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覽
近期變更
隨機頁面
新手上路
新頁面
優質條目評選
繁體
不转换
简体
繁體
18.225.156.91
登入
工具
閱讀
檢視原始碼
特殊頁面
頁面資訊
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檢視 艾爾弗雷德·耶利內克 的原始碼
←
艾爾弗雷德·耶利內克
前往:
導覽
、
搜尋
由於下列原因,您沒有權限進行 編輯此頁面 的動作:
您請求的操作只有這個群組的使用者能使用:
用戶
您可以檢視並複製此頁面的原始碼。
'''艾爾弗雷德·耶利內克'''('''Elfriede Jelinek''',1946年10月20日-),[[奧地利]]小說家、劇作家兼詩人。2004年獲[[諾貝爾]]文學獎得獎者,。<ref>{{cite web|url= http://ent.sina.com.cn/2004-10-08/0914524986.html |title=艾尔弗雷德·耶利内克!|website=新浪|author=影音娱乐| date=2004-10-08| accessdate=2020-05-13}}</ref>,也是奧地利歷史上第一個獲獎的作家。 ==簡介== 耶利內克1946年生於奧地利的小镇米爾茨楚施拉格, 父親是來自[[捷克]]的猶太人,母親是來自[[羅馬尼亞]]的日耳曼裔天主教徒。<ref>{{cite web| url= http://m.gerenjianli.com/Mingren/01/i2rlb9m5s1dn7k1.html |title=艾尔弗雷德·耶利内克|website=名人简历|accessdate=2020-05-13}}</ref> 她從小就開始學習鋼琴,管風琴和長笛,1964年進入維也納大學,主修戲劇和藝術史。1971年在維也納大學獲得管風琴專家。 耶利內克很早就開始寫詩,並在21歲時出版了處女作《莉薩的影子》随即引起强烈反响。 70年代,她捲入了當時遍及歐洲的學生運動,她的作品中開始展現出對社會的嘲諷尖刻的語言風格。 1970年發表了諷刺小說《孩子,我們是誘耳我們是騙子》。此後寫下了大量的小說、戲劇、散文和詩歌作品。 ==代表作品== 《女情人們》(1975)</br> 《鋼琴教師》(1983)</br> 《欲》(1989) </br> 《死者的孩子們》(1995) </br> 《貪婪》(2000) </br> 《克拉拉S》(1981) </br> ==劇本== 《娜拉離開丈夫後發生了什麼或社會中堅》(1979)</br> 《城堡戲劇》(1985) </br> 《在阿爾卑斯山上》(2002) </br> 《死亡與少女I—V》(2002) </br> ==獎項== 海裡希·波爾(HeinrichBoll)文學獎 (1986)</br> 畢希納獎(GeorgBuchner)(1988) )</br> 施蒂利亞州文學獎</br> 格奧爾格·畢希納獎</br> 諾貝爾文學獎 (2004)</br> ==视频== {{#evu: https://www.youtube.com/ watch?v=2BGWHW67IiQ |alignment=inline |dimensions=340 |container=frame |description: Nobel Lecture by Elfriede Jelinek }} ==參考資料== {{Reflist}} ==外部連結== *[http://www.people.com.cn/BIG5/guoji/1032/2901829.html 奧地利女作家耶利內克:捧走諾貝爾文學獎桂冠] [[Category: 文學人物]] [[Category: 諾貝爾獎]]
此頁面使用了以下模板:
Template:Cite web
(
檢視原始碼
)
Template:Main other
(
檢視原始碼
)
Template:Reflist
(
檢視原始碼
)
模块:Check for unknown parameters
(
檢視原始碼
)
模块:Citation/CS1
(
檢視原始碼
)
模块:Citation/CS1/Configuration
(
檢視原始碼
)
模块:Citation/CS1/Date validation
(
檢視原始碼
)
模块:Citation/CS1/Whitelist
(
檢視原始碼
)
返回「
艾爾弗雷德·耶利內克
」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