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覽
近期變更
隨機頁面
新手上路
新頁面
優質條目評選
繁體
不转换
简体
繁體
3.12.36.56
登入
工具
閱讀
檢視原始碼
特殊頁面
頁面資訊
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檢視 胡桐泪 - 中药材 的原始碼
←
胡桐泪 - 中药材
前往:
導覽
、
搜尋
由於下列原因,您沒有權限進行 編輯此頁面 的動作:
您請求的操作只有這個群組的使用者能使用:
用戶
您可以檢視並複製此頁面的原始碼。
{| class="wikitable" align="right" |- | style="background: #FF2400" align= center| '''<big>胡桐泪 - 中药材 </big>''' |- |<center><img src=https://static.nongbaike.net/202208/tikujkdqfns.jpg width="300"></center> <small>[https://image.so.com/view?q=%E8%83%A1%E6%A1%90%E6%B3%AA&src=tab_baike&correct=%E8%83%A1%E6%A1%90%E6%B3%AA&ancestor=list&cmsid=ea6fe1b5cbfe8bf708c0f5ee31819f50&cmras=6&cn=0&gn=0&kn=0&crn=0&bxn=0&fsn=60&cuben=0&pornn=0&manun=0&adstar=0&clw=282#id=e52bb41cef692f5ac1403237b6cc9122&currsn=0&ps=55&pc=55 来自网络的图片]</small> |- |- | align= light| |} 乔木,高15~30米。嫩枝有细毛,一年后脱落,冬芽有毛,无粘胶。叶形变异甚多,在长枝或幼树的叶披针形、条状披针形或菱形,长5~12厘米,多敷为全缘,有短柄;在短枝或老树枝上概为广卵形、[[肾形]],长2.5~7厘米,边缘有牙齿,叶柄长3~6厘米;又在同一树或一枝上可见有两者[[中间]]的叶形。花单性,雌雄异株;葇荑花序;雄花序长1.5~2.5厘米;雄花之苞倒披针形,早落;雄蕊23~27;雌花序长3~5厘米;雌花子房无柄,附着于花盘基底,柱头6裂,紫红色。蒴果长椭圆形,长8~15毫米,有短柄。 ==基本信息== 中文名称; 胡桐泪 界; 植物界 纲; 双子叶植物纲 科; 杨柳科 属; 杨属 种; 胡杨 ==形态特征== 乔木,高15~30米。嫩枝有细毛,一年后脱落,冬芽有毛,无粘胶。叶形变异甚多,在长枝或幼树的叶披针形、条状披针形或菱形,长5~12厘米,[[多敷]]为全缘,有短柄;在短枝或老树枝上概为广卵形、肾形,长2.5~7厘米,边缘有牙齿,叶柄长3~6厘米;又在同一树或一枝上可见有两者中间的叶形。花单性,雌雄异株;葇荑[[花序]];雄花序长1.5~2.5厘米;雄花之苞倒披针形,早落;雄蕊23~27;雌花序长3~5厘米;雌花子房无柄,附着于花盘基底,柱头6裂,紫红色。蒴果长椭圆形,长8~15毫米,有短柄。 ==分布范围== 胡杨产内蒙古西部、新疆、[[甘肃]]、青海。国外分布在蒙古、苏联(中亚部分和高加索)、埃及、叙利亚、印度、伊朗、阿富汗、巴基斯坦等地。 ==主要价值== 科属分类 为杨柳科植物胡杨的树脂,在土中留存多年而成。 植物形态 见胡杨,又名:胡桐(《汉书》)。 性状鉴定 分老式、新式两种。一老式:树脂流入土内年月较长。