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覽
近期變更
隨機頁面
新手上路
新頁面
優質條目評選
繁體
不转换
简体
繁體
3.145.116.239
登入
工具
閱讀
檢視原始碼
特殊頁面
頁面資訊
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檢視 臺灣府城大東門 的原始碼
←
臺灣府城大東門
前往:
導覽
、
搜尋
由於下列原因,您沒有權限進行 編輯此頁面 的動作:
您請求的操作只有這個群組的使用者能使用:
用戶
您可以檢視並複製此頁面的原始碼。
{| class="wikitable" style="float:right; margin: -10px 10px 0 10px; text-align:left" |<center>'''臺灣府城大東門'''<br><img src="https://data.boch.gov.tw/old_upload/_upload/Assets_new/building/38784/photo/N106%E5%8F%B0%E5%8D%97%E5%B8%82%E8%87%BA%E7%81%A3%E5%BA%9C%E5%9F%8E%E5%A4%A7%E6%9D%B1%E9%96%80(%E4%B8%89%E7%B4%9A)(1).JPG" width="250"></center><small>[https://nchdb.boch.gov.tw/assets/overview/monument/19851127000062 圖片來自文化部文化資產局]</small> |} '''臺灣府城大東門'''別稱'''迎春門'''、'''東安門''',是[[清朝]][[臺灣府城]]的14座城門之一,位置位於今日臺灣[[臺南市]]東區勝利路口,為中華民國三級古蹟。迎春門是臺灣現存最具規模的城樓。 ==歷史== 清[[雍正]]三年(西元1725年),是臺灣府建城第一座[[動工]]興建的城門,是一座木造有樓臺的柵門。城門位於[[東安坊]],也稱[[東安門]]。清乾隆元年(西元1736年),改木柵門為磚石城門。清[[乾隆]]五十一年(西元1786年),臺灣爆發林爽文事件,平定之後,清乾隆五十三年(西元1788年),城垣改為三合土,大東門改為兩層的城樓,重簷歇山式屋頂,臺灣府城各門的城臺加高,臺上加建城樓,加強府城的防禦能力<ref name="數位典藏聯合目錄">作者不詳(1736)。[台灣府城大東門]。《數位典藏聯合目錄》。http://catalog.digitalarchives.tw/?URN=3140581 (2010/02/11瀏覽)。</ref>。大東門週圍民宅遍佈,居民依城門石壁築屋而居。 西元1895年爆發乙未戰爭,日方由三面圍攻臺南府城,日軍入城以後,城垣開始遭遇被拆除的命運,城門因年久失修,日漸傾朽。 日本[[明治]]三十四年(西元1901年),日方發佈市區改正計畫,大東門才被規畫為圓環綠園獲得保存。 二次大戰後,大東門遭違章建築占用,城樓在民國41年(西元1952年)時便已拆除。民國44年(西元1955年)8月[[艾瑞絲颱風]]帶來連日豪雨,以致城垣崩塌,大東門僅存基座。 民國64年(西元1975年)修建城樓,古貌未減,窗的造型多變化。 配合臺南市[[觀光]]年的「臺南市整修名勝古蹟三年計畫」,政府於民國66年(西元1977年)將大東門依原外貌形式重建。 民國74年(西元1985年)11月27日,政府公告大東門為三級古蹟<ref name="數位典藏聯合目錄"/>。現在的大東門位於臺南市[[東門路]]與勝利路口,為臺南市的地標,以圓環形式坐落於道路中央。 ==建築結構== 大東門在石砌城臺上建有城樓,外有[[甕城]]環繞,甕城今已不存在。 大東門城樓高兩層,為重簷[[歇山式]]結構,二樓開有八角窗和[[扇型窗]]<ref name="數位典藏聯合目錄"/>,為臺灣現存最具規模的[[城樓]]。 大東門的基座以[[花崗岩]]為材料堆砌而成,西側拱門刻著「迎春門」,東側有石質橫額一塊題「東安門」。 == 參考文獻 == {{reflist}} [[Category:733 臺灣]] [[Category:684 名勝古蹟]]
此頁面使用了以下模板:
Template:Main other
(
檢視原始碼
)
Template:Reflist
(
檢視原始碼
)
模块:Check for unknown parameters
(
檢視原始碼
)
返回「
臺灣府城大東門
」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