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覽
近期變更
隨機頁面
新手上路
新頁面
優質條目評選
繁體
不转换
简体
繁體
3.14.250.187
登入
工具
閱讀
檢視原始碼
特殊頁面
頁面資訊
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檢視 紫阳民歌 的原始碼
←
紫阳民歌
前往:
導覽
、
搜尋
由於下列原因,您沒有權限進行 編輯此頁面 的動作:
您請求的操作只有這個群組的使用者能使用:
用戶
您可以檢視並複製此頁面的原始碼。
{| class="wikitable" align="right" |- | style="background: #E6E8FA" align= center| '''<big>紫阳民歌</big> ''' |- | [[File:紫阳民歌1.jpg|缩略图|居中|[http://pic8.nipic.com/20100621/2163148_003328533247_2.jpg 原图链接][http://www.nipic.com/show/3317755.html 图片来源于呢图网]]] |- | style="background: #C0C0C0" align= center| |- | align= light| 中文名称;紫阳民歌 批准时间;2006年 非遗级别;国家级 申报地区;陕西省紫阳县 遗产类别;传统音乐 遗产编号;Ⅱ-18 |} '''紫阳民歌'''是流传在陕西省紫阳县境内传统民间歌曲的总称,是陕南地区传统民歌中最具代表的曲种。它语言形象生动,曲调优美动听,具有鲜明的艺术特色和地方风格,是紫阳当地劳动人民人民在长期劳动中创造出来流传至今的艺术瑰宝。专辑代表:樊光安《巴山汉水情》、合辑《紫阳茶歌》等。紫阳民歌剧:《王二嫁嫂》、《茶山情》等。<ref>[http://www.xxxx.html 紫阳民歌传承人——何耀信 ] , 紫阳县文化馆 2019-11-05 </ref> 2006年,紫阳民歌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ref>[https://baike.baidu.com/reference/2165498/0042UcxMbfrXmBJba0tkl-oWTev4MjrvjUgEaH7wjgC3Zpj6a3IS7GNstEb4cQIyIA-gb_KSddA4fCiQpe1CHvx4QzqvLRed7739c97Pn0GIEYQ6YykdjA 文化和旅游部办公厅关于公布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保护单位名单的通知 ] , 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和旅游部 2019-12-14 </ref> 紫阳民歌,艺术上接地气,导演[[李利宏]]说:"每一个‘非遗’项目就是某个民族或某个地域文化的灵魂和根脉,每一个‘非遗’项目都体现了一个民族和一个地域独特的人文风貌,当地的土壤培育出的剧种或文化表现形式承载着当地人的文化性格。我们是把每个‘非遗’项目作为独立的单元或单独的元素,是要把这些[[老祖宗]]留给我们的‘宝贝’融入戏剧中,融入规定情境中,融入戏剧结构脉络中,融入[[演员]]表演的呈现中。" ==历史溯源== 紫阳位于陕南中部,因道教南派创始人紫阳真人[[张伯端]]而得名。我国古代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中"周南"和"召南"部分25首歌谣的流传地主要就在包括紫阳在内的汉水上游,紫阳民歌在朝代更迭的过程中,伴随着人们种种生活习俗的形成发展而逐渐成熟,于明清达到鼎盛。 明清两代,由于战乱和灾荒,造成陕南(包括今[[汉中]]、安康、商州三市)人口大量死亡和迁徙,以至大批田地荒芜,经济衰落。大批外地流民或因受灾逃生;或因躲避过重的赋税;或因人多地窄,无地可种;或因被朝廷夺去土地;自发流入拥有大量无主荒地的陕南山区。此外,也有一些外地人因经商先客居后入籍,或为官任满定居,或从军退伍落户,而移民[[陕南]]。