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覽
近期變更
隨機頁面
新手上路
新頁面
優質條目評選
繁體
不转换
简体
繁體
3.128.31.227
登入
工具
閱讀
檢視原始碼
特殊頁面
頁面資訊
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檢視 纵隔 的原始碼
←
纵隔
前往:
導覽
、
搜尋
由於下列原因,您沒有權限進行 編輯此頁面 的動作:
您請求的操作只有這個群組的使用者能使用:
用戶
您可以檢視並複製此頁面的原始碼。
{| class="wikitable" align="right" |- | style="background: #008080" align= center| '''<big>纵隔</big> ''' |- | [[File:T01a23e72d802aec5d8.jpg|缩略图|居中|[https://p2.ssl.qhimgs1.com/sdr/400__/t01a23e72d802aec5d8.jpg 原图链接][https://image.so.com/view?q=%E7%BA%B5%E9%9A%94&src=srp&correct=%E7%BA%B5%E9%9A%94&ancestor=list&cmsid=f623a1ec88b6a270939e57e477f8a694&cmras=0&cn=0&gn=0&kn=45&crn=0&bxn=20&fsn=125&cuben=0&pornn=0&manun=0&adstar=0&clw=233#id=de7f842f5f119830b21d0183a34d42b2&currsn=0&ps=72&pc=72来自 360 的图片]]] |- | style="background: #008080" align= center| |- | align= light| |} 左右纵隔胸膜之间的[[器官]]、结构和结缔组织的总称。纵隔呈矢状位,位于胸腔正中偏左,上窄下宽,前短后长。[[纵隔]]的前界为胸骨,后界为脊柱胸段,两侧为纵隔胸膜,上界是胸廓上口,下界是膈。正常情况下,纵隔位置较固定。一侧发生气胸时,纵隔向对侧移位 。 ==基本信息== * 中文名: 纵隔 * 外文名: Mediastinal * 分布: 上界为胸廓上口,下界为膈 ==解剖学常用的纵隔四分法== 该方法是在胸骨角水平面将纵隔分为上纵隔和下纵隔。下纵隔又以心包为界,分为前、中、后纵隔。 上纵隔胸骨角平面以上的纵隔部分。其上界为胸廓上口,下界为[[胸骨角]]至第四胸椎体下缘的平面,前方为胸骨柄,后方为第1-4胸椎体。上纵隔内自前向后有胸腺、左和右头臂静脉、上腔静脉、膈神经、迷走神经、喉返神经、主动脉弓及其三大分支及其后方的气管、食管、胸导管等。 下纵隔胸骨角平面以下的纵隔部分。上界为上纵隔的下界,下界是膈,左、右侧为纵[[隔胸膜]]。下纵隔分3部,心包前方与胸骨体之间为前纵隔,心包连同其包裹的心脏所在部位为中纵隔,心包后方与脊椎胸段之间为后纵隔。 前纵隔位于胸骨体与心包之间,非常狭窄,只容纳[[胸腺]]或胸腺遗迹、纵隔前淋巴结、胸廓内动脉纵隔支、疏松结缔组织及胸骨心包韧带等,是胸腺瘤、皮样囊肿和淋巴瘤的好发部位。 中纵隔位于前、后纵隔之间,容纳心脏及出入心的大血管,如升主动脉、[[肺动脉]]干、上腔静脉根部、肺动脉及其分支、左、右肺静脉、奇静脉末端及心包、心包膈动脉、膈神经和淋巴结等。中纵隔是心包囊肿的多发部位。 后纵隔位于心包与脊柱胸部之间,容纳气管杈及左、右主支气管、食管、胸主动脉及奇静脉、半奇静脉、胸导管、交感干胸段和淋巴结等。纵隔内结缔组织及其间隙向上经胸廓上口、向下经主动脉裂孔及食管裂孔,分别与颈部和腹部的结缔组织及其间隙相互延伸,因此纵隔气肿可向上蔓延达颈部,向下蔓延至腹膜后间隙。后纵隔为支气管囊肿、神经瘤、主动脉瘤与膈疝等的多发部位。<ref>[https://www.youlai.cn/video/article/378897.html 纵隔是什么],右来医生, 2019-01-30</ref> ==参考文献== {{Reflist}} [[Category:390 人類學總論]]
此頁面使用了以下模板:
Template:Main other
(
檢視原始碼
)
Template:Reflist
(
檢視原始碼
)
模块:Check for unknown parameters
(
檢視原始碼
)
返回「
纵隔
」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