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覽
近期變更
隨機頁面
新手上路
新頁面
優質條目評選
繁體
不转换
简体
繁體
18.117.166.52
登入
工具
閱讀
檢視原始碼
特殊頁面
頁面資訊
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檢視 羅友倫 的原始碼
←
羅友倫
前往:
導覽
、
搜尋
由於下列原因,您沒有權限進行 編輯此頁面 的動作:
您請求的操作只有這個群組的使用者能使用:
用戶
您可以檢視並複製此頁面的原始碼。
<div style="float:right; margin:-10px 0 0 10px; max-width:320px"> {| class="wikitable" !<p style="background: #2b2b7a; color: #FFFFFF; margin:5px auto; padding:10px 0;”>羅友倫</p> |- |<center><img src="https://upload.wikimedia.org/wikipedia/commons/thumb/4/4a/19690506%E7%BE%85%E5%8F%8B%E5%80%AB.jpg/220px-19690506%E7%BE%85%E5%8F%8B%E5%80%AB.jpg" width="280"> </center> <small>[https://zh.wikipedia.org/wiki/%E7%BE%85%E5%8F%8B%E5%80%AB 圖片來自維基百科]</small> |- !<p style="background: #2b2b7a; color: #FFFFFF; margin:5px auto; padding:10px 0;”>中華民國軍事將領</p> |- |- !<p style="background: #2b2b7a; color: #FFFFFF; margin:5px auto; padding:10px 0;”>個人資料</p> |- |<small> '''性别''' 男<br> '''出生''' 1912年2月4日<br> '''逝世''' 1994年8月25日(1994歲-08歲-25)(82歲)<br> '''籍貫''' [[廣東省]][[梅縣]]<br> '''政黨''' [[中國國民黨]]<br> '''兒女''' [[羅文山]]<br> </small> |- !<p style="background: #2b2b7a; color: #FFFFFF; margin:5px auto; padding:10px 0;”>學 歷</p> |- |<small> <ul style="line-height:30px; margin-left:20px; list-style-position:outside;"> <li><b style="margin-right:5px;"></b>陸軍軍官學校第七期騎兵科(1929年)</li> <li><b style="margin-right:5px;"></b>陸軍步兵學校第一期(1933年)</li> <li><b style="margin-right:5px;"></b>軍官外語班第一期(1935年)</li> <li><b style="margin-right:5px;"></b>[[陸軍大學]]第十五期(1937年)</li> <li><b style="margin-right:5px;"></b>[[國防大學]]畢業</li> <li><b style="margin-right:5px;"></b>[[兵學研究院]]第八期</li> <li><b style="margin-right:5px;"></b>[[三軍聯合參謀大學]]第三期</li> <li><b style="margin-right:5px;"></b>[[美國陸軍指揮參謀大學]]特班第三期</li> <li><b style="margin-right:5px;"></b>美國哥倫比亞大學</li> </ul> </small> |- !