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覽
近期變更
隨機頁面
新手上路
新頁面
優質條目評選
繁體
不转换
简体
繁體
18.227.49.73
登入
工具
閱讀
檢視原始碼
特殊頁面
頁面資訊
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檢視 聖斯德望堂 的原始碼
←
聖斯德望堂
前往:
導覽
、
搜尋
由於下列原因,您沒有權限進行 編輯此頁面 的動作:
您請求的操作只有這個群組的使用者能使用:
用戶
您可以檢視並複製此頁面的原始碼。
{| class="wikitable" style="float:right; margin: -10px 0px 10px 20px; text-align:left" |<center>'''聖斯德望堂'''<br><img src="https://catholic.org.hk/2016updated/wp-content/uploads/2016/10/n%E8%81%96%E6%96%AF%E5%BE%B7%E6%9C%9B11.jpg" width="280"></center><small>[https://catholic.org.hk/%E8%81%96%E6%96%AF%E5%BE%B7%E6%9C%9B%E5%A0%82/ 圖片來自catholic]</small> |} '''聖斯德望堂'''(St. Stephen's Parish)是[[天主教]][[香港教區]][[新界]][[西南總鐸區]]的一所[[天主教]][[教堂]]。位於[[新界]][[下葵涌]][[榮芳路]]十四號,於1980年落成。<ref>[https://catholic.org.hk/%E8%81%96%E6%96%AF%E5%BE%B7%E6%9C%9B%E5%A0%82/ 聖斯德望堂],catholic</ref> ==歷史== 在上世紀[[七十年代]]初,[[荃灣]]、[[葵涌]]及[[青衣]]的牧民工作全由[[葛達二聖堂]]堂區負責,但因應政府全力發展荃灣成為[[新市鎮]],導致居民在短短數年內急速的增加,故此於1978年8月31日,教區委派了楊鳴章神父及瑪利諾會士盧樂民神父,到來為下葵涌的居民服務,而葵涌區亦正式從荃灣葛達二聖堂區獨立出來,堂區每週的主日彌撒分別在葵芳的守運樓、葵盛的天主教母佑會蕭明中學、荔景社區會堂、青衣郭怡雅神父紀念學校及瑪嘉烈醫院]]舉行。 到了1980年,聖斯德望堂建築竣工,堂區於是在7月28日從葵芳守運樓遷入現時的聖堂;同年8月6日,下葵涌聖斯德望堂區正式成立,聖堂亦於1980年12月26日祝聖啟用,以[[聖斯德望]]為堂區[[主保聖人]],由當時[[香港]][[主教]][[胡振中]](已故[[樞機主教]])祝聖。建堂前由[[萬籟寂]][[神父]]於[[荃灣]]搬至[[葵芳]]守運樓設立牧民中心;同時在[[荔景]]及[[葵盛]][[天主教母佑會蕭明中學]],開設了[[彌撒]]中心。 但隨著神職人員在過去十多年的不斷減少,再加上[[香港教區]]對於[[彌撒]]中心及各小堂的政制改革。於1999年起, 堂區架構改為「聖斯德望牧民委員會及吳國盛牧民委員會」,堂區議會則由兩個牧民委員會中各選出四位,合共八人成立。 ==建築風格== 聖斯德望堂於1995年重修,為配合禮儀改革,有以下特點: 改善聖堂內隔音環境以增加[[禮儀]]的氣氛,使教友在參與彌撒時,更團結共融。 聖所、讀經台的位置在一個焦點非常清晰的地方,上方[[海棠花]]圖案的雲頂,特別升高半級,加上光線,令人將視線集中在祭台中央的這一點上,因此祭台的標記非常明顯清晰。加上聖堂本身是具有中國、東方味道的特色,因此,在祭台上全選用充滿中國特式的[[紅木]]來做成祭台上「[[傢俱]]」。祭台本身是用中國式的海棠花圖案,以突顯中國傳統家庭餐桌的特色。 洗禮池在聖堂門與祭台連成一線,互相對稱,互相呼應地在聖堂相對著的位置。由洗禮池到祭台參與感恩祭。洗禮池是「多用途」的,可以三種方式進行洗禮:(一)站在洗禮池的「活石」上受洗;(二)以半身站在洗禮池中央受洗及(三)全身浸在水中受洗。 聖堂兩旁顏色玻璃窗的改動,大大將聖堂在視覺上加高了空間感,也使整個玻璃窗的全貌得以顯示出來,而不像以往的被木板遮住。 == 參考文獻 == {{reflist}} [[Category: 920 建築藝術總論]]
此頁面使用了以下模板:
Template:Main other
(
檢視原始碼
)
Template:Reflist
(
檢視原始碼
)
模块:Check for unknown parameters
(
檢視原始碼
)
返回「
聖斯德望堂
」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