同时,朝廷采取有组织的移民垦荒屯田的政策,强制人稠地窄地区和南方富庶地区的大批农民迁入陕南垦荒,即历史上著名的"湖广填陕西"事件。人口的大迁徙不仅促进了陕南的开发和经济的发展,也造成了不同文化的相互融合,使陕南的民俗风情、民间文艺、方言土语等方面都打上了客民原籍地方的浓重印记。 陕南各县客民源流不尽相同,因之所受文化影响也不尽相同。 紫阳在明清两代移入的客民"以鄂、川、湘、皖人居多,赣、豫、闽、粤人次之。" 考察今天的紫阳民歌,在与[[四川]]山水相连,四川移民比较集中的南部高山区,高亢明亮、拖腔悠长、尾音下滑,具有浓郁四川民歌特色的紫阳山歌号子、山歌调子随处可闻;而擅唱小调的民间歌手却多集中在汉江流域的汉城、焕古滩、城关镇、洞河镇一线。这里交通便利,农业灌溉条件较好,商业繁荣,正是两湖、[[江西]]、安徽、[[福建]]、广东移民的聚居地。特别是在汉江沿岸的各个集镇,聚居着大批来此经商的两湖及江南商贾的后裔,这里所传唱的小调歌词,相当一部分都反映了市民生活情调。这里的小调音乐,具有音调平和、旋律优美、柔丽婉转的南方音乐特点,与用假嗓演唱的高亢明亮、音域宽广的山歌号子、山歌调子形成鲜明对比。以紫阳民歌为典型代表的陕南民歌这种"北地南腔"、"南北融汇"特点的形成,应当说与历史上的移民活动有着直接的关系。 [[File:紫阳民歌2.jpg|缩略图|右|300px|[http://pic8.nipic.com/20100621/2163148_003328533247_2.jpg 原图链接][http://www.nipic.com/show/3317755.html 图片来源于呢图网]]] ==艺术特色== 紫阳民歌分为"[[山歌]]"、"小调"、"风俗歌曲"、"花鼓八岔"、"号子孝歌"等和"新民歌"十几个曲种。其音乐风格大多有着较强的抒情性、叙事性和舞蹈性,适于表演动作、表达情节和反映人物复杂感情。劳动号子是紫阳民歌的基础,而船工号子是劳动号子的内核,在紫阳民歌中占有重要位置,风格粗犷豪迈,音调、节奏复杂多变,具有较强的生活气息;山歌指劳动号子以外的各种山野歌曲,是最能代表山区特点的民歌,山歌歌词有很多是在劳动中即兴创作的,见景生情,随编随唱,大多是表现爱情的;小调和山歌一样量大面广,歌词较为固定,其风格特点是曲调细腻流畅,旋律优美动听,节奏平稳细碎,音域较窄,具有较强的叙事性和个人感情色彩;风俗歌曲是流传较广的民间口头文艺形式,是一种即兴创作歌曲,见啥唱啥,想啥唱啥,是反映紫阳人民生活习俗的歌曲,是[[紫阳]]民间举行婚丧嫁娶等各种仪式时所唱的歌曲;新民歌是新时代和新生活的产物,是解放后编创的具有鲜明时代特征和较浓政治气息的新创紫阳民歌。 陕南秦巴山区紫阳县的青年人谈情说爱时,要唱缠绵热情的"情歌"、"盘歌";为老年人办丧事,要唱凄凉、悲哀的"孝歌"、"送葬歌";在地里干活时,要唱高亢、激越的"号子"、"锣鼓草";采茶时,要有悠扬、宛转的"花山姑娘"、"[[牧羊恋歌]]";婚嫁时,要唱"哭嫁歌"、"[[迎亲歌]]";行路时有"报路歌",上山时有"樵歌"等等。 紫阳人迎亲时,一路上,[[新郎]]、[[新娘]]、迎亲的、送亲的都要唱山歌、吼号子。沿路边村寨,还有拦新娘对"盘歌"的风俗。若遇上"歌迷",迎亲队伍就停下来,陪新娘对歌。紫阳农民干"帮帮活"时唱的歌,称之"锣鼓草"。"锣鼓草"的演唱方式是由一个人自敲自唱,大伙边劳动,边帮腔。如有人在干活时没把草根刨到土面上,领头的便唱:"哎--薅草末薅连根草,一场雨过又活了。烈日下边流大汗,竹篮提水白费劳!" 如果大伙都干得快,有人拖在后边,他就唱歌督促或善意地讥讽几句: "哎--大雁飞翔不离群,干活就要多鼓劲,莫学地角的懒蛤蟆,一步三停急煞人哟哎!" 紫阳人大多是明末清初从湘、皖、赣、豫、闽、粤各地来的移民后裔, 因而紫阳民歌具有明显的南方印记,其中有相当一部分直接来源于南方的唱本。如[[《桑木扁担》]]、[[《十绣》]]、《倒采茶》等等。 紫阳县民间有"山歌无假戏无真"之说,例如"报路歌"。"报路歌"是有韵无一定调子,自由唱、合的"顺口溜"。它是遇啥事说啥话,或为助兴,或为鼓劲对答。 紫阳的"对歌会"即"赛歌会"更有意思。有同村"对"的,有邻村之间"对"的。