”取“葱”与“聪”谐音,希望婴儿长大聪明灵活。 婴儿在40天的月里,所穿的外衣双袖口用线缝合起来,不让手伸出,谓之“封手”。传说,封了手,婴儿长大不会拿别人的东西,是一个堂堂正正的人。 苗族也做满月酒,酒席间,鸡头敬外公,鸡翘敬外婆。席间唱酒歌助兴。 土家族婴儿生下第三天,婆婆寻来草药煨水给婴儿洗澡,谓之去疫,洗净婴儿身上的疫气,意为长大后,饮水思源,不会忘记长辈抚养的恩情。 婴儿满月后,选择吉日,带上礼物去看外婆。出发前,用锅烟在婴儿额上画个“十”字,帽子别个红干辣椒,以辟邪和免受惊吓。 '''丧葬:''' 芷江各民族丧事习俗大体相同。老人病危,子女应火速返家守候。老人临终,晚辈要下跪致哀,扯下蚊帐,扶老人落气。老人落气时,烧“落气钱”三斤六两,并放炮送亡灵升天。 老人死后,亲属为之洗澡,俗为沐尸。沐尸时只在额头、胸前、背部、手心、脚心擦几下。沐尸后还剃(梳)头,穿衣服,将尸体移放堂屋“柳床”上,再行入殓。入殓时,先在棺内垫石灰,上盖白布,再撒上雄黄,然后,抬尸入棺。在空隙处填满陪葬物,即可盖棺,但棺只掩一截,直到出殡前方可盖实封棺。在死者入殓前,亲友要向死者送“寿被”,并按死者亲疏关系分次盖于棺内。 停丧期间,一般要请“道师”作法事,给死者“开路”,念经,请歌师唱孝堂歌。芷江侗乡一般停棺为三天,叫做“压三”,三日后即发丧,不论宜与不宜都不看发丧日子。特殊情况,如子女在远方,一时赶不回家,才多停丧几天。出殡前一天晚上,家人要吃祭灵饭,只能是六个菜,以对亡灵的祭奠。 非正常如被杀、上吊、摔死、难产死亡等凶死者,均不能葬入祖坟,小孩死亡则专门葬入小孩坟地,未婚者死亡,也不能葬入祖坟山。 梨溪口的部分苗族,在老人去世时不戴白孝,而是戴黑纱,不请道士“开路”,而是请“苗老师”作佛事、念经。公坪土家族在死者入殓时,要给死者口中塞茶叶、谷米、银质币等物。 '''节日:''' 芷江的节日很多,大多与汉族基本相同,其中春社、三月三庙会、七月半鬼节较有特色。 芷江对立春之后的第五个戊日称为社日,也叫春社,吃社饭。每到社日这天,走亲访友,连住几日,意即春社之后,即为农忙,没有空走亲访友了。还有社饭祭新亡人之说,俗称“新坟扫墓不过社”,即在社日前,而不是等到清明节去祭扫。每年春社前后十多天,芷江家家户户打蒿菜、做社饭、摆酒席,请亲朋好友相聚,十分热闹。 芷江每逢农历三月初三,兴朝明山庙会,有“三月三,朝明山”之说。明山位于城北10公里,为芷江著名风景区之一。山顶建有明山观,祀真武大帝。始建于北宋,盛于明、清,传说甚为灵验,香火旺盛,芷江及邻县善男信女每逢三月初三来朝拜,数百年来经久不衰,形成了芷江民间固定的节日。每逢这天,朝明山的人,少则数万,多则超过十万,人山人海,规模十分壮观,是芷江除春节外最盛大的节日。 农历七月十二日至农历七月十五日,为芷江“七月半”,也叫“鬼节”、“亡人节”。据说死去的人七月十二日从阴间陆续赶回阳间家中团聚。这一天,阳间男女老少需回家与老人相聚摆家宴,祭祖先。随后三天就给老人封包烧包。同时,也要给土地公公封包,让他当“邮差”,送给没回来或客死他乡的亲人。十五日这天全家人再摆宴,烧纸祭酒,送走亡人灵魂。这虽是各民族共同的节日,但在芷江其特别之处在于七月十二至十四日三天,家家户户将冥钱封包,写上某个已故亲人的名字亲收,在郊外空地,下垫稻草,摆上冥钱包,烧香祭拜之后,烧掉冥钱包,燃放鞭炮。据说只有这三天烧包,亲人亡灵才能领走。虽然其他地方也有类似活动,但芷江规模特大,每户封包至少数十封。在这三天,不管是城区还是农村,河边、旷野、空地到处火光冲天,烟雾腾腾,炮声连天,通宵达旦。 芷江侗族、苗族还有自己的节日。大垅一带,农历三月初一、初二、初三为禁火节,节日期间把家里的蓑衣、锄头、木棒棒(洗衣服的木棒和扛打谷桶的木棒)等藏起来,把饭端到房屋外面吃,比春节还讲究。