<p style="background: #2b2b7a; color: #FFFFFF; margin:5px auto; padding:10px 0;”>經 歷</p> |- |<small> <ul style="line-height:30px; margin-left:20px; list-style-position:outside;"> <li><b style="margin-right:5px;"></b>武漢行營學生混成隊警衛<b>(1929年1月-1929年12月)</b></li> <li><b style="margin-right:5px;"></b>陸軍教導第一師排長<b>(1929年12月-1930年9月)</b></li> <li><b style="margin-right:5px;"></b>浙江保育安隊排長<b>(1930年9月-1930年12月)</b></li> <li><b style="margin-right:5px;"></b>陸軍教導第二師排長<b>(1930年12月-1931年1月)</b></li> <li><b style="margin-right:5px;"></b>陸軍第四師排長<b>(1931年1月-)</b></li> <li><b style="margin-right:5px;"></b>陸軍第四師(代理)連長<b>(1931年1月-)</b></li> <li><b style="margin-right:5px;"></b>軍事委員會交通研究所區隊長<b>(1934年2月-1934年6月)</b></li> <li><b style="margin-right:5px;"></b>中央陸軍軍官學校畢業生調查科股員<b>(1934年6月-1935年5月)</b></li> <li><b style="margin-right:5px;"></b>訓練總監部軍事教育隊科員<b>(1935年5月-)</b></li> <li><b style="margin-right:5px;"></b>陸軍軍官學校(第四任)校長<b>(1950年8月-1954年8月)</b></li> <li><b style="margin-right:5px;"></b>憲兵司令部(第五任)司令<b>(1954年9月1日-1955年9月1日)</b></li> <li><b style="margin-right:5px;"></b>國防部參謀次長<b>(1955年9月-1957年4月)</b></li> <li><b style="margin-right:5px;"></b>海軍陸戰隊司令<b>(1957年4月1日-1960年12月31日)</b></li> <li><b style="margin-right:5px;"></b>國防部副參謀總長<b>(1961年1月-1961年7月)</b></li> <li><b style="margin-right:5px;"></b>陸軍第一軍團司令部司令<b>(1961年7月-1964年9月)</b></li> <li><b style="margin-right:5px;"></b>陸軍總司令部副總司令<b>(1964年9月-1969年1月)</b></li> <li><b style="margin-right:5px;"></b>陸軍訓練作戰發展司令<b>(1964年9月-1969年11月)</b></li> <li><b style="margin-right:5px;"></b>[[總政治作戰部]]主任<b>(1969年1月1日-1975年4月6日)</b></li> <li><b style="margin-right:5px;"></b>[[聯合勤務總司令部]]總司令<b>(1975年4月7日-1977年3月31日)</b></li> <li><b style="margin-right:5px;"></b>中國國民黨中央委員<b>(1976年11月-1988年7月)</b></li> <li><b style="margin-right:5px;"></b>[[駐薩爾瓦多共和國大使]]<b>(1978年2月-1984年12月)</b></li> <li><b style="margin-right:5px;"></b>總統府國策顧問<b>(1984年12月-1994年8月25日)</b></li> <li><b style="margin-right:5px;"></b>中國國民黨中央評議委員<b>(1988年1月-1988年7月)</b></li> </ul> </small> |- !<p style="background: #2b2b7a; color: #FFFFFF; margin:5px auto; padding:10px 0;”>羅友倫故居</p> |- |<small> [[中華民國]]([[臺灣]])文化資產<br> '''登錄等級''' 歷史建築<br> '''登錄類別''' 宅第<br> '''登錄公告日期''' 2015年8月10日<br> '''位置''' [[臺灣]][[臺北市]][[士林區]]中山北路七段81巷45號<br> </small> |} </div> <div style="margin-bottom:10px;"> <p style="text-indent: 30px; line-height:30px">羅友倫(生1912年2月4日-1994年8月25日逝),[[中華民國陸軍]]二級上將, [[廣東省]][[梅縣]][[瑤上鄉]]人,為1950年政府遷臺後首位[[陸軍軍官學校]]校長,後接任第四任[[海軍陸戰隊司令]]、第五任[[憲兵司令]]、[[陸軍第一野戰軍團]]司令、[[陸軍訓練作戰發展司令]]、[[國防部總政戰部]]主任與[[聯勤]]總司令等要職,退伍後轉任駐[[薩爾瓦多共和國]]大使與[[總統府國策顧問]]。