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覽
近期變更
隨機頁面
新手上路
新頁面
優質條目評選
繁體
不转换
简体
繁體
3.137.184.152
登入
工具
閱讀
檢視原始碼
特殊頁面
頁面資訊
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檢視 耕作学 的原始碼
←
耕作学
前往:
導覽
、
搜尋
由於下列原因,您沒有權限進行 編輯此頁面 的動作:
您請求的操作只有這個群組的使用者能使用:
用戶
您可以檢視並複製此頁面的原始碼。
[[File:耕作学.jpg|280px|缩略图|右|<big>耕作学</big>[http://www.kfzimg.com/G06/M00/73/1D/p4YBAFqukaKAHIhmAAC1X5fo5yk548_n.jpg 原图链接][http://book.kongfz.com/206073/1695190274/ 来自 孔夫子旧书网 的图片]]] '''耕作学''',农艺学的一个分支。又称农作学。以研究合理耕作制度的技术体系及其理论为主要任务。研究内容包括农作物[[种植]]制度(作物布局、复种、轮作,间作,混作,套作等)以及与之相适应的土地保护培养制度(农田整治、水土保持、肥力培养和土壤耕作等)的技术与理论。目的在于合理利用[[自然资源]],提高作物生产力,求得农业的全面持续稳定增产,以满足社会对各种农产品的需要,增进经济效益,维护生态平衡。 ==研究内容== 耕作学是一门综合性较强、正在发展中的[[边缘学科]],和[[作物栽培学]]、土壤学、[[农业气象学]]、[[农业生态学]]、[[农业经济学]]等关系密切,近年来,世界上许多国家对耕作制度的研究正日益开展,有关多熟制、旱农以及免耕、少耕<ref>[http://www.agri.cn/province/qinghai/zcfg/dffg/201608/t20160822_5247014.htm 农科院专家解答休耕、轮作问题],中国农业信息网,2016-08-22</ref>等问题已引起了国际学术界的重视。 [[中国农业]]素有精耕细作的传统。公元6世纪时的 《齐民要术》有“顺天时,量地利,则用力少而成功多;任情返道,劳而无获”和“谷田必须岁易”的论述;公元1世纪有关于麦后种粟、豆的记载等。都体现了古人对因地种植、轮作、复种的早期认识。精耕细作培肥 地力是中国农业的传统经验。 12世纪的 《[[陈旉农书]]》中,还提出“地力常新壮”的论点。宋、元、明、清以后已有更加完备的论著出现。20世纪50年代初,中国结合本国农业生产的实际和耕作制度发展的需要,开始应用现代科学对合理耕作制度的技术体系及其理论基础进行比较系统的研究,并且在实践上发展、充实了有关作物布局、复种、间作、套作以及用地 养地结合等方面的内容,逐步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耕作学科。 ==发展历程== 中国农业素有精耕细作的传统。公元6世纪时的《[[齐民要术]]》有“顺天时,量地利,则用力少而成功多;任情返道,劳而无获”和“谷田必须岁易”的论述;公元1世纪有关于麦后种粟、豆的记载等。都体现了古人对因地种植、轮作、复种的早期认识。精耕细作培肥地力是中国农业的传统经验。12世纪的《陈旉农书》<ref>[http://blog.sina.com.cn/s/blog_133c53e760102vdgf.html 古代农书(五):陈旉及其《农书》],新浪博客,2015-04-10</ref>中,还提出“地力常新壮”的论点。宋、元、明、清以后已有更加完备的论著出现。20世纪50年代初,中国结合本国农业生产的实际和耕作制度发展的需要,开始应用现代科学对合理耕作制度的[[技术体系]]及其理论基础进行比较系统的研究,并且在实践上发展、充实了有关作物布局、复种、间作、套作以及用地养地结合等方面的内容,逐步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耕作学科。 ==视频== ===<center> 耕作学 相关视频</center>=== <center>传统耕作</center> <center>{{#iDisplay:l01796lfb2h|560|390|qq}}</center> <center>《农作学》片花</center> <center>{{#iDisplay:z30492fs70y|560|390|qq}}</center> ==参考文献== [[Category:300 科學總論]] [[Category:430 農業總論]]
返回「
耕作学
」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