初一这天,天亮前,就把饭煮好,准备好三天吃的,三天内不能见烟火,饭中掺些豆子和青菜,天还未亮时就吃早饭,封火关门,上山劳动,做到天黑,不见人影,才能回家。三天如此,禁止生火,不准出烟,不准接客。 大垅的禁火节是为纪念祖宗龙冠保的。传说很久前,芷江大垅侗民龙冠保为人正直、勇敢,他的未婚妻侯氏,长得漂亮,聪明能干,被皇上看中了,把她抓进了宫,侯氏要求见龙冠保一面,皇上便派兵来抓龙冠保,双方打起来,龙冠保寡不敌众,与母亲潘氏逃进深山,被包围三天三夜不降。后官兵放火烧山,龙冠保母子葬身于火海。为纪念龙冠保的英雄行为,约定每年农历二月末一天做好饮食,三月初一起连续三天不生火、不会客、不走亲,直至三月初三日。过去祠堂把百亩田的收入拿出作为纪念开支,杀猪宰羊买纸香烛祭他,向龙冠保举行隆重祭祀后,才能生火做饭。此俗延续至今。 板山一带,每年农历三月初七,四面八方的人特别是青年男女,身着盛装赶坳,唱歌、丢带子抢带子(谈情说爱互送的信物)。梨溪口一带,六月十九日举行歌会,互相对歌,同板山的赶坳一样。<ref>[https://new.qq.com/omn/20210602/20210602A0D9EM00.htmll | 历史文化] </ref> ==名优特产== 芷江鸭:芷江鸭是芷江县的一大传统基础产业,已初步形成了加工企业+基地+农户的格局。芷江鸭已获得国家地理标志,芷江鸭相对饲养周期较长,室外放养,其肉质较好,深受消费者的喜爱。2013年全县芷江鸭存笼127万羽、出笼560万羽。芷江鸭养殖主要分布的乡镇为芷江镇、岩桥、竹坪铺、麻缨塘等,占全县年出笼量的60%。 芷江野生甜茶:芷江野生甜茶,《多穗柯》芷江甜茶高甜、低热、不含糖成份。富含其它植物不能生成的人体急需补充的活性成份二氢查耳酮根皮苷、三叶苷及3一羟基根皮苷。成份具有三降三抗<降血压、降血糖、降血脂;抗氧化、抗肿瘤、抗衰老>疏通软化心脑血管的作用,尤其对咽炎患者有辅助功能。 芷江白蜡:芷江白蜡即虫白蜡,国际上称中国蜡,在工业、军事、航空上有极其广泛的用途。芷江历来就有“白蜡之乡”的美称。每年的八月,白蜡林丰产的时候,远远望去犹如皑皑白雪,“侗乡八月雪”的美誉由此而来。芷江的自然气候、地理条件,均宜白蜡生产,早在明万历年间,就有“年产白蜡几百担”的记载。 明山笋干:芷湖南省芷江侗族自治县芷江春之蓝笋业开发有限 公司创立于2014年1月,其前身为芷江明山雷竹笋技术开发中心。公司占地1.2公顷,建筑面积5700平方米,固定资产2000万元。公司采取“公司+基地+农户”的经营模式,坚持走产、学、研一体化的农业产业化发展道路,集基地种植、新品研发、成果转化、鲜笋加工、储运销售于一体。 高山葡萄:近些年来,芷江根据自己的地理条件大力发展高山葡萄,在大树坳、杨公庙、木叶溪等乡高山葡萄已形成一定规模,全县栽培面积达8000余亩。其中大树坳乡达到3000亩,年产量125万公斤,已初步走向高山葡萄产业化。芷江高山葡萄原产于芷江本地高山地区,经过近几年的精心培育,品种可谓“青出于蓝而胜于蓝”,不断得到优化。 绿壳鸡蛋:芷江绿壳蛋鸡是从当地乌骨鸡中选择产绿壳鸡蛋的品系,经纯繁选育而成,因绿壳蛋是我地放养的地方品种所产,营养价值高,是高档土鸡蛋的象征和代表,市场潜力巨大。绿壳蛋鸡的生产,多年来经县、乡政府的引导,畜牧部门指导,现已逐渐形成一个特色产业。2013年全县绿壳蛋鸡饲养量达5万羽,年产绿壳鸡蛋600余万枚。绿壳蛋鸡养殖主要分布在大洪山、岩桥、新店坪、五郎溪、土桥、罗旧、杨公庙、木叶溪、芷江镇等10多个乡镇。