</p> <p style="text-indent: 30px; line-height:30px">兒子[[羅文山]]也是軍人,官拜[[陸軍]]中將,曾任1983-1988年的[[陸軍]][[裝甲兵]]司令與[[陸軍六軍團]]司令,為[[陸軍六軍團]]主官首次有父子檔。</p> <p style="text-indent: 30px; line-height:30px">赴台後,國民黨第十、十一屆中央委員、十二屆中央評議委員。1994年8月在臺北病逝。</p> </div> ==生平== <br>[[File:羅友倫01.jpg|left|280px|[https://blog.xuite.net/genliudinghan/twblog/294174211<br> 原圖鏈接]]] <div style="margin-bottom:20px; margin-top:20px;"> <p style="text-indent: 30px; line-height:30px"> [[羅友倫]],[[廣東省]][[梅州市]]梅縣區人,出生於1912年2月4日,原名[[羅又倫]],別號[[思揚]]。1927年,他考入黃埔軍校,編入第7期預科大隊。1928年,進入南京本校,就讀於騎兵科,畢業後,先後任國民革命軍教導第2師排長、中隊長。之後又報考陸軍大學,學習指揮作戰。畢業後因成績優異,留校擔任兵學教官。抗戰爆發後,[[羅友倫]]主動要求進入第一線作戰部隊,接受第5軍軍長杜聿明之邀,調到第5軍擔任參謀處長。進入第五軍之後,[[羅友倫]]先後參與了昆侖關之戰、桂南會戰,之後又跟隨部隊開赴[[昆明]],擔任第5軍副參謀長、代理參謀長,參加[[中國遠]]征軍赴緬作戰。 </p> <p style="text-indent: 30px; line-height:30px">擔任第5軍參謀長期間,為了提高軍隊戰力,[[羅友倫]]將所有機械化部隊集中,設立汽車團、戰車團,歸參謀處統一指揮,在提高機動性的同時,也增強了戰力。作為[[杜聿明]]將軍的重要參謀,[[羅友倫]]參與了同古保衛戰、臘戌保衛戰等一些重大戰役的參謀決策工作。據[[羅友倫]]訪談錄中介紹,在同古保衛戰中,[[蔣介石]]曾命令200師死守同古,犧牲到最後,以表示國民革命軍的精神。但因救援部隊相隔百里之遠,所以只能在撤退與死守之間做選擇。[[羅友倫]]認為,如死守,會眼睜睜地看著200師被敵人包圍、殲滅。當時第5軍有三個師,如果有一師被敵人吃掉,只剩兩個師,士氣一定受挫,而且坐視不救,有損指揮道德。因此[[羅友倫]]力主撤退。但撤退是違抗最高統帥的命令,可能受軍法審判,[[羅友倫]]和軍長[[杜聿明]]、最高統帥部參謀團團長[[林蔚]]反復討論了幾個小時,始終沒有結論。時至深夜,[[羅友倫]]說:“假如不立即下令撤退,就再也沒有撤退的機會了,如此一來,一定會完全被敵人包圍殲滅。”於是他動手擬好了命令,請杜、林簽字,但都沒有結果,[[羅友倫]]只好先簽名以示負責。最後軍長[[杜聿明]]被他說服,也簽了字。在一夜之間,200師循著鐵索橋渡過河川撤退,粉碎了敵人企圖四面包圍攻擊,全殲200師的圖謀。</p> <p style="text-indent: 30px; line-height:30px">1942年4月,由於日軍佔領臘戌,第5軍軍部和所屬的新22師、第96師主力於4月26日黃昏由皎克西乘汽車、火車向[[曼德勒]]轉移,全部撤至伊洛瓦底江以西以北地區,此後第5軍直屬部隊、第200師、第96師、第66軍的新38師徒步輪流掩護撤退。5月8日上午,日軍攻佔密支那,[[杜聿明]]依照[[蔣介石]]的命令向國內撤退。5月9日,由於在[[傑沙]](又譯為卡薩)發現日軍,並且新38師先到傑沙掩護的只有一個團,而新38師、新22師主力至少需要一天半才可以從前線撤下,杜聿明認為日軍有可能從南北包圍將遠征軍殲滅,從而下令第93師在右翼掩護,並且在[[孟拱]]附近佔領掩護陣地,同時命令各部隊分路回國,自尋生路。[[杜聿明]]親率軍部進入了[[緬北]]原始森林。</p> <p style="text-indent: 30px; line-height:30px">在穿越野人山的過程中,[[羅友倫]]和第5軍經歷了極為痛苦和漫長的“死亡之旅”。由於命令倉促,準備工作極不充分,甚至連地圖都沒有,士兵在熱帶仍穿著棉襖,下雨時連雨衣也沒有。