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覽
近期變更
隨機頁面
新手上路
新頁面
優質條目評選
繁體
不转换
简体
繁體
18.117.156.90
登入
工具
閱讀
檢視原始碼
特殊頁面
頁面資訊
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檢視 老大公庙 的原始碼
←
老大公庙
前往:
導覽
、
搜尋
由於下列原因,您沒有權限進行 編輯此頁面 的動作:
您請求的操作只有這個群組的使用者能使用:
用戶
您可以檢視並複製此頁面的原始碼。
[[File:老大公庙.jpeg|有框|右|<big>老大公庙</big>[https://m.tuniucdn.com/filebroker/cdn/olb/0f/6a/0f6a1cd5ff91d4def7ffd1755de89b2a_w1536_h520_c1_t0.jpg 原图链接][https://sy.tuniu.com/g1743380/guide-0-0/ 来自 途牛 的图片]]] '''老大公庙''',又称开基老大公庙,是位于[[台湾]][[基隆|基隆市]]安乐区嘉仁里的阴庙,[[祭祀]]泉漳械斗去世的民众<ref>[https://www.tuniu.com/g1743380/guide-0-0/ 老大公庙旅游攻略],途牛 </ref>,由基隆各姓氏轮流主普,演变成今日的鸡笼中元祭。 ==沿革== 老大公庙过去无专门的庙史记载,直到1983年周东和担任管理委员会总干事职务后,深感无法使民众无法了解鸡笼中元祭的活动意义,便投入搜集及编撰工作。 依周东和所述,早期开发基隆时,[[漳州]]人先进入崁仔顶一带平地定居(即现基隆市区的孝一路一带),移居较晚的[[泉州]]人就沿基隆河七堵、暖暖一带发展,两方商定以鲂顶(今南荣公墓)为界,但在咸丰元年(1851年)八月,因土地界线及水道灌溉等问题,在鲂顶发生大规模械斗。当时械斗死亡民众有一百零七名,后有一名基隆庆安宫的沙门也因此过世。 周东和表示两方遗体合葬于蚵壳港河畔(即今成功二路)立墓祭祀为“老大公墓”。“老大公”代表“老死”、“先死为大”、“男性”。两方决定按自咸丰五年(1855年)起共同组成十一字姓轮流祭祀。 日治时期,日人为庆祝[[大正天皇]]登基,于老大公墓的所在处建高砂公园,由杨火辉募捐移葬于安乐区石山(今嘉仁里山坡),1918年完成。为祭祀方便,居民集议建请[[日本]][[政府]]在高砂公园拨地,并以音乐堂名义兴建永久性钢筋水泥、三层楼的主普坛,至1929年完工,在基隆大空袭时遭盟军炸损。1957年,重修主普坛又增一层。 1960年轮值林姓主普邀集各姓建庙,向市府申请一万元建庙,庙址为乐一路76巷37号。旧主普坛位于仁五路与中山[[高速公路]]出口左侧,市长陈正雄时开始改建[[商业]]大楼。1971年6月2日,新的主普坛以民俗文物馆在中正公园动工,由市长苏德良主持。次年3月3日,基隆市公产出售审议委员会以每坪公告地价二万零八百元、市价五万元一坪出售仁爱区新店段四小段一之三二六号的旧主普坛一百六十七坪土地。新主普坛于1974年农历七月一日竣工。 由于庙宇建于山坡上,长期无人维护致地基坍塌,经罗福全、刘东海奔走,于1975年成立整建委员会,慨捐兴工整建,改称“开基老大公庙”。1980年,各姓各出一万元修建。 民俗相信将仇人的头发、骨灰、八字放在阴庙的骨瓮里可咒仇人,所以庙方在1983年将骨瓮以[[花岗岩]]封闭。 2001年票选为台湾[[历史建筑]]百景<ref>[http://www.huaxia.com/jjtw/lbyl/shzx/2001/12/170981.html 历史建筑百景征选揭晓 ],华夏经纬网,2001-12-18 </ref>。 ==视频== ===<center> 老大公庙 相关视频</center>=== <center>台湾阴庙传说 外灵入侵1</center> <center>{{#iDisplay:f07033u812t|560|390|qq}}</center> <center>基隆:鸡笼中元祭热闹登场</center> <center>{{#iDisplay:8QuPdJtwz7z|560|390|qq}}</center> ==参考文献== [[Category:920 建築藝術總論]]
返回「
老大公庙
」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