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覽
近期變更
隨機頁面
新手上路
新頁面
優質條目評選
繁體
不转换
简体
繁體
18.119.127.230
登入
工具
閱讀
檢視原始碼
特殊頁面
頁面資訊
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檢視 胚乳 的原始碼
←
胚乳
前往:
導覽
、
搜尋
由於下列原因,您沒有權限進行 編輯此頁面 的動作:
您請求的操作只有這個群組的使用者能使用:
用戶
您可以檢視並複製此頁面的原始碼。
{| class="wikitable" align="right" |- | style="background: #E6E8FA" align= center| '''<big>胚乳</big> ''' |- |[[File:胚乳.jpg|缩略图|居中|[https://ss2.bdstatic.com/70cFvnSh_Q1YnxGkpoWK1HF6hhy/it/u=3931490,3658116978&fm=26&gp=0.jpg 原图链接]]] |} [[File:胚乳..jpg|缩略图|[https://timgsa.baidu.com/timg?image&quality=80&size=b9999_10000&sec=1590484837192&di=d244eb1b0655b287b9aa8e6778323d13&imgtype=0&src=http%3A%2F%2Fn1.itc.cn%2Fimg8%2Fwb%2Frecom%2F2016%2F11%2F14%2F147909130263869117.JPEG 原图链接]]] '''胚乳'''(endosperm)一般是指[[被子植物]]在双受精过程中精子与极核融合后形成的滋养组织,也称内胚乳。这种组织既不是配子体,也不是孢子体,其染色体倍性一般为三倍体。裸子植物的雌配子体具有贮藏营养的功能,也称它为胚乳;但它是由未受精的大孢子发育形成的单倍体雌配子体组织,兼有分化产生卵细胞的功能,与被子植物的胚乳在起源及染色体倍性上都是不同的。胚乳的早期发育有一游离核时期。游离核分裂的次数则随植物种类而异。胚乳的贮藏物质主要是[[碳水化合物]]、[[蛋白质]]、[[半纤维素]]、[[脂肪]]和[[油脂]]。<ref>[https://www.zhiwutong.com/mingci/05-20/10768.htm 胚乳 植物通]</ref> == 起源 == 在裸子植物的种子中,直接由雌配子体发育而来的营养组织;以及在被子植物的种子中,通过精子与极核融合,发育而来的营养组织,统称为胚乳。胚乳是种子贮藏营养物质的部分,为胚发育所需的营养物质,有的胚乳在胚的发育过程中,被消耗吸尽,因此。并不是所有种子都有胚乳。 胚乳是种子植物的特有结构,但被子植物和裸子植物的胚乳来源是不同的。被子植物的胚乳是受精的产物,属于孢子体组织;而裸子植物胚乳是减数分裂的产物,属于配子体组织。长期以来对被子植物胚乳的起源还不清楚。在双受精中,来自同一[[花粉管]]中的两个精细胞之一与卵细胞融合形成合子,另一个与中央细胞的次生核融合形成初生胚乳核。尽管双受精的细胞具有相似的遗传性并且所处环境相同,但是它们沿着两个显然不同的发育途径形成了胚胎和营养胚乳。人们发现双受精之后提出了两个关于胚乳进化起源的假说:一种假说认为,胚乳也是一种胚胎发生类型,但起一种利他作用;另一种假说认为胚乳是被第二次受精启动的雌配子体的统一整体。基于现存的被子植物双受精的发生,Friedman已经提出证据支持第一个假说。根据这个观点,胚乳起于双倍的额外胚胎,沿着被子植物的分化,这个双倍的额外胚胎形成了胚胎营养组——胚乳。 == 类型 == 多数被子植物胚乳,开始时是三倍体细胞。但由于胚囊发育类型不同,胚囊中极核的数目也不同,所以初生胚乳核的倍性也不相同;月见草型为二倍体;椒草型为九倍体;蓼、葱、五福花以及德鲁撒型为三倍体;皮耐亚和白花丹型为五倍体;贝母型和小白花丹型也是五倍体。即使一般为三倍体的胚乳组织,在发育过程中,也能发生倍性的改变。不少胚乳细胞有很高的倍性。例如Thesium alpinum胚乳吸器的核为384倍体,而Melampyrumpratense合点吸器的核倍性达1536倍。倍性的增加与核内有丝分裂和核融合现象有关。