呈大小不一的块状或碎粉状,土黄色。质酥易碎。二新式:树脂流入土内年月较短。多为不规则的圆块,樱绿色。质软色嫩,不易破碎,带酸性。以年久、色黄、无泥杂者为佳。 性味 《唐本草》:"味咸苦,大寒,无毒。" 归经 入胃经。①《本草经疏》:"入足阳明经。" ②《本草求真》:"入胃,兼入肾。" 功效 清热,化痰,软坚。治咽喉肿痛,齿痛,[[牙宣]],牙疳,骨槽风,瘰疬。 ①《唐本草》:"主大毒热,心腹烦满,水和服之取吐。" ②《海药本草》:"主风疳匿齿牙疼痛,骨槽风劳,能软一切物。" ③《日华子本草》:"治风蚛牙齿痛,兼杀火毒并面毒。\" ④《医学启源》:"瘰疬非此不能除。" ⑤《纲目》:"咽喉热痛,水磨扫之,取涎。" ⑥《本草汇言》:"降火热,滑痰结。" ==用法用量== 外用:煎水含漱或研末撒。 内服:入散剂。 【宜忌】①《海药本草》:"多服令人吐。" ②《本草汇言》:"胃家虚寒不食者勿用。" 名家论述 ①《纲目》:"石泪,入地受卤气,故其性寒能除热,其味咸能入骨软坚。" ②《本草经疏》:"胡桐泪,《经》曰:热淫于内,治以咸寒;又曰:在高者因而越之。苦以涌吐,寒以胜热,故主大毒热,心腹烦满,取吐而效也。《日华子》以之治风虫牙齿痛,李珣谓其能治骨槽风、齿匿,元素言瘰疬非此不能除,皆资其苦能杀虫,咸能入骨软坚,大寒能除极热之用耳。" 药材 分老式、新式两种。一老式:树脂流入土内年月较长。呈大小不一的块状或碎粉状,土黄色。质酥易碎。二新式:树脂流入土内年月较短。多为不规则的圆块,樱绿色。质软色嫩,不易破碎,带酸性。以年久、色黄、无泥杂者为佳。 功用主治 清热,化痰,软坚。治咽喉肿痛,齿痛,牙宣,牙疳,骨槽风,[[瘰疬]]。 ①《唐本草》:"主大毒热,心腹烦满,水和服之取吐。" ②《海药本草》:"主风疳匿齿牙疼痛,骨槽风劳,能软一切物。" ③《日华子本草》:"治风蚛牙齿痛,兼杀火毒并面毒。" ④《医学启源》:"瘰疬非此不能除。" ⑤《纲目》:"咽喉热痛,水磨扫之,取涎。" ⑥《本草汇言》:"降火热,滑痰结。" 选方 ①治咽喉急胀,肿结不通:胡桐泪三钱,硼砂二钱,生矾一钱,胆星一钱五分。共为末。用一、二茶匙姜汤调咽。(《本草汇言》) ②治湿热牙疼,喜吹风:胡桐泪入麝香掺之。(《纲目》) ③治齿缝忽然出血不止:胡桐泪半两,研罗为末,用贴齿缝,如血出不定,再贴。(《圣惠方》) ④治牙齿根宣露挺出,脓血,口气:枸杞根一升(切),胡桐泪一两。上件药,和匀,分为五度用,每度以水二大盏,煎至一盏,去滓,热含冷吐。(《圣惠方》) ⑤治牙齿宣露有脓血出,及小儿虫蚀疳断:葶苈、胡桐泪各半两。上二味,捣罗为散,于患处掺之。(《圣济总录》) ⑥治走马牙疳:胡桐碱、黄丹等分。为末掺之。(《医林集要》) ⑦治胃及十二指肠溃疡和一般胃痛:胡桐树树脂。打碎,放入盆内,加等量水,加热使其溶化,用四层纱布过滤,收集滤浓,沉淀24小时,急火煎熬,切勿搅拌,至水分蒸发完即成深褐色固体,若底层炭化过重,则去掉不用;最后碾成细末,装瓶内密封。用法,10%梧桐碱液,成人每次10毫升;粉剂每次一克,一日两次,饭后服,七日为一疗程。(《新疆中草药单方验方选编》)<ref>[https://kuai.so.com/9afdfc23d949e2d77840be797cd3a7dd/wenda/Selectedabstracts/m.nongbaike.net?src=wenda_abstract 胡桐泪], 360国学 ,</ref> =='''参考文献'''== [[Category:370 植物學總論]]
返回「
胡桐泪 - 中药材
」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