对歌会有"日间会"和"夜晚会"两种。对歌者双方事先只约定时间、地点、参加人数不论,男女老少均可。双方除有"歌头"、"参唱"的人而外,还有看热闹、帮阵助威的。 "日间会"多在山坡上,双方各站一个小山包,面对面地"对唱"。或在小河、小溪两边隔水对歌。"对歌"多属"盘歌",有盘问历史、古人、地理、神话的,也有盘问鸟、兽、花、草的。有盘问当今时事的,也有歌唱幸福生活的。"夜晚歌会"常在冬春时节举行。在古庙或宽敞的"公房"里。对歌双方各燃一堆木炭火,男女老少围火而坐,你唱问,我唱答;你唱个英雄,我唱个好汉;你唱名山,我对大川;你唱[[《刘海戏金蟾》]],我唱《洞宾戏牡丹》。唱对如流,此起彼落,赛歌喉,赛智慧,气氛热烈,经常是通宵达旦,歌声不停。 紫阳民歌藏量极为丰富,所发现曲目总数已达5028首,编印成册的有828首,体裁包括号子、山歌和小调几大类,其中又包含了社火歌曲、风俗歌曲、宗教歌曲、曲子等不同歌种。 紫阳民歌的代表性曲目有《郎在对门唱山歌》、《唱山歌》、[[《洗衣裳》]]、《南山竹子》等。 由于积蕴深厚、传唱广泛,紫阳县被文化部命名为"民歌之乡"。<ref>[https://baike.baidu.com/reference/2165498/e117cPXr9fY0OM6aaIErDvHCOfm94TNuTddFHo51eUJ8NmMocChBOcQDHyyNDW08eejMI1hdtHSDil_ygQLfqATAg_k4dQo 紫阳民歌安银传承基地 ] , 紫阳县文化馆 2019-11-07 </ref> [[File:紫阳民歌3.jpg|缩略图|右|300px|[http://pic8.nipic.com/20100621/2163148_003328533247_2.jpg 原图链接][http://www.nipic.com/show/3317755.html 图片来源于呢图网]]] ==传承价值== 紫阳民歌流传久远,其歌词借喻巧妙,风趣幽默,有较高的[[文学]]价值;所用方言似川、似楚,韵味独具;其旋律优美婉转,高腔唱法中游移于调式音级间的色彩性颤音唱法具有独特的价值。紫阳民歌的传承直接依托于各种民俗活动,反映出丰富的民俗文化内容。紫阳民歌对于丰富[[中华民族]]音乐宝库、弘扬中华民族音乐文化有不可低估的作用。<ref>[https://baike.baidu.com/reference/2165498/60aewo2DZ6alUXeDj8TvsOrwO_rVp7Uk9DjWbrooxPk4klwVVI3fQnEtuAUc7_UeM5fhJi7_etTD19YVzFM94nFmuHAn5IX3aVD0phGc5ZUW4T6dP3apNu32RlgjqGw 陕西日报:紫阳民歌,日月多长歌多长 ] , 陕西日报 2019-11-04 </ref> ==基本特征== 1、紫阳民歌是紫阳人民在长期的生产、生活、劳动中创造的,无论是词或曲都能体现当地的易风易俗,明白晓畅,通俗易懂。 2、紫阳民歌受南北遗民文化的影响较大,极具兼容性,小调似江南的婉转细腻,号子有北方的雄浑高亢。 3、紫阳民歌语言简洁,借喻巧成,风趣幽默,具抒情性、叙事性、舞蹈性于一体。 4、紫阳民歌韵白独特,旋律流畅,音乐上采用了"宫"、"商"、"羽"、"徽"四种调式,演唱上真、假嗓相结合。 濒危状态 内容来源于非遗大数据平台 一是紫阳民歌在长期发展过程中,由于缺乏系统的理论研究和科学[[指导]],地域特色日见消退,亟需抢救和保护。 二是20世纪80年代能够从事民歌[[演唱]]在档的252民歌手,现仅有12名,且年事已高,[[民歌]]艺术人才出现断代危机。 三是大量原生态民歌散落在民间,民歌文化资源流失严重。四是缺乏政策保障和[[经费]]支持,保护和开发工作难度很大。 == 相关视频 == <center> {{#iDisplay:s0848s91uy5|480|270|qq}} <center>紫阳民歌001</center> {{#iDisplay:a3002nrnmfe|480|270|qq}} <center>非遗·紫阳民歌:语言简洁 借喻巧成 风趣幽默 具抒情性</center> </center> == 参考资料 == [[Category:980 戏剧总论]]
返回「
紫阳民歌
」頁面