在原始森林中,沒有食物,沒有補給,缺醫少藥,許多士兵都倒在了路邊。[[羅友倫]]在回憶錄中寫到,“從緬北到印度,我們在絕地中行軍,一路上遭遇饑餓、疾病、蟲害,死在途中的有8000多人,沿途都是白骨。我們帶了1萬多人,到了印度只剩下3000多人,而帶著的160匹馬,全死在路上。甚至因為傷口發炎,缺醫少藥,我本人也差點犧牲在回國的路上。直到從一個犧牲的士兵身上找到消炎藥,我才幸運地活了下來。”談到這段經歷,[[羅友倫]]感歎道,“我們之所以能夠活下來,就是依靠求生存的意志和力量。在第5軍中有很多的黃埔畢業生,他們是遠征軍的中堅。正是由於他們在黃埔軍校中受到的教育和薰陶,以及接受的種種嚴格的軍事訓練,塑造了他們視死如歸、寧死不屈的道德品格,激勵著他們奮勇向前、不畏犧牲。在黃埔精神的感召和鼓舞下,他們最後在艱苦卓絕的環境中頑強地生存下來,並最終獲得了勝利”。到達印度藍伽後,羅友倫積極補充兵員,換裝美式裝備,整訓部隊,加強叢林戰訓練,在短期內迅速提升了遠征軍的戰力,為反攻緬北積蓄了力量。</p> <p style="text-indent: 30px; line-height:30px">因在抗戰中的赫赫功績,[[羅友倫]]被授予少將軍銜,並榮獲抗戰勝利勳章。抗戰後期,[[羅友倫]]將軍曾參與創辦了青年軍,並擔任了第207師師長、青年軍第6軍軍長,後因病前往[[美國]]治療。1950年到[[臺灣]]後,[[羅友倫]]被任命為複辦的鳳山軍校暨陸軍軍官學校首任校長,也是黃埔軍校第四任校長。在複辦鳳山軍校期間,[[羅友倫]]力主接續大陸黃埔軍校的期數,自1951年開始招第24期生,隨後的24至26期黃埔生都畢業於[[羅友倫]]將軍任上。任校長期間,[[羅友倫]]大力傳承黃埔精神,延續黃埔情緣,開展黃埔校史教育,並積極籌備軍校新制方案,將學制從2年轉為4年,並以[[美國]]西點軍校為藍本,重新規劃軍事教育和學年教育。之後,[[羅友倫]]又調任“憲兵司令”,“海軍陸戰隊司令”,“國防部總政戰部主任”、“聯勤總司令”。1994年8月,[[羅友倫]]將軍在[[臺北]]病逝,享年82歲。</p> </div> ==青年時期== <div style="margin-bottom:20px; margin-top:20px;"> <p style="text-indent: 30px; line-height:30px">出生於一個亦農亦商家庭。五歲喪父。六歲入學。十一歲到縣城讀[[高小]]。1927年考入[[廣州]]黃埔軍校七期預科。一年後入騎兵科。1929年12月畢業,入陸軍教導第一師任少尉排長,到湖北追剿[[李先念]]紅軍,又到河南參加[[中原大戰]]。1930年12月20日升中尉排長。到贛東北進剿[[方志敏]]紅軍。1931年底由師長[[徐庭瑤]]保薦,以上尉資格(實際上是中尉代理連長)考入南京陸軍步兵學校第一期,1932年1月至1933年1月學制一年。1933年4月入南京陸軍步兵學校校官研究班第一期,學制6個月。1934年2月入[[軍事委員會交通研究所]]任上尉區隊長。1934年6月入[[中央陸軍軍官學校]]畢業生調查科任股員。1935年5月入軍事委員會[[訓練總監部]]軍事教育隊任科員,1935年6月任區隊長。1935年10月,入[[軍官外語學校]]第一期,學習法語兩年。1936年12月考入[[陸軍大學]]正則班第15期。</p> </div> ==抗戰時期== <div style="margin-bottom:20px; margin-top:20px;"> <p style="text-indent: 30px; line-height:30px">1939年3月從陸軍大學畢業後,從正則班畢業學員中選留約10名為[[陸軍大學兵學研究院]]第八期研究員,1939年6月入學。1939年12月畢業後,到[[國民革命軍第五軍]]任上校參謀處長,參加[[昆侖關戰役]]。1942年2月作為第五軍少將參謀長,隨部隊調雲南參加[[中國遠征軍]]。與[[杜聿明]]軍長率第五軍軍部走到印度[[阿薩姆邦]]。1942年12月1日在昆明就任第五軍汽車兵團少將團長。1945年1月22日,就任第五軍[[第49師]]師長,該師隨即被裁撤。1945年3月17日,就任第五軍[[第200師]]師長。1945年4月5日就任[[青年軍第207師]]師長。</p> </div> ==內戰時期== <div style="margin-bottom:20px; margin-top:20px;"> '''陸軍官校校長''' <div style="margin-bottom:20px; margin-top:20px;"> <p style="text-indent: 30px; line-height:30px">在[[中華民國]][[政府]]遷往[[臺灣]]後的1950年3月1日,蔣中正發表了陸軍官校的復校演說。