胚乳细胞的大小与数目也有很大变化。葱莲属胚乳有特大的细胞核,核仁数目多达23个。 被子植物的胚和胚乳都是双受精的产物,但是胚乳核和合子核的分裂并不同步,一般说来,前者分裂比后者早,所以,初期胚的发育和分化就可靠胚乳提供营养。无胚乳种子的胚可以从外胚乳甚至珠心或珠被绒毡层组织吸收营养。 有些植物的珠心组织(孢子体部分)在种子发育过程中,不但没有被吸收消耗,反而增殖并发育成充满丰富营养的组织——外胚乳。 == 形态与功能 == 胚乳在被子植物种子中是普遍存在的,甜菜、胡椒和丝兰属等的种子都具有发达的外胚乳。胚乳是种子集中贮藏养料的地方,占有种子的一定体积。也有成熟种子不具有胚乳的,这类种子在成长发育时,胚乳的养料被胚吸收,转入子叶中贮存,所以成熟的种子里的胚乳不再存在。有胚乳的种子的胚乳含量,在不同植物种类中并不相同,例如在[[蓖麻]]、水稻等种子的胚乳肥厚、占有种子的大部分体积。豆科植物如田菁种子,胚乳成为一薄层,包围在胚的外面。兰科、川苔草科、凌科等植物,种子在形成时不产生胚乳。它的主要功能是为发育中的胚提供营养。在兰科植物的种子中,胚乳只有很少几个细胞。柳叶菜科、河苔草科和菱科植物的种子不具胚乳。[[蚕豆]]、[[豌豆]]和[[菜豆]]等[[豆科]]植物,种子发育初期虽有胚乳,但后期完全被发育中的胚吸收消耗了,因此种子成熟时不具胚乳或者只在种皮下残存1~2层胚乳细胞;这种无胚乳的种子,胚具有肥厚而肉质的子叶,在种子萌发时为胚提供营养。 糊粉层:谷类植物胚乳最外面一层或几层细胞,在形态与生理上高度特化,形成糊粉层。这些细胞富含糊粉粒{{NoteTag|“糊粉粒糊粉粒 植物细胞内储藏蛋白质的结构,具有消化的作用。每个糊粉粒是一个液泡,其中储藏的蛋白质。无定形的蛋白质常被一层膜包裹成圆球形颗粒(结晶的蛋白质因具有晶体和胶体的二重性,因此被称为拟晶体,蛋白质拟晶体有不同的形状,但常呈方形。),它是稳定的、无生命的、化学作用不活泼的蛋白质。糊粉粒主要存在于植物的种子内,特别是含有脂肪的种子,如箆麻等。在种子萌发时,这类蛋白质又被植物利用。禾本科植物种子的糊粉粒集中在胚乳的外层细胞中,形成糊粉层。”:}},还含有一些圆球体。糊粉粒的主要成分是蛋白质、植酸钙镁、磷酯和碳水化合物。在成熟谷粒中,糊粉细胞是活化的,当籽粒萌发时,胚乳细胞的贮藏物质被糊粉层细胞分泌的α-淀粉酶所分解。 嚼烂状胚乳:有些成熟胚乳表面,呈不同程度的凹凸不平,称为[[嚼烂状胚乳]]。在被子植物中约有32科植物具嚼烂状胚乳。 胚乳吸器:最初在银桦胚乳合点端发现的蠕虫状附属物(图3a)。以后在葫芦科、豆科和山龙眼科等许多植物中,也相继发现了各种各样的胚乳吸器。Iodina rhombifolia的胚乳吸器形态复杂,甚至成珊瑚状;Impatiensroylei的胚乳吸器呈菌丝状分枝,并侵入珠柄组织(图3b);Nemophila aurita的胚乳组织呈球状,其珠孔端和合点端两极均具胚乳吸器。在细胞型胚乳中胚乳吸器特别发达。按胚乳吸器分布位置可将其分为合点端吸器和珠孔端吸器两种类型。在Lomatia中,除合点端的主要吸器外,整个胚乳表面有许多单细胞的指状突起,这就大大增加了胚乳的吸收面积。 == 胚乳培养 == 从1933年L·兰普和C·O·米尔利用植物组织培养方法,培养玉米幼嫩胚乳起,到1979年才有胚乳植株产生,到20世纪80年代只有少数胚乳植株培养成功,例如[[水稻]]、[[苹果]]、[[柚]]、[[檀香]]、[[大麦]]、[[马铃薯]]和[[猕猴桃]]等。胚乳植株不一定是三倍体植株,而往往是混倍体。由于染色体数目和形态发生变异,胚乳的试管培养可望得到新类型的植株。胚乳植株的培养成功,说明胚乳细胞与二倍体或单倍体细胞一样具有全能性。 == 注释 == {{NoteFoot}} == 参考资料 == {{reflist}} [[Category: 370 植物学总论]]
此頁面使用了以下模板:
Template:Main other
(
檢視原始碼
)
Template:NoteFoot
(
檢視原始碼
)
Template:NoteTag
(
檢視原始碼
)
Template:Reflist
(
檢視原始碼
)
模块:Check for unknown parameters
(
檢視原始碼
)
返回「
胚乳
」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