<ref>[http://chz.wenming.cn/wmzh/201410/t20141022_1410817.html | 名优特产] </ref> ==风景名胜== '''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受降旧址''' 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受降旧址为国家AAAA级景区。 '''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受降旧址''' 华夏大地唯一纪念抗战胜利标志性建筑,中国凯旋门——抗日战争胜利受降纪念坊。 1945年8月15日,日本政府宣布无条件投降,同年8月21日至23日,侵华日军投降代表今井武夫代表日本政府在湖南芷江向中国政府袒服乞降。芷江受降办理了128万侵华日军投降具体事宜。为纪念芷江受降这一重大历史事件,国民政府于1945年8月在中国战区总受降地--芷江修建抗日胜利受降纪念坊。芷江受降纪念坊是华夏大地上唯一一处纪念抗战和二战胜利的标志性建筑物,以"中国凯旋门"著称于世,为全球八座凯旋门之一。坊上镌刻有蒋中正、李宗仁、何应钦、白崇禧、于右任、孙科、王东原、居正、王云五等国民政府军政要员的题词、题联共12幅,以及"芷江受降纪念坊记"223字铭文。 '''龙津风雨桥''' 龙津风雨桥为古沅州外八景之一,是世界上最长的侗乡风雨桥。 2000年12月,上海大世界基尼斯总部授予该桥为“大世界基尼斯之最。” 自明代万历十九年(1591年),由名僧宽云带头捐建后,几经圯毁,多次修复,一直是湘黔公路交通要塞,也是商贾游客往来云集最繁华的地方,史称"三楚西南第一桥"。1999年初,龙津桥再次动工重修,1999年11月7日竣工。重新修复的龙津风雨桥全长146.7米,宽12.2米,为当今世界第一大风雨桥。 '''明山''' 明山位于县城北面10公里处,主峰海拔1008.2米。前临五士坡,后倚西晃山。从脉蜿蜒曲折,峰起峦回,委蛇层迭。登上山顶,全城风光尽收眼底;放眼望去,翠色层叠,有若螺堆黛染,峰峰相对,岭岭相衔,族拥主峰,令人心旷神怡。明清时期,多有文人登峰游览,吟诗填词,称明山为沅州八景之一,称为“明山迭翠”。有莲花阉、遇仙桥、二天门等景点。山顶建有真武殿,每逢农历三月三日,周边各地上山观光朝拜人数达数万人,蔚为壮观。 '''天后宫''' 天后宫。为我国内陆地区最大的一座妈祖庙,现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湖南潇湘百景”之一。 地处潕水西岸、与县城隔河相望的天后宫是内陆最大的妈祖庙,建于清朝乾隆十三年(公元1748年),占地3700多平方米,宫中有戏台、正殿、观音堂,左为财神殿,右为武圣殿和五通神殿,全部建筑结构完整。 '''三道坑景区''' 三道坑原始次森林景区位于芷江县五郎溪乡境内,距县城46公里,规划总面积11.8平方公里,景区内森林覆盖率达90%,地势险峻,山峦叠嶂,有三道坑百米高瀑布、飞龙瀑布、虎啸瀑布、横生桥、情人岩、夫妻树、万缕根等几十处景观和许多珍贵树种及众多的野生动物。<ref>[https://new.qq.com/omn/20210602/20210602A0D9EM00.htmll | 风景名胜] </ref> ==参考文献== {{Reflist}} [[Category:660 中國地理總志]]
此頁面使用了以下模板:
Template:Main other
(
檢視原始碼
)
Template:Reflist
(
檢視原始碼
)
模块:Check for unknown parameters
(
檢視原始碼
)
返回「
芷江县
」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