蔣中正說:陸軍官校,為革命軍基本人才培植的基地,與建軍建國的前途有莫大之關係,早就應該恢復校長一職,不能以任何人兼任,所以在校長人選未定之前,軍校的名稱不願恢復,這次任命羅友倫同志為校長,正式恢復軍校。羅友倫隨即在1950年8月接任復校後首任校長一職,而陸官也在同年10月於臺灣[[高雄縣]][[鳳山鎮]]正式復校,校址為原[[日本]][[陸軍]]的武器儲存庫等設施所在。1951年4月,第四軍官訓練班的所有學員、[[教師]]及設施都被編進學員總隊,並成立第24期學生總隊,其訓練期為二年。而羅友倫的治校理念是以精神教育培養軍人之武德,以軍事教育完成基本戰鬥訓練,以科學教育學習各學科知識,以體能訓練鍛鍊吃苦耐勞精神。陸官遷臺後的首次校慶於1954年6月16日舉辦,同時也是陸官成立三十周年的校慶,羅友倫隨侍在當時的[[總統]][[蔣中正]]旁,主持校慶[[閱兵]]、校 閱骑兵隊。羅友倫於1954年8月卸任校長交于[[謝肇齊]]。</p> '''憲兵司令''' <div style="margin-bottom:20px; margin-top:20px;"> <p style="text-indent: 30px; line-height:30px">羅友倫在1954年9月1日接替黃珍吾為[[中華民國憲兵司令部]]第五任司令,於1955年9月1日卸任司令交于劉煒。而憲兵司令部也因國防組織法修訂,於101年12月30日後改稱為憲兵指揮部。 </p> '''海軍陸戰隊司令''' <div style="margin-bottom:20px; margin-top:20px;"> <p style="text-indent: 30px; line-height:30px">1957年4月1日羅友倫接替[[唐守治]]為[[中華民國海軍陸戰隊]]第四任司令,他制定了「[[永遠忠誠]]」隊訓(譯自[[美國海軍陸戰隊]]的座右銘「永遠忠實」-Semper fidelis),並將黃埔精神於[[東征]]、[[北伐]]時校軍要求的三不怕精神「不怕苦、不怕難、不怕死」,訂為[[海軍陸戰隊]]的信念,意在培養陸戰隊員服從負責的團隊精神與誓死達成任務的堅定意志,期使海軍陸戰隊是一支軍紀嚴明、訓練嚴格、驍勇善戰的兩棲勁旅。他於1960年12月31日卸任司令,由[[鄭為元]]繼任。 </p> '''上將與駐薩爾瓦多大使''' <div style="margin-bottom:20px; margin-top:20px;"> <p style="text-indent: 30px; line-height:30px">羅後續接任[[國防部]]副參謀總長與幾項司令要職,並在1969年1月1日晉升二級上將,接任[[唐守治]]為總政治作戰部主任,1975年4月7日接任[[鄭為元]]為聯合勤務總司令部[[總司令]],軍退後轉任駐[[薩爾瓦多共和國]][[大使]]與[[總統府]][[國策顧問]]。</p> </div> ==公職== {| class="wikitable" style="width:77%; text-align:center; line-height:36px;" |- | colspan="3" style="background-color: #eaecf0;"|<b>軍職</b> |- | colspan="3"|<b>中華民國陸軍</b> |- | 前任:<br>[[張耀明]] || 陸軍軍官學校校長<br>1950年8月-1954年8月 ||繼任:<br>[[謝肇齊]] |- | colspan="3"|<b>中華民國憲兵</b> |- | 前任:<br>[[黃珍吾]] || 憲兵司令<br>1954年9月1日-1955年9月1日 ||繼任:<br>[[劉煒]] |- | colspan="3"|<b>中華民國海軍陸戰隊</b> |- | 前任:<br>[[唐守治]] || 海軍陸戰隊司令<br>1957年4月1日-1960年12月31日 ||繼任:<br>[[鄭為元]] |- | colspan="3"|<b>中華民國國防部</b> |- | 前任:<br>[[唐守治]] || 總政治作戰部主任<br>1969年1月1日-1975年4月6日 ||繼任:<br>[[王昇]] |- | 前任:<br>[[鄭為元]] || 聯合勤務總司令<br>1975年4月7日-1977年3月31日 ||繼任:<br>[[王多年]] |- |} ==參考資料== {{reflist}} [[Category:台灣軍政人物]]
此頁面使用了以下模板:
Template:Main other
(
檢視原始碼
)
Template:Reflist
(
檢視原始碼
)
模块:Check for unknown parameters
(
檢視原始碼
)
返回「
羅友倫
」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